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上册15.《我与地坛(节选)》(共30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上册15.《我与地坛(节选)》(共30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8.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9-09 06:09:4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0张PPT)
乡土中国
史铁生
第一课时
Man is a reed that thinks.
人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
——帕斯卡尔
人只不过是一根苇草,是自然界最脆弱的东西,但他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用不着整个宇宙都拿起武器来才能毁灭他,一口气、一滴水就足以致他死命了。然而,纵使宇宙毁灭了他,人却仍然要比致他于死命的东西高贵得多,因为他知道自己要死亡,以及宇宙对他所具有的优势,而宇宙对此却是一无所知。
1958年在北京市东城区王大人胡同小学读书。
1969 年赴延安插队。
1972年因双腿瘫痪回到北京。
1974年始在某街道工厂做工,七年后因病情加重回家疗养。
1979年发表了第一篇小说《法学教授及其夫人》,以后陆续发表了《午餐半小时》《我们的角落》《在一个冬天的晚上》《山顶上的传说》等多篇小说。
1981年因患肾病后发展为尿毒症,靠透析维持生命,自己戏称“专业生病,业余写作”。
史铁生
1951年1月4日—2010年12月31日
任务一:默读课文第一部分,标注段落序号,思考如下问题(5min)
(1)与地坛相遇时,“我”是一个什么样的“我”?(总结“我”的特点)
(2)与“我”相遇时,地坛是一个什么样的地坛?(总结“地坛”的特点)
※学法指导:勾画重要句子,圈出关键词,批注想法。
开端:走进地坛
与地坛相遇时,“我”是一个什么样的“我”?
活到最狂妄的年龄上忽地残废了双腿。
开端:走进地坛
与“我”相遇时,地坛是一个什么样的地坛?
开端:走进地坛
地坛的正式名称叫作“方泽坛”,是明清皇帝祭地之坛,也是我国最大且是唯一现存的祭地之坛。始建时,坛外辟有护坛一千四百七十六亩,坛内总面积六百四十亩。一九四九年后,经过修葺开放,称“地坛公园”。“文革”期间因遭毁弃及疏于管理而荒芜。
与“我”相遇时,地坛是一个什么样的地坛?
荒芜冷落
生生不息
雕栏玉砌不复在
四壁朱颜改
残阳废园
苍松翠柏树幽
野草荒藤乐悠悠
正红沉静
蜂飞蚁动瓢虫升空金蝉脱壳露珠滚动满园草木竞相荣
荒芜但并不衰败
开端:走进地坛
我常觉得这中间有着宿命的味道:仿佛这古园就是为了等我,而历尽沧桑在那儿等待了四百多年。
开端:走进地坛
……一座废弃的古园……园子荒芜冷落得如同一片野地,很少被人记起。
两条腿残废后的最初几年,我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去路,忽然间几乎什么都找不到了。
被人遗弃的古园
被社会遗弃的人
共鸣
开端:走进地坛
了解:亲近地坛
※学法指导:
任选课文的一个片段进行品读和赏析。
地坛给了我 +我从文中 看出来+具体解释
任务二:再读第一部分,地坛到底都给了“我”什么,可以这么长久地吸引着“我”?(小组讨论5min)
慰藉
了解:亲近地坛
逃避
我就摇了轮椅总是到它那儿去,仅为着那儿是可以逃避一个世界的另一个世界。
它为一个失魂落魄的人把一切都准备好了。
在人口密聚的城市里,有这样一个宁静的去处,像是上帝的苦心安排。
启示
在满园弥漫的沉静光芒中,一个人更容易看到时间,并看见自己的身影。
学习任务二:再读第一部分,地坛到底都给了“我”什么,可以这么长久地吸引着“我”?(小组讨论5min)
何时死
为何生
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
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
怎样活
一个人,出生了,这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而只是上帝交给他的一个事实
剩下的就是怎样活的问题了,这却不是在某一个瞬间就能完全想透的、不是一次性能够解决的事
了解:亲近地坛
学习任务三:读第6、7段,地坛有没有解决“我”遇到的问题呢
地坛___________我
我___________地坛
慰藉
走进
结语:我与地坛
15年前,
地坛___________我
我___________地坛
15年后,
启发
对话
写作任务:根据本节课所学填空,完成总结。
“地坛离我家很近,或者说我家离地坛很近。”
15年前,地坛是离“我”家很近的一个园子,是除家之外的另一个去处;
15年后,地坛是“我” 的精神家园,是“我”生命的另一个中心。
结语:我与地坛
“地坛离我家很近,或者说我家离地坛很近。”
你是否也有自己的“地坛”,自己的精神家园?写一段文字描绘其中的风景,若能融情于景更好,字数不限。
作业
乡土中国
史铁生
第二课时
史铁生
_______________的我与___________________地坛
走进地坛
残废
荒芜冷落
_______________的我与___________________地坛
亲近地坛
残废并不颓废
荒芜并不衰败
回顾
我与母亲
在史铁生的生命长河里,苦难曾掀起巨浪,好在有地坛的启示,他涉过险滩到达生命的彼岸;但该走一条怎样的人生之路,并不是史铁生一下子就参悟透了的,它是以一个人的苦难甚至生命为代价的。




悄悄转身
文中写了母亲的几种行动?
我与母亲
知道
母亲送我时心情是怎样的
我与母亲

关心与不放心。母亲是理解我的,她想让我出去散散心,但又怕我想不开,这种矛盾和极度不安的心理纠结着她,以致“对我的回来竟一时没有反应。”
每次我要动身时,她便无言地帮我准备,帮助我上了轮椅车,看着我摇车拐出小院;这以后她会怎样,当年我不曾想过。
有一回我摇车出了小院;想起一件什么事又返身回来,看见母亲仍站在原地,还是送我走时的姿势,望着我拐出小院去的那处墙角,对我的回来竟一时没有反应。待她再次送我出门的时候,她说:“出去活动活动,去地坛看看书,我说这挺好。”许多年以后我才渐渐听出,母亲这话实际上是自我安慰,是暗自的祷告,是给我的提示,是恳求与嘱咐。只是在她猝然去世之后,我才有余暇设想。
我与母亲

当我不在家里的那些漫长的时间,她是怎样心神不定坐卧难宁,兼着痛苦与惊恐与一个母亲最低限度的祈求。我可以断定,以她的聪慧和坚忍,在那些空落的白天后的黑夜,在那不眠的黑夜后的白天,她思来想去最后准是对自己说:“反正我不能不让他出去,未来的日子是他自己的,如果他真的要在那园子里出了什么事,这苦难也只好我来承担。”在那段日子里--那是好几年长的一段日子,我想我一定使母亲作过了最坏的准备了,但她从来没有对我说过:“你为我想想”。事实上我也真的没为她想过。
我与母亲

找不到时则茫然而急迫,担心我会出事;找到后就悄悄的离开。为什么离开
母亲找到我时就悄悄的离开,因为母亲理解我,知道我需要一个人静一静,只要我还好好的就行了,看到我还好好的活着,她就放心了,这是“一个母亲最低限度的祈求”。
曾有过好多回,我在这园子里呆得太久了,母亲就来找我。她来找我又不想让我发觉,只要见我还好好地在这园子里,她就悄悄转身回去,我看见过几次她的背影。我也看见过几回她四处张望的情景,她视力不好,端着眼镜像在寻找海上的一条船,她没看见我时我已经看见她了,待我看见她也看见我了我就不去看她,过一会我再抬头看她就又看见她缓缓离去的背影。我单是无法知道有多少回她没有找到我。

悄悄转身
我与母亲
知道
母亲“知道”
她知道我心里的苦闷,知道不该阻止我出去走走,知道我要是老呆在家里结果会更糟……母亲知道有些事不宜问,便犹犹豫豫地想问而终于不敢问,因为她自己心里也没有答案。她料想我不会愿意她跟我一同去,所以她从未这样要求过,她知道得给我一点独处的时间,得有这样一段过程。
我“不知道”
每次我要动身时,她便无言地帮我准备,帮助我上了轮椅车,看着我摇车拐出小院;这以后她会怎样,当年我不曾想过。
我不知道她已经找了多久还要找多久,我不知道为什么我决意不喊她--但这绝不是小时候的捉迷藏,这也许是出于长大了的男孩子的倔强或羞涩?
可我却一直都不知道,她的病已经到了那步田地。(《秋天的怀念》)




悄悄转身
我与母亲
知道
心理矛盾
理智而深沉的母爱
在我的记忆中,这是一个________的母亲。理由是: ________
是一位既疼儿子又理解儿子的母亲
是一位坚忍的母亲
是一位活得最苦的母亲
是一位不幸的母亲
是一位不张扬爱的母亲
概括母亲的形象:
我与母亲
母亲希望我找到的那条路是什么
母亲没有说,但作者却感悟到了。
“只是在她去世之后,她艰难的命运,坚忍的意志和毫不张扬的爱,随光阴流转,在我的印象中愈加鲜明深刻。”
面对艰难的命运,要有坚忍的意志,要能用爱去面对一切苦难,要坚强的活下去。
我与母亲
两个部分,一写地坛,一写母亲,二者究竟有什么关联?
地坛的形象与母亲的形象合二为一:厚重、博大、宽容、隐忍。
二者都对作者生活下去起了很大作用,一个让作者感悟生命应该乐观、坚强、豁达,一个用自己的言行让作者感受到爱并鼓起生活的勇气。
她们都是作者由自伤走向自强的精神源泉。地坛是史铁生获得生存的地方,也是他感受母爱最深的地方,地坛是我的地坛,也是我和母亲的地坛。
我与母亲

母亲
精神支柱
地坛
精神家园
自然
亲情
我与母亲
“多年来我头一次意识到,这园中不单是处处都有过我的车辙,有过我的车辙的地方也都有过母亲的脚印。”
地坛、“我”、母亲的人生历程交织在一起。母亲的“活法”解答了人应该怎样生活、怎样面对命运、怎样面对苦难的问题。
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