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湖北省高二9月起点考试
高二生物学试卷
考试时间:2023年9月8日下午14:30-17:05
试卷满分:100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座位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
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
在试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黑色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卷、草稿
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8小题,每小题2分,共36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
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达尔文物种自然选择学说的提出,挑战了神创论和物种不变论,但由于受当时科学发
展水平的限制,以白然选择为核心的生物进化论没能解决的问题是()
A.生物的协同进化
B.阐明遗传和变异的本质
C。说明物种是可变的
D.解释生物的适应性
2.下列关于遗传学的计算正确的是()
A.某学校(男女各半)中,有红绿色盲患者3.5%均为男生),色盲携带者占5%,则该
校学生中的色盲基因频率为7%
B,若在某地区色盲遗传调查中X的基因频率为8%,理论上在人群中男性患者所占
比例为8%
C。若某地区白化病的致病基因频率为,则该地区正常个体中白化病致病基因携带者
所占的比例为2a/(1一a)
D,若某地区抗维生素D佝偻病的致病基因频率为b,则该地区全部人群中女性个体
不患抗维生素D徇偻病所占的比例为(1一b) 2
3.雷鸟羽色因季节而异,春夏多为有横斑的灰褐色,冬季则换成白色羽毛。相关叙述正
确的是()
A,冬季羽色变化的根本原因是白色羽基因频率增大
B,若天敌急剧减少,则雷鸟换羽的特点会很快消失
C.笛鸟的这一特点是其主动适应外界环境变化的结果
D,若冬季降雪稀少,则换成白色羽不利于雷鸟生存
湖北省新高考联考协作作体*生物学试叁(共8页)第1页
4.斑驴兽是斑马和驴杂交产生的后代,斑马的染色体数为22对,驴的染色体数为3引
对。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斑马和驴杂交产生的后代斑驴兽属于二倍体新物种
B.斑驴兽的产生说明斑马和驴群体间能进行基因交流
C.斑驴兽体细胞中有两个染色体组但不含同源染色体
D.斑驴兽的生殖腺细胞不能进行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
5.
某地天坑群有近乎直立的陡峭崖壁,形成了相对独立和封闭的生态环境。天坑中有一
种特殊的“住民”一一不慎落入其中的飞猫。它们展开四肢凭借风力可以在天坑中滑
翔,但天坑特殊的地形让它们难以重返地面。除了飞猫,天坑中的盲鱼、盲虾、中华
溪蟹、洞穴步甲等动物都属于天坑溶洞的特有物种,它们对栖息地要求严苛,一旦天
坑生态环境受到破坏,就可能面临灭绝。下列相关推测不合理的是(
A。天坑相对独立和封闭的环境可以隔绝干扰,不会出现物种灭绝
B。天坑中的盲鱼、盲虾等生物与天坑存在协同进化
C,受天坑环境影响,飞猫的种群基因库可能会变小
D.天坑中的中华溪蟹、洞穴步甲等体现生物多样性
6,某种昆虫AA和A表现出不同的性状。经调查某岛屿上该种昆虫的基因型频率变换情
况如表所示。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A
Aa aa
1980年12%
66%
22%
1990年18%42%40%
A.这十年间该昆虫种群没有发生进化
B.该种昆虫基因型频率的变化是有性生殖的结果
C.这十年间,AA型个体与a型个体都增加,它们之间表现为协同进化
D.这十年间,基因型为AA的个体与aa的个体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在增加,而Aa的
个体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在减弱
.美罗培南是治疗重度感染的一类药物,下图为该抗生素在某医院住院患者中的人均使
用量,以及从患者体内分离得到的某种细菌对该抗生素的耐药率变化。下列叙述不正
确的是()
住荒想者中该类抗生素的人均使用量名
0.19
02
0.15
01
20172018
09
某种细菌对该类抗生素的附药率%
0
0
湖北省新高考联考协作作体*生物学试卷(共8页)第2页2023 年湖北省高二 9 月起点考试
高二生物学答案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 18小题,每小题 2分,共 36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
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B D D C A D B C D B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答案 A C C D D C D C
1. 自然选择学说能科学地解释生物进化的原因和生物的适应性、多样性的形成,认为生物
进化是长期渐变的结果,生物和生物、生物和环境间可以相互作用和影响,实现协同进化,
不能解释物种大爆发等现象,也不能解释遗传与变异的本质,且对进化的解释仅限于个体
水平,A、B、D错误,B正确。
2. 假设该学校 200人,男生 100人,女生 100人,有红绿色盲患者 3.5%(XbY 7人),色盲携
带者占 5%(XBXb10人),则该校学生中的色盲基因频率为Xb/(XB+Xb)×100%=(7+10)/(200
+100)×100%≈5.7%,A错误;若在某地区色盲遗传调查中 Xb的基因频率为 8%,理论上
在人群中男性患者(XbY)所占比例为 8%×1/2=4%,B 错误;白化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
病,若某地区白化病的致病基因频率为 a,白化病的基因型频率为 a2,携带者的概率为
2×a×(1-a),显性纯合子的概率为(1-a)2,则该地区正常个体(A_)中白化病致病基因携带
者(Aa)所占的比例为 2×a×(1-a)/(1-a2)=2a/(1+a),C错误;抗维生素 D佝偻病为伴 X
染色体显性遗传病,若某地区抗维生素 D佝偻病的致病基因频率为 b,那么正常基因频率
为(1-b),则该地区全部人群中女性个体不患抗维生素 D佝偻病所占的比例为(1-b)2/2,
D正确。
3. 冬季雷鸟的羽色变化是该性状受环境影响产生的适应性生理特征,其基因并未发生变化,
A错误;雷鸟随季节换羽是长期进化的结果,即使天敌急剧减少,这种特点也不会迅速消
失,B错误;突变和基因重组都是随机的、不定向的,在一定的环境选择作用下,有利变
异得以保留,不利变异被淘汰,故雷鸟不会主动产生适应新环境的变异,C错误;若冬季
降雪稀少,则白色羽个体容易被天敌发现,不利于其生存,D正确。
4. 斑马与驴杂交产生的后代斑驴兽含有两个染色体组,属于二倍体生物,但由于其细胞不
含同源染色体,即不可育,故斑驴兽不是一个新物种,A错误,C正确;斑马与驴杂交产
生的后代不育,说明斑马和驴存在生殖隔离,属于两个物种,故不能实现基因交流,B错
误;斑驴兽细胞内不含同源染色体,在进行减数分裂时无法联会,故生殖腺细胞不能进行
减数分裂,但可以进行有丝分裂,D错误。
5. 从自然因素看,天坑环境相对稳定,但是物种自身有可能发生物种特化和遗传衰竭,导
致生活力减退和遗传力衰退,使其种群数量难以恢复而趋于濒危甚至灭绝,A错误;天坑
溶洞中环境光线偏暗,盲鱼、盲虾等生物与天坑环境存在协同进化,B正确;飞猫属于不
慎落入其中的外来物种,不太适应天坑环境,种群数量可能会降低等导致种群基因库变小,
C正确;天坑中的中华溪蟹、洞穴步甲等体现生物多样性,D正确。
6. 1980 年,该种群中 A 基因的频率 =12%+ 66%×1/2=45%, a 基因的频率 =22%+
66%×1/2=55%;1990年,该种群中 A基因的频率=18%+42%×1/2=39%,a基因的频率=40%
湖北省新高考联考协作作体*生物学答案(共 5页)第 1页
{#{QQABaYQQgggIAAJAABhCAQ0CCEOQkAACCIgGBEAEoAABiAFABAA=}#}
+42%×1/2=61%,基因频率发生了改变,种群发生了进化,A错误;该种昆虫基因型频率
的变化是自然选择的结果,B错误;协同进化是指在不同物种之间或生物与环境之间发生
的,AA型个体与 aa型个体属于同种生物,C错误;十年间,虽然 Aa型个体一直最多,
但是其频率却在降低,说明其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在减弱,AA、aa的适应能力增强,D正
确。
7. 随着年限的增加,抗生素用量也增加,耐药率也随之增加,说明这种细菌耐药率的变化
与抗生素的使用量之间是存在关联的,A正确;突变是不定向的,美罗培南的选择是定向
的,B错误;不同生物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这就是
协同进化,在使用抗生素的过程中细菌耐药性越来越强,它们之间发生了协同进化,C正
确;为减缓耐药性的升高,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规范使用抗生素,避免长时间使用抗生素
使菌体产生抗药性,D正确。
8. 超深渊狮子鱼视觉退化属于自然选择下的进化,而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发生了定
向改变,A正确;因自然选择,超深渊狮子鱼基因组中与色素、视觉相关的基因发生了大
量丢失,使得超深渊狮子鱼种群与温带靠海岸狮子鱼种群的基因库不同,两者可能存在生
殖隔离,B正确;协同进化是指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
化和发展的现象,而超深渊狮子鱼是一个物种,C错误;与细胞膜稳定有关的基因增强了
该鱼的抗压能力,使个体有更强的生存能力,在自然选择下该基因频率提高,D正确。
9. 甲试管的血浆中具有缓冲物质,加入酸或碱时,pH会有一定的波动,但变化不明显,乙
试管中加入的是蒸馏水,无缓冲物质,在本实验中作为空白对照,加入酸或碱时,pH会
发生明显的变化,C正确,D错误。
10. 机体内环境含有缓冲物质使其 pH保持相对稳定,大脑深度思考时呼吸作用释放的 CO2
不会使脑脊液 pH明显降低,A错误;脑脊液是脑部细胞生活的直接环境,可以为脑部细
胞提供营养,运输代谢废物,B正确;脑脊液产生过多或循环通路受阻会导致颅内压升高,
C错误;脑脊液是内环境,内环境的渗透压主要由无机盐浓度决定,脑脊液和组织液中无
机盐浓度基本相同,从而使脑脊液和组织液渗透压基本相等,维持脑脊液和组织液含量的
稳定,D错误。
11. 人体细胞无氧呼吸产生乳酸,不能产生酒精,A错误;内环境稳态不是固定不变的,而
是一种动态平衡,正常人转氨酶的参考值是 0~40 U/L,说明人体内环境稳态是在一定范
围内保持稳定状态,B正确;病毒是非细胞生物,没有核糖体,只能利用宿主细胞的核糖
体来合成自身所需蛋白质,C错误;肝脏是蛋白质代谢的主要场所,出现病变,机体会因
为蛋白质合成量不足,使得血浆蛋白含量减少,导致血浆渗透压降低,组织液渗透压相对
升高,组织液回流减弱,组织间隙液体增加,从而出现组织水肿,D正确。
12. 当血浆渗透压降低时,组织液回流减少,导致组织液过多形成水肿,A正确;血浆中的
液体从毛细血管滤出到组织液的量增多会造成组织水肿,B正确;恶性肿瘤细胞侵入并堵
塞淋巴管,会使组织液进入淋巴液减少,导致组织水肿,C错误;在正常情况下,血浆中
的大分子蛋白质不能通过毛细血管壁,D正确。
13. 多巴胺作为一种神经递质,通过与多巴胺受体结合作用于突触后神经元,使后者发生电
位变化,A正确;突触前神经元上的 DAT能够回收发挥作用后的多巴胺,避免多巴胺持
续作用于突触后神经元,B正确;可卡因使 DAT失去对多巴胺的回收功能,即突触间隙
湖北省新高考联考协作作体*生物学答案(共 5页)第 2页
{#{QQABaYQQgggIAAJAABhCAQ0CCEOQkAACCIgGBEAEoAABiAFABAA=}#}
中多巴胺的含量增加,导致多巴胺在突触间隙持续发挥作用,从而导致突触后膜多巴胺受
体减少,当可卡因失去药效后,由于多巴胺受体已减少,机体正常的神经活动会出现异常,
C错误,D正确。
14. +神经细胞内 K 浓度明显高于细胞外,而 Na+浓度细胞内比细胞外低。处于静息状态时,
细胞膜主要对 K+有通透性,造成 K+外流,使膜外阳离子浓度高于膜内,这是大多数神经
细胞产生和维持静息电位的主要原因。
15. 感受器是指分布在体表或组织内部的一些专门感受机体内、外环境改变的结构或装置,
A错误;蒽环类药物会对心脏维持正常生理功能造成影响,因为它对心脏有毒性副作用,
B错误;由题意可知,心脏自主神经系统紊乱导致多种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和发展,通过调
控自主神经实现再平衡可用于治疗心血管疾病。因此通过调控阻止自主神经系统紊乱从而
实现再平衡对治疗心血管疾病有重大意义,C错误;直接刺激连接骨骼肌的传出神经纤维
引起的骨骼肌收缩不属于反射,因为没有经过完整反射弧,D正确。
16. a 含有神经节,为传入神经,A错误;痛觉的形成部位是大脑皮层,B 错误;皮肤或内
脏产生的兴奋都可以传到 b,牵涉痛的形成过程中,可能是内脏产生的兴奋传至 b,皮肤
被误作“感受器”,神经元 a并没有产生兴奋,C正确;牵涉痛是生来就有的,并非经过后
天学习形成,且其形成中没有传出神经和效应器参与不属于反射活动,D错误。
17. 缩手反射需要 3个神经元参与,膝跳反射需要 2个神经元参与,所以同等强度的有效刺
激分别作用于同一人的缩手反射和膝跳反射的感受器,缩手反射的反射时要长一些,A错
误;感觉在大脑皮层产生,缩手反射为非条件反射,当手碰到火时,人会随即做出快速的
缩手反射,以免被进一步烫伤,随后才会感觉到疼痛,B错误;反射弧通常由感受器、传
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传出神经末梢和它所支配的肌肉或腺体等)组成,
所以缩手反射和膝跳反射的效应器是由运动神经末梢及其支配的肌肉组成的,C错误;突
触前膜可以释放兴奋性神经递质,也可以释放抑制性神经递质,若上一个神经元兴奋后,
经突触前膜释放的是抑制性神经递质,则能抑制下一个神经元的活动,D正确。
18. ①是突触结构,神经冲动在①传导的形式是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②是神经纤维,
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电信号,A错误;据图中的信息解释“甜不压苦”的生物学机制
是:感觉在大脑皮层产生,当动物摄入甜味物质,能在 CeA产生甜的感觉,但该信息不
能传至苦味中枢,所以甜不压苦,B错误;但如果摄入苦味物质,在 GCbt产生苦的感觉,
从图中可知,会正反馈作用于脑干中苦味神经元,感觉更苦;同时抑制脑干中甜味神经元,
因此“苦尽”才能“甘来”,C正确;甜味和苦味分子引起大脑皮层产生相应感觉的过程缺少
传出神经和效应器,不属于反射,D错误。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 4小题,共 64分。
19. (共 16分,每空 2分)
(1)可遗传的有利变异 环境的定向选择
(2)短喙 自然选择 是
(3)下降 原材料 协同进化
【解析】 (2)根据题图可知,自 1920年引入平底金苏雨树后的 60年间,由于其果实的果
皮较薄,蝽蟓也喜食,蝽蟓中短喙的基因频率增加,这是自然选择的结果;蝽蟓种群中基因
湖北省新高考联考协作作体*生物学答案(共 5页)第 3页
{#{QQABaYQQgggIAAJAABhCAQ0CCEOQkAACCIgGBEAEoAABiAFABAA=}#}
频率发生了改变,说明蝽蟓发生了进化。
(3)由于平底金苏雨树的引入使蝽蟓种群中长喙的个体减少,会导致进食无患子科植物果实
的蝽蟓减少,进而减少了当地无患子科植物种子的传播导致其数量下降。
20.(共 18分,每空 2分)
(1)激素 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
(2)酸碱度 温度 蛋白质和无机盐
(3)肾脏
(4)动态平衡 糖尿病 排除进食引起血糖升高的干扰
【解析】 (1)激素是存在于内环境中的主要调节物质,因此除了表格中列举的物质,还有激
素等调节类物质以及免疫活性物质。组织液、淋巴液的成分及含量与血浆相近,但又不完全
相同,最大的差别在于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
(2)内环境的理化性质包括渗透压、酸碱度和温度。渗透压大小取决于单位体积溶液中溶质
微粒的数目,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和蛋白质的含量有关,无机盐中含量上占有明
+ -
显优势的是 Na 和 Cl 。
(3)肌酐可通过肾小球滤过,全部随尿液排出,根据此化验单中肌酐的数值超于正常值,可
推测该男子可能肾脏器官功能受损,使肌酐不能及时排出。
(4)化验单显示血液中每种成分的参考值都有一个变化范围,即血液中每种成分在生物体内
的含量不是恒定的,说明健康人的血液中每一种成分都处于动态平衡中。根据化验单中血清
葡萄糖的数值超出正常值,可以判定该男子可能患糖尿病;因为进食后,食物消化会引起血
糖浓度升高,因此检测血糖最好在空腹时进行,以排除进食引起血糖升高的干扰。
21.(共 12分,除标记外每空 2分)
(1)感受器
(2)传入神经
(3)传出神经末梢和它所支配的肌肉 三、四(答全给分)
(4)实验思路:实验五后隔一段时间(麻醉剂失效后),用针捣毁该蛙的脊髓,用硫酸刺激该蛙
的右后肢中趾(2分)
实验结果:右后肢不出现屈腿(2分)(本题实验是系列实验,为自身前后对照,可以不单
独设置对照组,学生设置对照组与否,均不扣分。)
【解析】 (1)比较实验一和实验二,不同之处是实验二蛙左后肢脚趾上缺少皮肤,结果是实
验一中蛙左后肢出现屈腿,实验二中蛙左后肢无屈腿,说明损坏反射弧的感受器后,反射活
动不能进行。
(2)实验四和实验五均在坐骨神经处滴加了麻醉剂,实验四刺激感受器,实验五刺激传出神
经,实验五开始出现麻醉的时间晚于实验四,说明坐骨神经中先被麻醉的位置在传出神经之
前,即坐骨神经中的传入神经先被麻醉剂彻底麻醉。
(3)在本实验中,效应器是指传出神经末梢和它所支配的肌肉。实验三、四、五中右后肢均
出现了屈腿,反射必须经过完整的反射弧,实验三、四中刺激的均是右后肢中趾,经过了完
整的反射弧,可以完成屈腿反射;实验五刺激的是右侧背部传出神经所在位置,没有经过完
整的反射弧,不能完成屈腿反射。
(4)若要验证屈腿反射的神经中枢在脊髓,自变量应为有无脊髓,因此,验证屈腿反射的神
经中枢在脊髓的实验思路是:实验五后隔一段时间(麻醉剂失效后),用针捣毁该蛙的脊髓,
用硫酸刺激该蛙的右后肢中趾。实验结果为:右后肢不出现屈腿。
湖北省新高考联考协作作体*生物学答案(共 5页)第 4页
{#{QQABaYQQgggIAAJAABhCAQ0CCEOQkAACCIgGBEAEoAABiAFABAA=}#}
24.(共 18分,除标记外每空 2分)
(1)与正常状态相比,相同压力状态下,低焦虑大鼠的努力动机会提高,而高焦虑大鼠的努
力动机会下降(4分)
(2)Ⅰ.①低焦虑大鼠 ②高焦虑大鼠 ③使大鼠脑中 CRHR1的表达量降低
④统计大鼠在操作式条件反射箱中获得奖励的次数
Ⅱ.第 2组大鼠获得奖励的次数高于第 1组大鼠,第 3组大鼠获得奖励的次数高于第 4组(4
分)
(3)在学习和生活中要保持低焦虑的状态,这样在压力下会有更加强烈的努力意愿,不会轻
言放弃(合理即可)
【解析】 (1)从图(b)中可以看出低焦虑大鼠在压力状态下获得奖励的次数增加,而高焦虑大
鼠在压力状态下获得奖励的次数减少,而获得奖励的次数越多,表示大鼠的努力动机越强,
因此实验结果可以说明低焦虑大鼠在压力状态下努力动机会提高,而高焦虑大鼠在压力状态
下努力动机会下降。
(2)为证明“不同焦虑状态下的大鼠在相同压力下努力动机的变化可能与 CRHR1 表达量的差
异有关”这一猜测是否正确,实验的自变量应为不同焦虑状态的大鼠和大鼠脑中 CRHR1 的
表达量,因变量为努力动机,即大鼠获得奖励的次数,结合已有的实验,设计实验为:组号
①②的大鼠类型都为低焦虑大鼠,组号③④的大鼠类型都为高焦虑大鼠,因为在相同压力状
态下,高焦虑大鼠脑中 CRHR1 的表达量较正常状态显著降低,而低焦虑大鼠脑中 CRHR1
的表达量较正常状态显著升高,故使组号①的低焦虑大鼠脑中 CRHR1的表达量降低,组号
③的高焦虑大鼠脑中 CRHR1 的表达量升高,组号②④的大鼠,不干扰其脑中 CRHR1的表
达,作为对照组。因为实验的因变量为努力动机,即大鼠获得奖励的次数,故检测指标为统
计大鼠在操作式条件反射箱中获得奖励的次数。若证明假设是正确的,即要符合“高焦虑大
鼠脑中 CRHR1的表达量较正常状态显著降低,而低焦虑大鼠脑中 CRHR1的表达量较正常
状态显著升高”,则大鼠脑中 CRHR1 的表达量越高,大鼠的努力动机就越强。因为组号①
的低焦虑大鼠脑中 CRHR1的表达量比组号②低焦虑大鼠脑中 CRHR1 的表达量更低,故实
验结果为第 2组大鼠获得奖励的次数高于第 1组大鼠;因为组号③的高焦虑大鼠脑中CRHR1
的表达量比组号④高焦虑大鼠脑中 CRHR1的表达量更高,故实验结果为第 3组大鼠获得奖
励的次数高于第 4组。
(3)从题中实验可以分析出,压力状态下,低焦虑大鼠的努力动机增加,高焦虑大鼠的努力
动机降低,因此在学习和生活中也应该调整焦虑状态,这样在压力下能够更加努力,而不是
选择放弃。
湖北省新高考联考协作作体*生物学答案(共 5页)第 5页
{#{QQABaYQQgggIAAJAABhCAQ0CCEOQkAACCIgGBEAEoAABiAFABA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