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土壤 (导学案)——高中地理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5.2土壤 (导学案)——高中地理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含答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648.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3-09-08 22:17:4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二节 土壤
第1课时
学习目标
1.观察土壤标本,能够判断不同颜色和质地的土壤并说明判断依据。
2.运用图文资料,结合观察活动和实例说明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并据此解释家乡的土壤现象。
【我的疑问】
自主预习
识土——土壤之印象
甲骨文中,就有“土”字。土,吐也,吐万物也,地之吐生物者也。二象地之下、地之中,丨物出形也。土壤里有生物栖息,是联系有机界和无机界的中心环节,是地球陆地生态系统的基础。
通过预习,我们对土壤有了基本的认识,请你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并阐述理由。
1.土壤与土地是一回事。(  )
2.组成土壤的物质都是固体。(  )
3.黏土的保水性要高于砂土和壤土。(  )
4.所有的土壤都有有机层的分布。(  )
5.生物是岩石风化产物形成土壤的关键因素。(  )
课堂探究
观土——土壤之构造
土壤的观察,一般从土壤颜色、土壤质地、土壤剖面构造等方面进行。请同学们结合土壤标本,观察家乡的土壤,并详细记录实验观察结果,最后得出自己的结论。
探土——土壤之成因
棕壤也称“棕色森林土”,是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和针阔混交林下形成的土壤。棕壤地区气候条件的特点是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年平均气温为5~14 ℃,年降水量为500~1 000毫米。棕壤主要分布在山东半岛和辽东半岛,所处地形主要为低山丘陵,成土母质多为花岗岩、片麻岩及砂页岩的风化产物。在森林植被下发育良好的棕壤剖面,一般地表有2~10厘米厚的枯枝落叶层,其下为灰棕色腐殖质层,厚10~20厘米,有机质含量较高,土壤肥力较高。
你认为棕壤的颜色主要是受什么因素影响的
黑土是在丰茂的草甸植物下发育的土壤,腐殖质厚度可达70厘米,有机质含量极为丰富,是世界上最肥沃的土壤,中国东北地区是世界主要的黑土分布区之一。亚马孙平原的热带雨林地区的土壤为砖红壤,有机质含量非常低,腐殖质层非常薄。
东北平原、山东半岛、亚马孙平原在历史上都曾被大量植被覆盖,为什么有机质含量会差这么多呢 请尝试从生物和气候的角度解释。
像地理学家一样思考
19世纪末,俄国科学家道库恰耶夫在进行大量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对土壤成因进行了科学解释,建立了土壤形成因素学说。该学说认为,土壤的形成取决于母质、气候、生物、地形、时间五大成土因素的综合作用。
你认为道库恰耶夫没有考虑哪一个因素 结合自己所学知识,举例说明该因素对土壤形成的影响。
核心素养专练
【基础巩固】
1.读森林土壤剖面构造图,完成下表。
土壤层 特点
    层 以分解和半分解的    为主
    层     积累,颜色呈    或    
    层 由于溶解于水的矿物质随水的下渗向下运移,本层矿物质    ,颜色较浅
    层 淋溶层淋失的物质在此    、    ,质地黏重、紧实,呈棕色或红棕色
    层 疏松的     
    层 坚硬的     
  2.读耕作土壤剖面图,完成下表。
土壤层 特点
    层(表土层或熟土层) 土质疏松,    比例高,颜色较暗
    层(亚表土层) 土层紧实,颜色较浅,具有    作用
    层 未经耕作熟化,不利于   
  【能力提升】
1.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说出生物对土壤的形成有哪些影响
(2)从生物对土壤影响的角度分析内蒙古高原地区腐殖质层比东北平原薄的原因。
(3)从气候对土壤影响的角度分析江南丘陵地区有机质含量比东北平原低的原因。
2.阅读图文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2019年8月,亚马孙热带雨林发生严重火灾,起火次数达7.3万次。雨林植被垂直结构复杂,物种繁多,但土壤贫瘠。大火之后,原生林植被基本全部死亡,经过漫长的演替,会形成次生林,土壤肥力随之发生变化。下图示意热带雨林生态系统的养分循环。
(1)绘制火灾前后该区域雨林土壤肥力的变化曲线示意图。
(2)说明热带雨林植被垂直结构复杂的原因。
(3)据图分析热带雨林地区土壤贫瘠的原因。
在我国古代,一直存在着“社稷祭祀”的制度。以五色土建成的社稷坛包含着古代人对土地的崇拜。五色土是指在中华大地上,按照东、南、中、西、北五个方位选取的青、红、黄、白、黑五种不同颜色的土壤。据此回答3~4题。
3.与黑色土相比,红色土(  )
                     
A.土壤黏粒比重高 B.土层薄
C.成土速度慢 D.土壤表层盐分含量高
4.改良红色土壤以满足耕作的合理措施是(  )
A.引淡淋盐 B.增施绿肥
C.引水灌溉 D.平整土地
参考答案
  【基础巩固】

  【能力提升】
1.(1)生物对母质的改造作用:一是有机质的积累,二是养分元素的富集;生物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是地理环境的产物和创造者;土壤是地表物质循环和能量转化非常活跃的场所,是联系有机界和无机界的中心环节。
(2)内蒙古高原地区气候干旱,草原生长缓慢,有机质积累较少,故土壤腐殖质层比东北平原地区薄。
(3)江南丘陵地区气候湿热,有机质分解作用强烈,加上丘陵地区落差大,流水侵蚀作用强烈,所以有机质含量比东北平原低很多。
  2.(1)如下图所示:
(2)全年高温多雨,植被高大,植物种类繁多;不同种类的植物群体,通过争夺阳光的生存竞争,占据一定的垂直空间,形成复杂的垂直结构。
(3)气温高,枯枝落叶等有机质分解快,养分积累少;降水多,土壤淋溶作用强烈,养分大量流失,地表径流也带走部分养分;雨林植物高大茂密,养分循环旺盛,大部分养分储存在植物体内,土壤养分补充少。
3.A 4.B
第2课时
学习目标
了解土壤的功能和养护途径,体会养护土壤的重要性。
【我的疑问】
自主预习
阅读教材第92—94页和图5.20,思考下列问题。
1.图中呈现出了哪些圈层 土壤层上下各有哪些圈层
2.土壤中的矿物质、有机质、水和空气分别属于(来自)哪一圈层
3.土壤与四大圈层之间有无明确界线 为什么
4.为什么说四大圈层在土壤中的接触是“紧密”的
课堂探究
土壤的功能和养护
北丘洼变迁记
位于山东禹城西北部的北丘洼地区,土壤积盐重,耕层土壤有机质含量低,瘠薄,曾经是黄淮海平原治理的一块“难啃的硬骨头”。自1986年开始,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在此建立综合试验站,对盐碱地进行综合治理,实现粮食高产。
材料一 黄淮海平原北起燕山,南至淮河,西起太行山,东至两海。主要由黄河、淮河、海河泥沙冲积而成,平原上有许多起伏和缓的岗地和浅平封闭的洼地。黄淮海平原多属温带季风气候,四季变化明显。年均温和年降水量由南向北递减。平原年均温为8~15 ℃,年降水量为500~900毫米。冬季寒冷干燥,夏季高温多雨,各地夏季降水可占全年降水量的50%~75%,且多暴雨。春季干旱少雨,蒸发强烈。
材料二 山东禹城北丘洼位置示意图。
材料三 教材第94页和视频讲解。
探究下列问题:
1.据图说出黄淮海平原盐碱地的分布特征。
2.推断甲地没有形成盐碱地的主导因素。
3.判断北丘洼盐碱化最严重的季节并说明理由。
4.分析北丘洼成为黄淮海平原盐碱地治理“硬骨头”的原因。
5.北丘洼由“盐碱地”逐步蜕变为“高产田”。结合土壤水盐运动规律,科研所人员是如何助力北丘洼实现变迁的。
【变式训练】
红壤“改良记”
我国红壤区主要分布于南方低山丘陵,主要覆盖有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以及季雨林农业生态区。年均温在17~22 ℃,年降雨量为1 600~1 900毫米。其主要特征是缺乏碱金属和碱土金属而富含铁、铝氧化物,呈酸性红色,土性较黏,肥力较低。
结合材料,提出红壤的改良措施。
【拓展阅读】
地方病与土壤
【课堂总结】
请同学们自己设计一下本节课的知识结构图:
核心素养专练
【基础巩固】
黑土是大自然给予人类的得天独厚的宝藏,是一种性状好、肥力高、非常适合植物生长的土壤。东北平原是世界上著名的三大黑土地之一,是我国的商品粮基地。过去人们常说“捏把黑土冒油花,插双筷子也发芽”。但是经过多年的过度利用,“北大仓”许多地方的土壤质量下降,影响到东北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据此回答1~3题。
1.下列对东北地区黑土特征及其成因的描述,合理的有(  )
①富含腐殖质,呈黑色 ②气候冷干,微生物分解慢,利于有机质积累 ③植被茂密,有机质来源丰富 ④孔隙度大,透气能力强,性状好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2.黑土质量下降的主要原因是(  )
A.被冲刷变薄 B.气候干旱所致
C.微生物活动微弱 D.气候变暖所致
3.保持和提高东北地区黑土肥力,最符合实际的措施是(  )
A.休耕免种 B.施用化肥
C.施用复合肥 D.秸秆还田
读华北盐碱(盐渍)地分布和地下水位统计数据图,回答4~5题。
华北某地区土地盐碱地分布图     沿MN一线浅层、深层地下水埋藏深度图
4.M附近盐碱地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
A.地势低平 B.水资源紧缺
C.不合理灌溉 D.冬季风强劲
5.对左图和右图的判读,正确的是(  )
A.海拔越高,地下水埋藏越深
B.盐碱化越严重,浅层地下水埋藏越深
C.沿MN一线地区出现地下水漏斗区
D.滨海地带因过度灌溉造成最严重的土地盐碱化
【能力提升】
有机质含量高低是土壤肥力的重要标志,一般土壤有机质含量为5%。图1为我国东部某地土壤剖面图,图2为该土壤有机质分布图。据此回答1~2题。
图1
图2
1.下列关于该地表层土壤的描述,正确的是(  )
A.地表枯枝落叶多,有机质含量较高
B.人工增施有机肥,有机质含量较高
  C.受流水侵蚀作用,有机质含量较低
D.气候干旱植被稀少,有机质含量低
2.针对该土壤的特性,该地宜采用的农业技术是(  )
A.免耕直播 B.深耕改土
C.大棚温室 D.砾石压土
绿肥是我国传统农业生产的优质有机肥,具有养分全面、肥效长的特点。把绿肥植物体就地翻压能够达到改良土壤的目的,绿肥种植还能够提供饲料、改善生态环境、抑制杂草以及节能减耗。近年来,“绿肥+”模式又在稻田、棉田、麦田、果园中悄然兴起。绿肥作物的种植在我国分布很广,南北方种植的绿肥品种、种植季节和利用方式存在很大差异。据此回答3~5题。
3.江西省柑橘园里种植绿肥作物的主要作用是(  )
A.增加空气湿度,改变果园小气候
B.抑制杂草生长,增加土壤肥力
C.调节土壤温度,减轻冻害的威胁
D.减轻水土流失,增加土壤水分
4.松嫩平原上最适合的“绿肥+”模式是(  )
A.玉米套种绿肥 B.棉田套种绿肥
C.麦收后播种绿肥 D.收稻后播种绿肥
5.华北平原的引黄灌区采用“绿肥+”模式能减轻土地盐碱化,主要原因是(  )
A.降低土壤温度 B.减少蒸发量
C.增加土壤有机质 D.增加降水量
6.阅读图文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我国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广泛使用农用地膜覆盖技术,成为继化肥、农药之后第三大农业生产资料。地膜覆盖栽培一般都能获得早熟增产的效果。我国目前使用的地膜多是超薄型地膜,易破、难回收、难以自然降解,处理不当会造成严重的“白色污染”。
(1)北方常在早春播种后覆盖地膜。结合“温室效应”原理,解释这样做对种子的有利影响。
(2)与施用化肥、农药相比,分析地膜覆盖后土壤能够增产的原因。
(3)列举地膜残留对土壤环境产生的危害。
参考答案
  课堂探究
1.分布广泛;多呈斑块状分布于南、西、北部;滨海地区相对集中、连片分布。
2.地形。地处丘陵山地,地下水埋藏深,盐分不易在地表富集。
3.春季。夏季降水多,土壤中的盐分被淋洗;秋季降水减少,土壤开始返盐;冬季气温低,蒸发弱,盐分相对稳定;春季降水少,气温回升快,蒸发旺盛,土壤进一步返盐,加剧土壤盐碱化。
4.自然原因:北丘洼地势封闭、低洼,地下水埋藏浅;旱涝频繁。
人为原因:大水漫灌,只灌不排的做法,导致地下水水位上升,加剧盐碱化。
5.“盐随水来,盐随水去,水散盐留”。以治水为中心,完善排灌系统,使用工程和生物等综合配套技术,科学调控土壤中的水盐运动。具体措施有引淡淋盐、井排井灌、覆盖、生物措施等。
【变式训练】
增施有机肥;合理使用碱性肥料;种植绿肥;秸秆还田。
核心素养专练
【基础巩固】
1.B 2.A 3.D 4.C 5.C
【能力提升】
1.C 2.B 3.B 4.A 5.B
6.(1)地膜和土壤缝隙间形成“温室效应”,白天阳光透进地膜,夜晚减弱地面辐射的损失(减少地面热量的散失)起到保温的效果,提高土壤温度,促进种子萌发。
(2)增加地温,改善热量条件;减少土壤水分蒸发,保护土壤水分(保墒);有助于抑制土壤盐渍化;改善土壤微环境,微生物活跃,促进矿物质和有机质(氮肥等)分解;覆膜后,减少了降雨和灌溉固结土壤,防止土壤出现板结现象;干旱地区减弱风沙侵蚀,湿润地区减弱流水侵蚀等。
(3)影响土壤的透气性;阻碍土壤水肥的运移;影响土壤微生物活动和正常土壤结构形成;降低土壤肥力;影响农作物根系的生长发育,导致作物减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