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3《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课件(共22张PPT) 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5.3《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课件(共22张PPT) 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4.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9-09 07:46:5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2张PPT)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孟子
春秋战国时代,王权衰落,诸侯争霸,各国开放政权以延揽人才,出现了诸子争鸣,百家蜂起的局面。中国思想史上的第一批思想家给中国文学史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回顾孟子语录,了解其思想学说。
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舍生取义]
“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仁政说]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民本思想]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推恩于人]
导入
教学目标
语言建构与运用: 理解文中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等;背诵相关内容。
思维发展与提升:理清本文的论证思路,赏析本文写法方面的特点。
文化传承与理解: 理解“不忍人之心”“四心”“四端”等概念,体会孟子的“仁政”说及其现实意义。
孟子(前372年—前289年),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邹国人,哲学家、政治家、教育家。
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与孔子并称____。孟子上承孔子、子思之学“受业於子思(孔子之孙)之门人”。
孟子最早提出“________”思想,对人民作一定的让步,反对掠夺性战争等主张。他到各国游说诸侯,反对“霸道”,提倡“仁、义”为中心的“_____”“____”。由于他的这些主张与当时激烈混战的社会状况不符,所以均未被统治者所采纳。孟子退而与弟子著书,遂成《孟子》。被韩愈列为先秦儒家继承孔子“道统”的人物,元朝追封为“_____”。
孔孟
仁政
民贵君轻
亚圣
王道
知人论世
预习检测
知人论世
《孟子》其书
《孟子》记录的是有关孟子重要思想的一些言论。共7篇,一般认为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公孙丑等人共同编著的,属先秦语录体散文集。
《孟子》与《论语》同是语录体散文,但与《论语》相比,它的篇幅较长,内容也更具体,描绘更细致。
哲学思想——性善论:“孟子道性善,言必称尧舜。”四端→四德
政治思想——仁政论:保民而王;民贵君轻
春秋战国时代,生产力水平的提高(铁制农具和牛耕的出现、推广),社会经济发展推动社会转型,政治动荡(权力下移,争霸、兼并战争惨烈),旧制度瓦解,新制度逐步确立。“士为知己者死”的社会风气,为国君出谋划策“士”的崛起成为文化繁荣的时代背景。
随着教育的推广、思想的自由出现了诸子争鸣,百家蜂起的局面。史上称这一时期为“诸子百家”时期。 此时期出现了中国思想史上的第一批思想家。其中包括儒家代表孔孟,道家创始人老庄、法家的韩非子等等,给中国文学史留下了宝贵的思想遗产。
背景解读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选自《孟子·公孙丑上》,题目为编者所加。孟子认为人人都有仁义礼智这四种善端,把他们发扬光大,我们就会成为尧舜这样的圣人,任其泯灭,我们就会堕落为禽兽。这就是他的“性善论”,“王道论”是“性善论”在政治学上的运用。本章最能体现孟子这种思想的篇章。
“忍人”:狠心对待别人。
“不忍人之心”:指怜爱别人的心。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是孟子的观点,即每个人都有怜爱别人的心。
解题
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
译文:孟子说:“每个人都有怜爱别人的心。先王有怜爱别人的心,于是有怜悯体恤百姓的政治;用怜爱别人的心实行怜悯体恤百姓的政治,治理天下就可以像在手掌心里转动东西一样容易了。
狠心对待别人
于是,就

运转,转动
(于)掌上
状语后置句
施行
文意疏通
照应标题,立论: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举例论证:先王“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
仁心(人性)→仁政(政治)
比喻论证:“治天下可运之掌上”
以仁政治理天下之易,具体贴切。
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
译文:说每个人都有怜悯体恤别人的心的原因,(是)如果有人突然看见一个小孩要掉进井里了,都有惊骇恐惧,哀痛怜悯(别人的不幸)的心;这不是因为要想和孩子的父母结交,不是因为要想在乡邻朋友中博取声誉,也不是因为厌恶这孩子的哭叫声才这样(产生这种恐惧同情心理)。
突然
惊骇,恐惧
同“纳”,结交
求取
厌恶
这样
状语后置句
哀痛,怜悯
表因果,因为
所以:(1)用来……的;
(2)表因果,……的原因
假使,如果
状语后置
非……也,表否定判断,不是……
同乡
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
译文:由此看来,没有同情心,(简直)不是人;没有羞耻心,(简直)不是人;没有谦让心,(简直)不是人;没有是非心,(简直)不是人。
谦逊,推让
判断句
对自身的不善感到羞耻,
对他人的不善感到憎恶
之:补充音节,无实义
指事理的对与错
“怵惕恻隐之心”即“悲悯之心”,是一种博大的情怀,它促使人关注身边的人、事物,乃至世界,从而关注人生的意义。
举例论证:孺子将入于井→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思考1:此论证是否有充分的合理性?
【明确】:此论证的成立需要考虑主客体
思考 2: 孺子将入于井→无……非人也
【明确】:羞恶之心 辞让之心 是非之心 (稍显牵强)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
译文:同情心是仁的发端;羞耻心是义的发端;谦让心是礼的发端;是非心是智的发端。人有这四种发端,就像有四肢一样。
萌芽,发端
取独

就像
判断句
四肢
用排比句,突出“四心”与“四端”的密切关系;能增强语势,表达强烈的感情;严密地展开论述。
孟子认为每个人生而具有向善和为善的本能,人之为善,是他的本性的表现,人之不为善,是违背其本性的。孟子认为人之为人的本质便是性善,所以可以说性善之性并非天生之性,而是人应有之性,人之为人之性。缺失了这个人之为人之性,人也就不是人了,只是人形的动物罢了。 “性善论”
人性本善,那是否需要还后天的努力?
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译文:有了这四种发端却自认为不行的,是自暴自弃的人;认为他的君主不行的,是暴弃君主的人。凡是有这四种发端的人,知道都要扩大充实它们,就像火刚刚开始燃烧,泉水刚刚开始流淌。如果能够扩充它们,便足以安定天下,如果不能够扩充它们,就连赡养父母都成问题。
表转折
名作动,伤害
通“燃”
流通,指泉水涌出
如果
安定
侍奉
宾语前置
一切,所有
在自身
后天努力扩充“善”
孟子以人性为前提推导政治,就是由人人都有“不忍人之心”的仁心推导仁政。孟子认为“不忍人之心”包含四个方面,即“恻隐、羞恶、辞让、是非”之心。从理论基础来说,孟子的确是主张从天赋性善论,但从实践来说,他还是重视后天努力的作用的。(后天私欲膨胀,“善性”泯灭,需要在后天的教育中指导人们自觉扩充“四端”)
小结
问题1:本文的论证思路是怎样的?
明确:全文可分为三层。
提出“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认为以“不忍人之心”而行“不忍人之政”,天下就会大治并举例“孺子将于井”论证——具体阐述“不忍人之心”即“四端”——扩充“四端”。
文本探究
问题2:本文的语言有何特点?是如何进行说理的?
①比喻说理,生动形象。(孺子入井、“四端”与“四体”)进行设喻,启发对方,使对方更易接受自己的观点。
②排偶句式,气势磅礴。大大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和感染力,极富雄辩色彩。
问题3:联系现实,了解孟子的“人皆有不忍人之心”的内涵。
【明确】:(1)孟子是从人性的前提推导政治,从人人都有“不忍人之心”的仁心推导仁政。由于这种“不忍人之心”是人本身所固有的,所以,仁政也应该是天经地义的。孟子也不是完全否认后天培养的作用。他认为“不忍人之心”包含“四心”,还需要“扩而充之”才能够发扬光大。
(2)当今世界,是否人人都具备“不忍人之心”?
林生斌事件 日本核污水排放 江苏男子跳楼,路人起哄“不跳不是人”
→积极培养并践行“不忍人之心”
战国时期,整个时代都在崇尚军事武力,百姓是“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孟子提出“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是希望诸侯“发施仁政”,用“不忍人之心”像父母爱孩子一样爱百姓,使百姓免于战乱之苦。性善是仁政的理论基础。
所以,本文从人性的前提推导政治,阐释了“不忍人之心”对个人和国家的重要作用。
总结
课堂巩固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列小题。
孟子曰:“水信无分于东西,无分于上下乎?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今夫水,搏而跃之,可使过颡[注];激而行之,可使在山。是岂水之性哉?其势则然也。人之可使为不善,其性亦犹是也。(《孟子·告子上》)[注]颡(sǎng):额头。
1.孟子在这段话中围绕什么问题提出了什么观点?
2.结合这段文字分析孟子是如何论证观点的。
【明确】:1.围绕人性的问题,提出了人性本善的观点。
2.孟子以水为喻,论证人性向善,就像水向下流一样,是出于天性的。而人之所以不善,是因为受到环境的影响。因而,人应该保持仁义,放弃私利,以维护自己的天性。
课后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