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课 新文化运动》教学设计
教学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年版)指出,历史课程应围绕核心素养,而家国情怀则是“学习和探究历史应具有的人文追求与社会责任”。本课以核心素养的培育为旨归,注重素养之间的联系,凸显家国情怀,围绕教学重点,以微项目式学习活动为推进,注重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同时以《新青年》的产生发展历程为暗线。
教学背景分析
课标分析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年版)对本课的要求是“了解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知道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等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认识新文化运动在中国近代思想解放运动中的地位和作用。”识记层面:了解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如思想革命和文学革命及其关系;民主与科学的口号及其内涵与进步意义;“新”在何处等。2. 理解层面:认识新文化运动在中国近代思想解放运动中的地位;理解新文化运动在当时的进步性和对后世的影响。3. 应用层面:体悟近代化探索历程的曲折性,感受面对北洋军阀统治时期新旧杂陈的局面,先进知识分子为代表进行文化变革、挽救民族危亡的爱国精神。(二)教材分析本课为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新时代的曙光”中第12课“新文化运动。从课程结构看,本课及本单元是第三单元“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的自然延伸。本课共两个子目:新文化运动的兴起,新文化运动的内容和意义。本课对新文化运动的重点知识进行了讲解梳理,同时下启第13课,为五四运动的讲授做铺垫。(三)学情分析1. 已知:学生此前已经学习过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近代化的早期探索与民族危机的加剧”和第三单元“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与中华民国的成立”,对近代的救亡图存道路有一定的认识。2. 未知:学生对文学革命和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了解并不多。3. 想知:学生主要想了解新文化运动能给中国带来什么。4. 能知:根据心理学相关理论及自己对学生的认知水平、知识体系的了解,通过教师的情境设置、问题引导,学生能够了解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并对其重要意义进行深入思考。
教学目标
1. 通过对《新青年》杂志史料与相关图片史料等互证分析,以及代表人物与观点等,认识《新青年》和北京大学作为新文化运动重要阵地的作用,理解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史料实证、时空观念、历史解释)2. 结合新文化运动评价的相关史料及史家观点,通过微项目学习式的学生活动,分析新文化运动对社会产生的影响,认识新文化运动在中国近代思想解放运动中的地位及影响。(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历史解释)3.通过对“课后活动”和之前所学的分析,认识到中国近代化探索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层层深入的历程,体悟新文化运动代表人物等为民族进步做出贡献的敏锐眼光、非凡勇气与精神。(时空观念、历史解释、家国情怀)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新文化运动在中国近代思想解放运动中的地位和作用【确立依据】:在依标托本的基础上,课标要求了解新文化运动的具体内容(小范围),在此基础上推导到其在中国近代思想解放运动中的地位和作用(大领域)。教学难点:对新文化运动的整体性认识,中国近代化探索的规律【突破方法】:通过分析文字、图片史料,从中提取、整合信息,启发多角度的分析思考,分析中国近代化探索的历程从而总结归纳规律,实现难点突破。
教学资源和教学方法
(一)教学资源 历史图片 历史地图 文字材料 多媒体(二)教学方法 讲授法、微项目式学习法、历史图示教学法
板书设计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教师引导】1918年,鲁迅首次在《新青年》上发表中国第一部现代白话文小说《狂人日记》,以新文学的形式深刻揭露了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号召人民起来推翻北洋政府统治时期这“黑漆漆的”社会。随后他又在《新青年》上发表50多篇文章,他的作品,释放了新文化运动观念先行的势能,每一篇都是时代的呐喊。在《新青年》这个新文化运动阵地中,鲁迅是怎样运用新文学做发人深思的暗夜钟声呢?让我们走进新文化运动那段激荡的岁月。 学生通过鲁迅先生的文章,体会新文化运动与文学的关系 让学生初步了解本课的学习要点
篇章一旧事惹旧悲 ——从祥林嫂看新文化运动序幕 【教师引导】同学们,首先让我们一起来回顾祥林嫂生命中的两个重要片段,同学们从这两个片段中可以发现她的生活面临着什么问题呢?【教师引导】接下来请同学们根据课本上的内容填写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 分析祥林嫂的生活状况,探讨其生活的时代背景根据课本填写表格,分析新文化运动兴起的基本内容 通过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学生分析当时的历史背景
篇章二新文启新思——从《新青年》看新文化运动内容 【教师讲授并提问】怀着救国的愿景与期望,一群知识分子创立了《新青年》杂志,掀起了轰轰烈烈的思想革命。同学们,观察杂志的封面,你可以发现什么信息呢?最上方是由一群(青年)占据了主要的版面,中央的人物则是钢铁大王卡内基,那为什么是他登上了新青年的第一版封面呢?我们来看他曾经说过的这样一段话,“不能思考的人是愚者,不愿思考的人是盲从者,不敢尝试思考的人则是奴隶”,可以发现,这是在强调(思考)的重要性,知识分子们就是想让人民思考如何才能救中国,而率先给出答案的是上节课我们提到的(陈独秀),他说,只有“两位先生”,才可以拯救中国的黑暗,那便是——德先生和赛先生,这二位先生的名字来源于英文,其含义就是民主与科学,所谓民主,就是要“拥护个人自由权利与幸福”,而科学便是要培养拥有科学意识的“新文化人”。【教师讲授并提问】陈独秀在《新青年》中就曾经对青年人提出过这样的要求,他认为青年人应该是自由的、进取的、进步的。【教师引导】那他们能如预期般顺利地培养出这样的优秀人才吗?我看到有同学在摇头,但是历史结论的得出是要通过史料来证实的,这里老师为大家提供了当时《新青年》的篇目名称,你们能发现每一期都有什么共同点吗?(基本上每一期都有一篇对孔教的评议)知识分子们为什么要集中谈论这样一个人物呢?那是因为——此时的知识分子采用猛烈抨击孔子的方式来对旧道德进行攻击,那为什么偏偏是儒学思想成为了他们攻击的靶心呢?在袁世凯复古尊孔的倒退逆流中,民国的社会面貌颇有回复旧观之征相。针对这种社会现实,一些思想敏锐的先进知识分子在疑问中思考中国出路,认为只有政治制度的革新不足以救中国,那么如何荡涤封建旧文化的毒害,启发国民新的伦理道德意识?他们以批判封建主义专制文化传统的历史人物的方式,进行了一场思想文化领域的革新运动。【教师引导】有了先进的观点,还要有方法论的支撑,要实现知识分子解放民众思想的理念,采取什么方式向民众宣传是重要一环。为了方便民众理解新思想,以胡适为代表的青年们发动文学革命,1917年,《文学改良刍议》在《新青年》发布,主张推倒陈腐艰涩的旧文学,建设新鲜通俗的新文学。刘半农一首“叫我如何不想她”如春风拂面,展现出女性之美,胡适对12字文言文以一句“干不了”替代,幽默诙谐的同时又展示了白话文的简洁,鲁迅一部《狂人日记》书尽天下荒唐事,文以载道,新文学承载的正是对“民智”的呼唤。【教师引导】如果说,思想革命是一把手电筒,指明了文学革命的方向;那文学革命就是一个扩音器,放大了思想革命的影响。 分析新青年其人其文,让学生形成史料实证的意识和历史解释的能力学生朗诵陈独秀写出的内容,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分析表格内容,培养学生历史解释的能力,练习如何从史料中提取历史信息运用一手史料,渲染历史情景用比喻的方式让学生对思想革命和文学革命增加了解 分析《新青年》杂志的主要版面,思考其中的内容元素体现了怎样的历史信息分析表格,概括其中的共性内容,探讨为什么批判儒家思想分析《文学改良刍议》的内容,体悟新文学与旧文学的不同。分析思想革命与文学革命的关系
篇章三百年风云变——从创作《新青年》看新文化运动意义 【教师引导】上课前老师就给大家以小组为单位布置了这样一个项目任务:如果你作为当时的编辑,你会怎样设计你的《新青年》呢?同时给大家提出了这几个思考方向。 【教师引导】回顾近代中国选择的历史,农民阶级曾选择了一个来自西洋的上帝,但他却没有普度众生的法力,地主阶级和资产阶级的愿望也走向破产,虽然一次次斗争失败,但这种由表及里,层层深入的探索催生了新思想的觉醒。 将项目式学习融入对新文化运动的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历史学核心素养 小组合作探讨,会编写一期怎样的《新青年》总结之前学习过的内容,回顾思考
课堂小结 救国路上,青年们从轰鸣的呐喊中走来,从反抗权威的风云中走来,从氤氲着墨香的书刊中走来;而如今的青年们,向着民族复兴的浪潮走去,向着大有可为的未来走去,向着光辉灿烂的明天走去。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五四运动一百周年大会上说道,“新时代中国青年处在中华民族发展的最好时期”,新文化运动开启了点点星火,而如今的大家,作为时代的青年更应该奋力谱写新时代的青春赞歌。
教学反思
在本课教学评价中,我根据教学目标和课标中的学业质量要求,探寻如何基于教学评一致性的要求,对学生的学习结果进行评价。作为学业评价环节的作业设计,我希望课堂教学能够打开学生继续探索的兴趣,在完成作业探究的过程中,实现高通路的迁移能力,进而切实核心素养的培育。最后,围绕本课教学设计与课堂教学实施,我将围绕以下问题进行反思:本课教学重难点处理如何?教学问题的设计是否能够引发学生的深度学习?图片史料如何解读,如何与文字史料形成互证?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实中还有哪些值得推进的方面?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