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 学年度第一学期开学考试
高三 历史试卷 考试时间: 75 分钟 分值: 100 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 15 小题,每小题 3 分,共 45 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
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私有财产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下列与陶器相关的考古发现中,可以用来
作为私有财产已出现证据的是( )
A. 遗址出土有陶器和较多陶器碎片
B. 多人合葬墓随葬品有陶钵、陶罐、骨器等
C 单人墓随葬品有陶器、石磬、玉钺等百余件
D. 陶器上绘有丰富多彩的几何图案和动植物纹样
2.在道家和儒家思想中,道家主张“ 自然之道 ”,强调天道无为;儒家主张“君子之道 ”,
更强调社会伦理。这两者所说的“道 ”都注重( )
A .重建等级秩序 B. 强调道德标准 C. 维护统治行为 D .规范个人修养
3. 明代中后期,司礼监、内阁、六科对应的权力分别是代行批红权、票拟权、封驳权。 批红之权属于皇帝本人, 往往授权司礼监秉笔太监,但不由内阁票拟而中旨径出,六科
是可以封驳的。这体现出( )
A .权力制衡关系的构建 B. 君主专制进一步加强
C .政府行政效率的提高 D. 宦官专权的局面出现
4.宋代,在边远地区的广西, 农村的集市已发展成为定期的集市(当地称“圩 ”),“有
的地方五天一圩,有的地方三天一圩,有的地方隔一天一圩 ”。这一现象反映出( )
A. 市的发展突破时间限制 B .城市经济职能增强
C .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 D. 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5.钟表自明末传入中国后,多为社会上层标识身份、装点时尚之用;但 19 世纪 60 年代
后,钟表开始作为日常生活用品在市面流行。这反映了当时的中国 ( )
A. 传统等级观念趋于消亡 B. 新的生活方式逐渐兴起
C. 战乱导致阶级流动加快 D. 工业制造能力进步明显
1
6. 1858 年,英法等西方国家通过《天津条约》获取了在内地游历、经商等侵略权益,但 1863 年之前, 西方人在华游历的首选之地为东三省、天津和北京, 而 1865 年之后, 长江
中下游和东南地区逐渐成为西方人游历的热点地区。对这一变化, 解释合理的是( )
A.“东南互保 ”符合列强利益 B .太平天国运动具有反侵略性
C .传统的宗藩关系逐渐解体 D. 西方侵略势力伸向东南沿海
7. 傅春官著《江西农工商矿纪略》记载:“在昔修、缭二水流域商品之运输,直径吴城出 口……咸丰以后,海轮盛行, 民船运输多被放弃,外省来吴城之货物, 日见减少。 ”造成这
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 近代西方资本输出的加剧 B. 列强侵略造成政局的动荡
C. 自给自足小农经济的破产 D. 中国传统商贸线路的变迁
8.辛亥革命前夕,康有为认为:“欧洲须由立宪君主,乃可渐至立宪民主 ; 中国则由君主专 制,必须历立宪君主,乃可至革命民主也 ”。辛亥革命后,他依然认为“ 中国积乎四千年君
主之俗,欲旦废之,甚非策也。 ”康有为的这一主张( )
A. 带有浓厚的保守色彩 B. 意在渐进式推翻君主制
C. 是对维新变法的反思 D. 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
9. 从 1925 年 4 月开始, 在中国共产党青岛支部的领导下,青岛日商纱厂工人举行了三 次大罢工,历时 100 多天。工人们提出了"承认工会"的要求,喊出了“打倒帝国主义 ”“打
倒军阀 ”等口号。这一事件( )
A .表明党的工作重心转移 B .推动反帝爱国运动高潮的到来
C. 宣传了抗日救亡的主张 D .积极配合北伐战争的胜利进军
10. 1939 年 1 月, 《陕甘宁边区各级参议会组织条例》规定: 各级参议会有包括选举边 区政府主席、政府委员、高等法院院长, 监督及弹劾边区各级政务人员,批准边区有关 政治、经济和军事的各项计划等职权;参议员由选民直接选举产生。该条例的颁布主要
是为了( )
A .推翻国民党独裁专制统治 B .巩固陕甘宁苏维埃政权
C .扩大革命统一战线的基础 D .适应民族解放战争需要
11. 1928 年中共六大以后,中共中央向共产国际报告了中国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发展情况, 并高度赞扬:“惟朱毛在湘赣边境所影响之赣西数县土地革命确实深入了群众。 ”这反
映出当时( )
2
A.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影响扩大 B. 共产国际称赞毛泽东的做法
C. 党内普遍认可“工农武装割据 ” D. 中国民主革命处于低潮时期
12. 1951 年 2 月,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保险条例》颁布,规定了职工在遇到生、老、 病、死、伤、残等困难时,有获得各项保险待遇的权利。为此,许多人喊出“农民有土 地,工人有劳保 ”的口号;有的职工还准备捐献自己的养老积蓄支援抗美援朝战争。这
反映了( )
A. 劳保条例奠定全民医疗保障基础 B. 国民经济恢复工作的完成
C. 民生关怀利于建构社会大众认同 D. 计划经济体制的初步建立
13. 下图是 1978 年与 1986 年北京郊区男户主职业占比变化情况。这一变化的产生主要
是由于( )
A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开始酝酿 B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深化
C .城乡之间的差异呈缩小趋势 D .城市产业结构日益完善
14. 共和之前的古罗马部分诉讼中, 败诉方须将用于担保的牛羊祭神, 以赎伪誓之罪。 担保的牛羊多超出诉讼物价值, 且影响农牧生产。共和国早期,败诉方改向国家缴纳罚
金,到公元前 3 世纪末, 罚金已无足轻重。这一变化表明罗马共和国时期( )
A. 系统完备的罗马法体系形成 B. 法律注重保护公民的利益
C. 法律事务受到神权严格控制 D. 贵族对法律的解释权扩大
15. 一些发达国家认为, 发展中国家爆炸式的人口增长、对自然资源的盲目开采和短视 的经济政策是造成当今环境恶化的主要原因, 提出环境问题“共同责任论 ”,要求发展
中国家承担与发达国家相同的环境责任。该主张意在( )
A. 公平公正地解决全球的环境问题 B. 合理利用资源和建立世界新秩序
C. 推卸发达国家应承担的历史责任 D. 承认发展中国家的重要国际地位
二、非选择题, 本大题共 4 小题,第 16 题 12 分,第 17 题 14 分,第 18 题 14 分,第 19 题 15
分,共 55 分。
3
16.(12分) 阅读材料, 回答问题。
材料一10— 13世纪, 中国再次进入分裂时期, 南部的宋王朝与北部的辽金西夏王朝
长期对峙, 古今皆有人称这个时代为“南北朝 ”或“第二次南北朝 ”。
——摘编自程尼娜《辽金王朝与中华多元一体的关系》
材料二10— 13世纪是中国历史上又一个纷乱复杂、民族大交融的时代, 汉民族又一 次进入蜕变期, 而周边的各少数民族十分活跃,纷纷建立自己的政权, 尤以辽、西夏、 金为代表。面对境内不同的民族、不同的生产生活方式、不同的被统治对象,游牧民族 旧有的统治方式无法适应新的需要。因此,不同程度地汉化和借鉴、采用中原政治文明
巩固自己的政权成为各民族政权不二的选择。
——摘编自魏淑霞《辽、西夏、金民族政权的汉化探讨》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以“**—**世纪的中国 ”为主题,撰写一篇历史小论文。 (要求: 围绕“10— 13世纪 ”的时代特征,确立论题, 展开论述, 表述成文,立论正确,
史实严谨, 逻辑清晰)
17. (15 分) 阅读材料, 回答问题
材料一
——据周振鹤《中国历史政治地理十六讲》等
材料二 对历史上行政区进行政治地理视角的研究,主要总结了三条规律: 一是政
4
区层级在三层到两层之间反复; 二是政区边界划分有山川形便与犬牙交错两大原则;三
是政区幅员经过由大到小,又由小到大的波动。
——摘编自周振鹤《中国历史政治地理讲义》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材料二中“三条规律 ”的认识。
18. (14 分) 材料 孔子“ 以诗书礼乐教 ”,在周游列国遭遇困境的情况下,仍“讲诵 弦歌不衰 ”。孔子曾向鲁国、齐国的音乐大师学习,并有深刻的领悟力和高超的演奏技 巧。史载, 孔子整理的《诗》305 篇, “ 皆弦歌之, 以求合《韶》《武》《雅》《颂》之 音,礼乐自此可得而述, 以备王道, 成六艺 ”。孔子强调“正音 ”“雅乐 ”,反对靡靡 之音, 他说:“ 《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又说:“恶紫之夺朱也,恶郑声之 乱雅乐也, 恶利口之覆邦家者。 ”在孔子看来,“乐教 ”不仅仅是声乐、器乐、歌舞等 形式, 而且是育人才、齐风俗, 实现政治与社会理想的重要途径。 “礼云礼云, 玉帛云
乎哉 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 ”
——据《史记》等
(1)根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孔子提倡“乐教 ”的原因。 (6 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 简折孔子“乐教 ”思想的影响。(8 分)
19.(14 分)阅读材料, 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从右图可以看出, 汉代粮食亩产已达到一定水平。明和清前期,随着稻田复种 指数增加, 玉米、甘薯种植推广,亩产又有一定的提高。但从汉代到清中叶的两千年中,
粮食亩产只增长了 39%。
5
——编自吴慧《中国历代粮食亩产研究》 材料二 中国传统农业是在国家全力倡导、监督下得以发展成为一种进步的形态。但是, “农为国本”,这话的反面,农业受到特别“照顾”的同时,也意味着国家的一切都得 靠它滋养支撑。正是高度中央集权的大一统国家对农业的强控制,使农业本身受到重压, 更使农业发展的成果无法扩散、转化、辐射到其他的经济领域,整个经济结构缺乏自身
运行的独立机制,变得非常僵硬,难以变革。
——编自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 (1)材料一反映了中国古代农业怎样的发展概况? 结合所学知识, 指出明和清前期粮食
亩产提高的外来因素。(8 分)
(3)概括材料二中“农为国本”的两面性。(2 分)从经济角度分析农业发展的成果“无
法扩散、转化、辐射到其他的经济领域”的原因。(4 分)
6牡丹江市重点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
历史试题答案解析
1. 【答案】C
【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以得出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据所学可知,人类早期生产力水平较低,过着集体生活,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出现了私有财产,私有财产归贵族所有,材料中单人墓随葬品有陶器、石磬、玉钺等百余件,说明当时贫富差距已经出现,私有制产生,C项正确;仅凭遗址出土的陶器无法证明当时人类出现私有财产,因为陶器和较多陶器碎片究竟属于个体所有还是集体所有,材料没有明确告知,排除A项;多人合葬墓主要反映当时人类过着集体生活,没有贫富差距,排除B项;D项说明当时人类的陶器制作具备一定的水平,但是不能证明当时出现私有制,排除D项。故选C项。
2 【答案】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推断题。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春秋战国时期的中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天道无为”的思想一方面体现了人对自然、社会规律不可抗拒性的初步认识,另一方面表达了老子顺任自然、不妄为的大智慧;“君子之道”是孔子心中理想的做人处事原则。结合上述分析可知,两者所说的“道”都注重规范个人修养,D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个人修养,非重建等级秩序、道德标准及维护统治行为,排除ABC项。故选D项。
3. 【答案】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是明代中后期。根据材料“明代中后期,司礼监、内阁、六科对应的权力分别是代行批红权、票拟权、封驳权。”可知,反映的是明代中后期司礼监、内阁和六科的权力分配及实际运行情况的信息,但最终的决策权归属皇帝本人,这体现了君主专制在明代得到进一步加强,B项正确;三个机构之间的制约关系并不是双向的,且制约的目的是为了强化皇权,排除A项;材料体现不出行政效率得到提高的信息,与题干主旨不符,排除C项;材料不能说明形成了宦官专权的局面,表述有误,排除D项。故选B项。
4.
【答案】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朝(中国)。根据材料“农村的集市已发展成为定期的集市”可知,宋代农村集市发展,次数和频率增加,说明农村商品经济得到一定发展,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C项正确;市的发展突破时间限制主要在城市,而材料强调农村集市,排除A项;材料强调农村集市,城市经济职能增强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B项;农村集市发展并不是经济重心南移的衡量标准,排除D项。故选C项。
5. 【答案】B
【分析】
【详解】钟表的出现是近代社会发展的需要,是近代社会生活方式的体现,故B项正确;等级观念至今仍然存在,A项错误;C项无法解释材料中的变化,排除;1860年中国民族工业处于起步阶段,故制造能力非常欠缺,D项错误。
6【答案】B
【详解】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英法等西方国家通过《天津条约》获取了在内地游历、经商等侵略权益,但在1864年之前,太平天国主要活动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具有明显反侵略性,故“西方人在华游历的首选之地为东三省、天津和北京,而1865年之后,长江中下游和东南地区逐渐成为西方人游历的热点地区”,B项正确;东南互保是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侵华期间刘坤一、张之洞等东南督抚所策划的中国近代史上的历史事件,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A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这时期我国传统的宗藩关系逐渐解体,但与题干所述西方侵略势力的地域变化无直接关系,排除C项。鸦片战争后,西方侵略势力伸向东南沿海,排除D项。故选B项。
7.【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在昔修、缭二水流域商品之运输,直径吴城出口……咸丰以后,海轮盛行,民船运输多被放弃,外省来吴城之货物,日见减少”可知,近代以来,随着通商口岸的开放和新式交通的传入,使得中国传统商贸线路发生改变,D项正确;造成材料现象的主要原因是中国传统商贸线路的变迁,与西方资本输出的加剧无关,排除A项;“列强侵略造成政局的动荡”不属于造成材料现象的主要原因,排除B项;鸦片战争后,自然经济逐渐解体,但不是导致材料现象的主要原因,排除C项。故选D项。
8【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康有为主张君主立宪制,即便辛亥革命后,他依然主张保留君主制,体现了其主张带有浓厚的保守色彩,A项正确;材料未体现康有为主张推翻君主制,排除B项;根据材料可知,康有为的这一主张不是对维新变法的反思,排除C项;康有为主张保留君主制,并没有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排除D项。故选A项。
9【答案】B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题、目的的、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25年(中国)。根据材料“在中国共产党青岛支部的领导下,青岛日商纱厂工人举行了三次大罢工”、“工人们提出了‘承认工会’的要求,喊出了‘打倒帝国主义’‘打倒军阀’等口号”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25年,中共组织工人罢工,并且提出了“打倒帝国主义”“打倒军阀”的口号,推动反帝爱国运动高潮的到来,B项正确;党的工作重心转移是在1949年以及1978年,排除A项;宣传抗日救亡是在30年代,排除C项;北伐战争是在1926年,排除D项。故选B项。
10.【答案】D
【详解】依据材料“各级参议会有包括选举边区政府主席、政府委员、高等法院院长,监督及弹劾边区各级政务人员……参议员由选民直接选举产生”,通过对参议会和参议员的规定,来拉拢更多的人士共同抗日,D项正确;这一时期,民族矛盾是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排除A项;抗战时期,是边区政府,受国民政府领导,排除B项;抗战时期,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而革命统一战线是国民大革命时期的战线,排除C项。故选D项。
11.【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井网山革命根据地。根据材料信息可知,中共中央在向共产国际作报告时高度赞扬了朱、毛领导的湘赣边境的革命根据地,即井冈山革命根据地,这反映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影响扩大,A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共产国际的态度,排除B项;当时“工农武装割据”并未得到普遍认可,排除C项;中国民主革命处于低潮时期,虽然符合史实,但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
12【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农民有土地,工人有劳保”体现了政府对农民、工人的关怀,有的职工还准备捐献自己的养老积蓄支援抗美援朝战争体现了民生关怀利于建构社会大众认同,C项正确;劳保条例与医疗保障没有关系,排除A项;1952年底国民经济恢复工作的完成,排除B项;1956年,计划经济体制的初步建立,排除D项。故选C项。
13.【答案】B
【详解】依据材料图示可以看出,农业占比减少,工商业、运输业等的占比有所增长。20世纪80年代,随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广,农业劳动力逐步从土地的束缚中解放出来,形成了日益庞大的农村富余劳动力群体,加上此时农村改革进入市场化改革探索阶段(1985~1991),更多农民选择从事别的职业,因此有了个体工商、物流运输等迅速发展,B项正确;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是国有企业改革,排除A项;材料不能看出城乡之间的差距,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郊区的发展,排除D项。故选B项。(参考百度百科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深化)
14.【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罗马共和国时期(罗马)。根据材料“共和之前的古罗马部分诉讼中,败诉方须将用于担保的牛羊祭神,以赎伪誓之罪。担保的牛羊多超出诉讼物价值,且影响农牧生产。共和国早期,败诉方改向国家缴纳罚金,到公元3世纪末,罚金已无足轻重。”可知,共和之前至罗马共和时期,败诉方承担的败诉成本越来越少,更多的维护了公民的利益,故法律注重保护公民的利益,B项正确;公元六世纪,查士丁尼编纂民法大全,系统完备的罗马体系形成,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法律事务受到神权严格控制,且神权对法律事务的控制逐渐削弱,排除C项;罗马共和国虽维护的是奴隶主贵族的利益,但材料未涉及贵族对法律的解释权扩大,排除D项。故选B项。
15.【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设问词可知本题是目的题。时空是:当代世界。根据材料“一些发达国家,要求发展中国家承担与发达国家相同的环境责任”,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近代发达国家在发展的过程中造成了严重的环境问题,如今,发达国家普遍实现经济转型,发展中国家正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如果这一时期要求发展中国家承担与发达国家相同的环境责任,这是企图扼杀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也是推卸其发展过程中造成环境问题应承担的历史责任,故发达国家的这一主张主要目的就是要扼杀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 推卸应承担的历史责任,维护本国利益,C项正确;根据以上分析可知,目的是推卸责任,维护本国利益,而不是公平公正地解决全球的环境问题,排除A项;当前秩序是维护发达国家利益的,发达国家并不希望建立新的秩序,排除B项;承认发展中国家的重要国际地位,并不是其目的,只是发达国家扼杀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 推卸应承担的历史责任,维护本国利益的手段,排除D项。故选C项。
16.示例:10—13世纪是民族交融的时代。
五代十国时期政权并立,960年,北宋完成局部统一,为民族交融奠定基础。两宋时期与北方民族政权订立契约,设立榷场,加强贸易,促进交流。北方民族政权参仿中原先进典章制度,学习中原先进文化,重用中原儒士,促进民族交融。1279年元朝结束多民族政权并立的局面,完成了统一,进一步促进了民族大交融。10—13世纪,各族人民长期接触,相互学习,彼此交流,推动了各族生活方式的发展和社会经济的进步,创造了灿烂的物质文明,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其他言之有理亦可)
【详解】示例:根据“ 10—13世纪,中国再次进入分裂时期,南部的宋王朝与北部的辽金西夏王朝长期对峙”“ 10—13世纪是中国历史上又一个纷乱复杂、民族大交融的时代,汉民族又一次进入蜕变期”可得出10—13世纪是民族交融的时代。论述时结合这一时期政权的更替和民族间的交流的相关实展开说明即可。
17.【答案】
从政区层级角度作答,秦朝实行郡、县两级;东汉实行州、郡、县三级;隋朝实行州、县两级。(3分)
从政区边界角度作答,唐朝根据山川形势在全国划分为十道,元朝行省的划分体现了犬牙交错的原则。(3分)
从政区幅员角度作答,秦朝郡统辖范围广,隋朝郡数量不断增加、统辖面积不断缩小;唐朝的道和元朝的行省幅员广阔。(3分)
综上所述,行政区的变动中政治因素占主导,同时受自然环境和经济发展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山川形便便于地方管理,犬牙交错有利于防止地方割据、加强中央集权。(6分)
【解析】
认识:根据材料一可知,秦朝行政区划实行郡县两级制;隋朝实行州、县两级制;根据材料一“唐代十道示意图”、“元代十行省示意图”并结合多学知识可知,唐代的“道”级行政单位基本依据山川形便而设置,元代的行省的设置则显得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显然打破了山川形便,依据“犬牙交错”原则设置;比较材料一的四幅地图我们不难发现,秦朝郡统辖范围广,隋朝郡数量不断增加、统辖面积不断缩小;唐朝的道和元朝的行省幅员广阔。
因此,综合考虑,我们不难得出这种认识:行政区的变动中政治因素占主导,同时受自然环境和经济发展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山川形便便于地方管理,犬牙交错有利于防止地方割据、加强中央集权。
18. 【答案】(1)【参考答案】原因:春秋晚期,王官之学开始向私家之学过渡;孔子是西周奴隶制度的崇拜者和积极唯护者;维护等级秩序的需要;乐本身已经具备了礼的性质;乐具有情感感化的作用等。
(2)【参考答案】影响:乐教思想是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所包含的“礼乐”、“感化”、“美”的思想亦成为我国历史文化的瑰宝;乐教侧重于个人和社会的关系,以个人的自我修养,达到社会的和谐;乐教把音乐和社会紧紧地联系在一起,为现实政治服务;孔子的乐教思想是企图教导人们维护传统的贵族音乐,以达到政治上恢复西周宗族制的所谓理想社会。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春秋时期的中国。原因:结合材料中关于“乐教”的内容和所学知识可知,可从孔子生活的时代、代表的阶级利益、乐本身的特征和作用、私学的兴起等角度进行分析。
【小问2详解】
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时空是春秋时期的中国。影响:结合材料中孔子关于“乐教”的内容、上述分析的原因和所学知识可知,关于影响可从孔子儒家思想的发展、“乐教”对维护等级秩序与和谐社会发展的影响、为现实政治服务的需要及乐教的本质等角度进行分析。
19.【答案】(1)概况:粮食亩产总体呈增长趋势,但增速较缓。
因素:新航路开辟后,玉米、甘蔗等高产农作物的传入。
(3)两面性:一方面重视农业,促其发展,另一方面过度依赖,严控重压,使其难以变革。
原因:自然经济的封闭性;对农业的重压,使农民缺乏剩余和积累;对工商业的抑制,使农业资源难以进入工商领域。
【解析】(1)第一小问概况,据材料一中“汉代粮食亩产已达到一定水平。明和清前期,随着稻田复种指数增加,玉米、甘薯种植推广,亩产又有一定的提高。但从汉代到清中叶的两千年中,粮食亩产只增长了39%”,再抓住问题的限定词“中国古代农业的发展”,得出答案:粮食亩产总体呈增长趋势,但增速较缓。第二小问因素,据材料一中“明和清前期,随着稻田复种指数增加,玉米、甘薯种植推广,亩产又有一定的提高”,再结合世界近代史的所学,得出答案:新航路开辟后,玉米、甘蔗等高产农作物的传入。
(3)第一小问两面性,据材料三中“‘农为国本’,这话的反面,农业受到特别“照顾”的同时,也意味着国家的一切都得靠它滋养支撑。正是高度中央集权的大一统国家对农业的强控制,使农业本身受到重压,更使农业发展的成果无法扩散、转化、辐射到其他的经济领域”,推知答案:一方面重视农业,促其发展,另一方面过度依赖,严控重压,使其难以变革。第二小问原因,据材料三中“高度中央集权的大一统国家对农业的强控制,使农业本身受到重压”,得出答案:对农业的重压,使农民缺乏剩余和积累;据材料三中“更使农业发展的成果无法扩散、转化、辐射到其他的经济领域,整个经济结构缺乏自身运行的独立机制”,得出答案:对工商业的抑制,使农业资源难以进入工商领域;再结合所学,古代农业之所以难以扩展到其他的经济领域,以其根源决定的,得出答案:自然经济的封闭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