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古诗三首 课件 (共83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九年级古诗三首 课件 (共83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6.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9-09 11:55:1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83张PPT)
李白
李白 ,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其人爽朗大方,爱饮酒作诗,喜交友。
李白深受黄老列庄思想影响,有《李太白集》传世,诗作中多以醉时写的,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梁甫吟》、《早发白帝城》等多首。
行路难
李白
写作背景
天宝元年(772),李白奉诏入京,担任翰林供奉。李白本是个积极用世的人,他才高志大,很想像管仲、张良、诸葛亮等杰出人物一样干一番大事业,可是入京后,却没被皇帝重用,还受到权臣的谗毁排挤,两年后被“赐金放还”,变相撵出了长安。朋友们都来为他饯行,求仕无望的他深感仕路的艰难,满怀愤慨写下了此篇《行路难》。
自由朗读本诗,注意字音和节奏
行路难(其一)
李白
金樽清酒 斗十千,玉盘珍羞 直万钱。
停杯投箸 不能食,拔剑四顾 心茫然。
欲渡黄河 冰塞川,将登太行 雪满山。
闲来垂钓 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 会有时,直挂云帆 济沧海。
行路难(其一)
李白
朗读诗歌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再听诗歌,把握诗歌感情基调
这首诗歌的感情基调是什么?请从下面选出相应的词语来回答。
苦闷 愉快 深情 愤慨 喜悦 悲伤 激越昂扬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感受图画美
诗句赏析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珍羞:珍美的菜肴。羞同“馐”。直:同“值”
赏析:李白离别京城,亲朋好友为他设宴饯行。宴席十分豪华:“金樽”、“玉盘”,极言饮食器具之精美;“清酒”、“珍羞”极言酒肴之珍奇;“斗十千”、“直万钱”极言酒、菜之珍贵。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箸:筷子:四顾:环看四周。
问:面对美酒佳肴,作者为什么却放下酒杯,撂下筷子,离开座席,拔出宝剑,举目四顾,心绪茫然呢?这里体现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赏析:化用鲍照《拟行路难》“对案不能食,拔剑击柱长叹息”。然而禀性豪爽嗜酒如命的诗人对此美酒佳肴却“停杯投著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端起酒杯,又把酒杯推开,拿起筷子,又把筷子掷下;拔出宝剑,举目四顾,心绪茫然。“停”“投”“拔”“顾”四个连续的动作与“金’”“清”“玉”“珍”形成鲜明的对比,表现了诗人极度愤懑、抑郁不舒的心情。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赏析:写出了四顾的原因,用“欲渡黄河”、“将登太行”象征对某种理想的追求。诗人用“冰塞川”、“雪满山”象征人生道路上的艰难险阻。仕途的艰难。比喻,说明自己的仕途道路受到阻塞,济世安民的理想无法实现。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问:说出诗中所用历史人物典故的含义。
(提示:着重这些人物的共同遭遇)
闲来:空闲的时候。来:语助词。忽复:忽然又;乘舟梦日边:应是“梦乘舟日边”,因韵律句式需要而颠倒。
赏析: 吕尚,九十岁在磣溪上钓鱼,得遇文王;伊尹,受命于商汤之前,梦见自己乘舟绕日月而过。这两个都是开始在政治上并不顺利,而最终大有作为的人物。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用典故,借古人的事例、言论表明自己对前途的希望与信念。
行路难!
行路难!
多岐路,
今安在?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赏析:但理想与现实是有距离的,理想不能征服现实,现实也不肯认同理想。这样的痛苦交织在诗人心中,他终于发出行路难的感叹。反复咏叹,节奏短促,声调低抑,唱出可无穷的忧虑和焦灼不安的心。
长风破浪会有时,
直挂云帆济沧海。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长风:一直顺利的风。会:副词。“一定、必然”的意思。直:径直,直截了当,表示毫不犹豫。济:渡。
赏析:尽管前路障碍重重,但诗人相信自己总会有一天高挂云帆,乘风破浪,横渡沧海,到达理想的彼岸,这是一种积极的追求,乐观的自信。 现在常用这兩句诗表达自己有宏大的理想包袱和实现理想抱负的坚定信念。
金杯盛着昂贵的美酒,玉盘装满价值万钱的佳肴。但是我停杯扔筷不想饮,拔出宝剑环顾四周,心里一片茫然。想渡黄河,冰雪却冻封了河川;要登太行,但风雪堆满了山。当年
译文
吕尚闲居,曾在碧溪垂钓;伊尹受聘前,梦里乘舟路过太阳边。行路难啊,行路难!岔路何其多,我的路,今日在何处?总会有一天,我要乘长风,破巨浪,高挂云帆,渡沧海,酬壮志。
默读诗歌,说说这首诗歌最吸引你的是什么?
艺术手法
巧用历史故事
意境美 夸张的描写
形象的比喻
韵律美 跳跃式的结构
情感美 跌荡起伏,激越昂扬
主题探究
本诗利用比兴的手法描写了人世间的坎坷,抒发了诗人的人生追求,表现了诗人乐观自信的人生态度。诗人不畏人生艰难,不放弃自己的理想,没有消沉下去,是令世人学习的。
结合此诗写作背景及诗人流露的感情,朗诵本诗,注意读出语气和情感!
质疑再探:
同学们在学习过程中是否有新的疑问,大胆的提出来!
拓展延伸
当我们面对生活中遇到挫折和困难时,通过今天的学习,你认为我们该怎么做呢?结合你所积累的诗词名句来谈谈你的生活态度。
今天的学习让我们看到了一个从愤懑中挣脱,洋溢着自信风彩的李白。诗人用浪漫的笔法、跳跃的韵律告诉我们:面对困难的时候,请记住——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拓展练习:
填空
(1)这首诗以行路难比喻_______________
(2)诗人用一系列动词表现内心苦闷抑郁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
(3)诗中具体体现行路难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表现诗人积极乐观向上精神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
作者简介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河南洛阳人,唐代诗人、文学家、哲学家 。有“诗豪”的美称。因是汉代中山王刘胜后代,又称刘中山。自幼好学,二十一岁中进士,官至监察御史。永贞元年,和柳宗元等积极参与王叔文集团的政治革新运动,失败后,王叔文被杀,刘禹锡被贬,晚年回到洛阳,任太子宾客,世称“刘宾客”。
他的散文思路清晰,简洁晓畅,说理文论证周密,深入浅出。其诗风格雄浑、意境丰富,有些仿效民歌的作品更为清新活泼。他有不少诗篇讽刺当时腐败的政治,抒发自己被排挤的积愤,表现了要求改革的斗争精神。著有《刘梦得文集》,代表作《陋室铭》。
这是一首酬赠诗。刘禹锡谪迁
二十三年后,应召回京。途径扬州
与同样被贬的白居易相遇。同是天
涯沦落人,惺惺相惜。白居易在席
上吟诗,对刘禹锡的遭遇表示同情,
刘禹锡因此写此诗回赠。
背景简介
醉赠刘二十八使君
白居易 (唐)
为我引杯添酒饮,与君把箸击盘歌。
诗称国手徒为尔,命压人头不奈何。
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独蹉跎。
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
你为我热情拿过酒杯添满酒同饮共醉,我们一起拿筷子击打盘儿吟唱歌。
虽然你诗才一流堪称国手也只是如此,但命中注定你不能出人头地也没有办法。
抬眼看到的人都荣耀体面而你却长守寂寞,满朝官员都有了自己满意的位置而你却虚渡光阴。
也知道你应该被才高名显所累,但这二十三年的损失也太多了。
凄qī凉liáng地 闻笛赋fù
烂柯kē人 沉舟侧畔pàn
暂zàn凭píng杯酒长zhǎng精神
读准字音
辨体解题: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七言律诗——酬赠诗
酬:答谢,这里是以诗相答的意思。
乐天:指白居易,字乐天。
见:放在动词前,表示对自己怎么样,相当
于“我”
赠:赠送
疏通诗意
巴山楚水一片荒远凄凉,二十三年
来,我被朝廷抛弃在那里。回到家乡熟悉的人都已逝去,只能吟着向秀闻笛时写的《思旧赋》来怀念他们,而自己也成了神话中那个烂掉了斧头的人,已无人相识,真令人恍如隔世啊。沉船的旁边,正有千帆驶过;病树的前头,却是万木争春。今天听了你为我吟诵的诗篇,就暂且借这杯水酒重新振作起精神吧。
朗读探究——理解诗意
首联: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巴山楚水:古时四川东部属于巴国,湖南北部和湖北等地属于楚国。刘禹锡曾被贬到这些地方做官,所以用巴山楚水指诗人被贬之地。
二十三年:永贞革新失败后,刘禹锡被贬官,前后共
二十三年。
弃置身:指遭受贬谪的诗人自己。弃置:抛弃。
翻译:在巴山楚水这些凄凉的地方,度过了二十三年沦落的光阴。
朗读探究——理解诗意
1.首联交代了什么?
贬地之荒僻,贬时之漫长。
2.“凄凉”、“弃置”表达了作者怎样
的心情?
表达了诗人长期谪居的寂寞、痛苦,抑制已久的愤懑心情和无限的辛酸。
朗读探究——理解诗意
颔联: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怀旧:怀念故友。
闻笛赋:指向秀的《思旧赋》。序文中说:自己经过嵇康故居,因写此赋追念他。刘禹锡借用这个典故怀念已死去的王叔文、柳宗元等人。
翻似:倒好像。翻:副词,反而。
烂柯人:传说晋人王质进山砍柴,看见两个童子下棋。片刻,童子问王质为何不去,王质才惊悟过来,见斧柄已经腐烂。回到家乡,已历百年,无人相识(见《述异记》)。刘禹锡借这个故事表达世事沧桑,人事全非,暮年返乡恍如隔世的心情。
翻译:怀念故友徒然吟诵闻笛小赋,久谪归来感到已非旧时光景。
朗读探究——理解诗意
颔联: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向秀作赋
王质烂柯
——表达了对革新失败后受迫害的故
友的怀念和对统治者的不满。
——抒发诗人对岁月流逝、人事变迁
的感慨。
表现手法:用典表现手法:用典
知识链接:
用典,即在诗歌中援引史实,使用典故。古诗很讲究用典,这既可使诗歌语言精练,又可增加内容的丰富性,增加表达的生动性和含蓄性,可收到言简意丰、耐人寻味的效果,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朗读探究——理解诗意
1.颔联描写了怎样的现状?
写诗人回乡所见,人事俱非,今非昔比,恍如隔世。
2.面对此情景,诗人是什么心情?
面对此景诗人百感交集(感慨万分)。
朗读探究——理解诗意
颈联: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1、如何理解此联的字面意思?
沉船的旁边,正有千帆驶过;病树的前头,却是万木争春。
2、“沉舟”“病树”用来比喻什么?此联
想表达什么意思?
“沉舟”“病树”比喻久遭贬谪的诗人自己,“千帆”“万木”比喻自己被贬后,仕途得意的新贵们。此联的意思是虽然我一人被贬远迁,但后继者仍大有人在。白居易您啊不必为我一人可惜、忧伤。
表现出诗人豁达乐观的气魄和胸襟。
朗读探究——理解诗意
颈联: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3、此联针对白居易诗的哪两句话而发的?
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独蹉跎
4、此联被后人赋予了什么新的哲理意义?
“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刘禹锡)
“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新人换旧人”
后用来说明新陈代谢、新事物必然代替旧事物的自然规律(哲理)。
朗读探究——理解诗意
尾联: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1、“歌一曲”、“暂凭”、“长”是什么意思?
2、此联是什么意思?
歌一曲:指白居易作的《醉赠刘二十八使君》一诗。
暂凭:暂时凭借。
长(zhǎng)精神:振作精神。长:增长,振作。
今日在酒宴上听到您(指白居易)为我吟诵的诗歌《醉赠刘二十八使君》,真是高山流水遇知音,我喝着酒听着歌不禁觉得精神振作。
朗读探究——理解诗意
尾联: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3、此联针对白诗的哪两句而言?
为我引杯添酒饮,与君把箸击盘歌。
4、结合标题,谈谈尾联的用意。
尾联回应题目,点明酬赠题意,既是对友人的感谢,也是和友人共勉,表现了诗人坚定的意志和乐观、坚忍不拔的精神。
整体感知
首联:长期遭贬,遭遇坎坷。
(辛酸、愤懑)
颔联:归来感慨,世事变迁。
(怀恋、怅惘)
颈联:感叹身世,展望未来。
(豁达、进取)
尾联:感谢赠言,振作精神。
(积极、昂扬)
积极进取、乐观豁达
主题思想
这首诗既表现了作者
对自己被贬谪、遭弃置的
无限辛酸和愤懑不平的思
想感情,同时也表现了诗
人坚定信念和乐观精神。
1、诗人借酒振奋精神的诗句是:

2、诗中引用典故的诗句是:

3、蕴含哲理的诗句是:

名句默写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名句赏析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这两句诗借自然景物的变化暗示社会的发展,通过“沉船的旁边,正有千帆驶过;病树的前头,却是万木争春。”的描写 ,表现了诗人豁达乐观的气魄和胸襟,还蕴含着新事物无比美好,社会总是向前发展的哲理。(或新陈代谢、新事物必将代替旧事物的自然规律。)
学习酬赠诗有感
乐天赠诗悲愁肠,梦得酬答志昂扬。
进退得失奈若何,人生需要正能量!
水调歌头
苏轼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他在文学艺术方面堪称全才。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喜作枯木怪石,论画主张神似。诗文有《东坡七集》等,词有《东坡乐府》。
苏轼与苏辙从小志同道合,生活上更是手足情深。他们的书信往来非常频繁,苏轼写给苏辙的诗歌多达一百多首,而苏辙给苏轼的诗歌更多达130 首。 苏轼因为与当权的变法者王安石等人政见不同,自求外放,辗转在各地为官。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年)苏轼谪居密州,这时他的弟弟苏辙正在济南任职,兄弟俩已有七年多没见面。这年中秋,作者对月畅饮,在醉意朦胧之中写下这首词。
写作背景
注音:
宫阙( )
琼楼( )
绮户( )
婵娟( )
丙辰( )
què
qióng

chán juān
bǐng chén
水调歌头[北宋 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zhuǎn
què

chán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到天亮
苏轼的弟弟
苏辙的字
交代写词的时间及缘由
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
1、小组合作探究,理解词的大意
2、思考以下问题:
(1)词的上下阕主要写什么?表达了作者
怎样的思想感情?
(2)“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表现
出作者怎样的情怀?“此事古难全”反映了
作者怎样的胸怀?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端起酒杯
什么年月,什么日子。暗含多好的日子之意。
经受不住
月光下作者起舞的清朗身影
哪里比的上
皎洁的明月何时出现?我端起酒杯遥问青天,不知道月中宫殿,今晚该是哪一年。我本想驾着长风回到天宫去,又恐怕经不起那月中宫殿的高寒。那么,就让我在人间的月光下翩翩起舞吧,那清朗的影子也随着人在舞动,此情此景,什么地方能比得上人世间呢?(清冷的月宫怎比得上人间)
细读感悟
上阕作者遇到的艰难抉择是什么 他最终选择了什么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体现了作者出世与入世的矛盾心理。“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月下起舞,清影随人,直令词人陶醉。这境遇没有月宫的高寒,却有人间的温暖。此时作者的思想由天上的幻境回到了人间现实,表现了对人间生活的赞美和热爱。可以看出他最终在矛盾中做出抉择,表现出积极的人生态度,流露出词人对人间生活的热爱。
因为在作者看来,也许那美好皎洁的月亮才是自己精神的家园。
苏轼是一个心胸豁达、
积极乐观的人。
赏月析美
开篇问天——苏轼运用拟人,把青天当作自己的朋友,把酒相问,显示了他豪放的性格和不凡的气魄。天上是一个美丽的世界,“我欲乘风归去”作者向往之情自然流露。但天上是一个陌生的世界,作者真要飘然离去的时候,着一“恐”徘徊犹豫之情全出。毕竟天上虽美,却比不上人间温暖的烟火气息。流露出词人对人间生活的热爱。表现出积极的人生态度,可见苏轼是一个心胸豁达、积极乐观的人。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雕花的窗户
不能入睡的人

只是希望
月亮转过朱红色的楼阁,低低地挂在雕花窗户上,照着那没有睡意的人。月亮啊,你跟人们该不会有什么怨恨吧?为什么总是在人们离别的时候才又亮又圆呢!人世间有离别的痛苦、团聚的欢欣,月亮也有阴藏晴出,团圆残缺,这样的事从古以来就是难以十全十美的。只希望我们都能生活得平安长久,那么虽然相隔千里,也都能共赏这美好的月光了。
赏月析美
再而问月——“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中“转、低”指月的移动,“照”暗示作者赏月的时间长、夜已深,但作者却相思难眠, "转""低""照"三字写出明月似一个有情人,脉脉含情地注视着无眠的"我"。 "我"不禁要问问月儿“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作者好像对月有怨怼之意,其实是写思念亲人而不能团聚的惆怅。
可以看出作者经受离别之苦的惆怅与浓浓思念。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
何事长向别时圆?
赏月析美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转而问心——人有悲欢离合,月也有阴晴圆缺,宇宙、人生难有十全十美的,既然如此,又何必为暂时的离别而感到忧伤呢 表现了词人由心中有所郁结到释怀,作达观之想的心理变化,同时寄托了对未来的希望。
结尾问候——结尾两句词人把对亲人的思念化作真诚的问候和祝福∶尽管人间有离别,有缺憾,但生活在月光照耀下的世界,和天涯相隔的亲人共赏一轮明月,也是一种安慰,表达出普天下所有人的心愿,引起千万人的情感共鸣,流传至今,堪称千古奇绝。
“不应有恨,何事常向别时圆”以反诘的语气、埋怨的口吻向月亮发问,“不应有恨”而恨在其中,恨亲人难聚、恨命途多舛,然而苏轼毕竟是苏轼,以其高度的智慧吟唱出“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的诗句,月亮的阴晴圆缺,有如人的悲欢离合,是必然的规律。既如此,就不必感叹和悲伤了,继而旷达、乐观地对待不幸,发出了“千里共婵娟”的美好祝福。表现了词人心胸开阔旷达的一面。
本词主题
这首词表达了诗人的旷达胸襟和对亲人的怀念。
品析语言
诗词总是以最精炼的语言表达最丰富的内容,因此对其中精美的词句要会赏析品味。你最欣赏词中的哪一句,请说说你的理由。
例:我喜欢“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一句,它写出了作者在月下起舞的姿态和心情,用对比的手法表现了他对人间生活的赞美和向往。
3.“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运用了拟人、反问。这一问似乎是对月亮的埋怨,责怪月亮故意作弄人,给人增添离愁,其实是写不能与亲人团聚的惆怅,抒发了词人对亲人的怀恋之情,含蓄地表达了对不幸的分离者的同情。
结尾两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只要人能平安幸福,生命长久,虽分隔千里,但共赏这一轮明月,并互致慰藉不也是一种团聚吗?这是词人自我安慰,也是对亲人的劝导,同时也是对自己政治遭遇的抚慰,表现出词人豁达的胸襟与豪迈的情怀。
课堂小结
《水调歌头》表达了词人由心有所郁结,到心胸开阔的乐观旷达情怀。
就犹如词中所说“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唯愿(兄弟)彼此珍重,在远别的时光中共赏中秋美好的月色。
体现了作者的思想:深挚崇高的思想境界,美好的祝福。对生活的热爱和乐观旷达的胸襟。
小 结 :
《水调歌头》这首词的上阕把酒颂月,抒写了由幻想超尘到复归现实的思想过程;下阕对月怀人,阐发月有      ,人有 的人生哲理。全词意境清远,笔调深婉,表现出作者   。
               阴晴圆缺
悲欢离合
不为失意、离别所苦的豁达胸襟




梳理结构
把酒问天
欲去恐寒
留恋人间
几时有
是何年
欲归去
不胜寒
舞弄清影
何似人间
身 世 之 感思 想 矛 盾
思弟问月:何事长向别时圆
宽解愁思:此事古难全
美好祝愿:千里共婵娟
怀恋弟弟
感悟人生
上 阕
下 阕
超然达观 热爱生活
水调歌头
小结
上阕:饮酒问月--追求美好生活
下阕:难眠怀弟--探求人生哲理
小结
上阕:饮酒问月--追求美好生活
下阕:难眠怀弟--探求人生哲理
主题归纳
《水调歌头》上阕写对月饮酒,下阕写对月怀人。既反映了作者宦海失意时的思想苦闷,也反映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以豁达的胸襟表达对天下人的美好祝愿。
写作特色
借月抒怀,别具一格。
本词通篇咏月,月是词的中心形象,却处处关合人事,表现出自然与社会契合的特点。上阕借明月自喻清高,下阕用圆月衬托离别。把“天”“月”人格化,亲切动人,朴实无华的语言如行云流水,既有情趣,又有理趣,极富浪漫色彩,给读者以健康的美学享受。
寓哲理于抒情之中。
全词将写景、叙事、议论、抒情融为一体,天上人间叙事并述,层次结构跌岩起伏,感情抒发曲折变化。作者将抽象的人生哲理具体化、形象化,以自然界的深远澄净映衬自己胸怀的超脱开朗。
赏月析美
情感之美
全词构思奇幻,豪放隽秀,诗人借月抒怀。
上片把酒问月,表达了“归去”与直舞“人间”、离欲与入世的困惑和矛盾,
下片望月怀人,最后以旷达情怀收束,并抒发了美好祝愿。
读月知味
词人运用形象描绘手法,勾勒出一种皓月当空、亲人千里、孤高旷远的境界氛围。
意境之美
读月知味
哲理之美
诗人围绕中秋明月展开想象和思考,把人世间的悲欢离合之情纳入对宇宙人生的哲理性追寻之中,自古以来世上就难有十全十美的事,又何必为暂时的离别而忧伤呢?含蓄地表了对不幸离人的同情,此句流露出了词人悟透人生的洒脱和旷达的性格,也是对人生无奈的一种感叹。这里将各种生活加以提炼和概括,包含了无数的痛苦、欢乐的人生经验 ,哲理深邃。
谢谢!
1.背诵并默写这首词。
2.你还知道哪些苏轼的诗词?
随堂练习
苏轼诗中含“月”的诗句
1.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前赤壁赋》
2.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水调歌头》
3.月笼云暗重门锁。《蝶恋花 雨霰疏疏经泼火》
4.淡月疏星绕建章,仙风吹下御炉香。《上元侍宴》
5.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念奴娇 赤壁怀古》
6.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卜算子 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7.对酒卷帘邀明月,风露透窗纱。《少年游 润州作》
8.可惜一溪风月,莫教踏碎琼瑶。《西江月 顷在黄州》
9.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水调歌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