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植被
学案设计(二)
第1课时
学习目标
1.运用视频、图像等相关资料,识别主要的森林类型,掌握主要森林类型的分布和生长特征。
2.运用图文资料,说明森林植被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3.通过学习,体会珍惜爱护天然植被、因地制宜营造人工植被的重要性。
4.结合案例,说明森林植被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自主预习
预习模块一:基础知识清单
说明:在教材中找到该知识点,理解概念或过程。
1.植被概念
2.植被分类
3.植被与环境的关系
①植被改造环境
②植被适应环境——植被的垂直结构
4.森林的分布地区
5.森林差异性的表现
预习模块二:重点知识梳理
材料一 塞罕坝位于河北省最北部,北临内蒙古浑善达克沙地。平均海拔1 500米,林区夏季温暖湿润,高温期短,冬季干燥,寒冷期长,属寒温带季风气候,大陆性强。
塞罕坝在辽、金时期被称作“千里松林”,1681年,清康熙大帝在此设立木兰围场。目前,这里的森林植被以针叶林和落叶阔叶林为主,形成北方最大的国家级森林公园。
1.塞罕坝林场的植被以亚寒带针叶林和落叶阔叶林为主。这两种植被有什么特征 与当地环境特征有什么关系
森林类型 主要分布的气候区 气候特征 植被特点 环境适应性
亚寒带针叶林 乔木树叶为
落叶阔叶林 乔木叶片 , 发叶, 落叶
2.根据热带雨林和常绿阔叶林的分布地区和特征,你认为它们适合用于塞罕坝的环境恢复吗 为什么
典型特征:
研读教材图5.2森林中的成层现象。
结合生活体验,请思考回答以下问题。
1.该地植被自上而下分几层
2.图中森林生态系统中光照强度变化有什么规律
3.各层植被高度和光照强度有怎样的对应关系
材料二 历史上,塞罕坝曾遭遇毁灭性打击。1863年清政府开围放垦,后又遭掠夺式采伐和连年山火,原始森林荡然无存,塞罕坝地区退化为高原荒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这里呈现着“飞鸟无栖树,黄沙遮天日”的荒凉景象,连百里之外的北京也失去天然屏障,冬春季节饱受沙尘暴侵扰。
1962年,国家在此设立塞罕坝机械林场,经过塞罕坝几代人的接续努力,目前在此营造起万亩林海,被誉为“河的源头,云的故乡,花的世界,林的海洋,珍禽异兽的天堂”。同时为塞罕坝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完美诠释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一伟大理念。
根据材料,说明森林对环境产生了哪些有利影响
预习模块三:拓展知识补充
世界主要森林植被分布及相应的气温降水量分布图——地图册第34页。
常绿硬叶林 常绿硬叶林主要分布在地中海气候区,这里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植被类型为常绿乔木或灌木。叶片常绿坚硬,不大,多有蜡质膜,常披茸毛或退化成刺,以减少水分蒸发,适应夏季炎热干燥的气候。硬叶植被通常并不高大,除了乔木组成的森林外,还有不少长成低矮的灌木丛,丛林的结构非常简单,很难见到藤本植物和附生植物。硬叶林中植物的花非常鲜艳,花香和芳香油的香气使丛林弥漫着芳香的气味。
常绿树的叶子并非永不凋落,只不过叶子寿命比落叶树的叶子寿命长一些,如冬青叶可活1~3年,松树叶可活3~5年。常绿树每年春天都有新叶长出,同时也有部分老叶脱落,但茎上一年四季都有绿叶,所以称作常绿树。松树、柏树等常绿树木,因其叶片上有蜡质层保护,叶面又比较窄小,所以常青不落,经冬不凋。
课堂探究
案例探究一:教材第85页“活动”
教材活动探究——分析红树林植物特征的环境适应性,阅读教材,回答问题。
红树林主要分布在热带和亚热带淤泥深厚的潮间带,多见于海湾或河口地区。
1.针对红树林植物的特点,分别说明其适应的环境条件。
支柱根和板状根:
呼吸根:
“胎生”:
发育可排盐分的腺体:
2.说明红树林对所在海岸地区生态环境的意义。
案例探究二:违背自然规律会怎样
阅读图文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20世纪70年代以来,我国对黄土高原地区的水土流失进行了大规模治理,重点实施了退耕还林(草)等生物治理措施。在年降水量大于400毫米的地区,林草植被得到较好恢复。在年降水量小于400毫米的地区(地表1米以下一般存在含水量极低的干土层),人工连片种植的树木普遍生长不良,树干弯曲,根基不稳,枝叶稀疏,总也长不大,被当地人称为“小老头树”。
1.根据材料说出当地出现“小老头树”的环境条件。
2.推测在年降水量小于400毫米的区域植树造林对环境造成的不良影响。
要素 不良影响 要素 不良影响
①树木本身生长状况 ③水土保持功能
②林下植被 ④其他
3.说明“小老头树”现象对于生态建设的启示。
【思维导图构建】
核心素养专练
黄山市某地因菊花经济效益高,农民开垦坡地种菊花,因而出现了较为严重的生态问题,如下图所示。据此回答1~2题。
1.植被破坏致使水土流失严重,这体现了( )
A.环境要素相互制约
B.不同区域之间相互制约
C.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新功能
D.一个区域的变化影响到另一个区域
2.若此种活动不加以限制,任由其发展则最可能直接导致该地区( )
A.蒸发量增加 B.降水量增多
C.地表径流变化增大 D.地下径流增多
下图为一张反映“有孔叶片排水”现象的照片。读图,回答3~4题。
3.该现象常年出现在( )
A.热带雨林 B.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C.亚热带常绿硬叶林 D.温带落叶阔叶林
4.该现象在我国较普遍出现于( )
A.长白山天池湖畔 B.重庆嘉陵江沿岸
C.西双版纳澜沧江畔 D.武夷山九曲溪边
据环球网报道,意大利博埃里工作室和中国广西柳州市政府合作,开建世界上首座垂直森林城市。整座垂直森林城市约占据11.7公顷的土地,可以容纳3万人,包括住宅区、办公区、医院、旅馆和两座学校。当2020年工程完工之际,整个地区将会有40 000棵树木,超过100种、上百万株不同的植物,所有建筑物都会被植被覆盖。在建筑物的内部,设计师也采用了环保的设计方案,比如运用地热能量的空调,电力也将由太阳能提供。据此回答5~6题。
5.垂直森林城市中的树木大多属于( )
A.常绿阔叶树 B.针叶树
C.常绿硬叶树 D.落叶阔叶树
6.垂直森林城市的建设明显有利于( )
A.提高环境人口容量 B.消除城市热岛效应
C.改善环境质量 D.降低生活成本
“朋友圈里学地理”,下图是某市地理教研员张老师发的一则朋友圈。读图,回答7~8题。
7.拍摄地的自然植被属于( )
A.常绿硬叶林 B.针叶林
C.常绿阔叶林 D.落叶阔叶林
8.制约图中植物生长的主要自然因素是( )
A.土壤 B.气温 C.降水 D.光照
位于东南亚赤道地区的苏门答腊岛分布有大面积泥炭沼泽森林,由于土壤长期浸水,落叶和朽木无法完全分解,逐渐形成厚厚的泥炭层。近年来,当地居民抽干泥炭沼泽,焚烧林地,以便扩大油棕的种植面积。但在增加棕榈油(用于食品、饲料加工)产量的同时,也增加了全球温室气体的排放量。下图分别为泥炭沼泽森林和油棕林景观图。据此回答9~10题。
9.苏门答腊岛沿海地区泥炭沼泽森林被开发成油棕林的有利自然条件是( )
A.气候温和湿润 B.地形平坦开阔
C.土壤水分充足 D.泥炭土层深厚
10.泥炭沼泽森林转变为油棕林将增加当地的( )
A.年均降水量 B.太阳辐射量
C.地表下渗量 D.气温日较差
参考答案
课堂探究
案例探究一
1.红树林
2.意义:
①密集的支柱根和板状根可为海岸地区的生物提供良好的生长环境。
②红树林分布在热带亚热带地区,因此可以为候鸟提供越冬场所,也可以成为它们的迁徙中转站。
③茂密高大的枝体使得红树林具有防风消浪、促淤保滩、固岸护堤等功能。
案例探究二
1.①年降水量少(低于400毫米),地下水位低,树木生长所需水分不足;②地表1米以下存在干土层,影响树木根系发育和下扎;③风大,易动摇树木根系。
2.
要素 不良影响 要素 不良影响
①树木本身生长状况 树木生长不良 ③水土保持功能 减弱
②林下植被 草地退化 ④其他 吸收和蒸腾更多水分,环境更加干燥
3.尊重自然规律;因地制宜(宜林则林,宜草则草);生态脆弱地区,减少人工干预。
核心素养专练
1.A 2.C 3.A 4.C 5.A 6.C 7.D 8.B 9.B
10.D
第2课时
学习目标
1.运用视频、图像等相关资料,识别主要的草原与荒漠植被主要分布区和生长特征。
2.运用图文资料,说明草原和荒漠植被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3.通过学习,体会珍惜爱护天然植被、因地制宜营造人工植被的重要性。
自主预习
预习模块一:基础知识清单
说明:在教材中找到该知识点,理解概念或过程。
1.草原、荒漠植被的分布地区
2.热带荒漠与温带荒漠差异性的表现
预习模块二:重点知识梳理
1.观察图片描述草原带与森林带的景观差异,并思考其原因。
【总结】
差异:
原因:
2.草原与荒漠的形成
在热带与温带,当水分条件不能满足森林生长时,便出现以草本为主的植被,即草原。而在水分更少的干旱地区,则形成荒漠植被。
(1)热带草原
分布:
环境特征:
植被特征:
(2)温带草原
分布:
环境特征:
植被特征:
(3)荒漠
分布:
环境特征:
植被特征:
总结:草原、荒漠植被特点及环境特征
植被类型 分布 环境特征 植被特征
热带草原
温带草原
荒漠植被
预习模块三:拓展知识补充
1.1979年,为了对湿地和深水生态环境进行分类,美国鱼和野生动物管理局对湿地内涵进行了重新界定,认为“湿地是陆地生态系统和水生生态系统之间过渡的土地,该土地水位经常存在或接近地表,或者为浅水所覆盖……”1971年在拉姆萨尔通过了《关于特别是作为水禽栖息地的国际重要湿地公约》(简称《湿地公约》),该公约将湿地定义为:“不问其为天然或人工、长久或暂时之沼泽地、湿原、泥炭地或水域地带,带有静止或流动、或为淡水、半咸水或咸水水体者,包括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 m的水域。”
湿地对环境的作用:
(1)可以蓄水调洪,补充地下水。
(2)调节气候。
(3)净化天然水体。
(4)控制土壤侵蚀、保护海岸线。
(5)保护生物多样性。
2.不同区域植被的主要环境效益不同
草原的作用:草原具有防止沙化和水土流失的作用。
区域 森林的环境效益 举例
降水丰富的湿润地区(尤其是丘陵山区) 涵养水源,保持水土 长江中游山区防护林的主要功能是涵养水源,保持水土
干旱、半干旱地区 防风固沙、保护农田和牧场 西北地区风沙大,西北防护林的主要功能是防风固沙
沿海地区 防止海浪侵蚀,保护海堤 红树林是天然的海岸防线,具有减小风速、减轻海岸的侵蚀,净化海水、促淤造陆等作用
城市 可净化空气、美化环境、吸烟除尘、减少噪声 城市工业、交通污染严重,故城市绿地的主要功能是吸烟除尘、过滤空气、减轻污染、削弱噪声
课堂探究
案例探究:精品公园“精”在何处
学生自主阅读教材第87页,谈一谈皇城根遗址公园“精”在何处。给我们带来什么启发
【思维导图构建】
核心素养专练
2019年2~3月,某科学考察队从东北平原向西,经大兴安岭、内蒙古高原,最后到达塔里木盆地。读图,回答1~2题。
1.沿途气候变化依次为( )
A.温带大陆性气候—温带草原气候—温带沙漠气候
B.亚热带季风气候—地中海气候—高原山地气候
C.亚寒带针叶林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
D.温带季风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
2.沿途自然植被变化依次为( )
A.亚寒带针叶林—温带落叶阔叶林—温带草原
B.温带落叶阔叶林—温带草原—温带荒漠
C.温带草原—温带荒漠—温带落叶阔叶林
D.亚寒带针叶林—温带荒漠—温带草原
植被的形态深受自然环境的影响。下图是某植物示意图。读图,回答3~4题。
3.该植被生长地区的自然环境最突出的特征是( )
A.干旱 B.湿润
C.寒冷 D.炎热
4.随着全球变暖,当地蒸发加剧,该类植被最可能发生的变化是( )
A.地上部分植株变高大 B.地上部分叶片变大
C.地下部分向更深处生长 D.地下部分缩小减少
读图,回答5~6题。
5.下列不属于我国的典型荒漠草原景观分布地区的是( )
A.新疆
B.内蒙古中西部地区
C.柴达木盆地
D.内蒙古东部地区
6.图中信息反映出荒漠草原荒漠化明显的表现是( )
A.短花针茅的小丛丛幅所占比例越来越高
B.短花针茅的大丛丛幅所占比例越来越高
C.短花针茅的丛幅越来越大
D.短花针茅的中丛丛幅所占比例保持稳定
7.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猴面包树又叫波巴布树,属于大型落叶乔木,分布于非洲的国家,叶集生于枝顶,小叶长5厘米,长圆状倒卵形,急尖,上面暗绿色发亮,无毛或背面有稀疏的星状柔毛,长9~16厘米,宽4~6厘米;叶柄长10~201厘米。在湿季,猴面包树在枝条上长出3~7片小叶组成的掌状复叶。(下图为不同季节猴面包树的生长状况)
(1)猴面包树生长地区的气候具有什么样的特点
(2)猴面包树生长在热带,但属于落叶乔木,分析其原因。
8.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胡杨是生长于干旱大陆性气候的树种。科学家以胡杨年生长季始于春季日均温稳定≥5 ℃,止于秋季日均温稳定≤5 ℃的标准,确定胡杨年生长季的起始日、终止日。研究表明,若3月均温每升高1 ℃,起始日提前2.21天;10月均温每升高1 ℃,终止日推迟2.76天;3~10月均温每升高1 ℃,生长季延长7.78天。可见,胡杨对气候变化的响应比较明显。下图是中国绿洲胡杨年生长起始日、终止日的空间分布图。
(1)据图描述中国绿洲胡杨年生长季的空间分布特征并分析原因。
(2)近50年来中国绿洲胡杨年生长季普遍有变长的趋势,但也存在显著的区域差异,如和田所在地区生长季变长的趋势不明显,而格尔木所在地区终止日推迟明显。试推测两地出现差异的直接原因。
参考答案
课堂探究
选用当地树种,成活率高,维护成本低;
多树种混栽,增加观赏性、美观;
乔灌草结合,绿化具有垂直层次,更趋近于当地原生自然带;
绿化率高,美化环境的同时,更好地发挥其生态功能,如增加下渗。
核心素养专练
1.D 2.B 3.A 4.C 5.D 6.A
7.(1)干季干旱,蒸发旺盛;湿季降水较多。降水季节差异很大。
(2)干季时为了减少水分的蒸发和蒸腾作用,故落叶。
8.(1)由西南向东北生长季逐渐变短;和田所在地区胡杨的生长季最长,东北部和格尔木所在地区胡杨的生长季最短。生长季的长短取决于气温,自西南向东北纬度增加,受冬季风影响程度增强,故呈现由西南向东北生长季逐渐变短的特征;和田周边沙漠广布,夏季强烈升温后热量扩散较慢,整体较暖,故生长季长;格尔木所在地区地势较高,生长期短,积温较低,故生长季短。
(2)影响生长季长短的因素主要是气温。胡杨年生长季普遍有变长趋势的原因应是全球气候变暖。但气候变暖有区域差异和时间差异。和田所在地区春、秋季变暖不明显,因此起始日提前、终止日推迟不明显,故生长季变长趋势不明显。格尔木所在地区春季变暖不明显,秋季变暖明显,终止日推迟,故生长季变长趋势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