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阳市第五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入学考试
历史试题
时间:90分钟 总分:100分
一、单项选择题(共24小题,每题2分,共48分)
1.黄帝故事是早期中国传说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其中又有很多不同的主题。如黄帝与蚩尤及炎帝大战;黄帝制定种种文物制度的文化英雄形象;黄帝为五帝之首,是各代王室的共同祖先。总之,不同部族(群),有不同的黄帝传说。材料意在说明( )
A.中华文明具有多元特征 B.黄帝是古人虚构的人物
C.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萌芽 D.华夏认同观念已经形成
2.《尚书 盘庚》中写道:“古我先王,亦惟图任旧人共政。”这些“共政”的“旧人”以王室宗亲为主。由此可知,商代( )
A.政权体制中渗透着宗法思想 B.商王靠政治联姻加强中央集权
C.开始确立贵族世袭的特权地位 D.实现了王室对地方的直接管理
3.据2021年“考古中国”报道,考古人员在浙江余姚施岙遗址发现了距今约6700年至4500年的大规模古稻田遗存,其既有凸起田埂组成“井”字形结构的路网,又有河道、水渠和灌排水口组成的灌溉系统。这些发现可佐证,此时期( )
A.浙江地区最早培植出了水稻 B.文字创造已经进入成熟阶段
C.社会活动已呈现较强组织力 D.中华文明具有多元一体特征
4.《史记 商君列传》中记载:“圣人不易民而教,知(智)者不变法而治。因民而教,不劳而成功;缘法而治者,吏习而民安之。”这段话反映的核心主张是( )
A 遵循先代旧制 B 因时进行变革 C 加强思想控制 D 坚持以法治国
5.有学者认为西周时期周王能干预诸侯国的内政,下列史料支持这一观点的是( )
A.《礼记》记载诸侯国君必须定期朝觐周王
B.《诗经》记载周王派遣官员协助诸侯国君营建都城
C.西周士山盘铭文记载周王命士山向诸侯国征收贡纳
D.西周豆闭簋铭文记载周王命豆闭掌管某诸侯国军事
6.有人认为,“篆”代表了远古时期的人们对大自然(天)的敬畏感,所以篆书的字形犹如天上的星辰;隶书则代表了人开始进入自身的生存环境,表现了对大地广袤的思考;而楷书的出现则被认为人进入了自身开始觉醒的时期。其意在说明( )
A.古代书法具有“天人感应”的精神内涵 B.社会进步推动了古代人文意识的发展
C.三种字体演变是古代对科学发展的认识D.楷书演绎了古代的理性思维的科学精神
7.春秋战国时期,管仲推行“官(管)山海”之策;李悝实施“平籴法”;商鞅主张“农战”,奖励农业生产,抑制工商业发展等。这反映了当时( )
A.重农抑商已成为各国的共识 B.国家重视对经济的干预和控制
C.变法推动了封建经济的发展 D.社会转型推动了工商业的发展
8.春秋战国几百年间,所谓“先秦游士无宗国”的局面形成。下表内容是史籍中明确记有出生宗国和活动国的著名人物统计情况(部分)。这从侧面反映出,春秋战国时期( )
人物 孙武 伍子胥 吴起 公孙(商)鞅 张仪 吕不韦 李斯
宗国 齐 楚 卫 卫 魏 卫 楚
主要活动国 吴 吴 楚 秦 秦 秦 秦
A.户籍制度尚未确立 B.贵族政治趋向瓦解
C.诸侯国努力招揽人才 D.士阶层队伍日益壮大
9.阅读下图:“秦巩固统一的举措”,其中①、②、③处分别是( )
A.统一度量衡;迁徙六国贵族豪强;中外朝制
B.修驰道、直道;整顿社会风俗;三省六部制
C.修驰道、直道;迁徙六国贵族豪强;三公九卿制
D.统一度量衡;实行察举制;三公九卿制
10.东汉末年,时人对君臣关系有了新的思考,他们认为君主之“明”才是君臣关系得以维系的“义”,而基于对这种“义”的共同认识,才有了臣“忠”的可能与依据。这反映出东汉末年( )
A.儒学埋论体系不断完善 B.士人积极反抗中央统治
C.君臣关系发生急剧改变 D.社会出现了离心的趋向
11.对历代帝王陵墓的保护是中国古代固有的文化传统。北魏孝文帝在恢复祭陵制度的同时,对汉、魏、晋诸陵的维护沿袭了魏明帝的做法,并以古代帝王祭祀的礼仪“太牢之礼”祭汉光武及明、章三帝陵。孝文帝这一做法旨在( )
A.尊重历代的贤明君主 B.传承和弘扬鲜卑族文化传统
C.彰显其人道主义情怀 D.表明北魏入主中原的正统性
12.在中国近代学术史上,陈寅恪创造性地实现了“文史互证”,开辟了新的治学途径。如表中唐人诗句与其可以反映出的历史现象对应正确的是( )
诗句 历史现象
A 水门向晚茶商闹,桥市通宵酒客行 商品经济繁荣
B 指麾八荒定,怀柔万国夷 民族大融合
C 国家定两税,本意在忧人 赋税征收货币化
D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人寻常百姓家 人身控制减弱
A.A B.B C.C D.D
13.岭南潮汕地区发掘的汉代墓葬中出土了大量青铜器、陶器等文物;而同一地区发掘的南北朝时期的墓葬,则发现有各类铁器以及制造精美并带有佛教色彩花纹的瓷器等文物,青铜器完全绝迹。这反映出( )
A.南方手工业技术水平超过北方 B.佛教在潮汕传播非常广泛
C.人口南迁推动岭南地区的发展 D.南方民族交融的程度加深
14.南朝梁武帝即位之初便组建治礼机构,该机构历时11年制定出涵盖国家、社会和人民生活的礼仪体系。梁武帝还修建很多寺庙,其中有两座以其父母命名,他每月都亲自去祭拜。这说明( )
A.梁武帝倡导儒家思想 B.民族交融趋势加强
C.南朝时三教合归于儒 D.五代时期社会动荡
15.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中,最有利于吸收汉族先进文化的是( )
A.采用汉制 B.推广农耕 C.通婚汉族 D.迁都洛阳
16.士谱是记载士族门第的凭籍,庶族是不入士流的。但庶族地主为了抬高身价,往往杜撰身世伪造士谱,以跻身士流。此风始自魏晋,降及唐初依然未息。唐太宗重修《氏族志》时,一开始就提出“质诸史籍,考其真伪”的要求。对此解读合理的是,唐初( )
A.士族权力受到抑制 B.庶族政治地位提升
C.门阀观念依然浓厚 D.史学重视考据方法
17.唐代中后期,皇帝在对藩镇长官所进表疏予以批答的同时,还就其中涉及当时政务的内容颁发敕书,出现了敕书与批答并行的情况。批答由翰林学士草撰,不用中书、门下两省印,也不加盖翰林院书诏印,具有皇帝自行发出的性质。这现象反映出唐代中后期( )
A.官僚政治走向成熟 B.中枢运行机制发生变化
C.中央集权不断强化 D.宰相的权力已经被架空
18.唐代初期,政事堂只是宰相们的临时开会场所,原本只有三省的长官出席;后来,唐代的宰相逐渐增多,开会时政事堂人满为患的情况时有发生。这一发展趋势( )
A.推动了相权与君权的平衡 B.利于促进中枢决策科学化
C.表明三省的分工日益明晰 D.是对原始民主传统的践行
19.安史之乱后,南方有户184万,垦田162万顷。按相同的标准,如果此时继续推行租庸调制,可得租330万石米,而实行两税法,则可得1620万石米。故当时尽管受到一些人的反对,德宗还是坚决实行了两税法。由此可知( )
A.推行两税法是为增加政府财政收入 B.经济重心南移是实行两税法的原因
C.南方地区是国家赋税收入主要来源 D.推行实物税收是生产力发展的需要
20.北宋“分天下为十余路,各置转运使……使朝廷之令必行于转运使,转运使之令必行于州,州之令必行于县,县之令必行于吏民,然后上下之叙正,而纪纲立矣”。这一行政管理模式( )
A.呈现权力相互牵制的特色 B.抬高了文官与士人的地位
C.助长因循守旧的政治风气 D.有利于维护中央集权稳定
21.民众日常生活能够反映时代特点。下列情景中,可能出现于北宋都城市民日常生活中的是( )
A.早晨在家喝红薯玉米粥 B.晚上去夜市听人说书
C.到指定市场用银元购物 D.出门时穿件黄色棉袍
22.北宋理学家张载宣告“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顾炎武在明清易代之际发出“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的慷慨呼号。这些思想的共同点是( )
A.反映了资本主义的萌芽 B.蕴含了儒学的精神价值
C.隐含了平等和叛逆色彩 D.严厉抨击君主专制制度
23.《宋史》记载:“祖宗(指宋太祖赵匡胤)之时,枢密掌兵籍、虎符,三衙管诸军,率臣主兵柄,各有分守,所以维持军政,万世不易之法。”这一制度的实行意在( )
A.整顿军队加强地方军事力量 B.澄清吏治削弱宰相行政权力
C.分权设职防止武将权力膨胀 D.崇文抑武提高文官社会地位
24.南宋叶适《水心别集》中记载“小民之无田者,假田于富人;得田而无为耕,借资于富人;岁时有求于富人;有甚者,庸作奴婢,归于富人……”材料反映的现象( )
A.推动了租佃经济的普及 B.促进了工商业的转型
C.巩固了传统的四民秩序 D.激化了官民阶层矛盾
二、材料分析题(其中25题16分,26题12分,27题14分,28题10分,共52分)
25.(16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先秦时期的有关社会保障方面的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周礼》中记载“大司徒”负责实行荒政和救济孤寡等;“遗人”具体负责日常及灾荒时的救济与施舍;《周礼 地官司徒》中记载了“一曰散利,二曰薄征,三曰缓刑,四曰弛力……十有二曰除盗贼”等荒政措施.还规定了“令五家为比.使之相保……五族为党,使之相救;五党为州,使之相购(救济)”的救助措施;在为齐宣王解说周文王如何治理国家时.孟子说:' 老而无妻曰鳏.老而无夫曰寡,老而无子曰独.幼而无父曰孤。此四者.天下之穷民而无告者。文王发政施仁,必先斯四者",强调“乡田同井,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扶持.则百姓亲睦”。墨子主张通过利他和利我从而达到“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的大同世界。
(1)根据材料概括先秦时期社会保障思想的主要内容。(8分)
(2)根据材料说明先秦时期社会保障思想的特点。(8分)
26.(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在中国古代这样漫长的过程中,商品经济的发展有两个高峰。一个是《史记·货殖列传》所述及的那段时期,即从陶朱公“三致千金”之时起(陶朱公即春秋末期范蠡),到汉武帝行算缗令、“中家以上大抵破”时止,上下三百数十年间的商品经济大跃进。另一个高峰是大约从唐开元前后起,到宋代末叶止,上下也达三百数十年。前一个高峰时期的大宗商品是盐铁,所以大跃进过后便出现《盐铁论》那样的名篇,后一个高峰时期的大宗商品以茶叶最为突出,所以当其在市场上异军突起之际,便有《茶经》那样的专著。 ——摘编自李埏《中国古代经济发展的两个高峰》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材料中的观点加以评析。(要求:赞同或质疑均可,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
27.(14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汉代实行以察举、征辟为主体的人才选拔制度。东汉中后期强调“文治”,高级官员往往也是儒学名家,拥有成百上千的“门生”。某人一旦成为某位官员的下属,便终生为其“故吏”。一些家族有人长期担任朝廷重要官职,如弘农杨氏、汝南袁氏,“门生故吏遍于天下”,成为影响人才选拔的重要因素。官员们互相请托,推荐亲属故旧,所推荐的人才“不复依其质干,准其才行,但虚造声誉”。外戚、宦官轮流把持朝政,任人唯亲,以便控制朝廷与地方政治。世家大族干预人才选拔,一些地方的人才选拔甚至是被数个家族长期把持。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东汉中后期人才选拔的弊端。(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东汉中后期人才选拔的影响。(6分)
28.(10分)[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米芾(1051-1107),北宋四大书法家之一。同其他三人一样,米芾也曾入仕,也吟诗作画,但他“一日不书便觉思涩”,堪称纯粹的书法家。米芾与苏轼的初交可以追溯到宋神宗时期。米芾《自叙》所谓“遂并看法帖,入魏晋平淡”,便是听从东坡的忠告而改变了书法的风格。元祐二年(1087年),米芾参加了以东坡兄弟为首的“旧党”人士聚会。这也许是米芾与黄庭坚的交往之始。米黄二人交好,在评价彼此的书法时,也是直言不讳,大相异趣,绝非无原则的丑诋。米芾“集古字”是想要“自成一家”,而为获黄庭坚所认可。米芾在评判黄庭坚的草书时也以一已所好加以责难。宋徽宗崇宁年间,米芾在书画学博士一年,出入宫禁,受宠若惊,矫情希旨,近乎装疯卖傻。晚年的米芾以穷改节,曲意逢迎,留下了人格上的污点,但米芾与苏黄的结交也留下了君子之交的佳话。
——摘编自曹宝麟《米芾与苏黄蔡三家交游考略》
(1)根据材料,归纳米芾作为大书法家的主要表现。(4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北宋时期书法界名家辈出的有利条件。(6分)
参考答案:
1.A【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三皇五帝时期(中国)。据材料可知,黄帝传说系列的来源不止一个,组合方式不止一个,涉及领域也不止一个,这说明黄帝可能是不同文化中的英雄,反映了中国古代早期具有多种不同的文明,进而说明中华文明具有多元的特征,A项正确;黄帝是古人虚构的人物表述绝对,排除B项;当时尚未产生国家,更谈不上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萌芽,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是黄帝传说有不同版本,体现的是不同,排除D项。故选A项。
2.A【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推断题。时空是商代(中国)。据材料“古我先王,亦惟图任旧人共政……以王室宗亲为主”,可知,商王与王室宗亲共政,这体现了血缘关系在政治统治中的作用,说明商代政权体制中渗透着宗法思想,A项正确;商代没有建立起真正意义上的中央集权且材料信息与联姻无关,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商王与王室宗亲共治,而非贵族世袭的特权地位,排除C项;商代通过外服(商王间接控制的方国和部族)管理地方,排除D项。故选A项。
3.C【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时空是新石器时代中国。根据材料中“大规模古稻田”“路网”“灌溉系统”可知,这些农田作业系统的建设需要大量人力和物力来完成,这说明当时社会活动已呈现出较强的组织力,C项正确;“大规模古稻田”说明当时水稻种植已形成规模,但材料没有其他地区水稻种植早晚的比较,不能说明最早培植出了水稻,排除A项;“井”字形结构的路网只能说明当时稻田的形状,不能说明产生了文字创造,更不能说明文字创造进入成熟阶段,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其他地区文明,不能说明多元一体特征,排除D项。故选C项。
4.A
5.D【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正向题。时空是:西周时期(中国)。分封制规定,诸侯王在封国内享有军政大权,周王命人掌管诸侯国的军事,反映对诸侯国内政的干预,D项正确;朝觐周王、向周王缴纳贡赋属于诸侯的义务,要求诸侯尽义务不属于对诸侯权力的侵夺和对诸侯国内政的干预,排除A项、C项;周王派遣官员协助诸侯国君营建都城,也即承认诸侯国君有营建都城的权利,给予帮助算不上侵犯诸侯王的权力和干预诸侯国内政,排除B项。故选D项。
6.B【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两汉时期(中国)。材料中“篆”代表了远古时期的人们对大自然(天)的敬畏感,说明此时由于生产力发展水平较低,人类还没有利用和征服自然的意识和能力,隶书则代表了人对大地广袤的思考,楷书的出现则被认为是人类进入了自身开始觉醒的时期,这表明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社会进步推动了古代人文意识的发展,B项正确;材料并没有体现“天人感应”的思想,排除A项;材料主要体现了古代人文意识的觉醒与发展,没有涉及对古代科学发展的认识,排除C项;材料中楷书的出现是古代人文意识发展的重要表现,并没有体现理性思维的科学精神,而且中国古代缺乏理性的科学精神,排除D项。故选B项。
7.B【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春秋战国时期(中国)。根据材料可知,管仲“官(管)山海”之策,主张由国家垄断自然资源开采;李悝的“平籴法”,实行政府收售粮食以调节粮价;商鞅的“农战”,主张奖励农业生产,抑制工商业发展等,这些均反映了国家对工商业经济的干预与控制,B项正确;“官(管)山海”“平籴法”未涉及重农抑商,排除A项;材料并未体现经济发展的情况,且管仲所在的春秋时期尚未建立封建经济模式,排除C项;商鞅实行抑制工商业发展的政策,排除D项。故选B项。
8.B【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时空是春秋战国时期(中国)。据表格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战国时期,士人效命于别国的现象日益增多,形成“先秦游士无宗国”的现象,这一现象说明士人克服了血缘和地缘的束缚,客观上说明血缘宗法关系的衰退,反映出贵族政治趋向瓦解,B项正确;战国时期,国家已经开始大规模编排民户,排除A项;诸侯国努力招揽人才、士阶层队伍日益壮大,两项说法正确,但在材料中体现不出,排除CD项。故选B项。
9.C【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秦朝(中国)。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秦修驰道、直道是巩固统一-的措施,迁徙六国贵族豪强,可以削弱六国的地域意识,与皇帝制度并列的是三公九卿制,C项正确;汉武帝以后实行中外朝制度,排除A项;三省六部制实行于唐代,排除B项;汉武帝时实行察举制,排除D项。故选C项。
10.D【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汉代中国。根据材料“他们认为君主之‘明’才是君臣关系得以维系的‘义’,而基于对这种‘义’的共同认识,才有了臣‘忠’的可能与依据”可知,东汉末年,社会动荡不安,士人们对君臣关系有了新的思考,君“明”则臣“忠”,体现了士人们不再盲目坚持忠君,且对君主提出了要求,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君臣离心,社会动荡,D项正确;儒学体系完善在材料中无法体现,且材料未说明士人是指儒学家,排除A项;士人对君臣关系的认识,不代表其反抗中央,排除B项;君臣关系只是原来的“忠”的理念发生了变化,并非急剧变化,排除C项。故选D项。
11.D【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北魏(中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南北朝的“正统之争”贯穿始终,材料中北魏孝文帝维护前代帝王陵墓的做法,意在证明其入主中原的合法性和正统性,D项正确;材料中孝文帝维护前代帝王陵墓的做法不是传承和弘扬鲜卑族文化传统,排除B项;A是表象,孝文帝的真正的目的是要宣扬北魏入主中原的正统性,排除A项;孝文帝的做法不是人道主义行为,排除C项。故选D项。
12.A【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本题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根据题干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中国古代唐朝。“水门向晚茶商闹,桥市通宵酒客行”大意是水门傍晚茶商闹,石桥市通宵喝酒的客人走,可以看出商品经济繁荣,A项正确;“指麾八荒定,怀柔万国夷”表现的是唐朝初年李世民对内稳定政局,对外友好交往,不是民族融合,排除B项;“国家定两税,本意在忧人”反映唐朝实施两税法的出发点,赋税征收货币化和诗句不符合,排除C项;“旧时王谢堂前燕,飞人寻常百姓家”反映科举制促进了阶层流动,而非人身控制的减弱,排除D项。故选A项。
13.C【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时空是:南北朝时期(中国)。从墓葬出土文物的变化可以看出,南北朝时期岭南潮汕地区铁器开始广泛使用,瓷器制造技术也有明显发展,结合所学,从西晋末年起,北方人民为躲避战乱,大批流亡南下,带来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也充实了劳动力资源,促进了江南地区的开发,材料所述岭南地区的发展就与人口南迁有关,C项正确;材料仅能看出江南地区手工业有所发展,不能断定技术水平超过北方,排除A项;材料除了提及带有佛教色彩花纹的瓷器,还提及铁器等,“佛教传播”不能完整准确概括题干信息,排除B项;材料未提及民族交融,排除D项。故选C项。
14.A【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南朝(中国)。根据材料“南朝梁武帝即位之初便组建治礼机构,该机构历时11年制定出涵盖国家、社会和人民生活的礼仪体系。梁武帝还修建很多寺庙,其中有两座以其父母命名,他每月都亲自去祭拜。”可知,梁武帝建立治礼机构,制定礼仪系统,还将寺庙以父母命名,这都体现了梁武帝倡导儒家礼仪思想,A项正确;材料描述的是倡导儒家思想,没有体现民族融合信息,排除B项;隋朝儒学家提出“三教合归儒”的主张,排除C项;材料描述的是倡导儒家思想,没有体现社会动荡信息,排除D项。故选A
15.D
16.C【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以得出准确时空是唐初(中国)。据材料可知,庶族“杜撰身世伪造士谱”“降及唐初依然未息”,说明当时门阀观念突出,唐太宗重修《氏族志》时提出要“质诸史籍,考其真伪”,旨在把混入士流的庶族地主清除出去,这反映了对士族的维护,表明当时门阀观念依然浓厚,C项正确、排除A项;材料未体现庶族政治地位提升,排除B项;“质诸史籍,考其真伪”是统治者维护民族身份的具体措施,并非史学重视考据方法的体现,排除D项。故选C项。
17.B【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时空是:唐代中后期(中国)。据材料可知,唐代中后期,皇帝通过批答和敕书对藩镇长官奏请的事情进行批示,对地方事务进行安排,批答由皇帝的亲信翰林学士草撰,不经过中书、门下,具有皇帝自行发出的性质,与此前三省六部制下中书省负责草拟皇帝的诏令,门下省负责审核诏令,有不妥者驳回,尚书省负责执行的中枢运行机制不同,说明中枢运行机制发生变化,B项正确;官僚政治走向成熟的标志是三省六部制,皇帝自行发出敕书是一种突破传统的做法,不是官僚政治走向成熟完善的典型体现,排除A项;材料所述中枢运行机制变化加强了君主专制,影响中央集权的一般是地方行政制度,排除C项;皇帝不经过宰相,自行发出敕书,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宰相的权力,但“宰相的权力已经被架空”表述太绝对,排除D项。故选B项。
18.B【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代(中国)。据本题材料信息得出主要结论:政事堂是三省长官联合办公之处,更多宰相的进入利于促进中枢决策科学化,B项正确;“宰相逐渐增多”使得相权被削弱,加强了君权,不是平衡,排除A项;三省六部制下,三省长官分工本来就明确,排除C项;唐朝是封建专制社会,材料所述发展趋势加强了君权,不是“对原始民主传统的践行”,排除D项。故选B项。
19.A【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中后期的中国。据材料“而实行两税法,则可得1620万石米。故当时尽管受到一些人的反对,德宗还是坚决实行了两税法”可知,两税法获得收入比租庸调制多,皇帝不顾一些人反对坚持实行两税法,说明推行两税法是为增加政府财政收入,A项正确;材料与经济重心南移无关,增加国家财政收入是推行两税法的主要原因,排除B项;材料无比较国家赋税收入的主要来源,不能得出南方地区是国家赋税收入主要来源的结论,排除C项;两税法是为了增加税收,并且主要向货币税收转变,排除D项。故选A项。
20.D【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北宋(中国)。根据材料可知,北宋设置各路转运使传递政令,推动政令的逐级实施,这种行政管理模式强化了中央集权,D项正确;材料中的行政单位是上下级隶属关系,而非相互制约关系,排除A项;重文轻武政策抬高了文官与士人的地位,从材料看不出文官与士人的地位,排除B项;材料体现不出因循守旧的政治风气,排除C项。故选D项。
21.B【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北宋(中国)。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唐以后,随着坊市制和宵禁制度的松弛,夜市,这一经济形态才在夹缝中逐渐萌芽。到了北宋时期,坊市制终于成为过去,这极大地促进了经济的发展。政治的稳定,经济的繁荣,造就了夜市的产生。历史上夜市的真正开放并形成规模是在宋代。据《宋代商业史研究》载:乾德三年(公元965年)四月十三,太祖赵匡胤下令开封府:“京城夜市,至三鼓已来,不得禁止。”所以可能出现于北宋都城市民日常生活中的是晚上去夜市听人说书,B项正确;玉米在1531年最早传到广西,红薯进入中国约为1593年,而北宋的存续时间是960年—1127年,排除A项;中国历史上大量使用银子做货币开始于明朝中期,此时欧洲殖民者携带这海量白银从美洲来到中国沿海,这些银子的涌入才让中国市场上白银的储量达到了可以支持日常交易的地步,排除C项;宋朝仁宗之时规定不准一般人身着黄色为底色和配图花样,排除D项。故选B项。
22.B【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据材料可知,张载提出知识分子的理想在于为天地、生民、万世,顾炎武为天下兴亡呼吁,这都体现了他们以天下为担当的社会责任感,蕴含了儒学在树立基本价值观方面的作用,B项正确;资本主义萌芽是指在一些手工工场中,拥有资金、原料的工场主雇佣具有自由身份的雇工,为市场的需要进行生产的这一现象,与材料不符,排除A项;陆王心学以自己的内心为准则,隐含了一定的平等和叛逆色彩,排除C项;黄宗羲严厉抨击君主专制制度,称专制帝王为“天下之大害”,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
23.C【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代中国。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宋太祖之所以将军权分散,就是吸取五代以来藩镇割据,武将专权的教训,通过分权设职来防止武将权力膨胀,C项正确;宋太祖实行这一制度是为了防止武将专权,而不是为了加强地方军事力量,排除A项;这些制度是为了削弱武将权力,和削弱宰相权力无关,排除B项;材料信息没有涉及提高文官地位的内容,排除D项。故选C项。
24.A【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朝(中国)。根据材料“小民之无田者,假田于富人;得田而无为耕,借资于富人;岁时有求于富人;有甚者,庸作奴婢,归于富人”可知,宋朝土地租佃现象相对频繁,推动了租佃经济的普及,A项正确;材料强调农业,并未提到工商业的变化,排除B项;宋朝土地租佃关系的发展,不利于传统四民秩序的巩固,排除C项;材料强调主户与客户的关系,不属于官民阶层的矛盾,排除D项。故选A项。
25.(16分)(1)主要内容:建立社会保障制度;主张实行仁政.帮扶穷民;提倡民间互助;建设利他和利我的大同世界。(8分)
(2)特点:体现了强烈的民本思想;政权积极介入;注重国家救助与民间互助相结合;救助对象广泛。(8分)
【详解】(1)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主要时空是先秦(中国)。关于先秦时期社会保障思想的主要内容,由材料“先秦时期的有关社会保障方面的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可知,先秦时期社会保障思想的主要内容之一是建立社会保障制度;由材料“实行荒政和救济孤寡”、““遗人”具体负责日常及灾荒时的救济与施舍;”可知,先秦时期社会保障思想的主要内容之一是主张实行仁政,帮扶贫民;由材料“令五家为比.使之相保……五族为党,使之相救;五党为州,使之相购(救济)的救助措施”可知,先秦时期社会保障思想的主要内容之一是提倡民间互助;由材料“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的大同世界”可知,先秦时期社会保障思想的主要内容之一是建设利他和利我的大同世界。
(2)本题是点类材料分析题,主要时空是先秦(中国)。关于先秦时期社会保障思想的特点,由材料“负责实行荒政和救济孤寡”可知,先秦时期社会保障体现了强烈的民本思想;由材料““遗人”具体负责日常及灾荒时的救济与施舍”、“令五家为比.使之相保……五族为党,使之相救;五党为州,使之相购(救济)”的救助措施”可知,注重国家救助与民间互助相结合;由材料“老而无妻曰鳏.老而无夫曰寡,老而无子曰独.幼而无父曰孤。此四者.天下之穷民而无告者。文王发政施仁,必先斯四”可知,救助对象广泛;由材料“《周礼》中记载“大司徒”负责实行荒政和救济孤寡等”可知,政权积极介入。
26.(12分)观点:赞同唐宋时期是中国古代商品经济发展的一个高峰。
唐宋时期商品经济显著发展,这一时期坊市制度不断被打破,夜市逐渐兴起繁荣,政府对商业的管理有所松动,商业环境改善;唐朝陆上、海上丝绸之路繁荣,宋代的瓷器、茶叶经海上丝绸之路远销海外,泉州成为最大的对外贸易中心,唐宋时期对外贸易发达;唐朝出现了柜坊、飞钱等商业辅助性机构事物,宋代出现了的纸币交子,这些事物都服务于商品经济的发展。伴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唐宋城市的经济功能明显增强,出现了扬州、益州等商业城市,并推动了市民阶层兴起壮大以及市民文化的兴盛繁荣。
但由于封建制度的压制和传统思想的束缚(也可能包括元朝灭宋强制打断了这一进程),这一商品经济高峰期并没有将其内在驱动力真正实质化,从而推动中国社会实现真正的转型(近代化)。
【详解】本题为论述题之选择观点说明题,时空是:春秋战国、秦汉、唐宋(中国)。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
首先,提炼材料中的观点,根据材料“《史记·货殖列传》所述及的那段时期,即从陶朱公‘三致千金’之时起(陶朱公即春秋末期范蠡),到汉武帝行算缗令、‘中家以上大抵破’时止,上下三百数十年间的商品经济大跃进。”可知,作者认为中国古代经历了商品经济的发展有两个高峰,其一为春秋战国至秦汉时期,是中国古代商品经济发展的一个高峰;根据材料“另一个高峰是大约从唐开元前后起,到宋代末叶止,上下也达三百数十年。”可知,其二是唐宋时期是中国古代商品经济发展的一个高峰。针对提炼的观点,选择其中一个赞成或反对,表明个人对材料中的观点的支持与反对。例如:选择支持赞同唐宋时期是中国古代商品经济发展的一个高峰。
其次,围绕赞同的观点“唐宋时期是中国古代商品经济发展的一个高峰”,结合所学知识,从唐宋商品经济发展、夜市兴起、陆海丝绸之路、纸币出现、手工业、农业城市等发展、市民阶层的壮大等角度进行详细说明,例如:唐宋时期商品经济显著发展,这一时期坊市制度不断被打破,夜市逐渐兴起繁荣,政府对商业的管理有所松动,商业环境改善;唐朝陆上、海上丝绸之路繁荣,宋代的瓷器、茶叶经海上丝绸之路远销海外,泉州成为最大的对外贸易中心,唐宋时期对外贸易发达;唐朝出现了柜坊、飞钱等商业辅助性机构事物,宋代出现了的纸币交子,这些事物都服务于商品经济的发展。伴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唐宋城市的经济功能明显增强,出现了扬州、益州等商业城市,并推动了市民阶层兴起壮大。
最后,对选择的观点进行总结升华,再次说明选择观点的准确性,例如:综上所述,唐宋时期是中国古代商品经济发展的一个高峰,推动中国古代经济发展。开放性试题,言之有理即可。
27.(14分)(1)弊端:选用门生、故吏;官员间相互关照;外戚、宦官任人唯亲;世家大族操纵人才选拔;(8分)
(2)影响:人才选拔多名实不符,官员行政能力下降;腐败之风盛行;助长了世家大族的发展。(6分)
【详解】(1)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东汉中后期的中国。依据材料“‘门生故吏遍于天下’,成为影响人才选拔的重要因素”可知,选用门生、故吏;根据材料“官员们互相请托,推荐亲属故旧”可知,官员间相互关照;根据材料“外戚、宦官轮流把持朝政,任人唯亲,以便控制朝廷与地方政治”可知,外戚、宦官任人唯亲;根据材料“世家大族干预人才选拔,一些地方的人才选拔甚至是被数个家族长期把持”可知,世家大族操纵人才选拔。
(2)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东汉中后期的中国。依据材料“不复依其质干,准其才行,但虚造声誉”可知,人才选拔多名实不符,官员行政能力下降;根据材料“外戚、宦官轮流把持朝政,任人唯亲,以便控制朝廷与地方政治”可知,腐败之风盛行;根据材料“世家大族干预人才选拔,一些地方的人才选拔甚至是被数个家族长期把持”可知,助长了世家大族的发展。
28.(10分)(1)表现:一日不书便觉思涩;听从忠告改变书法风格;自成一家(4分)(任答两点)。
(2)有利条件:商品经济的发展;政治上推行“重文轻武”的政策;儒学的复兴,理学的出现;学院的兴起等(6分)(任答3点)。
【详解】(1)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北宋时期的中国。
表现:根据材料“米芾也曾入仕,也吟诗作画,但他‘一日不书便觉思涩’,堪称纯粹的书法家”可知,一日不书便觉思涩;根据材料“米芾《自叙》所谓‘遂并看法帖,入魏晋平淡’,便是听从东坡的忠告而改变了书法的风格”可知,听从忠告改变书法风格;根据材料“米芾‘集古字’是想要‘自成一家’,而为获黄庭坚所认可”可知,自成一家。
(2)本题是背景类、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北宋时期的中国。
有利条件:结合北宋时期所学知识可知,从政治、经济、思想、教育等角度进行分析说明,如:宋朝时期我国商品经济的发展,为书法界名家辈出奠定了有利的物质条件;政治上宋朝时期推行“重文轻武”的政策,促进文化事业的发展;宋朝时期儒学复兴,理学出现,及学院的兴起为书法界名家辈出提供了重要的条件。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