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古代诗歌四首
观沧海
【教学目标】
1.了解诗词有关知识。
2.有感情地反复诵读并能背诵,用“读-译-析-悟”四步法学诗,理解诗歌意思。品悟作者的情感。
3.品味语言,体味诗词的意境。
4.启发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教学重难点】
1.诵读并背诵,用四步法理解诗歌意思。(重点)
2.品味语言,体会意境及其情感。(难点)
【教学过程】
【导入】
1.播放一分钟大海视频,头脑中会出现许多描绘大海的词语,以“我看到了大海”说话。
【讲授】了解作者
2.以你在电视中所见的曹操形象,你觉得曹操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哪位同学可以为我们简单介绍一下曹操?
屏显: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国谯(今安徽毫州)人,东汉末年著名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建安时期的代表诗人之一。东汉末年,在镇压黄巾起义军中,逐步扩充军事力量。建安元年迎汉献帝到许昌,用他的名义发号施令,“挟天子以令诸侯”,先后削平吕布等割据势力。官渡之战大破军阀袁绍后,逐渐统一了北方。曹操一生未称帝,他病死后,曹丕继位后不久称帝,追尊曹操为武帝。
除此之外,读这首诗我们还会看到一个更为真实的曹操!
【讲授】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曹操诗《步出夏门行》组诗中的第一章——《观沧海》。
1.学生自由朗读,
请同学评价。(注意纠正字音)
学生评价朗读的语调、语速、重音。
2.听视频朗读:注意把握诗人豪迈的情感。
【活动】疏通文意,根据注释译诗
请学生翻译,并注意提醒校正。
补充:临,到达,登上;何,多么;萧瑟,树木被秋风吹动的声音。
屏显:参考译文
(曹操)东行登上碣石山,来观赏大海。
海水多么宽阔浩荡,碣石山高高耸立在海边。
碣石山上树木丛生,各种草长得很繁茂。
在萧瑟的秋风中,海上涌起巨大的波涛。
日月星辰运行不息,好像是从这浩淼的海洋中出发产生的。
真是幸运极了,用歌唱来表达自己的豪情壮志吧。
【活动】精析诗句
学生带着问题,先自主学习,后四人小组讨论交流。
PPT:[问题组]
1.全诗围绕哪个字展开来写的?所写主要景物是什么?
2.3-10具体描绘了四幅画面,请结合每幅画面中的诗句或词语,说说这是一个怎样的海呢?这是一个怎样的曹操?该句怎样读?
答案参考:①全诗以“观”字统领全篇,以下由“观”字展开,写登山所见。
②参考:A.“水何澹澹,山岛竦峙”两句是总写全景,其中前一句写海波动荡,后一句写山岛巍然耸立。海水荡漾,山岛耸立——动静相映衬,这是一个辽阔和威严的大海;曹操53岁依然亲率大军北上,可见这是一个充满豪情的曹操!该句朗读要舒缓,语调高亢!
B.“树木丛生,百草丰茂”,一派生机勃勃。这两句是紧扣上文“山岛竦峙”展开。这是一个生机勃勃的大海;他相信自己人生即使到了秋天也会像春天一样奋发向上,这是一个乐观自信的曹操。该句朗读要突出“丛生”“丰茂”重音!
C.“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写出了海上景象的变化,表现了大海的雄伟气势。“洪”,大的意思。这两句是照应上文“水何澹澹”而写的。树木百草,秋风洪波——静动相配,显示了大海的盎然生机和宏伟气象。这是一个具有惊人力量的大海;他也仿佛化为波涛,席卷宇内,荡平诸侯!这是一个激情澎湃的曹操。朗读要充满激情!
D.“日月之行”至“若出其里”:借助奇特的想象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是虚景,从两个“若”字可以看出。
学生想象画面。展现一幅怎样的图景?展现大海之大,有吞吐日月星辰的气势。这是一个壮美辽阔的大海;无大胸怀难以有这样大境界,激发了统一中国的豪情壮志的气概!这是一个胸襟博大,具有一统天下志向的曹操!该句是全诗写景高潮,声音带有临风而歌的意味,高亢而情感饱满。
【讲授】品悟写法
1.这首诗以描绘沧海的壮美和辽阔,表现诗人博大的胸襟,一统天下的抱负及对未来充满乐观的情怀!这种情感全文并没有直接抒发出来,怎么表现出来的?
明确:写景。这种写法叫做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2.如果再叫你评价曹操,你又会感受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
明确:他是一个胸怀宽广、心有壮志、乐观自信、积极进取的政治家\军事家和诗人。
【讲授】小结
学法小结:学诗四步法——读—译—析—悟
虚实结合,借景抒情,描写沧海的壮丽景色,表现博大的胸怀,抒发统一天下的宏伟抱负。
基调苍凉慷慨,历来被视为“建安风骨”的代表作。
总结:感受曹操的英雄气概……
【活动】板书
观沧海
曹操
读—译—析—悟
心胸开阔,抱负远大
对未来充满信心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教学目标】
1.了解诗体知识:古体诗和近体诗。
2.了解诗歌写景的目的:寓情于景,为抒情铺垫。
3.理解杨花、明月、子规三意象。
4.感受诗人的形象。
【教学重难点】
诗歌写景的目的:寓情于景,为抒情铺垫。
【教学过程】
导语:
唐诗是中华民族的艺术瑰宝。诗歌是唐代文学艺术的代表形式。唐代是我国诗歌发展的全盛期。唐代诗人众多,仅传下姓名的诗人就有2300多,仅《全唐诗》中收入的唐诗就有48900多首,一个人每天背一首,得用130多年。唐诗的题材非常广泛:诉说悲欢离合,歌唱远大理想,揭露社会黑暗,赞美大好河山,总之,唐诗反映了当时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唐诗,领略一下唐诗那醉人的风采。
一、文学常识:古体诗和近体诗
在唐代,人们把较少格律限制的诗叫古体诗(格律:诗、词等关于字数、句数、对偶、平仄、押韵等方面的格式和规则);把唐朝时出现的讲究格律的诗称为近体诗(古体诗和近体诗最初都是唐朝人的说法,古体诗因产生年代早,相对于唐朝人已经是古代的诗体了;格律诗在唐朝时是刚刚成熟的,相对于唐朝人来说是“新近”产生的,所以唐朝人称它为“近体诗”。我们现代人不过是沿用了唐朝人的说法,实际上“近体诗”离我们不但不近,反而已相当久远了。)近体诗又分为两类:律诗和绝句。
古体诗 近体诗
形成年代 唐代之前 唐代
格律要求 较少限制 限制严格
形式分类 古诗,古风 律诗,绝句
举例 蜀道难 送杜少府(律)闻王昌龄(绝)
二、读。
语速,语调,节奏。
三、文学常识。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世称“诗仙”。
四、释题,背景。
1.标题
闻:听说。
左迁:迁,调动官职,一般是降职;古人以右为尊,左迁就是降职。
寄:寄托,托付。
2.背景:诗人王昌龄于天宝8年被贬偏远之地,当时李白正在扬州,听说此事,便写下此诗,寄托对朋友的牵挂。
五、赏析。
1.第一句写了哪些事物?
杨花,子规的啼鸣(不是子规)。
2.写这两个事物的作用是什么?
(1)点明时令:暮春时节。
(2)渲染气氛:黯淡、凄楚的气氛。
杨花:漂泊不定,如友人的身世;
子规啼鸣:离愁别恨,与友人分离的痛苦。
(3)烘托心情:痛苦,痛惜,悲痛。
3.这句景物描写中含有作者怎样的感情?
对友人遭遇的同情,对友人离别的痛苦——景中含情,融情入景。
4.写景的目的:一般诗文,写景的目的,基本上都是为了抒情,绝大多数景物描写本身,就蕴含了作者的情感。写景是为抒情铺垫(准备)。
5.第一句是写景,第二句是叙事。“闻道”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闻道:听说。表现了作者的惊惜之情:友人已经走了,而且已走了很远,而且是受了贬谪而走。
龙标:地名,本是王昌龄迁谪之地,这里指王昌龄本人,古人常以籍贯、职务、任职之地名称其本人。
6.“过五溪”表明了友人怎样的处境(状态)?这表明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迁谪之偏远;道路之艰难;未及与朋友告别,朋友已走了很远。表明作者内心的悲痛,对友人的前途和命运的关切之情。
7.前两句的写景叙事,都是为了下两句的抒情作铺垫(准备)。
8.第三句的“愁心”是什么意思?作者因何而“愁”?
寄:寄托,托付。
与:给。
“愁心”即对朋友远行偏远蛮荒之地的牵挂之心;是对朋友自身遭遇的同情之心。作者因友人无端被贬而愁,为友人的前途命运而愁。
9.为什么要把“愁心”寄于明月?
(1)明月是圆的,让人想起“团圆”这个概念,如果月圆人不圆(全),就会引起望月人的情思。
(2)明月升起时,天地之间是宁静的,明月的光辉是柔和的,人们在夜的宁静中沐浴柔和的月光,容易引起无限的遐想;
(3)明月升起,远隔两地的亲友都能同时看到它,千里可共,因而人们望月时容易想起远方的亲朋和故乡。
(4)明月给人的感受如冰似玉,晶莹润泽,它象征了亲情友情的纯洁。
其他任何事物都不同时具备以上特点,所以,再也没有什么比一轮明月更能让人产生思乡,怀旧,念远之情。
10.最后一句,为什么寄托在明月中的对友人的关切之情托风来传送?
因为风既迅疾又轻柔,可以快速而轻柔地把自己的关切之情带到朋友身边。
11.明月与轻风本来是没有情感的,作者为什么还要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作者在这里把明月和轻风人格化了,把本来无知无情的明月,变成了一个了解自己、富有同情心的知心人。什么叫把客观事物人格化?就是把自己的情感赋予客观事物,让它同样具有情感。
通过把明月人格化,让明月成为自己的替身,伴随着不幸的友人到偏远荒凉的所在。同时,不仅表现出诗人和朋友的心灵都如明月般纯洁光明,而且也寓有只要明月还在,两人的友谊就会像皓月一样长存之意。
把客观事物人格化,能表达更强烈、更深厚的情感。
12.“夜郎”:此处的夜郎不是指贵州的古夜郎国,而是指湖南的夜郎县。
诗意是:即使你在比本来就很遥远的夜郎还要遥远的地方,我的思念与牵挂也如明月一样千里伴君行。
13.“直到”的“直”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表现了作者盼望自己的心意早日到达朋友身边的焦急的心情。明月虽可寄托,长风虽然迅疾,但这份情意送到朋友身边毕竟需要时间,作者希望长风一路快跑,不作片刻的停留,以早一点把自己对友人的牵挂与安慰之情送到朋友身边。
14.李白是一个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你能从诗中哪个具体的语句体现出这种浪漫的情怀?
后两句。诗人与友人虽然远隔万里,山高水长,但却能借明月长风传达对友人的情意,突破了现实时空的阻隔,具有浪漫主义的情怀。
(浪漫和浪漫主义:浪漫,富有诗意,充满幻想;浪漫主义:运用想象和夸张的手法塑造人物形象,反映现实生活。)
15.主题:诗人通过对暮春时节特定景物的描写,表达了对友人的深切同情和关切的思想感情。
16.写作特色:
(1)融情入景,景中见情,情景交融;
(2)客观事物人格化,抒情更强烈,更深沉。
17.诗人的形象:每一首诗中必定会有的那个人,就是诗人自己。从这首诗中,你能看到一个怎样的李白?请展开合理的想象和联想,模仿下面句子再写一个句子。
读完这首诗,我仿佛看到,李白正独自站在窗前,抬头仰望着遥远天边那一轮明月,他的心中牵挂着远方的友人,这个月明之夜啊,他又将彻夜难眠。
次北固山下
【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培养鉴赏古诗的能力。
2.研读品味,体悟诗的表现手法。
3.反复阅读,领会作者意志和情趣。
【教学重难点】
1.整体把握和感悟诗的表现手法。
2.语感的培养和诗歌表现手法的学习。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唐诗、宋词、元曲是我国文学艺术的三座高峰,许多名篇佳句脍炙人口,源远流长。大自然的山川河流、花草树木都成为诗人吟诵歌咏的对象,并借此抒发思想感情。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古诗《次北固山下》(板书)。
二、学生看文中注释,解释题目
(1)次,这里是停泊的意思。北固山,在今江苏镇江北,三面临长江,为名胜之地。
(2)介绍作者:
作者王湾,生卒年不详,只知道他是洛阳人,唐代诗人。先天元年(712),也就是杜甫出生那年中了进士,以后曾往来于吴、楚间,终洛阳尉。这首诗是他在吴、楚期间写的。
三、朗读课文
(1)学生自由朗读。
(2)一生朗读。其他同学评价。
(3)教师总结,指导朗读要求:①节奏停顿;②轻重缓急;③抑扬顿挫;④感情充沛。
诗歌的语言富于节奏,因此,朗读时要注意划分音节,分出轻重缓急,读出来才抑扬顿挫。下边把这首诗的前两节标上符号示例(“/”表示节奏,有“/”线的地方应该适当的停顿或舒缓;“—”表示中重,“ ”表示重读),没有符号的地方可以读得轻一些。请按照朗读诗歌的要求,朗读这首诗。
(4)师范读、练习读、分组读、齐读。
四、细读揣摩
(1)请学生说一说诗句的意思,(3位同学起来说说)教师归纳:
旅客要走的道路呀,正从青青的北固山向远方伸展。江上碧波荡漾,我正好乘船向前。潮水上涨,与岸齐平,江面变得开阔无边。和风吹拂,风向不偏,一叶白帆好像悬挂在高远江天。红日从东海上诞生了,冲破残夜,驱尽大地的黑暗。大江弥漫着温煦的气息,春天提早进入了旧年。我多么思念亲爱的故乡,书信早已写好,如何寄回家园?掠过晴空的北归鸿雁啊,拜托你们,把信捎到洛阳那边。
(2)整体把握。
五、思考讨论
(1)作者在诗中描写了哪些景色?请你从诗人的角度,以“我看到了 ”描述一下。
本诗传神地描写了北固山下绮丽的景色,首联点明题目,诗人漫游在外,到北固山下,而要走的路还很远,颔联、颈联写水涨江阔、日生春暖,本是寻常的江南景色,但诗人以一个北方人的眼光来审视这司空见惯的景象,便观赏出种种奇异的美。
(2)领会诗歌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海日东升,春意萌动,诗人泛舟于绿水之上,继续向青山之外的客路驶去。这时候,一群北归的大雁正掠过晴空。雁儿正要经过洛阳的啊!诗人想起了“雁足传书”的故事,还是托雁捎个信吧:雁儿啊,烦劳你们飞过洛阳的时候,替我问候一下家里人。全篇笼罩着一层淡淡的乡思愁绪。
(3)你最喜欢诗中的哪一句?说说理由。(学生可以主动回答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
重点引导到“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作者从炼意着眼,把“日”与“春”作为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用“生”字和“入”字使之拟人化,赋予它们以人的意志和情思。妙在作者无意说理,却在描写景物、节令之中,蕴含着一种自然的理趣。海日生于残夜,将驱尽黑暗;江春,那江上景物所表现的“春意”,闯入旧年,将赶走严冬。不仅写景逼真,叙事确切,而且表现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生活真理,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艺术鼓舞力量。
六、课堂小结
这首诗写冬末春初,旅行江中,即景生情,而起乡愁。开头写神驰故里的飘泊羁旅之情怀。次联写在“潮平”“风正”的江上行船,情境恢弘阔大。三联写拂晓行船的情景,对仗隐含哲理,“形容景物,妙绝千古”,给人积级向上的艺术魅力。尾联见雁思亲,与首联呼应。全诗笼罩着一层淡淡的乡思愁绪。“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不失诗苑奇葩,艳丽千秋。
天净沙·秋思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诗歌有关知识;有感情地反复诵读并熟练地背诵。
2.过程与方法:品味语言,体味诗歌意境。
3.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游子在外的漂泊思乡之情。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领会诗人在诗歌中所表达的感情。
教学难点:品味语言,体会诗歌意境。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七百多年来,人们说起“乡愁”,就会想到这篇作品。因为它极其出色地运用了景物烘托的写法,将抒怀主人公置于特定氛围中,使主观意绪和客观环境达到了高度的统一。这是一篇抒情作品,仅用28个字,就生动地表现出一个长期漂泊他乡的游子的悲哀。
二、解题
“天净沙”是曲牌名,“秋思”是题目。元曲是我国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兴于元代,又称散曲。马致远,元代著名散曲家,早年热衷于功名,却屡不得志,经历了漂泊生涯20余载,本曲是这种漂泊生涯体验的结晶,是作者用血和泪写成的,是元曲中的“绝唱”,元人誉之为“秋思之祖”。
三、朗读诗歌
1.师配乐范读
2.学生齐读
3.学生给诗歌划分节奏,注意重音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4.学生配乐朗读
四、学生合作探究
1.学生闭目,随着教师的描绘想象这幅画面,感悟内容,体会思乡之情。
深秋的黄昏,一个风尘仆仆的游子,骑着一匹瘦马,迎着一阵阵冷飕飕的西风,在古道上踽踽独行。他走过缠满枯藤的才老树,看到暮鸦在树梢上盘旋,昏鸦要归巢了;他走过横架在溪流上的小桥,看到人家炊烟缕缕,是一派清雅、安适的景象。这时太阳就要下山了,太阳也要回家了还没有找到抽空的地方,迎接他的又将是一个漫漫难熬的长夜。唉,自己有家难归,令人心碎肠断,更添悲愁。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2.学生交流自己想象的画面,及作者所表达的思乡情。
3.四人为一组,讨论以下问题:
(1)这首小令前三句十八个字,写了哪九种景物?你认为这样写有何好处?
(2)体会篇末所写的:“断肠人”应是怎样的人?
(3)说说这首小令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思?其“情景交融”的特点是怎样在文中体现的?
以上问题由学生讨论,师适当点拨,共同明确:
(1)这首小令共写了藤、书、鸦、桥、水、家、道、风、马九种景物,一字一词,一字一景,真可谓“惜墨如金”,但是凝练而不简陋,九种景物名称之前分别冠以枯、老、昏、小、流、人、古、西、瘦等表现各自特征的修饰语,使各个景物都带上了鲜明的个性,又使本来互不相干的事物,在苍凉的深秋暮色笼罩下,构成了一个统一体,简约之中见深细。
(2)独在荒凉的古道上,顶着西风,骑着瘦马前行,太阳下山了,伤心的人正在天涯漂泊,还没有找到投宿的地方,迎接他的又将是一个漫漫的长夜,不禁悲从中来,肝肠寸断。“断肠人”就是漂泊在天涯极度忧伤的旅人。本句揭示“秋思”的含义,至于游子为什么漂泊到这里?他究竟要到哪里去?这些言外之意,尽可听凭读者去想象。
(3)这首小令旨在表达天涯沦落人的凄苦之情,但人的感情是抽象的,难于表达,作者运用传统的寄情于物的写法,把这种凄苦愁楚之情,刻画得淋漓尽致,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这些有形可感的事情,具有明显的深秋色彩,与无形的抽象的凄苦之情有相通之处,用有形表现无形,使人感到具体生动。
4.齐声朗读并背诵诗歌。
五、拓展延伸
让学生交流自己搜集的诗歌,可展开朗诵比赛,以提高朗读水平。各小组展开竞赛,看谁背诵的诗歌多。
六、总结
这首小令仅用28个字就表现出一个长期漂泊他乡的游子的悲哀,除了最后一句,全都是景语,而字字却是扣着“情”来写,古人说:“凡景物,皆情语”,《天净沙·秋思》堪称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情景妙合无痕的杰作。人们说起“乡愁”就会想到这篇作品。
作业
展开想象,将《天净沙·秋思》改写成一篇散文。
八、板书设计:
天净沙·秋思
(正衬)枯藤、老树、昏鸦、古道、西风、瘦马
断肠人在天涯——思念故乡
(反衬)小巧、流水、人家(以乐景衬哀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