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中国历史 八年级》(上)第三单元第11课
《从五色旗的二次危机看民初政治》教学设计
教材版本 《中国历史 八年级》(上)人民教育出版社2016年1月第1版
授课题目 《北洋政府的统治与军阀割据》
课程标准 知道民国初期北洋军阀的统治
课型 新授课型
学情分析 本课授课对象为广州市某普通中学初一学生。 学生已经学习了《辛亥革命》和《中华民国的创建》内容,知道《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对袁世凯权力的限制。但是学生仍未学习北洋政府的统治内容,对于民国初期政治运作的现实情况不了解。同时学生无法理解袁世凯复辟帝制的行径对其实行专权有何作用,无法联动地思考历史。 经过一年的历史学习,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分析和概括史料的能力,但是学生的历史思辨能力和总结能力比较薄弱。同时学生对“军阀”概念及其特点认知模糊,对袁世凯复辟帝制的认识容易浮于表面。因此教师可通过相关史料帮助学生串联历史知识,深入学习袁世凯复辟帝制行径背后对共和的影响。
教材内容分析 从教材地位看,本课位于第三单元第11课,主要讲了袁世凯复辟帝制和军阀割据,上承辛亥革命,下接“五四运动”和北伐战争,是中国近代史发展中的重要阶段,呈现出专制与共和斗争、新旧冲突与并存的特点。此外,从中国近代进程来看,本课所讲的北洋时代存在两股势力,一是延续辛亥革命未竟之业的革命势力,二是承继清王朝专制统治的反动军阀,两股势力既有碰撞又有妥协。 在初高中内容对比上,高中教材详细讲了北洋军阀割据内容,而初中详讲袁世凯复辟帝制的过程、二次革命和护国战争。两者关注的侧重点不同,因此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应把握次重点,重点让学生理解知道袁世凯复辟帝制的准备,通过二次革命、护国战争等使学生认识到北洋政府时期专制与共和的斗争。 从教材内容来看,本课共分为四个子目,分别为“二次革命”、“袁世凯复辟帝制”、“护国战争”、“军阀割据”。四个子目看似讲不同的史实,实则密切相关。前三目都是围绕袁世凯实行专权和复辟帝制展开,第四目则为袁世凯去世后北洋军阀分裂割据情况。因此教师可以对教材内容进行重新整合,补充相关史料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内在逻辑。
设计思路 以“五色旗在民初的二次危机”为线索串联本课教学,将本课四个子目的内容置于“破坏共和——维护共和”重构,通过图文史料创设情境和采用任务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在情境体验、史料研习中知道北洋军阀的统治,理解共和与专制的斗争。
教学目标 知道袁世凯复辟帝制采取的对内和对外措施,通过探究其采取措施的原因,体会民国政治局势的变化。(历史解释水平一) 通过二次革命、护国战争,知道专制与共和的斗争,体会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党人坚定的革命信仰和无私忘我的牺牲精神。(家国情怀) 结合时间轴和军阀割据局势地图,知道北洋军阀统治及特点。(时空观念水平一)
教学重、难点 重点:袁世凯复辟帝制的行径、二次革命和护法战争的背景。 难点:共和与专制的斗争、北洋军阀的特点。
教法 学法 教法: 情境创设法。通过图文史料设置情境,让学生在具体的事件环境中体会北洋军阀统治时期民主与专制的抗争。 任务驱动教学法。通过完成任务单的活动,让学生在完全任务过程中研读史料,分析历史知识,完成新课学习。 讲授法。 学法:合作探究法、史料研习法。
教学过程
导入(3分钟)
【猜一猜】 (一)民国初年的国旗之争 十八星旗 五色旗 青天白日满地红旗 【教师提问】国旗是国家的象征。辛亥革命时期中国存在下面三种旗帜。民国建立初期,你认为哪种旗帜会成为国旗? 提示: 十八星旗是以湖北革命党人为主组织的革命团体共进会的旗帜,代表18个省汉族人民以铁血精神扑灭满清。 五色旗是辛亥革命中江浙地区首先使用的旗帜,代表汉满蒙回藏五族共和。 青天白日满地红旗是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党人的标志,代表自由、平等、博爱。 答案:1911年12月12日,在各省代表的参与下,临时参议院在南京正式决定以“五色旗”为中华民国国旗。 【预设学生行为】观察图片,结合提示,形成猜测。大部分学生可能会选择青天白日满地红旗。 【教师讲解】上节课我们学习辛亥革命时向大家展示过十八星旗和五色旗,其中十八星旗可以体现出“驱逐鞑虏”,具有种族革命色彩,而五色旗中体现了五族共和,表明辛亥革命是一种政治改造,非专为种族革命,可以缓和民族矛盾。然而,成为国旗的五色旗在民国初年却经历了三次危机。 【设计意图】通过展示辛亥革命时期出现的三种旗帜,以及让学生猜测哪种旗会成为国旗,以国旗为切口导入教学,通过历史细节塑造课堂浓郁的历史氛围。同时学生心中的猜测可能会与事实存在偏差,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和学习兴趣。此外,国旗之争既能呼应上节课辛亥革命,又能串联第一部分“袁世凯复辟帝制”的内容。
一、五色旗的第一次危机(13分钟)
【教师讲解】确立五色旗为民国国旗后,五色旗在北洋政府统治时期却惨遭两次危险。 北洋政府时期共分两个时间段,分别为袁世凯统治时期(1912-1916年),军阀割据时期(1916-1928年)。下面我们就让我们一起进入北洋政府时期,听听五色旗两次危机的故事。 袁世凯统治时期(1912-1916) 【创设情境·五色旗的第一次危机】 五色旗 中华帝国旗 【教师解释】1915年12月,中华民国大总统袁世凯欲将中华民国更改国号为中华帝国,原定民国五年(即1916年)为中华帝国洪宪元年,史称洪宪帝制,废五色旗,改为中华帝国旗。 提问:与五色旗相比,中华帝国旗有什么不同? 答案:红色变成一个红叉并占据中间,表明不再是五族共和,而是专制。 【预设学生行为】观察图片,回答问题,领悟“五色旗之危”下体现的袁世凯复辟帝制、共和体制面临危险的局势。 【设计意图】其一,引导学生观察图片找出细节,培养学生观察图片、解读图片背后的史实的能力;其二,通过五色国旗的两次危机串联本部分内容教学,使学生认识到共和制下存在专制倒戈的危险,北洋政府时期围绕着专制与民主的抗争。 【教师讲解】袁世凯用中华帝国旗取代五色旗,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做成,而是有所预谋,有所准备,请同学阅读书本,结合课件上的漫画,找出袁世凯复辟帝制的准备,完成任务单。 【学生活动】观察漫画,阅读书本P50-52页,完成任务单上的表格——“准备”一列。 《耐人寻味:宋教仁被刺》 《玩孺子于掌上:罢免江西、广东、安徽三省都督》 《正式国会选出大总统》 《国民党之今昔》 《增修约法之神速》 《一片山呼万岁声》 【任务单】 答案: 【设计意图】教材中把袁世凯时期分为三个子目叙述,比较零散,学生难以把握其中的联系,因此将其整合为“袁世凯复辟专制的准备”这一专题探究讲授,让学生更加清晰地知道袁世凯复辟帝制的行为。 【教师行为】教师在引领学生梳理书本知识后,通过袁世凯的大师级表,让学生清楚袁世凯在民初的统治。 【教师讲解】同学们已经在书中找出了袁世凯为复辟帝制所做的准备,但是同学们知道为什么袁世凯要这么做吗?他的准备能够为他专权带来什么帮助? 【学生活动】学生前后桌为一组,结合书本内容和课件中的史料,讨论袁世凯为什么要这么做,并上台汇报。 材料一:1913年2月19日,宋氏在上海发表演说,指出:“若关于总统及国务院制度,有主张总统制者,有主张内阁制者,而吾人则主张内阁制,以期造成议院政治者也。盖内阁不善而可以更迭之,总统不善则无术变易之,如必欲变易之,必致摇动国本,此吾人所以不取总统制而取内阁制也。” ——摘编自窦思羽:《宋教仁之责任内阁制思想》 材料二:《第一届内阁的成员》 材料三:国务员于临时大总统提出法律案、公布法律,及发布命令时,须副署之。 ——1912年《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材料三: 第十七条 大总统召集立法院,宣告开会、停会、闭会。 第二十一条 大总统制定官制官规。大总统任免文武职官。 第二十三条 大总统为海陆军大元帅,统率全国海陆军。大总统定海陆军之编制及兵额。 ——1914 年《中华民国约法》 材料四:袁世凯对于这样的亡国条件,本不敢答应。但一方面慑于日本的君威;一方面贪图日本所应许以财政、兵力来支持他独裁专制的诱惑,几经考虑之后,终于在5月9日置书日本,声明除第五项各条日后再行协商外,其余都一概承认。 ——摘自吴一心:《二十一条》 答案: 【教师行为】在学生汇报完毕后,教师对“二次革命”和《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与《中华民国》的区别与学生共同分析。 【设计意图】学生从教材中可以找到袁世凯复辟帝制的行径,但是在教材中难以找到背后的原因和本质,因此通过解读史料和回顾所学的方法,让学生在史料中体会到袁世凯所为的原因,培养学生历史解释素养。 【教师过渡】面对袁世凯建立独裁、倒行专制,革命党人也做出了相应的应对措施,捍卫民主和维护共和。 【教师行为】教师引导学生阅读书本,找出革命党人的应对措施,同时向学生介绍“二次革命”和“护国战争”的过程及结果。 【学生活动】阅读书本,找出革命党人的应对措施,并完善任务单。 答案: 【教师行为】教师通过思维导图的方式与学生共同梳理袁世凯复辟帝制的行径以及革命党人维护共和所作的斗争。 【设计意图】通过思维导图的形式,梳理袁世凯复辟帝制的经过,同时展现袁世凯与革命党人之间的斗争,使学生认识到共和与专制对抗内部的逻辑关系。 【探究活动】二次革命失败的原因 材料一:因为国民党虽有五省,但一盘散沙,互无联系,很容易被各个击破。孙、黄二人意见又不一致。孙中山的话很多人都不听。 ——李烈钧 材料二:辛亥革命,革命党人驱逐满洲非常之快,癸丑之役(二次革命),袁世凯驱逐革命党人,也非常之快,可得知革命党人不是失败于袁世凯,是失败于不了解的群众。革命党所怕的,不是敌人,却是大多数不了解的群众,于此又得一澄明了。 ——《民国日报》1924.05.06 材料三:袁世凯早有布置……安徽、江西、广东、南京、上海、均因兵力薄弱失败,湖南,福建两省,则自行取消独立。二次革命逐告失败。 ——吕思勉《中国简史》 答案: 国民党内部涣散,国民党兵力薄弱 缺乏群众基础 袁世凯备战充分
二、五色旗的第二次危机(10分钟)
军阀割据时期(1916-1928) 【教师过渡】袁世凯称帝失败后,五色旗重新成为民国国旗。但一年之后,五色旗又再次面临危机。 【创设情境·五色旗的第二次危机】 五色旗 黄龙旗 【预设学生行为】观察图片,联系袁世凯复辟帝制,体会北洋时期共和道路艰难。 【教师讲解】五色旗第二次危机发生在张勋复辟时期。为什么袁世凯去世之后,在军阀割据时期,民国还会面临专制复辟的危险呢?我们先来了解一下“北洋军阀”这个概念,或许大家可以下面的学习中寻找到答案。 首先,老师想告诉大家——北洋军阀产生于袁世凯集团中,在袁世凯称帝及其去世后,袁世凯集团逐渐分裂为直、皖、奉三个派系。了解这个前提后,请大家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探究:什么是北洋军阀? 材料一 南洋大臣由两江总督兼任,掌管上海与长江各口以及闽、粤、浙三省;北洋大臣由直隶总督兼任,专管北方大省,管理海防、商务、外交等。1895年,清政府任命袁世凯在天津小站编练“新建陆军”,归北洋大臣节制。1901年,袁世凯任北洋大臣,所建军队称为“北洋军”。 ——改编自来新夏《来新夏说北洋》 材料二 孙中山在《现在与将来》一文中写道,试看那强盗军阀,哪个不是忙着搜括地皮,侵扣军饷,拿到他家,盖上些比城墙还坚的房子,预备他那子孙下辈万世之业? ——《孙中山全集 第四卷》 材料三 北洋军阀是以一定军事力量为支柱,以一定地域为依托,在“中体西用”思想指导下,以封建关系为纽带,以帝国主义为奥援,参与各项政治、军事及社会活动,罔顾公义,而以只图私利为行使权力之目的之个人和集团。 ——来新夏《来新夏说北洋》 问题: 从材料一中可知北洋军阀的起源是什么? 从材料二和材料三中概括北洋军阀的特点?并从书本中找到相关内容一一对应,完成下表。 答案: 北洋军阀起源于清末时期袁世凯编练的新军——“北洋常备军”。
各派系为争夺政权混战不已,北洋政府在政治上分崩离析。 【预设学生行为】研读史料,思考问题,了解北洋军阀的历史起源和特点,完成重点内容的学习。 【教师行为】教师在讲解北洋军阀统治特点时,有意识地与教材内容呼应,向学生简单介绍北洋军阀割据。 【设计意图】首先通过“五色旗的第二次危机”创设情境,以情境为中心创设问题,导入北洋军阀割据时期教学;其次通过探究北洋军阀的特点,完成子目四内容的教学。使学生在研读史料的过程中,初步认识到北洋军阀统治及其特点,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教师行为】再次回扣张勋复辟,讲述孙中山发动护法战争原因,简单拓展护法战争。 【教师讲解】1917年,张勋复辟,下令悬挂黄龙旗。黄龙旗是清朝的旗帜,五色旗又一次面临危机。段祺瑞否定张勋复辟,对五色旗三鞠躬,“以再造共和”的姿态回到北京担任国务总理。但是他却公然破坏《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由此引发了护法战争。在护法战争过程中,孙中山看透了西南实力派名为护法,实为争夺地盘的面目,认识到依靠军阀不可能达到护法救国的目的。 【设计意图】回扣张勋复辟,以此拓展护法战争内容。其次通过时间轴,再次梳理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重要历史事件,让学生有清晰的时空观念,加深学生对北洋军阀统治及其特点的认识。 【课堂总结】 五色旗成为国旗 袁世凯复辟帝制 袁称帝失败,恢复五色旗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国旗 恢复五色旗 张勋复辟,撤换五色旗 【教师讲解】从五色旗在中华民国时期的历程中,我们可以了解到北洋政府时期在政治上是动荡不安的,民主与共和面临危机。民国本质上是“人治>法治”的社会,因此会出现专权割据的现象,这也是课前我们看到的孙总理说的“武人难已灭绝”的重要原因。但是,今天中国的政治却没有面临这样的危险,专制统治离我们很远,根本原因在于我们处于法治社会,有完善的法律和制度保障政治运行。
小试牛刀(3分钟)
(2021·江西省)小唐同学在整理档案时,摘抄如下案件资料。这一案件() 标志着辛亥革命的失败 B. 反映袁世凯建立独裁统治的野心 C. 说明袁世凯复辟了帝制 D. 导致了军阀割据混战局面的出现 (2021·辽宁盘锦·9)导致下表中各项变化出现的原因是() 北洋军阀割据混战 B. 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 C. 清政府的腐朽统治 D. 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 答案:B. B. 【设计意图】 通过两道题目,检测学生上课情况,巩固所学。题目一考察学生对袁世凯复辟过程的掌握;题目二考察军阀割据的影响。
课后作业(1分钟)
题目: 结合第10课《中华民国的创建》、第11课《北洋政府的统治与军阀割据》内容,评价袁世凯或概括其对中国社会的影响。要求:有理有据、史论结合,不少于一百字。 【设计意图】通过历史小论文的形式,引导学生巩固所学,联动第10课和第11课所学内容,对袁世凯个人及其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形成独立思考,提高学生的史论结合能力。同时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作业情况,调整教学。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为了更好地实现课程标准的要求,实现本课的教学目标,并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本课的设计做了以下努力: 教学主题 本课以唯物史观为指导,将北洋政府统治时期置于大历史中思考,以“五色旗的两次危机”为线索串联本课。将本课四个子目的内容置于“破坏共和——维护共和”重构,引导学生在探究袁世凯复辟帝制所取措施的目的中体会民国政治局势变化,通过学习二次革命、护国战争等知道专制与民主的斗争,感悟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党人坚定的革命信仰和无私奉献的爱国精神。 教学资源 本课通过丰富的图文史料,以及“五色国旗的历史”等历史细节增强课堂的历史韵味,丰富课堂的趣味性,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和历史学习兴趣。 教法学法 本课通过情境创设法、问题探究法、任务驱动法等教法引导学生在研读史料思考问题,为学生学习北洋政府时期的统治搭建桥梁。例如通过完成学习任务单的方式,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和小组讨论,在丰富学生参与课堂方式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历史思辨能力和表达能力,其次学生在运用史料佐证观点时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素养,引导学生联动地看待北洋时代,提高学生的辩证思考能力。 核心素养 本课重点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能力。基于此,本课向学生提供多维史料,丰富学生参与课堂,力求学生能够在课堂学习中提高历史思辨能力和分析总结史料能力。 但本课教学设计仍存在不足之处:其一,学生参与课堂方式依旧比较单一,主要以学生阅读史料,思考问题,回答问题为主;其二,教学内容比较难,史料研读能力较差的学生较难紧跟课堂,需要教师在课前布置好预习任务,通过导学案的方式让学生提前阅读史料,帮助学生学习新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