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性必修3 第10课 近代以来的世界贸易与文化交流的扩展 课件(20张PPT)+视频素材

文档属性

名称 选择性必修3 第10课 近代以来的世界贸易与文化交流的扩展 课件(20张PPT)+视频素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6.2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9-09 10:40:49

文档简介

(共20张PPT)
①贸易范围有限,主要集中在各洲内部和亚欧大陆之间。
回顾旧课
思考:古代世界的商业贸易有何特点?
②贸易路线主要以亚欧北非之间的丝绸之路为主。
近代以来的世界贸易与文化交流的扩展
《文化交流与传播》第四单元 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
第10课
课标要求:
1.了解不同时代、不同类型商路的开辟;
2.通过了解商品所体现的特色文化,理解贸易活动在文化交流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


CONTENTS
全球贸易网的形成
商品流动与文化交流国际化
01
02
全球贸易网的形成
01
时期 背景 贸易表现 影响
新航路开辟至工业革命前 (15世纪末—18世纪中期)
两次工业革命期间 (18世纪中期—20世纪初)
20世纪以来
活动一:阅读教材,结合选必2第8课,完成下面表格。
①新航路的开辟
②西欧早期殖民扩张
①大规模工业化生产
②交通工具的革新
阻碍:两次世界大战;经济大危机;冷战
促进:《关贸总协定》;中国改革开放; 冷战结束;世贸组织成立
洲际贸易扩展;商品数量、种类大增;股份公司出现和发展
形成欧美国家主导的国际分工和贸易格局;世界贸易额剧增
①两次世界大战期间世界贸易受挫
②二战后世界贸易虽有挫折但迅猛发展:世界贸易额迅速增加;世界贸易和国际分工向广度和深度发展
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全球贸易网形成)
全球贸易网继续深化
一、全球贸易网的形成与发展
1.新航路开辟至工业革命前的世界贸易
影响:扩大了洲际之间的贸易;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问题1:结合纲要下知识,描述图中主要商路及其产生的影响
BACK
大西洋贸易:
欧美之间西葡荷英法黑奴贸易
太平洋贸易
(1)西班牙主导的以菲律宾为中转站,中国与墨西哥的丝银贸易
(2)葡萄牙主导以澳门为中转站中国与日本的丝银贸易
印度洋贸易:
(1)西欧殖民者取代阿拉伯人
(2)葡萄牙主导的澳门至印度至里斯本丝银贸易
2.两次工业革命期间的世界贸易
问题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概述两次工业革命后世界贸易的变化
BACK
(1)国际分工和贸易格局逐渐形成——西欧、北美国家生产和出口制成品,其余国家生产和出口初级产品
(2)世界贸易发展迅速,全球性的贸易网络形成。
材料一 19世纪中叶以来的国际分工主要是垂直分工,即由英国等先进国家出口制成品,销往落后国家和殖民地,而后者出口原料供应前者。前者成了世界大机器生产的中心,后者成为其附庸。
——《世界经济史》
材料二 到1900年左右,世界终于形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世界经济的增长及生产力的上升达到史无前例的水平。1860~1913年世界工业生产增长不止6倍,1851~1913年间世界贸易总额增长12倍。
——《世界史·近代史编》
1985—2010年跨国公司海外分支机构经营情况统计表 年份 海外分支机构总产值 占GDP的比例 海外分支机构销售额 占GDP的比例 海外分支机构出口总额
占全球出口额的比例
1985年 4.77% 20.02% 30.30%
1990年 6.27% 23.56% 26.41%
1995年 5.99% 27.63% 14.86%
2000年 9.63% 47.70% 44.67%
2005年 9.03% 46.18% 32.31%
2010年 10.24% 39.98% 33.04%
——根据卢进勇、杨国亮、杨立强等编著《中外跨国公司发展史》编制
合作探究:结合跨国公司海外分支机构经营情况的表格,分析跨国公司的特征。
①具有跨国性,海外分支规模不断扩大 ②总产值、销售额、出口总额总体上呈增加趋势,发展势头迅猛③具有强大的经济实力,对世界经济影响大
3.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的世界贸易
全球贸易网的形成与发展 时期 背景 贸易表现 影响
新航路开辟至工业革命前 (15世纪末—18世纪中期)
两次工业革命期间 (18世纪中期—20世纪初)
20世纪以来
课堂限时巩固
①新航路的开辟
②西欧早期殖民扩张
①大规模工业化生产
②交通工具的革新
阻碍:两次世界大战;经济大危机;冷战
促进:《关贸总协定》;中国改革开放; 冷战结束;世贸组织成立
洲际贸易扩展;商品数量、种类大增;股份公司出现和发展
形成欧美国家主导的国际分工和贸易格局;世界贸易额剧增
①两次世界大战期间世界贸易受挫
②二战后世界贸易虽有挫折但迅猛发展:世界贸易额迅速增加;世界贸易和国际分工向广度和深度发展
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全球贸易网形成)
全球贸易网继续深化
15世纪 16世纪 17世纪 18世纪 19世纪 20世纪
世界市场
重大事件
开始形成
(雏形)
新航路开辟
初步形成
早期殖民扩张
两次
工业革命
最终形成
关税贸易总协定
市场经济体制
跨国公司
世界贸易组织
全球贸易
初步
形成
最终
形成
曲折
发展
继续深化
20世纪
90年代
时空强化:全球贸易网形成的过程
商品流动与文化
交流国际化
02
类别 传播过程 文化创新
茶 最初 中国茶在周边传播
16世纪后 广泛传播到欧、美、非、大洋洲等
服 饰 17世纪后 中国、日本等国服饰在法国传播
明治维新 民国 钟表 16世纪 18世纪 英国“下午茶“
中俄“万里茶道”
荷兰设有“专门茶室”
“日本茶道“
18、20世纪借鉴中国大袍、日本和服东方服饰融入法国服装设计
西服在日本流行
中山装
由澳门传入中国内地
进口钟表数量较多
活动二:阅读教材第二子目,完成下面表格。
二、商品流动与文化交流国际化
二、商品流动与文化交流国际化—以茶文化为例
探究二:下图为“茶”的两大发音系统在亚、非、欧三大洲分布示意图,不同发音系统的形成与茶叶贸易路线有密切关系。指出cha与tea发音系统的分布区域,并结合所学分析不同发音系统形成的历史原因。
(1)区域:
cha:亚洲:东亚、东南亚、南亚、中亚、西亚;非洲:北非和东非;欧洲:东欧、葡萄牙。
tea:亚洲:东南亚南部(马来群岛);非洲南部和西部;西欧和北欧。
tea:新航路开辟后,欧洲贸易中心转移到大西洋沿岸,荷兰、英国商人多从厦门进口茶叶,并沿新航路将茶叶引入西欧及其在海外殖民地如东南亚、南非、西非地区。厦门方言tea的发音伴随西欧商人和殖民者的脚步传到这些地区。
(2)原因:
cha:茶叶从中国长安等地出发,经陆上、海上丝绸之路传播到东亚、东南亚、中亚和西亚,又转销到东欧和东非地区。cha的发音也随之传入这些地区。
二、商品流动与文化交流国际化—以茶文化为例
功 能 原 因
文化交流与传播 ①商品凝聚文化:商品从产地运到消费地,往往带来产地的生产技术、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以及不同的语言、风土人情等。
②商人传播文化:商人的价值观、所在地区的生活习俗、语言文字等都会随着商业活动而传播,同时商人也会学习当地文化,并将这种文化带回自己的国家。
文化创新 ①就文化本身而言:国际贸易促进不同文化的交流和互动,一方面打破了本地文化的封闭和惰性,激发文化创新的活力;另一方面带来了新的文化元素,为文化创新提供材料和突破点。
②从实践角度看:国际贸易需要相应文化的支撑,为了适应对外贸易需要,有效实现贸易活动,提高商品争力,就必须进行文化创新。
文化融合 国际贸易把各国、各地区的利益联系在一起,扩宽了人们的视野,有利于加强人类文化的融合,促进全球意识产生,形成共同的认知和责任感。
单元总结:以唯物史观为指导认识认识国际贸易与文化之间的关系
1.国际贸易的文化功能
单元总结:以唯物史观为指导认识认识国际贸易与文化之间的关系
2.文化在国际贸易中的作用
原 因 功 能
文化具有强化贸易竞争力的作用 商品是文化的载体,同时又以一定的文化形式表现出来,商品的文化价值高可增加商品价值,可以满足消费者的精神需求和文化偏好,提高其竞争力。
文化具有增强商人凝聚力的作用 国际贸易需要商人形成良好的合作精神,这就需要共同的文化信念和文化精神来凝聚商人行动,塑造商人开拓、进取、诚信等商业精神和商业理念。
国际贸易促进了不同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同时,文化也推动着国际贸易的发展,在国际贸易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文化越来越成为国际竞争的重要影响因素,文化软实力在国家综合国力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重要。这对我们把文化建设摆在更加突出位置、下更大气力推进文化强国建设提出了更为紧迫的要求。只有努力建成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我们才能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时代背景下,把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不断推向前进,继续向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进发。
——习近平在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上的发言
家国情怀:通过茶香飘天下,领悟文化自信
1.以下是近代英国外贸出口总额增长统计:
据此可知(  )
A.英国掌握世界殖民霸权 B.英国成为“世界工厂”
C.世界市场产业分工形成 D.统一的世界市场形成
2.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国际贸易总额不断增加,国际分工日益明确,世界各国联系更加密切,依赖程度不断加深。这表明(  )
A.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B.国际贸易发展趋于平衡
C.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确立 D.世界各国已经连为一体
年代 1848—1870 1848—1875 1848—1872 1848—1875 1848—1875
地区 土耳其和中东 亚洲 中美和南美 印度 澳大利亚
增长额(万镑) 350→1600 700→4100 600→2500 500→2400 150→2000
巩固提升
3.茶叶于1650年前后引进英国时,是一种贵族享用的奢侈品,每磅售价6至10英镑,相当于一个男仆年工资2倍左右。然而一个世纪后,饮茶逐渐在英国城乡各阶层中普及,茶叶成为英国人不可缺少的普通消费品。引起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中国茶叶产量大增 B.英国颁布《航海条例》
C.世界贸易较大发展 D.英国工业革命开始
4.钟表自明末传入中国后,多为社会上层标识身份、装点时尚之用;但19世纪60年代后,钟表开始作为日常生活用品在市面流行。这反映了当时的中国(  )
A.传统等级观念趋于消亡 B.新的生活方式逐渐兴起
C.战乱导致阶级流动加快 D.工业制造能力进步明显
5.19世纪70年代初,生丝、茶叶占中国贸易出口总值的近90%,1900年降至38%左右,20世纪初年中国已失去主要丝茶输出国的地位。导致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中国丝茶竞争力减弱 B.清政府的重农抑商政策
C.中国小农经济的瓦解 D.中国产业结构的变化
巩固提升
材料一 瓷器是古代中国主要的外销商品之一。16世纪早期以前,中国瓷器主要由官方出口到中东和东南亚地区,欧洲人只能从土耳其、伊朗等地将中式瓷器带回本国。16世纪初期,西方国家对瓷器的需求刺激了中国民间商贸的发展。16世纪~17世纪早期的瓷器仍然保持着传统的中式图案和装饰习惯。
18世纪晚期,欧洲订单对工艺要求的不断提高和船舶停靠时间的限制等因素,促进了广州瓷器加工行业不断的标准化和快捷化,由此出现一种绘制着各种现成装饰图案的模本瓷器,方便客户挑选。中国瓷器的输出,引发了欧洲和中东地区的仿制风潮,提高了这些地区的制陶业水平。葡萄牙里斯本桑托斯王宫的棱锥形天花板就是根据一件万历年间的瓷盘纹样来装饰的。19世纪下半叶,欧洲在发展和保护本土瓷器生产的背景下,极大地削减从中国的瓷器进口,大量陶瓷工厂建立,大型国际博览会推动了瓷器信息技术交流。由此导致欧洲制瓷工艺逐步超过中国瓷器。
——马敏《从文艺复兴到启蒙运动一一由“瓷之韵瓷器精品展”看中西技术和文化交流》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6~19世纪中国外销瓷器演变的特点。
①传播途径改变:官方贸易外销的同时,民间贸易也日渐兴盛。
②技术变化:中式风格为主到中西结合,制瓷技术标准化和快捷化。
③态度的变化:从推崇喜爱到热情逐渐消退。
④命运改变:由逐步繁荣到盛极而衰,欧洲人从大量使用中国瓷器,到自行生产并占领国际市场,排挤中国瓷器。
巩固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