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防灾减灾
学习目标
1.结合实例理解自然灾害防御的技术措施。
2.理解自然灾害防御的工程性和非工程性措施。
3.掌握自然灾害监测系统。
4.掌握自然灾害中的自救与互救措施。
自主预习
预习模块一:基础知识清单
说明:在教材中找到该知识点,理解概念或过程。
一、防灾减灾手段
(一)指导方针:“以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
(二)主要手段
二、自救与互救
(一)灾前准备
(二)灾中救助
(三)灾后自我保护
预习模块二:重点知识梳理
分小组梳理地震、泥石流、洪涝来袭时灾前准备和灾中救助的主要措施。以地震为例。
例:地震
灾前准备:震前准备主要包括准备应急救援包,牢记地震撤离路线和附近应急避难场所位置,经常参加地震演习活动,树立防震意识等。
灾中救助:如条件允许,应及时、有序地撤离到安全地带。
预习模块三:为加强地震应急预案的规范和动态管理,近两年制定实施《地震应急预案管理暂行办法》和成立中国地震局地震应急预案管理专家组后,中国地震局震灾应急救援司组织开展了国家、省、市(县)三级地震应急预案信息平台建设,经过两年的努力,目前已经完成地震应急预案管理信息系统研发、系统测试和相关数据的入库工作,并正式发给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地震局,在地震系统范围内推广试用。地震应急预案管理信息系统由国家、省、市(县)三级单机版软件组成,分别由中国地震局、省(区、市)地震局和市(县)地震部门负责维护和管理。
(1)建立地震应急预案有什么意义
(2)管理信息系统主要的作用是什么
预习模块四:拓展知识补充
我国主要减灾工程及分布
我国减灾工程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1)防护林工程:这些防护林工程属于“改变地表环境”的一类,主要有分布在海岸带的沿海防护林、北方风沙带及山地水土流失区的防风固沙林及水土保持林、河流沿岸的护岸林等。
(2)大库容水库、抗震系数较高的城市建筑及防止地面沉降等工程,这属于工程性防御措施中的“改变财物特性,提高抗灾性能”的一类。
(3)分布在我国东南沿海防风暴潮和台风袭击的防潮大堤及分布在西南滑坡、泥石流频发区的格栅坝工程,这类工程都属于“阻隔或控制灾害与人口、财产等直接相遇”的一类。
通过一系列减灾工程的建设,并与非工程性措施相结合,我国成功地抗御了多次重大自然灾害,在防灾减灾中取得了重大成就。
课堂探究
案例探究一:教材第111页“地震预警系统”,其原理是怎样的
案例探究二:教材第112页活动“认识地震专业救援队”。
【思维导图构建】
核心素养专练
我国灾后重建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在救援、救助方面彰显了“中国速度”“中国力量”。据此回答1~2题。
1.灾后恢复的目的是( )
A.促进灾区经济的恢复
B.恢复生活秩序
C.修复、重建生产线
D.增强对未来灾害的抵御能力
2.我国的防灾抗灾工作方针是( )
A.以预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
B.依靠群众,依靠集体
C.生产自救,互助互济
D.加强灾后重建
我国自然灾害种类多,发生的频率高,因而在自然灾害发生的过程中,要掌握正确的救援和救助方法以及自救和互救方法。据此回答3~4题。
3.抢救溺水者的步骤是( )
①清除口、鼻腔内的异物 ②排去呛入体内的水 ③救上船或陆地 ④送医院抢救
A.①②③④ B.③④①②
C.③②①④ D.③①②④
4.被洪水围困时,正确的做法是( )
A.抱紧电杆
B.躲在巨石之下
C.用手电筒发求救信号
D.水性好的人,在洪水汹涌时游泳逃生
5.救灾应急预案( )
①主要目的是在灾害突发的情况下,使救灾工作有章可循,有条不紊 ②应急预案主要是在灾中救助中发挥作用 ③对于不可准确预测的突发性灾害,应急预案也毫无办法 ④各应急机构应职责分明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6.下列措施中,有利于防御华北平原干旱的有( )
①开展农田水利基本建设 ②调整农业结构,降低种植业比重 ③修筑梯田 ④建设农田防护林网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7.当地时间2019年3月17日下午3时7分和3时9分,印度尼西亚西努沙登加拉省龙目岛(下图)东北部分别发生里氏5.8级和5.2级地震,震源10千米左右,巴厘岛等地震感明显。地震引发该岛林贾尼火山山体滑坡,造成3名游客(2名马来西亚公民,1名印度尼西亚公民)遇难,182人受伤,525户房屋受损。截至3月18日11时,龙目岛共发生余震42次。
(1)地震发生时正值学生上课、工作人员上班的时间,他们应如何自救
(2)如何减少山体滑坡发生的频率和强度
(3)针对地震灾害,请提出防灾减灾的措施。
参考答案
核心素养专练
1.D 2.A 3.D 4.C 5.C 6.D
7.(1)迅速在课桌、办公桌下躲避;影院及操场比赛应立即停止,躲在桌椅下、舞台脚下;工人关机器、断电源,躲在安全可靠的地方。
(2)保护植被,加强植树造林;在灾害多发区实施护坡工程;减轻山区人口压力等。
(3)加强地震灾害的科学研究,建立灾情监测预警系统;加强对地震的预警预报工作,建立应急管理机制;加强地质灾害的管理,建立健全减灾工作的政策法规体系;提高地震多发地区建筑物的抗震系数;广泛开展地震互救、自救等宣传培训活动,提高民众抵御地震灾害的能力;积极开展防灾减灾的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的减灾意识;加强对地震灾害的救援工作,提高救援救助能力;加强国际合作,寻求国际救援与救助;加强灾后的恢复与重建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