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课 第一次工业革命》教学设计
教学背景分析
课标分析 课标要求:《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 年版)》对于本课的要求是:“通过了解珍妮机、蒸汽机、铁路和现代工厂制度,初步理解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影响。” 课标解读:进入19世纪,随着蒸汽机的发明和广泛应用,传统的手工工场逐渐被大工厂替代,现代工厂制度最终确立。工业革命使人类进入“蒸汽时代”,对社会产生了各种影响:工业革命使得社会生产力迅速提高,推进了城市化进程,对人类发展进程具有重大意义,但与此同时也带来了工业污染等一系列消极影响。 (二)教材分析 本课为统编版教材九年级上册第七单元《工业革命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兴起》中的第20课《第一次工业革命》。 本课在单元中的地位:本课上承第五、六单元资本主义主义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制度的初步确立,其中,新航路的开辟、早期殖民扩张以及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是英国率先开展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前提和条件;下接第21课《《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兴起工业革命》,随着工业革命的深入发展,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的矛盾日益尖锐,马克思主义在此背景下诞生。在整个世界史中,第一次工业革命也具有重要地位:开辟了人类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变的进程,世界逐步成为密切联系、相互依存又相互矛盾的整体。 本课各子目逻辑关系:本课一共有三个子目,分别是“纺织技术的革新”,“蒸汽机和工厂制度的确立”和“火车和铁路”。这三个子目的内在关系将工业革命的背景、经过及影响串联在一起。在这一系列环节中,“珍妮机”的发明是工业革命开始的标志,但这时期机器动力主要是使用人力、风力、畜力、水力,这使得机器的工作效力受到限制。而自从瓦特改良蒸汽机后,以蒸汽为动力的机器应运而生,现代工厂制度也最终确立。随之交通运输等部门使用蒸汽动力后,生产效率获得飞速发展。因此,第一次工业革命使人类进入工业化时代。 (三)学情分析 已知:学生在学习完第五、六单元的内容之后,已经了解英国的资本主义经济飞速发展,英国确立资产阶级统治、进行早期殖民扩张等背景知识。 未知:学生对珍妮机、蒸汽机、铁路、现代工厂制度以及工业化时代等内容缺少接触,对这些知识点较为陌生;与此同时,学生对第一次工业革命最早出现在英国的原因没有展开深入思考和系统梳理。 想知:初三学生正处在14—15岁之间,他们思维活跃,探究精神较强,勇于表现自我,具有一定的团队协作能力,便于合作探究问题。因此在讲述第一次工业革命时,要着重设置探究性问题,调动他们身上的积极因素,鼓励他们以各种形式表达自己的见解,引发他们对历史问题的思考。 能知:经过七、八年级的学习,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历史学科素养,比如,学生能对同类的历史事物进行初步的比较、概括;能够初步运用材料对历史事件进行分析、论证,具备探究性学习的能力。
教学目标
通过自主预习和课上回答问题,能够识记工业革命开始的国家和时间,了解瓦特改良蒸汽机,火车与铁路时代到来、现代工厂制度诞生的基本史实,理解工业革命的概念及对人类发展进程的重大意义。(唯物史观、时空观念) 通过阅读文字、图片等史料,能够从政治制度、劳动力、资本、技术、市场等方面分析第一次工业革命爆发在英国的原因,认识到市场和需求的扩大是工业革命爆发的直接原因。(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通过了解大机器发明、应用所引起的社会生产巨大变革,认识到工业革命的巨大生产力和对生产组织形式的革命性意义,体会生产力对生产关系的决定作用,辩证看待技术的进步,树立可持续发展、以人为本的理念。(唯物史观、历史解释、家国情怀)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工业革命最早出现在英国的原因;工业革命中的重要发明 教学难点 现代工厂制度和工业革命的影响
教学资源与方法
(一)教学资源 历史图片 历史地图 文字材料 (二)教学方法 教法:讲授法、历史问题探究教学法、历史图示教学法 学法:合作探究法、角色扮演法、史料研读法等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 设计 【资源呈现】 【教师引导】 教师展示PPT内容,引导学生走进英国伦敦万国工业博览会的历史现场,跟随这一盛会走进第20课《工业革命》这一内容的学习。 阅读文字内容,跟随教师的讲解进入课程的学习。 以“万国工业博览会”为线索导入,引导学生思考这一博览会为什么会举办,会上可能展览哪些科技成果,等等。从而将其代入历史情境,激趣、启思。
新课 讲授 一、寻盛会之因——第一次工业革命兴起的原因
【资源呈现】 【教师引导】 教师采用问题链方式教学,引导学生思维不断向前和向深推进:为什么要举办万国工业博览会?为什么是英国举办这次博览会?为什么工业革命率先发源于英国?英国具有怎样的条件,使它能从众多国家之中脱颖而出? 出示时间轴,引导学生结合时间轴的具体信息思考工业革命率先在英国开展的有利条件有哪些。 【资源呈现】 【教师引导】 结合图片和注释,引导学生结合所学思考以下事件分别为工业革命准备了哪些条件,学生回答后教师进行总结。 【教师过渡】 小结: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为工业革命提供了制度保障;圈地运动为工业革命提供了劳动力;海外殖民活动为工业革命提供了大量资金和海外市场;圈地运动为工业革命提供了大量自由的劳动力;而手工工场的发展为工业革命提供了技术支持。 但仅仅是这些条件还不够,是什么直接催生了工业革命的到来呢?教师出示一则英属北美殖民地人口的表格和马克思《共产党宣言》的内容节选,引导学生思考是什么直接推动了英国工业革命的开展。 【资源呈现】 【教师总结】 教师讲述,海外市场的不断扩大,使得英国的市场需求也迅速增多,而传统的手工生产已经无法满足市场的需求了!因此英国需要发明更高效、便捷的生产技术来满足市场的需要,所以说,市场是催生第一次工业革命爆发的直接原因。 学生回答问题。在教师的引导下,结合时间轴探究工业革命率先发源于英国的原因。 学生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学生结合所学,并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得出结论。 从时空观念的角度出发,引导学生结合年代尺,联系课内外知识,分析原因,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 学生能够调动所学知识回答问题,培养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生能够识别表格中隐藏的信息,综合表格和文字史料,得出结论,涵养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素养。
二、观盛会之况——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成就
【教师引导】 教授讲解,19世纪中期英国率先完成工业革命——实现机械化大生产。为了向全世界炫耀自己的财富,1851年英国举办了第一次世界博览会。 英国的维多利亚女王还亲自主持了万国博览会开幕式,她称“人类能想出的一切发明”都在这里了。 教师提问,如果让你担任这次博览会的策划人,你会展览哪些 “发明” 呢?给同学们10分钟的时间进行小组探究。 【资源呈现】 【教学过渡】 教师点评学生的“成果”,并逐一分析和讲解各展区中的“代表性”发明。 【资源呈现】 【教师讲解】 纺纱领域实现这种变革的是哈格里夫斯,他发明了珍妮机,教师具体讲解珍妮机的特点。进而指出,虽然珍妮机一次可以纺出80根纱线,但是这种线细而易断。为了改变纱线这种缺点,1779年,又发明了骡机,它的线细且结实,弥补了珍妮纺纱机的不足。 教师引导,纺纱领域的进步,又推动了织布领域的机械化,但是这些工厂有一个共同的局限性:依靠的自然提供的动力源——水力,因此他们的厂址几乎无一例外的都选择在了靠近河流的地方,严重制约了生产。所以,此时急需一种发明,能够解决机器的动力问题,使得生产条件不受环境的制约,那么这种发明是什么呢? 【资源呈现】 【教师讲解】 教师引导学生认识到瓦特改良的蒸汽机提供了更便捷有效的动力,是第一次工业革命标志性发明,并让学生梳理蒸汽机发展的脉络图,展示蒸汽机在纺织业、煤矿、印刷厂等领域的广泛应用。 进而教师出指出,蒸汽机在各领域的广泛应用,就标志着人类进入到了“蒸汽时代”。 【资源呈现】 【教师讲解】 教师出示史料,引导学生从材料中得出结论。教师补充,由于蒸汽机的使用,使得工厂的数量大大增加,因而到了19世纪,手工工场逐渐被大工厂取代,现代工厂制度最终确立。 教师提问,现代工厂相比于手工工场有怎样的不同?现代工厂制度具有怎样的特征?引导学生结合课本内容和教师之前的讲解进行思考。 教师最后总结工业革命的实质,即大机器生产取代手工生产的变革。 【资源呈现】 【教师讲解】 教师讲述,为了把产品尽快尽多的运向市场,把原料尽快尽多的拉回来,人类在交通领域又有了新的发明——火车与铁路。教师引导学生梳理火车出现及发展的时间线,并思考“铁路时代”的意义有哪些。 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探究,思考在此次博览会上要展览的“发明”,并说明原因。 学生倾听教师教授,思考纺织品展区的发明名、作用以及局限性。 学生倾听教师讲解,梳理蒸汽机的发展脉络。 学生阅读史料,回答问题,并对比“手工工场”和“工厂”,思考二者的不同和现代工厂制度的特点 学生梳理时间线,填写时间轴内容,并思考问题、给出答案。 小组讨论,合作探究,通过引导学生担任博览会策划人,培养学生自主归纳教材有效信息和知识点的能力,提高历史解释素养和自主探究意识;同时培养学生小组合作的精神,促进思维之间的沟通与交流。 以问答和脉络梳理的方式,启发学生思考。有助于学生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初步认识到蒸汽机的历史意义。 联系课堂内外,调动知识储备,使学生了解“现代工厂制度”内涵,认识到工业革命的实质。有助于学生层层深入理解历史事件内在的逻辑关系。 梳理时间脉络,涵养时空观念,认识到“铁路时代”的到来给人类带来的历史意义。
三、探盛会之果——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影响
【资源呈现】 【教师引导】 教师指出继第一次万国工业博览会之后,在法国、美国等各地都相继举办了工业博览会。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这些国家也都能举办工业博览会呢?这说明了什么?学生思考后,教师总结:由于工业革命逐渐从英国扩展到多国,法、美、德等国相继完成工业革命,从而也有实力举办大型工业博览会,展示自己的工业成果。 【教学过渡】 第一次工业革命会带来了怎样的改变?教师引导学生阅读史料,感悟工业革命的历史影响。 【资源呈现】 【教师引导】 教师讲述,万国工业博览会展示了英国伦敦最光鲜、最辉煌的一面,然而文明的背面又是什么呢?是否依然光鲜、惹人羡慕?引导学生走进英国伦敦的另一面——窥探其“隐秘的角落”。 【资源呈现】 【教师引导】 教师总结,文明的背面令我们大跌眼镜,弥漫在伦敦上空的工业污染,隐藏在伦敦角落的是禁锢在工厂牢笼中的普通工人。工业革命所带来的技术革新并没有让工人阶级真正享福,他们反而陷入了更深层的压迫之中。那么面对压迫,他们会默默忍受,还是奋起反抗呢?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节课继续分解。 学生结合文字材料和表格思考并回答问题。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学生认识到从生产力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加快的角度认识工业革命的历史影响。 阅读材料,反思工业文明。思考工业革命带来的消极影响。 培养学生知识迁移、从历史史实中建立联系,从表格中得出信息的能力。 通过阅读、分析史料,锻炼学生提取信息、把握信息、分析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归纳、概括以及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能力。 提出问题,引发思考,引导学生通过现象看本质,客观理性辩证、分析问题,感悟第一次工业革命影响的双重性,认识到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但可持续发展才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由之路;科技的发展需要与环境保护相协调,也需要人文关怀的守护。涵养学生唯物史观、历史解释、家国情怀素养。
结课 设计 回顾本课内容,梳理知识脉络。 加深学生对本课程学习的印象,在脑海内形成清晰的知识体系。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第一、本课内容知识点较多,内容较繁杂,通过重新设计,本课以“伦敦万国工业博览会”为线索,从“寻盛会之因”,“观盛会之况”和“探盛会之果”三部分将本课的内容环环相扣,分别对应了第一次工业革命的背景、进程和影响,为学生学习第一次工业革命提供了一条清晰的线索和思路;同时,注重层层深入引导学生思考,有助于启发学生思维,深入理解历史事件内在的逻辑关系,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 第二、本课以涵养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为旨归,通过史料分析、小结归纳、梳理时间线等多种教学方法,培养学生论从史出的能力和时空观念、史料实证素养;借助伦敦万国工业博览会展示“工业文明”和“文明的背面”,引导学生理性、辩证看待第一次工业革命,认识到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但可持续发展才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由之路,科技进步也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涵养学生唯物史观、历史解释和家国情怀。 第三,本课程中设置有小组探究和个人思考的环节,学生担任万国工业博览会博览会的策划人,选择本组要展览的 “发明”并说明原因,旨在提高学生互动团结意识和自主研讨能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参与感。但其他部分的内容更多以教师讲授为主,没有给学生留下较多的自我思考活动的空间,使学生讨论不够激烈,不够深入。因此需要适时改变教学策略,注重以学生为中心,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探究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