(共43张PPT)
东汉末年
军阀割据
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农民起义(黄巾起义)
军阀割据
朝廷内部
统治集团
社会底层
中外历史纲要上第2单元
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课标要求:通过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更迭的历史脉络,认识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制度变化与创新、民族交融、区域开发的新成就。
1、三国鼎立
魏
洛阳
220年,曹操之子曹丕称帝,定都洛阳,国号魏。
蜀
成都
221年,刘备称帝,定都成都,国号汉,史称蜀汉。
吴
建业
今南京
222年,孙权称王;229年,称帝
定都:建业(南京)
国号:吴,史称东吴或孙吴。
一、三国与西晋
魏
蜀
吴
西晋
① 灭蜀
② 代魏
③ 并吴
263年曹魏权臣司马昭发兵灭蜀。
266年司马昭之子司马炎代魏称帝,国号晋,史称西晋,司马炎为晋武帝。
280年西晋灭吴,完成统一。
2、西晋建立
一、三国与西晋
武帝
司马炎
惠帝
司马衷
怀帝
司马炽
愍帝
司马邺
自266年至316年,历三世四帝,共51年
自184年东汉黄巾起义以来,天下离乱纷扰,至280年晋武帝灭吴一统,结束了近百年的乱世,然而不到四十年时间,西晋即再次覆亡。
为什么?
短命的西晋
3、西晋灭亡
一、三国与西晋
西晋短命探因:(1)内部原因
时帝多内宠,平吴之后复纳孙皓宫人数千,自此掖庭殆将万人,而并宠者甚众,帝莫知所适,常乘羊车,恣其所之,至便宴寝。
——晋书·后妃上·胡贵嫔
当时晋武帝有很多宠爱的妃嫔,平定孙吴以后,又将孙皓宫中的女子数千人纳入后宫,从此以后后宫大概有一万人。因此,宫中希望得到宠幸的人非常多,晋武帝不知道该去哪里过夜。他常常乘坐着羊车,任由羊随意行走,羊停在哪位宫人的门前,他便在哪里休息。
荒淫
问题探究
司徒王戎……种李子出卖,又唯恐买者得到好种,钻破李核才拿去上市。荆州刺史石崇靠劫夺行旅客商而成爆发户,晋武帝的舅父王恺……要同石崇斗富比奢。王恺用麦芽糖洗锅,石崇用石蜡当柴烧,王恺用紫丝布做成四十里的步障…石崇用锦做步障长达五十里;王恺拿出晋武帝赏赐的二尺高的珊瑚来炫耀,石崇不屑一顾地把它敲碎,拿出六七个三四尺高的珊瑚让王恺挑选。
——樊树志著:《国史概要》,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118页。
西晋短命探因:(1)内部原因
……王恺请客人吃饭,命女伎吹笛,“吹笛人有小忘,均夫(王恺字)闻,使黄门阶下打杀之……”,“石崇每要客燕集,常令美人行酒,客饮酒不尽者,使黄门交斩美人”(《世说新语·汰侈篇》)。 ——王仲荦著:《魏晋南北朝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197页。
贪婪
奢侈
残暴
问题探究
西晋短命探因:(1)内部原因
……暂时还没有彻底破产的小农,得承担沉重的田租、户调;兵役、徭役等负担……可怕的“错役”制,使小农户妻离子散……小农仅有的一块天地,也往往被门阀世族地主霸占,如王戎“广收八方园田,水碓周遍天下”(晋书·王戎传)……司马氏诸王……纵容他们的军队任意掳掠农民为奴仆,并把他们杀死,“杂牛马肉食之”(资治通鉴·晋纪 晋惠帝永兴元年条)…… ——高敏.试论两晋时期社会主要矛盾的演变过程[J].史学史研究,1989(02):27-40.
以上材料体现了西晋的统治存在哪些问题?
统治阶级
荒淫
贪婪
奢侈
残暴
被统治阶级
土地被兼并
赋税徭役沉重
无生命安全保障
生活凄惨悲苦
西晋统治阶级的贪奢残暴之风败坏了吏治,加剧了国内的阶级矛盾。
阶级矛盾
问题探究
……由于西晋承东汉末年以来州、郡积重之势,而使诸王出专方面重镇所致……出镇的亲王,既握军符,复综民事……一切割据称雄与举兵向阙的事情,也均由此而起。
——王仲荦著:《魏晋南北朝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200页。
八王之乱
西晋鉴于东汉末年以来地方州郡权重割据的弊病,希望通过宗室诸王出镇地方来拱卫中央。
晋武帝死后,宗室诸王展开对中央权力的争夺,演化为内战,史称“八王之乱”,历时16年。
统治阶级内部矛盾
八王之乱
统治阶级争夺权力
西晋短命探因:(1)内部原因
问题探究
西晋短命探因:(2)外部原因
据史料记载可知,晋武帝至晋惠帝统治时期,气温严重偏低,三四月和七八九月的春秋时节就会下霜,甚至六月就有霜冻,九月即下暴雪……有学者研究指出,气温一年若平均降低2℃,牧草的生长最多会短缺40天……
——孙丽:《两晋之际的琅琊士族研究》,北京:九州出版社,2019年,第172页。
阅读以上材料,思考“五胡”内迁的原因是什么?
五胡内迁
东汉以来,西、北边陲的一些少数民族不断向内迁徙,到西晋,内迁的少数民族主要有匈奴、鲜卑、羯、氐、羌。
这一时期,气候转冷,北方少数民族为生存的需要,主动南下。
问题探究
西晋短命探因:(2)外部原因
建安十一年,太祖自征蹋顿(乌丸首领)于柳城……柔(阎柔)所统乌丸万余落,悉徙其族居中国,帅从其侯王大人种众与征伐,由是三郡乌丸为天下名骑。
—— 三国志·魏志卷三十 乌丸鲜卑东夷
建安十一年,曹操在柳城亲征乌丸首领蹋顿……阎柔所统率的一万余帐乌丸民众皆被曹操徙居中原。曹操又率领乌丸各部首领和民众参与征伐。由此,三郡乌丸骑兵天下闻名。
绍曰:吾南据河,北阻燕代,兼戎狄之众,南向以争天下。
——三国志·魏志卷一 武帝纪
袁绍说,“我在南面占据黄河的险要,北面利用燕、代的险阻,兼并戎狄的军民,然后向南争夺天下。
阅读以上材料,思考“五胡”内迁的原因是什么?
汉族统治者出于利用和控制的需要,强制内徙。
问题探究
这些民族在与汉族社会的频繁接触中,受到了汉族统治者的沉重剥削,很多人沦为佃客、奴婢,或被官府征发服役、当兵作战,有时贵族亦不能自免。因此,民族矛盾日益加深,“怨恨之气,毒于骨髓”(【西晋】江统:《徙戎论》)。——张帆著:《中国古代简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107页。
西晋短命探因:(2)外部原因
匈奴人刘宣在劝匈奴人刘渊起兵反晋时称:
晋为无道,奴隶御我。——晋书·卷101 刘元海载记
上述材料说明了什么现象?
五胡内迁以后,受汉族统治者的盘剥,导致民族矛盾尖锐。
问题探究
建兴四年(316),刘渊从子刘曜攻陷长安,俘虏晋愍帝,西晋灭亡。
刘渊
永嘉二年(308),匈奴贵族刘渊称帝,国号为汉。
永嘉五年(311),刘渊之子刘聪攻陷洛阳,俘虏晋怀帝。
永嘉之乱与西晋灭亡
总结
西晋短命探因:
内部
统治者贪奢残暴,百姓生活凄苦
宗王争权,八王之乱
阶级矛盾加剧
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尖锐
外部
气候转冷,胡人主动南下
出于控制和利用的需要,被汉族统治者强制内徙
五胡内迁
民族矛盾尖锐
西晋短命而亡
1、东晋偏安
317年,西晋宗室司马睿在建康重建晋朝,史称东晋。自三国、西晋以来,一些声名显赫的士大夫家族世代把持官位,享受政治、经济等方面特权,形成一个特殊的社会阶层,称为士族。逃到南方的几家北方高门士族先后执掌朝政,成为东晋政权的主要支柱。
“东晋建立之初,高门士族琅邪王氏当权。其代表人物王导在朝中担任宰相,王敦统重兵坐镇长江中游,内外相应。司马睿即位接受百官朝贺时,甚至请王导与他并排上坐,王导坚决推辞,方才作罢,时称“王与马,共天下”。此后,颍川庾氏、谯国桓氏、陈郡谢氏、太原王氏等士族相继掌权。”
——《中外历史纲要(上)》P28(历史纵横)
问题1:东晋政治呈现出什么特点?有何影响?
士族专权
皇权垂拱
二、东晋与南朝
材料 司马睿在晋室诸王中既无威望,又无实力,更无功劳,如果不是借助于门阀的扶
持,根本没有在江左立足的余地。司马睿固然需要南渡世族的支持,南渡世族也
需要司马睿政权的保障。 ——田余庆《东晋门阀政治》
概念解读之门阀政治
魏晋时期实行“九品中正制”,国家选拔官吏只看家世出身,导致门阀士族垄断了政府的重要官职。他们又通过大族之间互相联姻,在统治阶级内部构成了一个门阀贵族阶层,并逐渐形成了一整套的特权制度,即“门阀政治”。其特点为:政治上,按门第高低分享特权,世代担任重要官职。经济上,士族占有大量土地和劳动力,建立起自给自足、实力雄厚的庄园经济。社会生活上,不与庶族通婚,甚至坐不同席。文化上,崇尚清谈,占据高级文官职位。
东晋门阀士族是在皇权与贵族之间相互支撑相互依存的关系下得以发展的一种特殊的政治模式,并辅以九品中正制,使得有志之士不受重用且有性命之忧,统治基础不断萎缩,政治尤为黑暗。这也加剧了东晋一朝的各种政治矛盾。皇权与贵族共治天下,在某种程度上限制了专制皇权,而南方文化又以玄学清谈为特色的生活方式及相关文化现象为主流,从而激发了特殊时代下魏晋士人自由的个性与思想,成为魏晋风度的滋生土壤,客观上促进了文学、艺术的兴盛。
王凯是皇帝的舅舅,本身也比较炫富,看到石崇一时手痒,准备和他一番斗富。一次王凯带着皇宫中的珊瑚树去石崇面前炫耀,这珊瑚树乃是贡品珍贵异常,结果石崇都没有正眼看,并且拿出自己的铁如意一抡下去把珊瑚树打断了。王凯非常生气,石崇却不以为然,且让下人从后院搬出十几颗珊瑚树送给王凯,并且说这些都是赔给你的拿去玩。王凯非常羞愧。后来王凯接连几次不服气,比如拿糖水刷锅(糖水在当时是奢侈品),建造了四十里的纱帐长廊,用赤石膏涂墙等,石崇却都有相应对策,比如拿蜡烛当火柴烧,建造一个五十里的纱帐长廊,用花椒涂墙等。最后的结果是王凯被石崇按在地上摩擦。不仅如此石崇还向皇帝和大臣们炫富,如穿西域贡品火浣衣,款待宾客建豪华厕所,让美女为客人敬酒客人不喝酒并刊下美女手直至客人喝酒
石崇与王凯斗富
材料1:“熏衣剃面,傅粉施朱”,“及侯景之乱,肤脆骨柔,
不堪行步,体羸气弱,不耐寒暑,坐死仓猝者,往往
而然”。 ——百度文选
材料2:这是一个动乱而黑暗,迷惘而绝望的时代,名士们摄于
统治者的淫威,苟全性命于乱世,讲自己不想讲的话,
做自己不想做的事,心灵完全被扭曲了。
——樊树志《国史十六讲》
材料3:苏轼:曹操以名重而杀孔融,晋文帝以卧龙而杀嵇康,
晋景帝亦以名重而杀夏侯玄,齐厚主(高纬)以谣言而
杀斛律光……世皆以为非也。
——《东坡志林》
颓废文化僵化玩梗
君弱臣强,争权夺利,才人凋零
探究3:魏晋的门阀政治固然导致一定程度上的文化颓废
玩梗,但透过现象看本质,颓废中是否有生机?
东晋门阀士族是在皇权与贵族之间相互支撑相互依存的关系下得以发展的一种特殊的政治模式。它的存在使得东晋政权得以苟存,在中原大乱时保证了东晋的百年偏安,促进了江南长江流域的开发,为北方与南方的一进步融合提供空间。
观察对比:汉代至魏晋南北朝的经济有什么变化?
观察对比:汉代至魏晋南北朝的经济有什么变化?
汉代手工业分布图
魏晋南北朝经济形势图
南方经济有了明显发展
2.区域开发与经济格局的重整
二、东晋与南朝
问题2:结合材料与所学,分析归纳南方经
济得到开发的原因,成就与影响。
材料 :至于元嘉末…兵车勿用,民不外劳,役宽务简,氓庶繁息,至余粮栖亩,户不夜扃,盖东西之极盛也。…地广野丰…带海傍湖,
良畴亦数十万顷…鄠、杜(指北方)之间,不能比也。…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宋书》
南方拥有发展经济的优越自然条件
北民南迁
北民南迁民族融合补充了劳力技术
魏晋南北朝经济形势图
农业和手工业发展迅速
南方相对和平与统治者的重视扶植
三国时期,蜀、吴两国加强了对南方少数民族地区的治理;
东晋至南朝,在江南开发的过程中,许多少数民族也逐步与汉族交融;
孙吴政权强迫山越人出山,手段较为残暴。吴国的这一做法,主观目的是为了增加劳动力,对山越人进行盘剥,当然客观上也打破了山越人的封闭和落后,推动了江南经济的发展。但是在当时情况下,吴国的民族反抗比较激烈,其程度要比曹魏严重的多,“民户损耗……浸寡,有多残老,少有丁夫”,所以进行生产比较困难;而士兵则“生则困苦,无有饱暖,死则委弃,骸骨不反”。固山越人痛恨服役,“小有财货者”逃避徭役,而大部分贫穷无力行贿则“进入险阻,党就群恶”。屯田客也以生子不育作为哦反抗的手段。而“父子相弃,叛者成行”更是司空见怪。这些问题不但严重削弱吴国的经济军事实力,而且导致其政治更加黑暗,危机四伏。
——百度文选
在江南经济开发的过程中民族融合也如影随形!
东晋南朝时,铁犁、牛耕已逐渐普及,地方官兴修水利,水利工程星罗棋布。农作物的种类增多,江南以前的主要粮食作物是水稻,此时有稻、麦、黍(勃谷)、粟、寂、麻及其他各种杂谷,这些作物许多来自北方,在种植上与水稻交错进行,这就大大提高了土地的利用率和亩产量。三吴地区“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丝绵布帛之饶,衣覆天下”。在冶铸技术上,使用水排鼓风,采用灌钢法,类似近代的“渗碳”技术。造船技术在吴国的基础上继续发展,运输、作战的船舰很多,往来于东海、南海和内地河道的船只频繁,“大者载重万斛”。制瓷和造纸业也有很大进步。建康、江陵、成都、番禺、会稽、吴郡、都是著名的都市,健康“贡史商旅,方舟万记”。“草市”、“军市”、“夷市”星罗棋布,东晋南朝的商税已成为国家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
——摘编自朱绍侯、张海鹏、齐涛主编《中国古代史》上
影响:促进了江南地区的开发,极大提高了南方社会生产力;
从而有力地推动了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
继承了中华传统文化 , 为封建文化的更加繁荣准备了条件;
促进了民族交融,推动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发展。
材料:南朝后半期江东世家大族的政治活动整体上大为减弱,其原因就在于
他们的集团日益松散,腐朽。在这种情况下,尽管南朝时期他们的集团数量逐渐增加,如余姚虞氏聚居达1千多家.然而他们在政治上所起的作用却不断减少。到南朝后期他们作为一个政治集团的整体功能已经基本丧失,这样就从内部促成了江东世家大族的衰落。
——方北辰《魏晋南朝世家大族论述》
420年,出身低级士族的武将刘裕夺取皇位,改国号宋。
门阀世族的兴衰轮转加速了官僚政治集团重组
(经济基础的变动必然反作用于社会上层建筑)
王与马,共天下
旧时王谢堂前燕 ,飞入寻常百姓家
◆南朝(420--589年)
①420年,武将刘裕夺取皇位,改国号宋。此后南方先后经历宋、齐、梁、陈四个王朝,合称“南朝”
②四个王朝都定都于“建康”,加上之前在此定都的“吴和东晋”,统称为“六朝”
南北朝并立形势图
史料运用:以图证实完善文献中对此时期经济特征的叙述。
《北魏司马金龙夫妇合葬墓彩画漆屏风》
《北齐仰覆莲青瓷尊》
手工业
甘肃《胡人耙田壁画砖》
农业
北方经济在不断发展
南北经济共同发展
南北方区域性经济差距进一步缩小
观察研读: 这幅屏风里还隐藏了什么历史信息?
3、胡汉交融文化交流认同互学互鉴
提示:
①司马金龙是北逃的东晋皇族,娶鲜卑公主为妻。
②胡服:
遮耳长帽、窄袖长裤、短靴
③汉服:
冠冕、广袖长袍、厚履
少数民族
汉族
双向互动,胡汉互鉴
《北魏司马金龙夫妇合葬墓彩画漆屏风》
强大的经济内驱力必然推动政治上的统一;
如影随形的民族融合,即胡汉互鉴也在不断
加速文化价值观的认同感和政治上的归属感)
二、东晋与南朝
4.民族融合交融互鉴与文化认同
北方游牧人因气候转寒,如洪水一样从高原上横冲直下,同农耕人争夺生存空间。一场长达近四百年的战乱由此展开。
——冯天瑜等《中华文明史》
东汉以后,伴随着魏晋失当的民族政策,内迁的少数民族与中原民族之间产生了严重的民族隔阂与民族矛盾。在后来的长期混战中,原有民族布局被打乱,各族之间频繁接触,差异慢慢缩小,但民族隔阂仍广泛存在
曾经处于华夏边缘地区和附庸地位的北方草原民族迁入中原……为了获得人数众多的、文化先进的汉族的认可…在建立政权之初,他们不仅在祖源认同上有改姓或攀附华夏族祖先的行为,而且在政权国号的选择上也多加斟酌,十分谨慎。其中一个原则就是在其统治地区选择前代中原王朝的国号以继承之。
—吴洪琳《十六国‘汉’‘赵’国号的取舍与内迁民族的认同》
问题3:上述材料反映了什么历史问题?
二、东晋与南朝
我们辽阔的疆域是各民族共同开拓的
我们悠久的历史是各民族共同书写的
我们灿烂的文化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
我们伟大的精神是各民族共同培育的
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是先人们留给我们的丰厚遗产,也是我国发展的巨大优势。
——习近平在全国团结进步表彰大会的讲话
东晋统治南方的时候,北方先后出现了一批割据政权。
十六国
4 世纪下半叶前秦统一北方
时间:4 世纪下半叶
民族:氐族(前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北方的非汉族政权)
北魏
北魏
东
魏
西
魏
北齐
北周
宋
齐
梁
陈
南北朝并立形势
1.十六国时期
三、十六国与北朝
1、十六国(304--439年)
与东晋同时期的北方割据政权。最主要的有15个,加上西南地区的成汉,合称“十六国”。都采用了中原模式的国号、年号,学习汉族的典章制度。
北魏
北魏
东
魏
西
魏
北齐
北周
宋
齐
梁
陈
三、十六国与北朝
2、前秦统一北方与淝水之战
(1)统一北方时间:4世纪下半叶
①时间:
383年
(2)淝水之战
②双方:
前秦与东晋
③结果:
东晋打败前秦
④失败原因:
前秦政权内部各族未充分融合,统治基础脆弱,战略战术失当。
⑤影响:
前秦迅速崩溃,原先归附前秦的其他民族,纷纷乘机独立,黄河以北又再陷入分裂的状态。
◎东晋前秦形势图
三、十六国与北朝
淝水之战
时间:公元383年
双方:前秦—东晋
地点:淝水(现今安徽省寿县的东南方)
特点:东晋仅以八万军力大胜八十余万前秦军。
结果:奠定了南北对峙局面的形成。
知识链接
三、十六国与北朝
3、北魏孝文帝改革
(1)北魏的兴起
4世纪末,鲜卑拓跋部建立的北魏强大起来,于439年统一北方。结束了十六国以来北方分裂割据的局面。
北魏孝文帝:鲜卑族,姓拓跋名宏,后改汉姓元,故又称元宏。孝文帝自幼在其祖母冯太后的教养下,接受汉学教育,是北魏第一个系统接受汉文化儒学教育的皇帝。
三、十六国与北朝
改革措施 改革内容
穿汉服 以汉族服饰取代鲜卑服饰;
说汉话 朝中禁鲜卑语,统一说汉语;
改汉姓 改鲜卑族为汉姓,其中皇族拓跋氏改姓元;
用汉制 仿照魏晋以来汉族社会的士族阶层,将新改姓的部分鲜卑贵族定为一等高门;
结汉亲 鼓励鲜卑贵族与汉族高门士族通婚;
迁汉都:将都城从平城迁至洛阳
3、北魏孝文帝改革
(2)改革措施:
目的:摆脱保守势力;解决粮食问题;消减北部威胁;学习中原文化
三、十六国与北朝
平 城 洛 阳
政治 保守势力强大,改革阻力重重。 远离鲜卑贵族,改革阻力较小。
经济 地处偏僻,产粮有限,供应困难。 地处中原,农业发达。
文化 鲜卑地区,文化落后。 政治文化中心,汉族文化先进。
探究:孝文帝为什么要迁都洛阳?
三、十六国与北朝
改革措施 改革内容
穿汉服 以汉族服饰取代鲜卑服饰;
说汉话 朝中禁鲜卑语,统一说汉语;
改汉姓 改鲜卑族为汉姓,其中皇族拓跋氏改姓元;
用汉制 仿照魏晋以来汉族社会的士族阶层,将新改姓的部分鲜卑贵族定为一等高门;
结汉亲 鼓励鲜卑贵族与汉族高门士族通婚;
3、北魏孝文帝改革
(2)改革措施:
鲜卑服狭而短,窄领小袖,便于骑射,汉服宽而长。
穿汉服
三、十六国与北朝
改革措施 改革内容
穿汉服 以汉族服饰取代鲜卑服饰;
说汉话 朝中禁鲜卑语,统一说汉语;
改汉姓 改鲜卑族为汉姓,其中皇族拓跋氏改姓元;
用汉制 仿照魏晋以来汉族社会的士族阶层,将新改姓的部分鲜卑贵族定为一等高门;
结汉亲 鼓励鲜卑贵族与汉族高门士族通婚;
实质:少数民族的封建化和汉化
(2)改革措施:
改汉姓
原有姓氏 现在姓氏 拓跋 元 原姓 现姓 原姓 现姓
丘穆陵 穆 步六孤 陆
贺兰 贺 独孤 刘
将鲜卑人的姓氏(通常是复姓)改为汉族的单姓,促进文化认同。
将汉族地主与鲜卑贵族的利益联系在一起,壮大北魏的统治力量。
3、北魏孝文帝改革
三、十六国与北朝
(3)改革影响
(北魏)南迁,革夷从夏。于是中朝江左,南北混淆,华壤边民,虏汉相杂。 ——刘知幾
促进民族交流和民族融合,大大缓解了民族矛盾。
自晋宋以来,号洛阳为荒土,此中谓长江以北,尽是夷狄。昨至洛阳,始知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仪富盛,人物殷富。 ——《洛阳伽蓝记》
促进了北魏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繁荣。
3、北魏孝文帝改革
北朝的强盛来自……交替的“胡化”和“汉化”……扭转了魏晋以来的帝国颓势,并构成了……通向重振的隋唐大帝国的历史出口。
——《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制度研究》
为分裂走向统一,以及隋唐盛世的出现打下基础。
李唐一族之所以崛起,盖取塞外野蛮精悍之精血,注入中华文化颓废之躯,旧染既除、新机重启,扩大恢张,遂能别创空前之世局。 ——陈寅恪
三、十六国与北朝
4、北朝的结束:北魏的结束与隋朝的统一
6世纪前期,北魏发生动乱,分裂为东魏和西魏,稍后又分别被北齐、北周取代。上述5个王朝合称北朝。
北齐、北周东西对峙,北周内政修明,逐渐占据优势,灭掉北齐。
不久,隋朝取代北周,统一全国,结束了长达数百年的分裂割据局面。
三、十六国与北朝
小结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阶段特征
东
汉
三国(220-280)
十六国
东魏
西魏
北齐
北周
隋
宋
齐
梁
陈
北朝(439-581)
北魏
隋朝统一
南朝(420-589)
(266--316)
灭
灭
383年淝水之战
西晋
(前秦统一北方)
(317-420)
东晋
政权更迭
民族交融
区域开发
从三国鼎立走向隋代大统一
从地理杂局走向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
从北方为重心走向南北平衡
政治新回归
民族新动向
经济新发展
东
汉
三国(220-280)
西晋
(266-316)
十六国
(前秦统一北方)
东晋
(317-420)
383年淝水之战
北朝(439-581)
东魏
北齐
西魏
北周
南朝(420-589)
宋
齐
梁
陈
隋581
灭
隋朝统一
589
北魏
尽管分裂是这个时期的整体特征,但是社会并没有停滞不前,还表现出发展的趋势,在政治、经济、文化诸方面都有明显的时代特点。
——《新编中国史·魏晋南北朝史》
课堂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