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 2 2 平方千米的认识(教学设计+表格式)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 2 2 平方千米的认识(教学设计+表格式)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76.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23-09-09 11:20:4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教学设计
2 2 平方千米的认识
课题 平方千米的认识 单元 第二单元 学科 数学 年级 四年级上册
教材分析 教材是以学生熟悉的我国领土面积引出“平方千米”,强化“平方千米”是一个比“公顷”更大的土地面积单位,一般用于计量较大的土地面积。接下来,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建立“1平方千米”的表象,教材的编排呈现了三种方式:一是语言描述,即:“边长是1千米的正方形的面积是1平方千米”。二是沟通平方千米与平方米、公顷之间的关系。第三种方式则需结合更多的实例,帮助学生体会它们之间的关系,积累丰富的直接经验,从而更好地建立1平方千米的表象。
学情分析 “公顷”和“平方千米”是测量土地面积的常用单位,在社会生活中被广泛采用。学生在学习“公顷”和“平方千米”这两个常用的土地面积单位之前,已经在三年级下册有了面积及常用面积单位“平方米、平方分米、平方厘米”等的认识基础,在图形面积的认识方法和直观表象建立上已积累了丰富的基本活动经验。
教学目标 1.认识常用的土地面积单位“平方千米”,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2.经历观察、推理、想象、交流等数学活动,发展空间观念,提高应用意识。 3.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
核心素养 在活动中丰富对平方千米的认识,发展空间观念,提高应用意识。
重点 感知1平方千米的大小,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难点 建立1平方千米的表象。
教学方法 合作探究式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课件 学生准备:导学案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师生双边活动 设计意图
知识链接 1.你对“公顷”都有哪些认识? 2.数学文化。 通过复习学过的知识,为新知识的学习做准备。 提高文化素养。
探究新知 探究点 认识平方千米 1.认识平方千米。 (1)读一读以下信息: ①我国陆地领土面积约为960万平方千米。 ②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占地面积约为2800平方千米。 ③北京市东城区的面积约为42平方千米。 (2)说一说:刚才的信息中都出现了哪个面积单位? (3)小结:在计量比较大的土地面积时,常用“平方千米(km2)”作单位。 2.1平方千米有多大。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边长是100米的正方形的面积是1公顷,那么请大家猜想一下,边长是多少米的正方形的面积是1平方千米? 揭示:边长是1000米的正方形的面积是1平方千米。(板书) 1000米有多长?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说一说。 3.单位换算。 边长是1000米的正方形的面积是1平方千米,那么1平方千米等于多少平方米呢?又等于多少公顷呢?你能自己推算一下吗?(学生推算,教师指名汇报) 预设:边长是1000米的正方形的面积是1000×1000=1000000(平方米),所以1平方千米=1000000平方米。 10000平方米=1公顷,所以1平方千米=100公顷。 小结:(板书)(1)1平方千米=1000000平方米 1平方千米=100公顷 (2)平方千米、平方米和公顷之间的换算: 4.平方千米和公顷的区别与联系。 想一想:平方千米和公顷都可以用来计量土地面积,它们有什么区别与联系呢? 5.同学们课后可以实践体会1平方千米的实际大小。 通过阅读信息,让学生初步体会平方千米的用法,感受我国领土的辽阔。 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引导学生推算1平方千米有多大,自主探究平方千米、公顷和平方米之间的换算,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课堂检测 1.教材第36页“练习六”第5题. 2.教材第37页“练习六”第7题. 3.找错误,并改正 4.拓展练习. 在练习阶段,通过有层次的练习,重视思维训练和思考方法的有机渗透,激发学生学习的潜能。
总结评价 1.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你是怎么学会的? 2. 课堂知识点总结: 3. 自我课堂评价。 通过学生的汇报交流,总结本课所学内容,锻炼学生的总结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考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板书设计 1. 补充《导学案》中未完成部分。 2. 完成《分层作业》中对应练习。
课后作业
课后反思 亮点:本节课创设生活情境,引出课题。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注重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小组交流相互结合,使学生的思维得到进一步发展。 不足之处:在讲解算理时,学生说的少一些,不能让所有学生真正理解算理。 课堂教学建议:在教学时,要让更多的学生表达自己的思路和对算理的理解,从而在让所有学生完成理解算理的基础上再计算,也能提高计算的正确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