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 届高三开学摸底联考 全国卷
历 史 试 题
注意事项:
1 . 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 、考场号、座位号、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 . 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
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
上无效。
3 . 考试结束后 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
考试时间为 90 分钟,满分 100 分
一 、选择题:本题共24 小题,每小题2 分,共48 分。 每小题只有 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
1 . 商代时期 , 玉器不仅是权力的载体,而且也被赋予了永生功能 。春秋时期," 以玉比德 的观
念和 " 君子无故,玉不去身 " 的佩玉风尚逐渐形成 。这表明从商到春秋
A. 传统审美标准发生了巨大变化 B. 旧有政治体制逐渐崩溃
C . 佩玉观念已走向社会伦理层面 D. 儒家仁义思想广泛传播
2 . 2019 年以来 云南河泊所遗址先后出土了大量西汉中晚期至东汉时期的封泥(信件的封缄) ,
如 " 滇国相印 " 益州太守章 " " 建伶(县名)令印 " " 同劳(县名)丞印 " 等 。这主要表明当时
A. 郡国并行制影响扩大 B. 边疆治理具有政治智慧
C. 国家统一 的进程加快 D. 推恩令实施具有策略性
3 . 载初元年(公元690 年) ,武则天 " 以禄位收天下人心 " 创立殿试制度 之后又于702 年开创武
举制度 。此外,她还对 " 南选 " 制度进行了完善,在岭南 、福建等地区推广科举 。上述举措
A. 有助于扩大统治基础 B. 强化了贵族特权
C . 标志着中央官制成熟 D. 创新了基层组织
4 . 宋代许多商人以财买婚,通过与宗室、官员 、士人联姻进而跻身上层社会 。其中最为显赫者当
属茶商马季良,因娶了刘皇后兄长之女,获封光禄寺丞 。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 传统抑商政策的废除 B. 商品经济发展
C . 主流价值观念的变革 D. 门阀士族衰微
5 . 下图为明嘉靖年间《陕西通志》中的西安城图(局部) 。据此可知 ,当时的西安
(
A.
机构设置极为臃肿
C
.
城市功能较为齐全
)B. 城市布局更加合理
D. 行政地位有所提升
开学摸底联考 全国卷 历史试题 第 1 页(共6 页)
6 . 雍正元年(公元 1723 年) 四月上谕:" 国家承平 日久,生齿殷繁,地土所出 ,仅可赡给,偶遇荒
歉 , 民食为艰 。将来户 口 日滋,何以为业? " 雍正七年四月又上谕:" 国家承平 日久,户 口 日繁,
凡属闲旷未耕之地,皆宜及时开垦,以裕养育万民之计。" 这反映出 ,雍正年间
A. 人地矛盾已经突出 B. 小农经济开始衰退
C. 赋税改革弊端显露 D. 社会流民问题严峻
7 . 1873 年出版的《普法战纪》由清代王韬辑撰 。王韬称此书 " 虽仅载二国之事,而他国之合纵缔
交 情伪变幻,无不毕具。" 山川地理 , 民俗风气,政治制度,亦无不备载," 于是谈泰西掌故者,
可以此为鉴" 。这表明
A. 维新思想已经走向成熟 B. 仁人志士积极探索救国出路
C. 中体西用思想影响有限 D. 资产阶级论证革命的必要性
8 . 1904 年初,清朝新设立的商部上奏了 一道" 劝办商会酌拟简明章程折" ,说明 " 今日 当务之急,
非设立商会不为功 " 。之后清政府颁行《商会简明章程》 ,鼓励各地兴办商会 。这表明
A. 清末新政有效缓和社会矛盾 B. 新民主主义革命开始兴起
C. 政府重视构建基层治理体系 D. 晚清社会呈现出转型趋势
9 . 1898 年,中国第一份白话文报纸《无锡白话文报》创刊;截至 1911 年,各地白话文报达 130 余
种;1920 年,教育部训令 " 国民学校一二年级,改国文为语文体( 白话文) 冶 。 白话文的发展
A. 源于新文化运动的推动 B. 受到社会各阶层支持
C . 有利于思想进一步解放 D. 推动了义务教育普及
10 . 国民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闭幕后,成立了由毛泽东等9 人组成的国民党中央农民运动委
员会 。在中共的推动下,国民党决定派出农民运动特派员 , 到农民运动基础较好的广东省广
宁 、顺德等县开展农民运动 。上述史实发生于
A. 国民大革命时期 B. 土地革命时期
C . 全面抗战时期 D. 解放战争时期
11 . 1937 年 10 月 ,上海八十万工人组织抗 日救国联合会,该联合会不仅要求政府立即出兵抗
日 ,还要求政府发放枪械武装工人 。这表明当时
A. 群众民族意识高涨 B. 国民政府消极抗日
C . 抗战形势发生逆转 D. 工人政治地位提高
12 . 抗战胜利后,中共认识到解决解放区土地问题是最基本的历史任务,是一 切工作的基本环
节 。1946 年5 月 4 日 , 中共中央发出指示 " 要坚决拥护群众在反奸、清算 、减租、 减息、退租、
退息等斗争中 从地主手中获得土地,实现耕者有其田 冶 。这一指示有利于
A. 为工作重心的转移做准备 B. 延续抗战时期的土地政策
C . 推动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 D. 推动国内主要矛盾的转移
13 . 《神笔》是由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 1955 年制作的木偶人动画片,是一部讲述我国古代劳动人
民 " 惩恶扬善 " 的神话电影,也是第一部在国际上获奖的中国美术片 。这反映出当时
美术电影《神笔》剧照
开学摸底联考 全国卷 历史试题 第 2 页(共6 页)
A. 市场经济繁荣推动传统绘画革新 B. 文艺创作受到优秀传统文化影响
C . 中国综合国力已经位于世界前列 D. 双百方针促进电影文化事业发展
14 . 1963 年周恩来总理访问非洲 ,提出中国对非洲的援助应该建立在互不干涉内政、相互尊重 、
平等 、互利的基础上 。而到了 20 世纪 80 年代,中国在表达与非洲国家的经济关系时,越来
越多地使用 " 合作 " 而不是" 援助 " 一词 。这反映出中国
A. 实行" 一边倒 " 外交方针 B. 积极参与不结盟运动
C . 奉行睦邻友好的政策 D. 立足于国情调整外交策略
15 . 《读点国史 辉煌年代国史》丛书以翔实的资料记述了重大转折年份发生的重要历史事件。
以下内容最有可能出 自
三… … 一枝独秀 ◎开拓市场经济的先锋 ◎黄金时代的来临 ◎农村现代化的主力军 四 、人民公社:告别历史 ◎风暴骤来 ◎公社病大流行 ◎悄然退场 五、… … ◎厂长(经理) 负责制 ◎股份制试点 :北京天桥首开先河
A. 《意气风发 1956 年的中国》 B. 《伟大转折 1978 年的中国》
C. 《春潮涌动 1984 年的中国》 D. 《迎风破浪 1992 年的中国》
16 . 公元前9 世纪中期,雅典创造的几何陶行销爱琴海各地,优卑亚(爱琴海岛屿) 、雅典等地也
逐渐开始出现一些西亚的器物 。公元前 800 年前后,优卑亚人开始到达叙利亚北部的港口
城市阿尔明那 。据此可知,当时的希腊
A. 对外经济联系加强 B. 贸易中心地位巩固
C. 殖民扩张步伐加快 D. 城邦体制优势明显
17 . 苏格兰启蒙思想家休谟( 1711 1776 年)认为,共和制才是他理想中的最佳政治制度 。但他
又指出 ," 我宁愿看到这个岛上存在一个君主专制政体 … … 出于对一切激进变革与政治热情
的警惕以及防止由此带来的种种风险,君主立宪制更为稳妥和现实 。" 他的观点
A. 体现了新兴资产阶级政治上的不成熟 B. 反映了启蒙运动对英国的影响有限
C. 主要是基于对英国工业化结果的分析 D. 考虑到英国的历史传统与政治现实
18 . 按照 1787 年宪法的规定,美国设置最高法院作为最高司法机关,法官由总统任命,但必须得
到参议院的同意,终身任职;如果最高法院认为某些法律或条约违反宪法精神时,可以宣布
其无效 。据此可知当时美国
A. 完全落实了孟德斯鸠的政治理念 B. 努力贯彻资产阶级法治原则
C. 最高法院成为了权力的中心所在 D. 分权制衡原则遭到严重破坏
19 . 从 16 世纪下半期开始一直到 19 世纪上半期,西班牙人利用大帆船,把中国产的生丝和瓷器
等商品 ,经菲律宾中转,运往美洲及欧洲 ,同时将美洲产的白银输入到中国 ,史称丝银贸易 。
这反映出
A. 中国重农抑商政策松动 B. 中国成为世界贸易中心
C .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 D. 东西方联系进一步加强
20 . 19 世纪下半叶,工人们参加各种学习活动,提倡庄重得体的言行举止,他们逐渐改变了酗
酒、赌博的坏习惯 , 文化兴趣向文学、艺术方向发展 。这一现象反映出
A. 工厂制度改变阶层结构 B. 社会贫富差距日益缩小
C. 产业革命影响社会生活 D. 世俗教育开始受到重视
21 . 巴黎公社成立后组织了劳动 、工业与交换委员会," 它的职务范围是公共工程部和商业部的
一部分职务 。它的职能有宣传社会主义学说;寻求使工资和劳动相称的办法 ;鼓励全国工业
和巴黎工业的工作 。" 这反映了巴黎公社
A. 具有无产阶级政权性质 B. 践行了社会主义民主
C. 深受马克思主义的指导 D. 建立了全国工人政权
22 . 下图为英国漫画家拉昂纳德 拉温创作于 1934 年的漫画《可敬的比率或伦敦的海军会议》 。
其配文为:" 这个卑鄙的家伙感到他的座位不如你们两位杰出人士的那样舒服! " ( 图中人物
自左向右依次为英、美、日 )作者的创作意图是
A. 维护一 战后的国际秩序 B. 要求重新瓜分世界
C. 抨击英美的 " 绥靖政策 " D. 反对法西斯主义
23 . 20 世纪30 年代,拉丁美洲是世界主要的谷物供应地区,亚洲 、非洲亦有少量余粮出 口 。而
到50 年代,拉丁美洲净出 口额仅有 100 万吨谷物,亚洲地区则变为净进口地区 。80 年代初 ,
拉丁美洲 、非洲和亚洲年净进口数量竟高达9000 多万吨 。这一变化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 国际经济旧秩序的长期存在 B. 第三世界农业发展长期落后
C. 世界经济中心转移趋势加快 D. 新兴国家工业化战略的影响
24 . 2008 年 11 月 15 日 ,二十国集团在美国华盛顿举行第一次峰会 。峰会通过了47 条金融领域
改革行动计划 就各国合作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维护世界经济稳定达成重要共识 。这反映了
A. 国际经济新秩序的确立 B. 区域一体化成果显著
C. 和平发展成为时代主题 D. 政治多极化格局初现
二 、非选择题:共52 分 。 第25 ~ 26 题为必考题 ,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作答,第27 ~ 29 题为选考
题,考生根据要求作答。
(-必考题:共37 分 。
2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5 分)
材料 - 茶马贸易 一 直从唐宋延续至近代 。公元 625 年大唐与吐谷浑开通互市 ,大量的茶
叶 、绢 帛等商品输出 ,以换取马匹及其他畜产品 ,丰足彼此,皆有便利 。 中原人用 以交易的丝
绸 ,对西域人来说是可有可无的生活附属品 ,而中原人却渴望得到代表国家军事实力的战争
武器 战马 。 大唐王朝逐渐开始由 " 绢马互市 " 转为 " 茶马互市 " 。 到 了 宋代更是形成了
系统的茶马交易之法:以茶引作为茶叶经营的官方许可,茶马司 管理相关贸易实务,茶马法
确立各项贸易细则 ,完善的制度管理着所有的茶叶贸易 。元帝国不缺马匹 ,茶马交易演变成
以银两及土货与 中原茶叶的贸易 。茶马交易 一 直到明代又重新恢复 此时贸 易实体则 已经
从" 马 " 转变成中原的 " 茶 " 。 清代以后 ,随着以马为主力的冷兵器时代谢幕,茶马交易最终
退出 了历 史舞台 。
摘编 自戎新宇《茶的国度:改变世界进程的中国茶》
材料 中国茶文化早在隋朝就传入 日本 。729 年,日 本武帝召集僧侣在宫中诵经四天,事
毕各赐以粉茶 。 日 本高僧最澄于唐德宗时来到浙江天台学佛,归国时,携归茶籽种于 日 本近
开学摸底联考 全国卷 历史试题 第 3 页(共6 页)
开学摸底联考 全国卷 历史试题 第 4 页(共6 页)
江 。 空海来唐学佛,也携回不少茶籽,分种各地,主要供药用 。815 年,嵋峨天皇在梵释寺中
饮用所献的茶,当年,就命近江 、丹波、播磨等地种茶 。 南宋时,荣西禅师曾两次来到中国 ,把
茶籽带回 日 本种植,并著有《吃茶养生记》 ,大力提倡吃茶养生之道 , 日 本吃茶风气才逐渐兴
盛起来 。在 16 世纪的丰臣秀吉时代 ,由高僧千利休把茶道推广到民间去,成为颇具特色的
日 本传统饮茶习俗和生活艺术。
摘编 自庄晚芳《中国茶文化的传播》
(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 , 归纳唐朝以来茶马贸易的变化 。(9 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古代日本饮茶习俗出现的历史条件 。 (10 分)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 说明中国茶文化传播的意义 。(6 分)
2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2 分)
材料 20 世纪70 年代前半期 ,我国掀起了 第 二次大规模成套技术设备引进的高潮 。 以下
为当 时设备引进办公室副主任陈锦华的 口述内容:
1972 年 1 月 , 国家计委顾秀莲同志对我说,中央决定引进化纤和化肥的成套技术和设
备,要我代起草个报告。
1972 年 10 月 ,根据周总理的指示精神 ,《人民 日 报》发表了 3 篇批判极左思潮的文章
在全国引起很大反响 。
70 年代,外交领域出现了有利于对外经贸发展的新契机 。 当 时西方发达国 家的产品 、
设备、技术都急于找出路,对同我国做生意十分感兴趣。
当时我国纺织工业的主要原料依然是棉花,但其产量长期停留在 4000 多 万石的水平
上,… … 影响了人民群众的穿衣问题。
1977 年底,引进 13 套大化肥(生产设备) ,已有7 套投产 。 以后 ,又继续引进 … … 年产
尿素 1593 万吨 。 … … 可增产稻谷近6500 万到 8000 万吨 。 引进的 4 套化纤技术设备起到
了 " 老母鸡 " 的作用 ,… … 到 2003 年 ,我国 已成为世界第 一 化纤大国 。通过这次引进,我们积
累 了 同西方发达国家打交道的经验,… … 据我所知 ,参与领导第 三次大规模引进的很多 骨
干 ,都是从参与这次引进项 目 的人员 中调去的 。
摘编自 曲青山 、高永中《新中国 口 述史(1949 1978)》
根据材料及所学,分析陈锦华的口述内容对研究 " 新中国第二次大规模技术设备引进问
题" 的价值。
( 二)选考题:共 15 分 。 请考生从3 道题中任选 -题作答。 如果多做 , 则按所做的第 - 题计分。
27 . 【选修 1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 15 分)
材料- 实行一 条鞭法后 ,国家增派的差主要落在土地所有者身上 已初步具有摊丁入地
的性质 。 它不只减少了税目 ,简化了赋役征收方法,更重要的是赋役性质的变化 。这种变化
具体反映了 两个过渡,一是现物税和现役制向货币税过渡,一 是户丁税向土地税过渡 。 一 条
鞭法的实行,使长期以来因役制对农民所形成的人身奴役关系有所削弱 ,农民获得较多的
自 由 。 另外,相对明初赋役制而言 ,一 条鞭法较能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对商品生产的发展
具有 一 定促进作用 。
摘编 自 江耀琴《中国古代史》
材料 " 摊丁入亩 " 制度的主导思想是废除原先单独征收的丁银,将丁银融入田赋征税。
即以 占有的土地作为课税依据,将税收负担和纳税能力结合起来,田 多者多税,田 少者少税,
无田者无税 。制度实施后 ,无地农民不再需要承担苛重的丁银,可以 离开原籍自谋生路,从
事手工业和商业贩卖 。 此外 ," 摊丁入亩 " 制度的 实施堵住了部分地主官绅转嫁丁银的漏
洞 ,强化了 " 滋生人丁 ,永不加赋 " 政策效果,也大大促进了人 口 增长 。
摘编 自王郁琛《 " 摊丁入亩 " 制度的历史透视与现实启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 评价一条鞭法 。(9 分)
(2)根据材料一 、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我国古代赋税制度的演变趋势 。(6 分)
28 . 【选修3 :20 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15 分)
材料 战后美国推出的 旨在扶植和控制欧洲的经济复兴计划被称作 " 马歇尔计划 " 。欧洲
是美国全球战略扩张的重点 ,战争使欧洲遭到严重破坏,欧洲经济几乎处在崩溃的边缘 。严
重的社会危机还激化了社会矛盾,共产党和工人运动威胁到资本主义统治集团的统治 。 而
此时美国 自 身因为严重的产能过剩 爆发了 经济危机,迫切需要转移过剩的产能和资本 。在
美苏对峙越演越烈的情况下 ,美国利用有利的时机,适时地抛出 了 " 马歇尔计划 " 。1947 年5
月 ,美国驻苏代办乔治 凯南向国务院正式提出 了援助欧洲的政策报告,要求将欧洲作为 一
个整体予以援助 。7 月 欧洲 16 国在巴黎召开欧洲经济会议,要求美国在4 年内提供224 亿
美元的援助 。 美国国会于 1948 年4 月通过了《1948 年对外援助法案》 , 将 " 马歇尔计划 " 以
法律的形式确定了 下来。
摘编 自黄日 涵 、张华《国际关系学精要》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 马歇尔计划 " 提出的背景 。(6 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 " 马歇尔计划 " 的影响 。(9 分)
29 . 【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15 分)
材料 叶挺(1896 1946 年)广 东惠阳人 。早年就读于武昌陆军学校和保定陆军学校,参加
孙中山领导的粤军 。1924 年赴莫斯科东方大学和苏联军事学院学习 。 1925 年加入中 国共
产党 。 同年回国 ,任国民革命军第 四军参谋处长 、团长 、副师长等职 。 叶挺率独立团作为北
伐先遣队,在历次重大战役中 ,奋勇 当先,屡建战功 ,被誉为 " 北伐名将 " ,为第 四军赢得 " 铁
军 " 称号 。1927 年,参与领导南昌起义,任第十 一 军军长 ;参加领导广 州起义,任红军总司
令 。抗 日 战争时期 ,出任新四军军长 ,开展敌后游击战争,与项英 、陈毅共同领导创建了 华
中 、华东地区的敌后抗日 根据地 。在皖南事变中 ,被国民党扣押 、囚禁 4 年多 。 1946 年3 月
4 日 获释后 ,请求重新加入共产党 ,3 月 7 日 即得到中共中央的批准 。4 月 8 日 ,因飞机失事
在山西遇难。
摘编 自 肖 《中共党史百人百事》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叶挺对中国革命的贡献 。(8 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叶挺所体现的精神品质 。(7 分)
开学摸底联考 全国卷 历史试题 第 5 页(共6 页)
开学摸底联考 全国卷 历史试题 第 6 页(共6 页)2024届高三开学摸底联考全国卷
历史参考答案及评分意见
1.C解析】根据材料可知,从商到春秋,玉的内涵发生了变化,玉逐渐被“人格化”和“道德化”,成为君
子修身、言行的参照和规范道德品行的重要标准.这表明佩玉观念已走向社会伦理层面,故C项正确。材料
没有提到审美标准变化以及旧有政治体制崩溃等问题,排除A、B两项:材料没有体现仁义思想且儒家产生
于春秋末期,排除D项。
2.B(解析】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当时西南地区存在“滇王”治理和郡守长官治理两套政治体系:且封
泥作为信件的封绒,代表着此区域信件文书往来的对象,表明了当时地区治理中重视文书制度,这些都体现
了统治者在边疆治理过程中的政治智慧,故B项正确。郡国并行制在汉初影响较大,随着文帝、景帝及武帝
等统治者对其调整,郡国并行制在西汉中晚期后影响力逐渐减弱.排除A项:C项表述与史实不符,两汉是
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时期.排除C项:“推恩令”主要实施于汉武帝时期,且材料中的“滇国”与其无
关,排除D项。
3.A【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武则天进一步完善了科举制度,提高了科举制的地位,扩大了科举取士的地
域范围,这有助于唐朝统治基础的扩大,故A项正确。科举取士使出身社会中下层的读书人通过相对公平
的考试参与政权,并没有强化贵族的特权,排除B项:材料是武则天对选官制度的完善,并不涉及中央官制
的发展,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是选官制度的完善,与基层组织无关,排除D项。
4.B解析】根据唯物史观分析,宋代商人地位有所提升的主要原因是商品经济的发展,故B项正确。
抑商政策贯穿整个古代封建社会,选项与史实不符,排除A项:宋代主流价值观念仍然是儒家思想,选项与
史实不符,排除C项:材料并未说明门阀士族政治地位的降低,选项是无关项,排除D项。
5.C【解析】根据图中“都察院”“布政司”“按察司”“贡院”“养济院”等信息可知,明代西安不仅是当时
西北地区的政治中心,且文化、社会救济等功能齐全,故C项正确:图中体现不出机构设置是否臃肿,排除A
项:图中内容没有对比,体现不出布局是否更加合理及行政地位是否有所提升等,排除B、D两项
6.A【解析】根据材料“国家承平日久,生齿殷繁,地土所出,仅可赡给…凡属闲旷未耕之地,皆宜及时
开垦”可知,雍正年间由于土地资源紧张而鼓励垦荒,表明当时人地矛盾突出,故A项正确。清朝前期小农
经济还在发展,衰退的说法与史实不符,排除B项:在摊丁人亩之前,清朝人口就已经开始大量增长,农业技
术的进步,高产作物的引入都助推了人口的增加,不能简单的将雍正时期的人地矛盾归结于赋税改革,排除
C项:材料并没有提供流民的具体数据,无法判断流民问题是否严重,排除D项。
7.B解析】根据材料“谈泰西掌故者,可以此为鉴”以及作者在《普法战纪》中对普法战争、国际局势和
西方人文地理,政治制度的描述,可知作者主张通过对西方的了解,借鉴西方经验以及政治制度来对当时的
中国进行变革,探索救国出路,故B项正确。维新思想主张变法维新和君主立宪,其成熟应是甲午中日战争
后的维新变法时期,排除A项:中体西用为洋务派观点,选项与材料无关,排除C项:材料中没有提到革命
必要性的相关信息,排除D项。
8.D[解析】由清政府推动商会及商业发展可知,晚清社会呈现向近代社会转型的特征,故D项正确。
材料未涉及新政实施后对社会带来的实际影响,排除A项:新民主主义革命开始的标志是1919年的五四运
动,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基层治理体系,排除C项。
9.C【解析】材料反映了1898一1920年白话文不断发展,白话文相比文言文更有利于知识的传播,启发
民智,使人们的思想进一步解放,故C项正确。新文化运动时间是1915一1923年,时间与材料中白话文的
发展历程不完全相符,排除A项:B、D两项说法过于绝对且在材料中无从体现,排除。
10.A【解析】材料主要反映了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的农民运动问题和国民大革命对农民运动的推动作
用,故A项正确。全面抗战时期,毛泽东没有参加国民党组织的中央农民运动委员会,也不可能派人到日
占区广东开展农民运动,排除C项:根据“国民党决定派出农民运动特派员,到农民运动基础较好的广东省
广宁、顺德等县开展农民运动”及所学可知,这一现象不可能发生于土地革命和解放战争时期,排除B、D
两项。
11.A【解析】由1937年上海工人为抗战做出的努力可知当时群众民族意识高涨,故A顶正确。抗战进
人相持阶段后,国民党消极抗日,反共倾向日益增长.B项时间不符,排除B项:抗战形势发生逆转指的是
1944年敌后抗日军民发起局部反攻,拉开了战略反攻序幕,C项时间不符,排除C项:材料不涉及工人政治
地位的变化,排除D项。
开学摸底联考全国卷历史答案第1页(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