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课 正面战场的抗战》教学设计
教学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明线:川军正面战场的抗战 暗线:伟大抗战精神 教学立意:不同的省份从不同的角度切入,开发利用抗日战争史的乡土史课程资源,通过川军抗战的相关史料进行历史教学,学生更容易体会到军民团结抗战的伟大意义以及伟大抗战精神,以此可以达到“管中窥豹的目的。
教学背景分析
课题及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属于统编版初中历史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第20课《正面战场的抗战》。 从课程标准看,《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要求“列举正面战场的抗日史实,体会中国军民在抗日战争中英勇顽强、不怕牺牲的精神”。《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年版)》要求“通过了解九一八事变、东北抗联、一二·九运动、西安事变、七七事变、南京大屠杀、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抗战等史事,认识日本侵华的罪行,认识中国人民十四年抗战的艰苦历程,认识中国共产党是全民族抗战的中流砥柱,知道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体会中国军民在抗日战争中孕育的抗战精神,认识抗日战争胜利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的重要历史意义﹔通过了解中共七大,认识确立毛泽东思想作为党的指导思想的重大意义。”新课标强调“体会中国军民在抗日战争中孕育的抗战精神”,注重培养学生的唯物史观。从基本史实看,国民党正面战场的抗战是十四年抗日战争中的重要组成部分。1931年九一八事变开始到1945年日军无条件投降,抗战历时十四年。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思想指导下,国民党主导的正面战场和共产党主导的敌后战场,既独立又协同作战;后期,中国抗战还得到世界反法西斯西同盟的援助,最终取得胜利;中华民族这一旗帜下的国民党正面战场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做巨大牺牲和贡献。总体来说,中国军队正面战场的表现体现出来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 学生情况分析 知识基础:初中学生历史基础知识薄弱,中国近代史无论是在地理位置还是时间上,对学生来说都比较陌生,因此更需重视基础知识的讲授。 认知能力:学生的认知能力有限,且对中国正面战场的抗战的相关内容并不了解,在涉及较为抽象的内容时,应将其转化为通俗易懂的语言,最好采用贴近学生生活的表述。 学科素养:部分初中生对历史学科并不重视,历史素养也有待提升,在这种学情之下,历史教学应以学生在课堂上掌握基础知识为目标之一,尤其应重视基本史实的学习,在这个基础上兼顾能力培养与方法指导。
教学目标【根据课程标准和核心素养分析】
总体目标:通过本课学习,正确认识正面战场台儿庄战役、武汉会战、第三次长沙会战的基本史实,正确分析理解伟大抗战精神。 阅读正面战场抗战的地图,初步掌握从地图中提取信息的能力,绘制正面战场抗战示意图简图,对抗日战争正面战场的历史脉络形成基本认识。(素养目标: 时空观念) 通过图片、文字等材料,结合课本概括正面战场台儿庄战役、武汉会战、第三次长沙会战的影响,培养辩证认识历史事件的能力。从而理解中国人民在抗日战争的壮阔进程中孕育出伟大抗战精神,向世界展示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素养目标: 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通过研读材料,认识台儿庄战役、武汉会战、第三次长沙会战的基本史实,理解不同历史解释、学会从不同角度认识问题,锻炼具体时空下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能力。从文字材料、图表中提取关键信息,认识到伟大抗战精神,是中国人民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将永远激励中国人民克服一切艰难险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素养目标:唯物史观、历史解释)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滕县保卫战、台儿庄战役、武汉会战、第三次长沙会战 教学难点 伟大抗战精神
教学资源和教学方法
(一)教学资源 历史图片 历史地图 文字材料 多媒体 (二)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问题探究、料研习、课堂讲授与教材阅读相结合、自主探究、合作讨论
板书设计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在正式授课之前,我先给大家分享一首诗歌。 男儿仗剑出四川, 不灭倭寇誓不还。 埋骨何须桑梓地? 人间到处是青山! 这是七七事变爆发以后,川军将领李家钰出自民族义愤,通电请缨杀敌之时所作的出征之诗。80多年过去了,再次诵读,依然让人心潮澎湃,斗志昂扬。也让我们感受到了川军团的热血和浪漫。 据相关统计,直到抗战终止,四川的征兵额达到三百零二万五千多人,几乎参与正面战场所有的大型会战,川军为此付出的牺牲是巨大的,川军累计阵亡263991人,失踪26025人,负伤356267人,伤亡人数占全国官兵伤亡人数的五分之二。为全民族抗战的胜利做出了卓越贡献。 大声朗读,代入情景 通过诗歌导入,将学生带入1937年硝烟纷飞、中国军民团结一心抗击日寇的战场,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兴趣。
一、川军之魂,敢为人先——壮士出川 在抗战之前,四川内部军阀混战不断,是当时军阀割据最严重的省份,川军以内战而恶名昭著。川军人数虽多,但战斗力却不强,人称“双枪草鞋大川军”。但是就是这样一支人人都不看好的军队,在抗日战争来临后,却展示了它不一样的一面。面对血海深仇,面对祖国大义,面对入侵的敌人,他们毫不犹豫的选择了摒弃前嫌、放下个人利益,英勇无畏率先的出川抗日,打倒日本鬼子成为了他们的一致对外目标。当时的四川省政府主席刘湘是全国第一个请缨率部抗战的一省军阀。9月5日,川军在少城公园(今成都市人民公园)召开誓师大会,表明抗战决心。二级上将唐式遵在会上慷慨陈词:“此行决心为国雪耻,为民族争光,不成功,便成仁,失地不复,誓不回川!” 四川的民众也积极响应号召,川军战士王建堂在出川抗战前,其父亲王者成赠送的一面旗帜,写着一个斗大而苍劲有力的“死”字,鼓励儿子为国杀敌,马革裹尸。大会后,川军14个整编师20万余将士兵分三路出征,奔赴抗日前线。同学们,这是一种怎么样的抗战精神呢?(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 川军的首战便打出了中国军人的威风,20军战士在淞沪战场上官兵一心,勇猛果敢,毙伤敌人6500余人,赢得了全国人民的称赞。1937年11月,上海失陷,淞沪会战结束。但是此战打死打伤日军4万多人,打破了日本3个月灭亡中国的迷梦。给日军留下十分深刻的印象。在这种情况下,日军制定了什么样的对华策略?从材料中我们可以看出,日军想让中国投降,建立傀儡政府。开始对中国进行政治诱降。政治诱降是主要手段吗?日本人此时装备精良,兵力众多,大梦未醒,帝国主义亡我之心不死,依然抱着速战速决灭亡中国的想法,政治诱降只是辅助手段,它制定的是强硬打击为主,政治诱降为辅的速战速决侵华战略。 在此政策的影响下,日军在淞沪会战结束后大大加强了军事进攻的力度,位于上海和平津地区的日军对津浦铁路线发动强大攻势,企图打通南北交通,压缩中国军队的生存空间,然后一举消灭我军主力。在这种情况下,位于津浦线上的哪座交通枢纽城市的归属就显得非常重要呀? 在老师的引导下对川军抗战史料进行解读,分析理解抗战精神之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 通过将抗战前和抗战后的川军精神面貌进行对比,引起学生的思考:为什么抗战前和抗战后川军将士的精神面貌差异如此之大?与本节课的暗线“抗战精神”呼应,加深学生对“抗战精神”的理解。学生通过阅读文字、图片史料,认识到在淞沪后战后,因为中国军队正面战场的英勇抗争,使得日军制定的是强硬打击为主,政治诱降为辅的速战速决侵华战略。对学生理解这一时期的正面战场的抗战做初步的思维引导,同时训练学生比较分析归纳的能力。
二、川军之勇,死战不退——台儿庄战役 日军的板垣、矶谷两个师团,声言要迅速打通徐州外围,会师台儿庄,然后直取徐州,进军武汉。形势万分危急。而藤县是台儿庄的门户,战略位置十分重要,战役的进攻方是日军第十师团,而防守方是川军第22集团军122师,师长王铭章。一场恶战在所难免。日军凭什么这么狂妄的说要迅速打通徐州外围,他们有什么资本呢?我们先来看一看在当时第10师团和122师的装备情况,同学们,根据表格,我们思考一下,对于中国军队来说,这是一场什么样的战斗呢? 王铭章深知敌我差距之大,但是他们早已做好宁愿牺牲一切,也要完成任务的决心。为了拖住敌人,王铭章讲指挥部搬至战斗第一线,并下令封死城门,大有“城在人在,城破人亡”之决心,面对日军精锐的飞机、大炮、坦克轮番狂轰滥炸,王铭章所率川军顶住压力,以寡敌众,奋勇抵抗,绝不后退。子弹、手榴弹用光了,用石头砸,石头砸完了,用牙齿咬,勇士们奋不顾身的打退了敌人一次又一次的进攻,战况异常激烈,城内外阵地多次易手。但是终因敌我兵力差距过于悬殊,援军又迟迟未达,王铭章最后留下“决心死拼,以报国家”的遗言,壮烈牺牲。所率部众几乎全部以身殉国,滕县保卫战激战4天半,其中守城鏖战2天半,光荣地完成了李宗仁下达的死守滕县3天的作战任务,阻滞了日军南下徐州的行动时间,为台儿庄大战的布防赢得了宝贵的时间。同学们,这是一种怎么样的抗战精神呢?(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 抗战精神也深深鼓舞了我军全体官兵,在守卫台儿庄的战役中,第三十师的战士寸土不让,与日军拼命厮杀,反复肉搏,无一人临阵逃脱或投降。使得日军丧魂落魄,狼狈逃窜。台儿庄会战,在李宗仁的亲自指挥下,击溃日军第5、第10两个精锐师团的主力,歼灭日军2万余人,缴获大批武器、弹药,严重挫伤了日军的嚣张气焰。同学们,“台儿庄大捷”对于当时的中国来说,有什么意义呢? 随着国民政府首都南京的沦陷,国民政府不得不迁都重庆,但政府的军政机关却并没有立即西迁,而是先转移到武汉。武汉地区实际成为当时中国临时的军事、政治、经济中心。 武汉地处江汉平原,是当时中国第二大城市,人口超过200万,武汉被长江及汉水分成三部分:武昌、汉口及汉阳,武昌是政治中心,汉口是商业的集中地,汉阳是工业重镇。在粤汉铁路和京汉铁路建成后,武汉成为长江中下游门户和中国南北交通的重要枢纽。而且,武汉的战略意义在于,它不仅是长江中游的最后防线,也是国民政府西迁途中许多重要物资的转运点,战略地位十分重要。日军以为,占领武汉,能够浇灭中国军民抗战的热情和信心,迫使中国军队投降。所以在5月占领徐州以后,日军迅速发起了针对武汉的进攻。同学们,如果你是武汉会战的指挥官,根据地图,你们会在何处设防,用来抵抗入侵武汉的日军呢?有同学说了,会在郑州设立重兵,阻止日军使用平汉铁路运送物资和兵力来进攻武汉,有同学说,平原地区有利于日军摩托化部队的快速推进,应该重点在长江中下游平原沿长江两岸设置防御阵地,深挖战壕,广修工事。看来我们班不少同学都具有指挥官的天赋,自古英雄出少年,同学们非常的棒!但是我们看当时的指挥官蒋介石是如何做的呢?1938年6月,日军逼近郑州,蒋介石不组织豫东前线10万中国军队作有效抵抗,下令掘开在郑州以北郑县花园口的黄河大堤,阻止日军前进。花园口决堤虽打破了日军的作战计划,为保卫武汉争取了时间。但国民党政府以“军事机密”为借口,决堤前竟不通知群众搬迁,大水淹没了河南、皖北、苏北40余县的大片土地,给广大人民群众造成极大的灾难,80余万人惨遭溺死,千百万人流离失所,并形成连年灾荒的黄泛区。日军无法通过平汉铁路运输兵力物资和补给,在这种情况下,1938年6月,日军主力沿长江两岸进攻武汉,武汉会战一触即发。 1.学生识别地图上重要铁路线、重要战役地点。了解台儿庄战役爆发的具体背景。 2.阅读文字材料,提取关键信息。 3.在老师的引导下对川军抗战史料进行解读,分析理解抗战精神之一: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 通过阅读史料和完成表格引起学生的思考,使学生提取关键历史信息的能力得到训练和加强。意识到在滕县保卫战中,敌我双方差距之悬殊,中国军人抗战之艰苦卓绝,从而更好地理解抗战精神。通过地图和文字、图片进行战争推演,让学生扮演指挥官抵抗日军进攻,能够充分体现学生在历史课堂的主体地位,涵育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三、川军之忠,气节铮铮——武汉会战 为抵挡日军进攻,蒋介石组织了近100万兵力防御武汉。通过材料可以看出,地方军中那支部队出兵最多?参加战役最多呢?万家岭被日军成为伤心岭,阅读教材第97页,思考一下为什么呢?薛岳在指挥万家岭战役的过程中,运用内线作战与外线作战相结合、进攻与防守相结合、阵地战与运动战相结合、阻击战与歼灭战相结合的方式,依靠有利地形,将敌106师团分割包围,给予重创,歼敌3000余人。大大震惊了日军上下、朝野内外和国际社会。而日军整整一个师团几乎遭到灭顶之灾,在日本陆军历史上从未有过。一代名将叶挺将军如此评价万家岭战役:“万家岭大捷,挽洪都于垂危,作江汉之保障,并与平型关、台儿庄鼎足而三,盛名永垂不朽。”在武汉会战中,川军将士用鲜血和牺牲谱写了一曲英雄赞歌。这些无畏的英雄,是信罗战役中,川军某排战士身陷绝境,突围无望,面对敌人的威逼利诱,战士们丝毫不为所动,顽强抵抗,坚决不向敌人投降,最终被凶残的敌人活活烧死。在黄广战役中,川军爱国将士在敌众我寡的情况下,奋勇迎击,与敌肉搏,寸土不让,牺牲达三千多人,战后,群众掩埋我抗日烈士遗骸时,见有咬住敌人耳朵者,掐住敌人脖子者,与敌人扭抱者不计其数,尸体分离不开。在龙顶寨失陷后,行动不便,手无寸铁的川军伤员又一次向武装到牙齿的敌人发起了冲锋,他们用年轻的生命践行了宁可牺牲不做俘虏的铮铮誓言。同学们,这是一种怎么样的抗战精神呢?(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 但是整个战场形势对中国不利,武汉陷入三面包围之中,为了避免损失,保存抗战的有生力量,中国军队在1938年10月有序撤出武汉。此役中国军队参战兵力约110万,伤亡率达36%,歼敌25.7万人。武汉会战虽然结束了,但是给中日双方都造成了深远影响。阅读教材和以上材料,思考一下,武汉会战给中日双方造成了什么样的影响呢? 武汉会战沉重的打击了日军的有生力量,使得日军在此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再也无力组织相同规模的战略进攻,与此同时,八路军和新四军主动出击,在敌后放手发动群众,开展独立自主的游击战争,开辟敌后战场,建立抗日根据地。此举牵制了大量日军,高额的军费支出让日本国内经济濒临崩溃。日军眼见自己深陷中国战场泥潭,便想着从英美手里抢夺东南亚的资源,由此引爆了太平洋战役。12月8日,日军偷袭珍珠港,进攻英占香港,中、美、英对日宣战。知已知彼百战不殆,为了阻止中国军队支援香港,日军必须占领粤汉铁路上的哪座重要城市呢? 1.通过阅读关于武汉历史地位的材料和川军抗战的史料,了解武汉会战的史实。落实学生时空观念。 2. 在老师的引导下对川军抗战史料进行解读,分析理解抗战精神之一: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 掌握武汉会战必备基础知识,培养家国情怀价值观,理解抗战精神通过对比日军与中国军队战争的的不同结果,看出中国军队和中国战场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做出了重大贡献,有利于提升中国国际地位。落实学生家国情怀。
四、信念如炬,九死未悔——第三次长沙会战 实际上,作为“交通要冲”“兵家必争之地”的长沙,日军早已觊觎已久。接连发动了第一次长沙会战和第二次长沙会战,都遭到了中国军民的痛击而未能如愿。第三次会战,日军调集重兵,誓要拿下长沙。那这场战争的结果是怎么样的呢?阅读教材第98页“第三次长沙会战”子目,思考美国为什么会做出材料上述的决定?第九战区长官薛岳为了歼灭日军,首创天炉战法,这种战术类似于骑兵作战,先是佯装败退,让敌人不停地追击自己,然后再派出一部分兵力从左右两侧回头包抄敌人,相当于决战的时刻,对敌人形成三面包围的态势,从地图上看好像是一个香炉的造型,所以命名为“天炉战术”。老师猜测,薛岳将军或许是读过毛主席在1938年发表的《论持久战》,其指导思想与毛泽东同志倡导的“运用运动战、阵地战、游击战三种方式互相配合,必能使敌军处于极困难地位” 的战术精神是基本符合的。 同学们,第三次长沙会战带来了什么样的影响呢? 在第三次长沙会战中,川军团可能不是战绩最出彩的,却是最勇敢,最坚韧的。王超奎奉命守卫战略要地傅家桥,日军派重兵猛攻。当时的战斗究竟有多惨烈?通过后来公开的第27集团军总司令杨森致重庆的电文中可见一斑:“十里纵横据点敌我混战,枪炮声及轰炸声,历历可闻,我伤亡惨重”,“与敌反复争夺,激战终日,雪雨交加,猩红满地。”在日军重炮的攻击下,阵地防御工事尽毁,川军官兵依然顽强的利用颓垣弹穴阻击日军,直至战至最后一人。同学们,这是一种怎么样的抗战精神呢?(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 1.阅读材料,提炼信息,知道长沙地理位置的重要性。 2.阅读材料,知道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的重要原因,以彰显中国军队取得第三次长沙会战胜利的重要影响。 3. 在老师的引导下对川军抗战史料进行解读,分析理解抗战精神之一: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
课堂小结 温塞特曾经说过,如果一个人有足够的信念,他就能够创造奇迹。川军团的信念像火炬一样耀眼,照亮了胜利的道路。 出川将士生活极其艰苦,装备极为简陋。川军各路部队使用的武器极为低劣简陋,川造步机枪既不精确,又常卡(qia)壳,手榴弹甚至不能立即爆破,冬日作战士兵甚至还穿着草鞋,粗布单衣,可谓“武器不堪杀敌,衣被难以御寒”,而就是这样一支在外界看来的“最差的军队”在民族危亡之际,忍辱负重,慷慨赴死,以劣势武器,无数次与装备精良的日军进行殊死决战,用最惨烈的牺牲写成了“无川不成军”五个血红的大字。他们抱定了抗战到底的信念,抱着必胜的信念,坚持抗战,持久抗战,终于打败了凶恶的侵略者、赢得了战争的最后胜利,彰显了属于中国人的百折不挠、坚韧不拔的必胜信念。战争的硝烟散去,死字旗漫卷飘扬,再次诵读,依然振聋发聩。 丹心写春秋,铁血铸川魂。川军之魂就是民族之魂。曾记得80多年前,川军抱着“保家卫国”、“倭寇一日不除,川军誓不还乡”的信念,毅然开赴到前线,书写了“无川不成军”的奇迹。铸就川军之魂。抗战胜利80多年后的今天,我仿佛看到了热血豪情的川军团,巴蜀儿女在他们曾经热血保卫的土地上,众志成城,抗击疫情,重燃“川军之魂”!正所谓“川渝自古无弱汉,巴蜀从来不负国!” 在老师的指导下,正确认识正面战场台儿庄战役、武汉会战、第三次长沙会战的基本史实,包括时间、地点、经过、结果、影响等。正确分析理解伟大抗战精神的基本内涵。 认识台儿庄战役、武汉会战、第三次长沙会战的基本史实,理解不同历史解释、学会从不同角度认识问题,锻炼具体时空下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能力。从文字材料、图表中提取关键信息,认识到伟大抗战精神,是中国人民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将永远激励中国人民克服一切艰难险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