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天净沙·秋思》课件(共22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天净沙·秋思》课件(共22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217.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9-09 09:37:0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2张PPT)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新课导入
一条荒凉的古道,漆迹斑驳的十里长亭,丛生的凋零野草,还有在暮色中静立着的饱经沧桑的古树。西风过处,偶尔几片黄叶飞起,片刻之后,一切又归于静默。这时,一个中年人容颜憔悴,手牵马缰,走进我们的视野,那匹马瘦骨嶙峋,偌大的一个荒原,竟然只有一人一马的足音和踏踩枯叶的轻微声息。而一声声的鸦啼,落寞异常,啼叫在飘泊异乡的游子心上。夕阳西下,人和马的影子都被拉得长长的,投在地上,越行越远,渐渐消失在苍茫的暮色中……
学习目标
1.走近作者,了解创作的时代背景
2.把握全诗的主要内容
3.精读全诗,剖析写作特色
4.总结和归纳全文表达的思想内涵
5.合作探究,巩固提升
走近作者
马致远(约1250年-1321年至1324年秋季间),号东篱,大都(今北京,有异议)人,元代戏曲作家、散曲家、散文家。与关汉卿、郑光祖、白朴并称“元曲四大家”。
戏曲创作方面,马致远在音乐思想上经历了由儒入道的转变,在散曲创作上具有思想内容丰富深邃而艺术技巧高超圆熟的特点,在杂剧创作上具有散曲化的倾向和虚实相生之美。
生平经历
马致远出生在一个富有且有文化素养的家庭,年轻时热衷于求取功名,似曾向太子孛儿只斤·真金献诗并因此而曾为官,之后大概由于孛儿只斤·真金去世而离京任江浙行省务官。
后在元贞年间(1295年初-1297年初)参加了“元贞书会”,晚年似隐居于杭州,最终病逝于至治元年(1321年)至泰定元年(1324年)秋季间。
创作背景
马致远年轻时热衷功名,但由于元统治者实行民族高压政策,因而一直未能得志。
他几乎一生都过着漂泊无定的生活,也因之而郁郁不得志,困窘潦倒。于是在独自漂泊的羁旅途中,他写下了这首《天净沙·秋思》。
天净沙·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
天净沙:曲牌名,又名“塞上秋”,属越调。
枯藤:枯萎的枝蔓。
昏鸦:黄昏时的乌鸦。
原文翻译
苍老的树上枯藤缠绕,乌鸦黄昏时纷纷归巢。
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人家:农家。
古道:古老荒凉的道路。
西风:寒冷、萧瑟的秋风。
瘦马:瘦骨如柴的马。
原文翻译
小桥下溪水潺潺,溪边人家炊烟缭绕,在瑟瑟秋风中骑着一匹瘦马,缓慢地走在荒凉的古道。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断肠人:形容伤心悲痛到极点的人,此处指漂泊天涯、极度忧伤的旅人。
天涯:远离家乡的地方。
原文翻译
夕阳西下,极度伤感的游子漂泊在天涯海角。
主要内容
此曲开篇作者一连描绘出九幅画面: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情景妙合,在阔大苍凉的背景上勾勒出行旅之人漂泊天涯的悲痛心情。
从枯藤老树到小桥流水,再到远的古道,空间层层延伸,视野逐渐扩大,错综有致,作者的情感也随之有了微妙的变化,耐人寻味。结尾两句作为曲眼,画龙点睛,将作者的悲愁思乡情表达得非常丰富。
合作探究
作者用了哪些词语来写深秋晚景,在写法上运用了什么手法
用“枯藤”“昏鸦”“西风”“瘦马”“夕阳”等词语来描绘深秋晚景,在写法上运用了寓情于景的'手法。
“小桥流水人家”一句描写出温馨恬静的景象,联系全诗,谈谈作者为什么这样写。
“小桥流水人家”一句描写出温馨恬静的景象,联系全诗,谈谈作者为什么这样写。
合作探究
简要分析“夕阳西下”一句的表达作用。
点明了游子思乡的特定时间;渲染了悲凉氛围;同时使全曲情景交融,浑然一体。
“断肠”两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
体现了游子的孤独凄凉和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
主题思想
《天净沙·秋思》这首歌将多种景物并置,组合成一幅秋日郊外的夕阳画卷。
让天涯游子在萧瑟的背景上骑着一匹瘦马,透露出一种悲凉的心情,表达了一个漂泊的游子思念家乡,厌倦了秋日漂泊的悲哀。
艺术特色
以景托情,寓情于景,在景情的交融中构成一种凄凉悲苦的意境。
使用众多密集的意象来表达作者的羁旅之苦和悲秋之恨,使作品充满浓郁的诗情。此曲体现了中国古典诗歌意象繁复密集的特色。
善于加工提炼,用极其简练的白描手法,勾勒出一幅游子深秋远行图。
采用悲秋这一审美情感体验方式,来抒发羁旅游子的悲苦情怀,使个人的情感获得普遍的社会意义。
巩固练习
对这首曲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这首曲的题目叫“秋思”,“秋思”的意思是“秋天的思考”。
B.“枯藤”句中的“枯藤”、“老树”是最有特征性的秋景,给人以萧条、寂寞、悲凉的感觉。
C.“小桥”一句读来令人亲切,可仔细想去,却更增添了“断肠人”的愁绪。
D.“断肠人”句中的“断肠人”是一位“离人”,“天涯”即“极远的地方”。
A
巩固练习
对这首曲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前三句十八个字,写了九种景物,有静有动、有声有色,而加在名词前的定语则体现了诗人对那些景物的独特感受。
B.这首诗,写景由近到远,感情抒发由浅入深,开头一句“枯藤老树昏鸦”是诗眼。
C.这是一幅秋景图,又是一幅绝妙的秋思图。图中有景有人,人和景都是经过作者精心选择的,最能表现“秋思”。
D.这首诗用极有限的字句,塑造了极丰富的意象;人与物结合,情与景交融,有一种动人心魄的力量。
B
巩固练习
对这首曲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此曲的前三句选取了富有特征的九种事物组成了一幅深秋的图景。
B.第二句描写诗人所见异乡的幽美、恬静的景象,越发使人感到孤独。
C.从整个构图来看,前四句写景,末一句写人。景物是背景,人是主体。写景是为了烘托人。
D.从此曲的题目来看,作者所要表达的是对秋的伤感,而并无思乡之情。
D
巩固练习
对这首元曲的理解不正确一项是( )
A. “枯藤老树昏鸦”呈现出萧索枯败的冬日景象。
B. “小桥流水人家”的画面勾起旅人的向往之情。
C. “古道西风瘦马”写出游子漂泊无依的状态。
D. “断肠人在天涯”以游子思乡之苦收束全篇。
D
感谢聆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