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性必修1 第3课 中国近代至当代政治制度的演变 课件(38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选择性必修1 第3课 中国近代至当代政治制度的演变 课件(38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23.7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9-09 10:51: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8张PPT)
总书记冬奥考察8个关键词
1.场馆建设
2.疫情防控
3.赛会服务
4.指挥调度
5.新闻传播
6.食品安全
7.志愿服务
8.冰雪运动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第一单元 政治制度
概念明晰
政治
制度
是指统治阶级为实现阶级专政而采取的统治方式、方法的总和。包括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国家结构形式、政党制度及选举制度等。按政权的组织形式分,有君主制、共和制、议会制和人民代表制;按中央和地方管理的权限分,有中央集权制和地方分权制等。
——《法学大辞典》
权力分配
机构设置
规则制定
南京临时政府(1912.1-3)
北洋军阀统治(1912-1928)
南京国民政府(1927-1949)
民国时期的政治制度
1911.10
1912.1
1912.3
1914.5
1927秋
武昌起义
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
新的共和政体产生
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确立了责任内阁制
公布《中华民国约法》
改责任内阁制为总统制
“宁汉合流”
中国国民党专制统治的确立
共和政体
责任内阁制
总统制
专制统治
权力如何分配?
机构如何设置?
规则如何制定?
制度如何产生?
1.民初政争——南京临时政府
(1)共和诞生:中华民国的成立
孙中山就职合影
大总统誓词
1912年1月1日,南京临时政府正式成立,
标志着资产阶级共和制度在中国的诞生。
临时大总统:孙中山
国旗:五色旗
纪元:中华民国纪年
中华民国国旗
五色旗
中国第一个资产
阶级共和政府
1.民初政争——南京临时政府
材料2:内阁若有不善之行为,人民可以推倒之,另行组织内阁。总统制度为总统担负责任,不但有皇帝性质,其权力在英、德诸立宪国皇帝之上……现就中国情形论之,以内阁制为最佳。
——孙中山(1913年春)
(2)制度选择:
材料1:内阁制乃平时不使用元首当政治之冲,故以总理对国会负责,断非此非常时代所宜……余亦不肯徇诸人之意见,自居于神圣赘疣,以误革命之大计。
——孙中山(1911年12月)
总统制
责任内阁制
1.民初政争——南京临时政府
(3)制度确立:《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颁布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以主权在民、自由平等为原则,确立行政、立法、司法三权分立的政治制度,规定实行责任制内阁,内阁总理由议会多数党产生,总统命令需要国务员副署才可生效。
行政
司法
立法
政治
体制
内阁
参议院
最高法院
总统
国家元首
总统命令
总理
政府首脑
总理附属
1.民初政争——南京临时政府
(4)制度反思:责任内阁制有何不足
规定的责任内阁制并不完备,其要害在于改制之后,未能确定总统府与国务院孰为最高行政中枢。由于总统府和国务院都被赋予了相当的行政权,而《临时约法》又“并未说明内阁是对总统或是对议会承担责任”,于是导致了一国之内同时具有两个行政中枢的二元化政体格局。
——杨天宏《论<临时约法>对民国政体的设计规划》
今天改选总统,把革命大业,让渡于一个老奸巨滑的官僚……临时约法这时还在讨论中,我们要防总统的独裁,必须赶紧将约法完成,并且按照法国宪章,规定责任内阁制,要他于就职之时,立誓遵守约法。
——蔡寄鸥《近代史资料专刊:鄂州血史》
①存在“因人改制”
②总统府和国务院职权不明,无法真正限制袁世凯权力
③双行政中枢导致政争不断、政局动荡
2.民初政争——北洋军阀统治
(1)政党政治:
国民党成立,宋教仁等想通过议会斗争实现资产阶级民主政治。
1912年8月
1913年初
宋教仁成为国会中多数党的领袖,将负责组织责任内阁。
1913年春
宋教仁在上海火车站被刺杀。
1913年7月
国民党发动“二次革命”武装讨袁,失败。
1913年11月
袁世凯胁迫国会选举正式大总统,下令解散国民党和国会。
政党政治名存实亡
1914年5月
颁布《中华民国约法》,改责任内阁制为总统制。
1914年12月
颁布《修正大总统选举法》,总统任期为十年,可连选连任。
1916年6月
袁世凯复辟帝制失败,军阀割据开始。
重要转折
2.民初政争——北洋军阀统治
(2)政党政治失败
照搬西方政党政治模式,脱离了中国基本国情。……辛亥革命后,政权虽然易手,但并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中国是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的天下而非政党的天下。
——章开沅《辛亥革命与中国政治发展》
我国由五千年之专制一跃而进于共和,旧信条横亘脑中,新信条未尝熏受 ,欲求新政体之圆满发达难矣。
——梁启超《饮冰室合集》
在第一届国会议员中,资产阶级出身的仅 12 人,占统计人数的 2.6%,代表资产阶级利益的为 45 人,占统计人数的 9.9%,如果把后两种人加起来也才 45 人,占统计人数的 12.5%。
——徐昌义《民初资产阶级政党政治失败原因》
以蹙灭他党为惟一之能事,狠鸷卑劣之手段无所不至……乃各杂以私见,异派因相顷陷破坏,而同派之中,亦往往互相忌刻,势若水火。 ——赵书钢《民国初期的多党制》
脱离人民群众
盲目学习照搬英美模式
受封建政治文化影响较深
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资产阶级力量弱小
政党腐败
党争不休
3.一党独裁——南京国民政府时期
(1)孙中山“革命程序论”
五、建设之程序分为三期;一曰军政时期;二曰训政时期;三曰宪政时期。
六、在军政时期,一切制度悉隶于军政之下。政府一面用兵力扫除国内之障碍;一面宣传主义以开化全国之人心,而促进国家之统一。
七、凡一省完全底定之日,则为训政开始之时,而军政停止之日。
八、在训政时期,政府当派曾经训练、考试合格之员,到各县协助人民筹备自治。
九、一完全自治之县,其国民有直接选举官员之权,有直接罢免官员之权,有直接创制法律之权,有直接复决法律之权。
十六、凡一省全数之县皆达完全自治者,则为宪政开始时期。
二十三、全国有过半数省分达至宪政开始时期,即全省之地方自治完全成立时期,则开国民大会决定宪法而颁布之。
二十五、宪法颁布之日,即为宪政告成之时,而全国国民则依宪法行全国大选举。
——节选自《国民政府建国大纲》
军政
训政
宪政
认为国民素质水平有限,暂时无法行使国家权力,需对国民进行训练教导,以开化民心。
以党建国
以党治国
还政于民
3.一党独裁——南京国民政府时期
(2)国民政府“训政”时期:
背景:1928年,中国国民党成为中国新的统治者,颁布《训政纲领》
内容:
①在训政时期,由国民党全国代表大会代表国民大会领导国民行使政权,大会闭会期间,把政权托付给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
②行政、立法、司法、考试、监察五项治权,托付给国民政府总揽执行。
③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政治会议负责指导监督国民政府的重大国务。
剥夺人民权利的一党专政
总览五项治权
以党治国
3.一党独裁——南京国民政府时期
(3)国民政府“宪政”时期:
行宪国大:1948年,国民党打出“行宪”的招牌 ,召开“国民大会”,选举蒋介石、李宗仁为总统、副总统,建立总统府,取代国民政府。
1948年5月,
正副总统就职典礼
实质:国民党政权作为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代表,企图为其独裁统治披上“宪政”的外衣,最终逃脱不了崩溃的命运。
【思考】中国民主宪政为何屡屡失败?
(1)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
(2)内忧外患,政局动荡
(3)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资产阶级力量弱小
(4)封建守旧思想根深蒂固
制宪国大:1946年11月至12月在南京召开的以制订《中华民国宪法》为中心议题的国民大会。
总结:民国时期的政治制度
角度 南京临时政府 北洋军阀政府 南京国民政府
政权 与 制度 建设 ⑴1912年元旦,孙中山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南京临时政府正式成立,这标志着资产阶级共和制度在中国的诞生; ⑵1912年3月,孙中山颁布了临时参议院制定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这是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具有反对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 ⑴1912年8月,同盟会与几个党派合并,改组为国民党,推举孙中山为理事长,实际由宋教仁主持党务;⑵1913年,国民党在国会选举中获胜;⑶(1913年春,袁世凯制造“宋案”,并镇压二次革命)(4)1914年,袁世凯强迫国会选举他为正式大总统,随后解散国民党和国会。5月,公布《中华民国约法》 ⑴1928年,国民党中央常务委员会通过《训政纲领》,宣告军政时期结束,训政时期开始;
⑵1946年11月,国民党包办的“国民大会”在南京召开,通过了国民党一党专制的《中华民国宪法》;⑶1948年,国民党打出“行宪”招牌,召开“国民大会”,选举蒋介石、李宗仁为总统、副总统,建立总统府,取代国民政府
宪法性文件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中华民国约法》 《训政纲领》、《中华民国宪法》
政治 特征 孙中山缔造了民主共和制(三权分立和内阁制) 开始政党政治的尝试;袁世凯与北洋军阀破坏民主共和,实行独裁统治 披着“训政”“宪政”的外衣,实行国民党专制和蒋介石独裁统治
土地革命时期(1927-1937)
抗日战争时期(1937-1945)
解放战争时期(1946-1949)
中国共产党在根据地
和解放区的制度探索
1927.8
1927.10
1931.11
1941.1
1947夏
南昌起义
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
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
创建人民革命政权的宝贵探索
“皖南事变”
中共不断扩大抗日民主根据地
制定《中国土地法大纲》
解放区掀起土地改革群众运动
1.新硎初试:苏维埃政权(尝试)
时空背景:到1930年夏,全国已经建立起大小十几块农村革命根据地,各级苏维埃政权陆续建立。
政权探索:1931年11月7日至20日,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江西瑞金召开,大会制定了《宪法大纲》。
思想基础:在土地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逐渐摸索出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形成工农武装割据思想。
政权特点:工农民主,革命专政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的成立,是创建人民革命政权的尝试。
1.新硎初试:苏维埃政权(尝试)
苏维埃一词为俄文“ COBET ”的译音,原意有“议会”、“理事会”、“院”等。1905年,列宁为代表的俄国革命党人赋之以新的含义,称工人罢工组织“工人委员会”为“工人苏维埃”,并于1917年3月12日在彼得堡成立第一个“地方苏维埃”。随后的苏联宪法即以苏维埃组织作为各级政权的组织形式。于是,苏维埃制度就此确定,并成为包括中国在内的一切共产主义政权的组织规范。
中共六大关于《苏维埃政权组织问题决议案》中称:“苏维埃的正式名称应当是:工农兵代表会议(乡区的可简称农民代表会议)。”就是说,工人、农民与士兵通过“代表会议”的组织形式来管理国家,实施自己的权力。中共独立开展武装割据建立红色政权后,沿用“苏维埃”名词,并在自已割据的区域广泛建立了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苏维埃政权组织。
——摘编自张玉龙等《中华民国专题史(第七卷):中共农村道路探索》
【思考】中共为何会采用苏维埃作为政权组织形式
组织形式:工农兵代表大会制度
选举产生的各级政府广泛吸收工农群众代表参加政权管理,行使当家做主的权利。
工人和农民的民主专政国家
2.筚路蓝缕:边区政府(探索)
(1)政权诞生:
背景: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民主根据地逐步扩大。初期的根据地有陕甘宁、晋察冀、晋冀鲁豫、晋绥等边区,抗战胜利时发展为19个根据地。
目的:适应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需要。
在抗日时期,我们所建立的政权的性质,是民族统一战线的。这种政权,是一切赞成抗日又赞成民主的人们的政权,是几个革命阶级联合起来对于汉奸何反动派的民主专政。
——《抗日根据地的政权问题》
19个抗日根据地
(2)政权组织:
2.筚路蓝缕:边区政府(探索)
(3)政权建设:“三三制”
目的:在敌后抗战的严重困难时期,为巩固抗日根据地,中国共产党通过“三三制”原则,与党外人士实行民主合作。
2.筚路蓝缕:边区政府(探索)
【思考】谈谈你对“三三制”的认识
【学思之窗】本党愿与各党各派及一切群众团体进行选举联盟,并在候选名单中确定共产党员只占三分之一,以便各党各派及无党无派人士均能参加边区民意机关之活动与边区行政之管理。在共产党员被选为某一行政机关之主管人员时,应保证该机关之职员有三分之二为党外人士充任,共产党员应与这些党外人士实行民主合作,不得一意孤行,把持包办。
——《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
“三三制”原则是中共在抗日根据地为争取团结各阶级抗战而采取的政权组织原则。
这一原则突出体现了边区政权的统一战线性质和中共愿与各抗日党派及无党派人士的民主合作精神,进一步巩固和扩大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扩大参政议政的群众基础,加强了抗日民主政权的建设。
原则
意义
3.砥砺奋进:解放区人民政权(巩固)
(1)实践:行政区的建立
背景:解放战争期间,随着战局的发展变化和解放区的日益扩大
措施:在解放区设置行政区,在行政区设军政委员会或人民政府,各自管辖若干省级及以下行政单位。
中国是一个大国,必须设立(大行政区)这样一级的有力量的地方机构,才能把事情办好。应该统一的,必须统一,决不许可各自为政;但是统一和因地制宜必须互相结合。在人民的政权下,产生像过去那样的封建割据的历史条件已经消灭,中央和地方的适当分工将有利而无害。
——毛泽东《在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四次会议上的讲话》
为新中国的政权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
六大行政区实行党政军一体化管理,1949年建立,至1954年撤销。
3.砥砺奋进:解放区人民政权(巩固)
(2)理论:《论人民民主专政》的发表
内容:指出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在中国已经破产,资产阶级共和国应让位给人民共和国,要“建立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
人民是什么?在中国,在现阶段,是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对人民内部的民主方面和对反动派的专政方面,互相结合起来,就是人民民主专政。
人民民主专政的基础……主要是工人和农民的联盟,因为这两个阶级占了中国人口的百分之八十到九十。推翻帝国主义和国民党反动派,……由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主要依靠这两个阶级的联盟。
──毛泽东 《论人民民主专政》
为建立人民共和国奠定了
理论基础
时期 制度建设 地区 意义
土地革命 时期 苏维埃政权 农村革命 根据地 创建人民革命政权的尝试,开辟人民政权的重要实践,积累了治国安民的宝贵经验。
抗日战争 时期 边区政府 抗日 根据地 巩固和扩大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加强了抗日民主政权建设,为抗战胜利奠定了政治基础。
解放战争 时期 大行政区 解放区 加速了解放战争的胜利,巩固了人民政权,为新中国的政权建设奠定了坚定基础。
总结:比较中共在革命时期的制度建设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中华人民共和国
的政治制度
1.本固枝荣: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1949年9月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临时宪法性质
“人民行使国家政权的机关为各级人民代 表大会和各级人民政府”
1.本固枝荣: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1949年9月
《共同纲领》
1954年9月
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以国家根本法形式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保证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核心
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取得了重要进展,促进了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的顺利进行。
1.本固枝荣: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1949年9月
《共同纲领》
1954年9月
正式确立
1957-1976
1957年后受反右和左倾的影响,民主集中制遭到破坏
被削弱
“文化大革命”十年中
遭受严重破坏和挫折
1.本固枝荣: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1949年9月
《共同纲领》
1954年9月
1957-1976
削弱
破坏、挫折
1982年
进一步完善
使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进入新的阶段
坚持党的领导
人民当家做主
依法治国
有机统一
坚实的法律基础
治国安邦的总章程
1.本固枝荣:三大基本政治制度(自主学习)
多党合作和
政治协商制度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1949
1954
1956
1982
1993
1978
是指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的制度。
是依照宪法和法律,由居民(村民)选举的成员组成居民(村民)委员会,实行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监督的制度。
2.臻于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完善和发展
中国共产党领导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最本质特征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最大优势
根本、基本政治制度
法律体系、经济制度
各方面体制机制
国家层面民主制度
基层民主制度
党的领导
人民当家作主
依法治国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制度如何更好地发挥作用
我认为政治制度,必然得自根自生。纵使有些可以从国外移来,也必然先与其本国传统,有一番融合媾通,才能真实发生相当的作用。否则无生命的政治,无配合的制度,决然无法长成。换言之,制度必须与人事相配合。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责任内阁制
政党政治
“训政”→“宪政”
边区政府
民国政争
中共探索
苏维埃政权
解放区行政区
《论人民民主专政》
根本、基本政治制度
制度完善与发展
当代制度
1912-1948
1931-1949
1949——
经国序民正其制度
共和虚置
因时因地
实践理论
康庄大道
百年制度变迁
中国特色之路
中共领导
习题巩固
1.(2022·湖南高考·8)中国共产党在陕甘宁边区进行扫盲,提高了群众的政治觉悟,不少积极分子加入了共产党。1941年,农民出身的党员占边区党员总数的96.17%,各级党组织广泛建立,乡村士绅不再是社会权威。这一状况(  )
A.有利于进一步巩固工农苏维埃政权
B.有利于中国共产党政策的贯彻落实
C.改变了陕甘宁边区旧有的生产关系
D.不利于统一战线的继续巩固和发展
B
2.(2021.6·浙江高考·14)1949年,毛泽东在人民政协第一届全体会议上指出:这次“会议是在完全新的基础上召开的,它具有代表全国人民的性质,它获得全国人民的信任和拥护。”会议通过的《共同纲领》(  )
A.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B.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施政纲领
C.以根本法的形式确定了“依法治国”的方略
D.强调国家的根本任务是集中力量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B
作业布置
①基础作业(必做):制作本课思维导图
②进阶作业(选做):与西方制度相比,叙述中国近代以来中国政治道路的独特之处,形成200字的小作文。
设计思路
本课选自选择修必修一《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第一单元第三课,课件设计分为三子目,分别为“民国政争·共和虚置”“中共探索·因地制宜”“当代制度·康庄大道”
导入部分,以时事热点冰墩墩引入,创设情景,引发学生思考,办好如此盛会需要人力物力基础上,还需要制度保证,进而引出如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以此切入,带领学生回溯近代以来中国政治制度的变迁。
环节一“民国政争·共和虚置”中利用《纲要上》内容串起时间线,提出问题链,引导学生以制度视角整合必修所学内容;通过史料分析法引导学生对比孙中山“革命程序论”与国民政府的实践,从而突出国民政府统治时期一党专政的特点。
环节二“中共探索·因地制宜”结合革命根据地分布图与教材相关内容,理解苏维埃政权,提高学生读图识图能力;通过政权组织结构示意图,宏观构建抗日民主政权,根据史料深入分析“三三制”原则的建立目的及其影响;认识行政区的建立与《论人民民主专政》的发表为建立当代制度奠定了实践与理论基础
环节三“当代制度·康庄大道”中,以时间轴的形式带领学生梳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发展历程,并重点分析重要纲领文件,掌握方法后引导学生自行梳理三大基本政治制度发展脉络;制度的完善与发展方面,结合思想政治课内容进行上台讲述,将课堂还给学生,锻炼学生的思维和表达能力。
小结部分利用思维导图带领学生回顾本节课的重点知识,以此更好地把握本节课教学内容。
作业部分通过通过分层作业的形式,让学生梳理中国近代至当代制度变迁的基础上,能够将中外进行联系与对比,综合培养学生历史核心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