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5张PPT)
阅读
说明文句段作用
学习目标
壹
了解说明文句段考题题型
理清说明文句段的答题思路
分析习题,运用句段的答题方法
贰
叁
壹
说明文句段的考题类型
题型
1.文章开头为什么从XX写起?(旧题型)
2.简要xx段有何作用?(旧题型)
3.请你为选文第二段补写一则事实论据。(新题型)
4.结合文章内容,下列材料放在文章哪里适合?(新题型)
5.文章xx段落是否可以删除,为什么?(新题型)
6.有同学读完本文后提出质疑:选文标题是“神奇的激光雕刻”,文章开头却从北京冬奥会开幕式谈起,有何用意 (旧题型)
贰
说明文句段分析的角度
如何分析句段在文章中的作用(旧题型)
1、
2、
3、
判断段落在文章中的位置
(开头or中间or结尾)
从结构和内容(含说明方法)
两方面入手
结合文章分析问题
(写了XX物or人的XX特点)
说明文开头句段的作用(旧题型)
结构上
1.总领全文
2.照应题目
2.引出下文(要对下文内容进行概括)
例:引出对下文xx人/物的说明。
1.点明或引出说明对象:xx(人/物)
2.指出说明对象的特征:xx(人/物)有xx特点
3.增加文学色彩,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内容上(含方法)
说明文中间句段的作用(旧题型)
结构上
1.承上启下
表现形式:xx(关键词1:是上段文段的中事物),
xx(关键词2:是下段文段的中事物)。
2.承接上文
表现形式:xx(关键词:是上段文段的中事物)。
3.引出下文
表现形式:xx(关键词:是上段文段的中事物)。
4.照应xx内容
1.承接上文的……(概括:xx人/物xx特点)内容
2.引出下文的……(概括:xx人/物xx特点)内容
内容上
说明文结尾句段的作用(旧题型)
结构上
1.总结全文的说明xx(概括)内容
2.前后照应,使文章结构更严谨
指出说明xx对象的作用、用途、发展前景及意义
内容上
说明文句段的作用(新题型:材料的补写、删除、增加)
结构上
考虑补写材料与前后段的关系
(说明顺序/照应/过渡)
结合内容考虑说明材料的
(全面性和关联性)
内容上
叁
实战演练
用高山上的守望者——岳桦
①巍峨的长白山上,大森林垂直绵延2000多米。1100米以下是针阔混交林,金秋时节,绚烂缤纷;1100米~1800米之间是针叶林,树木挺拔参天,气势磅碎;过了1800米,森林放慢了脚步,这里恶劣的自然条件,使大部分树木没有胆量穿越,即便是做风斗雪的青松也望而却步。然而岳桦却以勇敢和坚毅不屈的精神,顽强地在这里扎下了根,成为在蓝天白雪之间悄悄集结、静静展开的高山上的守望者。
②岳桦在植物分类上属于桦木科,桦木属,为落叶乔木植物。树皮呈灰黄白色,枝暗红褐色,幼枝暗绿色;冬芽呈矩圆形或卵球形,叶片薄,较硬,边缘呈不规则的锯齿状;花期为每年的5~6月,果期在8~9月。岳桦生长在寒湿地带的半阳坡山脊上,在我国分布于大小兴安岭、长白山等地,在俄罗斯东部、朝鲜、日本也有分布。
③岳样生长地属于湿润性亚高山气候。冬季寒冷多风,夏季湿润多雨。降水量大而蒸发量小;年平均气温低,无霜期不足70天,生长季节短;风力强劲,每年有200多天的风力超过6级。这里土壤贫瘠,虽然土壤表层有机质含量较高,但10厘米以下土质疏松,腐殖质较少,角砾较多。
④在低海拔地区,尽管条件优越,但岳桦竞争不过云杉、冷杉等,只呈零星分布。随着海拔的升高,岳样越来越占据优势地位,并在海拔1700米~2100米处形成东亚地区保存最为完整的岳桦林带,几乎为纯林。当海拔高于2100米,由于受风、雪等因素的影响,岳桦六以斑块状分布于高山苔原带。
⑤岳样一年之内只有两个多月的生长期,生长期内又常常遭遇8级以上大风,因此,岳桦生长得十分谨慎,也十分缓慢。一棵看起来只有手腕粗的岳桦,往往已有十几岁,甚至几十岁。岳样的兄弟姐妹(红桦、硕桦、黑桦等)高大笔直,在人们面前一直是美丽而又充满灵性的精灵。而岳桦几乎不足3米高,不过数寸粗,枝条虬曲,枝干大幅度倾斜,显得矮小卑微,弯曲丑陋。但岳桦的木质却异常细密坚硬,成龄的岳桦木坚如磐石,入水即沉,其超乎寻常的硬度常常令初识者瞪目结舌。
⑥处在高海拔地区的岳桦林作为独特的自然生态系统,具有涵养水源、调节气候以及维护物种多样性等方面的生态功能。它们在忍受恶劣的生存环境所带来的苦难的同时,用自己的根须牢牢地拢住了土壤,用自己的生命精心地护养着水源,用自己的身躯无私地庇护着动物。
⑦这就是高山上的守望者—岳桦。它在艰难的磨砺中体现自己独特的魅力,以超凡脱俗的修炼,证明了身形弱小未必就是卑微。
1.第①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2分)
①引出下文。
②照应题目,引出说明对象——岳桦。
③语言生动形象,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④简要介绍岳桦的生长环境,强调其生命力的顽强。
(任意答出两点即可)
在此前关于中国这台光量子计算机的介绍中,阿里巴巴的名字并未出现,但其实阿里在这方面的贡献是相当大的。
考查内容: 第13段有什么作用,请作简要分析。
【考查内容】段落作用。
【参考答案】结构上承上启下,衔接自然;内容上由介绍光量子计算机的发展及特点转入对阿里巴巴在这项科研工作中的作用介绍。
【评分标准】每点2分,共4分。意思对即可。
③类书类似于我们经常用到的各种工具书,但是它有着自身的特点。首先,从内容来看,类书广泛搜集了各种书籍,内容包括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各类知识,这和今天的百科全书有得一比。其次,类书只是把各种知识汇聚到一起,不添加任何评论和批注。最后,从编辑方式来看,类书分门别类地编排了搜集而来的资料,以便于使用者查询。这三个特点是类书最突出的特点。
④那么,第一部类书是哪一本呢?研究者普遍认为,编订于曹魏年间的《皇览》是我国第一部类书。《皇览》是魏文帝曹丕召集大臣刘劭、王象等人编辑的,全书分成四十多部,一千多卷,八百多万字。A曹丕雅好文章,热爱文学创作,在创作过程中,他经常要查询一些典章故事,在治理国家时,他也希望可以学习先贤明君的事迹。于是,公元220年,他召集了一些名臣儒士,想要编辑这样一部书。这部书费时三年编成,是严格意义上的类书。
⑤令人遗憾的是,这样一部价值极高的书,大部分都失传了。B到了明朝,一部规模空前的类书《永乐大典》横空出世。《不列颠百科全书》在“百科全书”条目中称《永乐大典》是“世界有史以来最大的百科全书”。注意,此处没有之一。
下面这句话放在A、B两处的哪一处更适合?为什么?
在这部书开了类书编纂的先河,此后各种类书层出不穷,名气较大的有唐朝的《艺文类聚》、宋朝的《太平御览》《册府元龟》。
答案:
应放在B处。因为④⑤⑥段是按照时间顺序,从曹魏时的《皇览》到明朝的《永乐大典》来介绍类书。
识人超能力:千万人中一眼认出你
①“这不是小保罗吗,都长这么大了!”在超市的收银台前,一位30多岁的男士以错愕的眼神看着这位以旧相识口吻和自己说话的年迈女士。“你可能已经忘了我是谁,我是你上小学时的游泳课老师。”这位女士对他说道。保罗对这位年迈的女士一点儿印象也没有,他只记得自己7岁时上过短短几周的游泳课。
②如果遇见这种情况,我们大多数人的反应和保罗类似。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们的面部轮廓也在发生改变。对于那些相遇时间很短的人,要在数年之后再次认出他们,对大部分人来说无疑是一件很有难度的事情。
③但是对于有的人来说,即便仅有过一面之缘,多年之后仍然能够在人群中迅速辨识出一张面孔,他们会重新认出某个服装店的女售货员、出租车司机或是在某个活动中遇到的朋友。他们识别陌生人面孔的效率与识别熟人面孔的效率几乎毫无二致。但只有极少数人具有这种禀赋,我们称他们为“面孔识别达人”。
④这些面孔识别达人,通常还能够根据面部的局部图像辨识面孔,对于大部分普通人来说,在一张模糊的班级合影中找出一位老同学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挑战,而这对于面孔识别达人来说就是小菜一碟。
⑤他们独有的面孔识别能力对警方来说极具价值,因此,2011年伦敦警方组建了一支在面孔识别方面具有超能力的警员队伍用于破案。很多生物识别软件在分析低分辨率图像时也束手无策,这些警员却能够识别低分辨率的影像和照片中的面孔。
⑥脸盲症患者并非不能完全识别人脸,他们可以识别出面孔上的诸多细节,但是他们只能在一个极为有限的面部空间内识别这些细节,他们无法在同一时刻识别整体的面部信息,因此他们在识别一张面孔时要花费很多时间并且容易犯错。在遇到熟人时,脸盲症患者通常需要声音、步态等额外信息,才能认定这个人的身份。
⑦脸盲症患者分为后天和先天两种类型,其中后天型是大脑不同部分的病变导致的。在大脑中,一张巨大的神经元网络负责辨识脸部。如果这张网络上的一环受损,面孔识别的能力就会降低。如果向后天型脸盲症患者展示同一个人的两张相片,他需要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可长达25秒),才能判定是否为同一个人。
⑧除了后天型脸盲症患者之外,还有一类患者。他们的脑部没有任何病变,但仍很难进行面孔识别,这就是先天型脸盲症患者。在面孔识别方面,先天性脸盲症患者是表现最差的。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文章开头那位在几十年后仍能认出自己游泳课学生的年迈女士。现在很多自动识别人脸的软件也做不到这一点,这些软件在确定身份方面仍然经常出错。
⑨为了研究面孔识别达人的大脑工作机制,科学家们将他们请进实验室以求能够了解更多面孔识别能力的细节。时至今日,这些研究仍处于起步阶段。从现阶段取得的研究成果来看,面孔识别达人在智商、记忆和感知能力测试中并没有超乎寻常的表现,他们只是在面孔识别方面超出常人。
⑩在最近的一项实验中,参与者们首先被要求观察20个人的照片,每张照片看5秒钟。之后他们会观看40个视频短片,要说出之前看到的20个人是否在视频中出现。从统计学角度来说,参与者们有二分之一的概率能够猜中。这40段视频短片全部使用监控摄像头在正常光线条件下拍摄。在67%的情况下,面孔识别达人都能成功辨识出照片中的人是否在视频中出现,其成功率比普通人高了9%。
普通人需要经历一个学习过程,才能够辨识异于平常环境的新鲜面孔。比如初次到日本旅行的人,在分辨当地人的面孔时会遇到困难,这种现象被称之为“域外表型”。但是随着与当地人的接触越来越密切,我们就能够更加容易地辨识当地人的面孔。
但显而易见的是,这种凭借经验获得的面孔识别能力的提升具有局限性。2014年悉尼大学的一项研究表明,在识别护照照片是否就是眼前的人时,经验十分丰富的边防检查员并不比没有任何经验的人水平更高。面孔识别达人受域外表型的干扰是否低于常人,仍有待科学研究的证实。
面孔识别达人的大脑究竟在哪些方面异于普通人呢 行为研究表明多数人更容易正着识别一张面孔,而非倒着。但是,脸盲症患者却不受正着或倒着的影响,因为不管是正着还是倒着,他们都同样无法辨认面孔。而面孔识别达人对正着和倒着更为敏感。对于大多数人,一张完整的面部图像所包含的信息大于各个组成部分的信息之和。一旦一张面孔的图像以倒着的形式出现,其正常摆放时所具有的信息完整性就不复存在。但是在这种情况下,面孔识别达人仍然能在其中获取比正常人更多的面部信息。因此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面孔识别达人对于面孔不同组成部分有着更为突出的整合能刀。
2017年,一个科研团队还对面孔识别达人看照片时眼球的运动进行了研究。根据统计,面孔识别达人更加将注意力集中在面孔的中央位置,普通人更加关注眼睛,而脸盲症患者则更加将目光集中于嘴部。但遗憾的是,迄今为止眼珠转动和面孔识别在大脑内部的关联尚未被认知。
说明下面这段文字应该放在选文什么位置,并答出两条理由。(4分)
近年来,面孔识别达人的超能力也引起了心理学家们的关注,但是对于面部识别的研究其实很早就已经开始了。从19世纪开始,医学研究便发现了一些人在识别周围的人以及在识别新面孔时所表现出的失能,这种缺陷在20世纪被命名为“脸盲症”。
说明下面这段文字应该放在选文什么位置,并答出两条理由。(4分)
近年来,面孔识别达人的超能力也引起了心理学家们的关注,但是对于面部识别的研究其实很早就已经开始了。从19世纪开始,医学研究便发现了一些人在识别周围的人以及在识别新面孔时所表现出的失能,这种缺陷在20世纪被命名为“脸盲症”。
这段文字应该放在③段之后。
理由:
(1)这段文字中的“面孔识别达人的超能力”与上文相照应,承接第③④⑤段“面孔识别达人”在“识别陌生人面孔的效率与识别熟人面孔方面““帮助警员队伍破案方面“具备超能力的说明,衔接紧密;
(2)“这种缺陷在20世纪被命名为脸盲症”引出下文对“脸盲症”相关内容的介绍,是第⑤段内容的自然延伸。故而放在第⑤段之后。
【甲】 传统节日知多少
①“五月五,是端阳。门插艾,香满堂。吃粽子,洒白糖。龙舟下水喜洋洋。”欢快民谣,唱的是习俗丰富的端午。
②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很多,除了端午节,还有元宵节、花朝节、上巳节、清明节、重阳节——这些传统节日的习俗也很丰富。元宵节吃汤圆,猜灯谜,赏花灯。清明节祭先祖,放风筝,荡秋千。二月十二花朝节,民间有“贯红”之俗,文人雅士会相聚饮酒,赋诗唱和。三月三上巳节,人们以香草沐浴,与亲友携游……丰富的习俗让传统节日成为古往今来人们共同的期盼。
③作为祭祀、天文、术数、历法等人文与自然文化的载体,传统节日有着丰厚的文化内涵,如灼灼夺目的明珠,闪耀着迷人的光彩。除夕烹鱼,寓意年年有余。上巳沐浴,祈愿身体安康。重阳登高,怀想亲朋故交。中秋赏月,更是构筑了文人墨客的精神家园,“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传统节日体现了先民对天地自然的认识和敬畏,是千百年来人们哀乐祈愿等情感的仪式化表达。
【乙】 小议传统节日的“打开”方式
①“五月五,是端阳。门插艾,香满堂。吃粽子,洒白糖。龙舟下水喜洋洋。”插艾,吃粽,赛龙舟,这些是中国人千百年来的端午活动。如 今它们正以新的方式进入人们的生活。
②2021年河南卫视的晚会《端午奇妙游》,以“网剧+网综”的形式,串联《祈》《龙舟祭》等节目,将端午祈福、赛龙舟等习俗鲜活地呈现在人们面前。近年来,不少传统节日都有了新的“打开”方式,如春节集五福、中秋新诗会。值得一提的是,因“天问一号”着陆火星,回答了2000多年前屈原的“天问”,一些地方还举办了端午航天展。新的过节方式提高了参与度,增强了体验感。人们纷纷感慨:“传统节日有魅力,过节这么有意思!爱了,爱了!”
③然而,仅仅是形式新就够了吗?理解节日内涵、弘扬节日文化才是根本。如此,才有助于深度融入传统节日,深刻理解民族文化,从而更有效地建立文化自信。《端午奇妙游》做了好的尝试,它的开场舞《祈》,舞者拂袖起舞,拨裙回转,使人仿佛回到了古人端午祈福的场景,感受那些美好的向往。《龙舟祭》则再现了端午祭祀盛景,让人们在此情境中追思先哲,体悟爱国为民的伟大精神。
④吃吃粽子,穿穿汉服,只是形式。传统节日的“打开”,如不追根潮源,理解传统节日文化内涵,“情不知所起”,自然也就谈不上“一往而深”。
下面这句话作为结尾段,更适合放入甲乙两文中的哪一篇?请作出判断并根据文章简要分析。
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在漫漫历史长河里,散发着永恒的魅力。
甲文。甲文围绕说明对象“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介绍其习俗、文化内涵,表现其魅力。这句话写传统节日有魅力,与甲文更匹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