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0张PPT)
谈创造性思维
(美)罗迦·费·因格
1+1=
一把锯子 + 一片森林 = 一片荒漠……
一支笔 + 一张纸 = 一幅画、一首诗
一首歌、一个世界……
一个李白 + 一壶酒”= 诗百篇
学习目标
1、了解议论文这种文体,抓住论点。
2、弄清本文的论据,掌握其论证结构。
3、理解“创造性思维”的含义,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
字词归纳
注音:
罗迦 ( jiā ) 根深蒂固( dì)孜孜不倦 (zī)
汲取( jí ) 锲而不舍(qiè )
释义:
根深蒂固:比喻根基深厚牢固,不可动摇
孜孜不倦:勤奋努力,不知疲倦。孜孜:勤勉、不懈怠。
汲取:吸取。汲:从下往上打水
锲而不舍:比喻有恒心,有毅力。锲:雕刻
不言而喻:不用说就可以明白。喻:明白。
1、文中表明作者观点的语句是哪一句?
2、作者是如何提出观点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3、围绕这个观点,作者阐述了哪几个问题?
4、最后,作者是如何总结的
一、读一读、想一想
2、作者是如何提出观点的 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分析与研讨
由对四个图形分类的不同答案引出,这样显得更加生动形象,而且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1、文中表明作者观点的语句是哪一句?
因此,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不放弃探求,这一点非常重要。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
3、围绕这个观点,作者阐述了那几个问题?
(1)创造性的思维需哪些必需的因素?
(2)创造性思维是否任何人都具备?
提出这两个问题,作者运用什么句式?
设问句。它的作用有:引出下文,引发思考。在结构上起过渡的作用,使文章结构紧密,条理清楚。
4、创造性的思维需要哪些必需的因素?
a、学识渊博、精通各种知识。
b、必须有探求新事物,并为此而活用知识的态度和意识。
C、持之以恒地进行各种尝试。
5、创造性思维是否任何人都具备?
任何人都拥有创造力
拥有创造力的主要根据是什么
拥有创造力的人留意自己细小的想法.
a.经常保持好奇心,不断积累知识;
b.不满足于一个答案,而去探求新思 路,去运用所得的知识;
c.一旦产生小的灵感,相信它的价值,并锲而不舍地把它发展下去。
6、最后,作者是如何总结的
怎样才能成为有创造力的人?
课文列举了两个事例:
谷登堡将葡萄压榨机和硬币打制器组合起来,发明了印刷机和排版术。
罗兰·布歇内尔把电视接收器作为试验对象,发明了交互式的乒乓球电子游戏,从此开始了游戏机的革命。
这两个事例是为了证明什么道理?运用的是什么论证方法?
证明“发挥创造力的真正关键,在于如何运用知识”。运用了举例论证的方法。
小结:创造性的思维有哪些要素?
1.总是孜孜不倦地汲取知识,使自己学识渊博。
2.有探求新事物,并为此而活用知识的态度和意识。
3.持之以恒地进行各种尝试。
4.发挥创造力的真正关键,在于如何运用知识。
认为“我不具有创造力”的人当中,有的觉得创造力仅仅是贝多芬、爱因斯坦以及莎士比亚他们的,从而进行自我压制。不言而喻,在创造的宇宙里,这些人是光辉灿烂的明星。然而在大多数情况下,即便是他们,也并非轻而易举就能获得如此非凡的灵感。相反,这种非凡的灵感,往往产生于这样的过程:关注极其普通、甚至一闪念的想法,并对它反复推敲,逐渐充实。
“只有贝多芬、爱因斯坦、莎士比亚才具备创造性思维”的看法,为什么不对
在大多数情况下,即便是他们,也并非轻而易举就能获得如此非凡的灵感。
相反,这种非凡的灵感,往往产生于这样的过程:关注极其普通,甚至一闪念的想法,并对它反复推敲,逐渐充实。
非凡的灵感是怎样产生的?
往往产生于这样的过程:关注极其普通,甚至一闪念的想法,并对它反复推敲,逐渐充实。“往往”一词可以删除吗?为什么?
不可。“往往”表示常常如此,但又不都如此。
区分一个人是否拥有创造力,主要根据什么?
主要根据之一是,拥有创造力的人留意自己细小的想法。即使他们不知道将来会产生怎样的结果,但他们很清楚,小的创意会打开大的突破口,并坚信自己一定能使之变为现实。
“之一”可否去掉?为什么?
不可。因为还有其他“主要根据”。
回答:第二部分主要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道理论证的方法(“富有创造性的人总是孜孜不倦的……“)
引用论证的方法(“是不是可以在几个硬币打制器上……“)
怎样才能成为一个富有创造性的人?(13段)
任何人都拥有创造力,首先要坚信这一点。
经常保持好奇心,不断积累知识;
不满足于一个答案,而去探求新思路,去运用所得的知识;
一旦产生小的灵感,相信它的价值,并锲而不舍地把它发展下去。
观察图形,你能看出的有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