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2015学年高中语文人教新课标期末模拟试题必修一
评卷人
得分
一、选择题(题型注释)
1.下列各项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记念刘和珍君》语言精辟、深刻,发人深思。并能将抽象事理形象化,如“人类的血战前行的历史,正如煤的形成,当时用大量的木材,结果却只是一小块。但请愿是不在其中的,更何况是徒手”。
B.文天祥在《指南录后序》一文中,采用了叙抒议相结合的手法,简要地记叙了他出使元营的斗争情况以及逃脱后的艰险遭遇,并说明抄录诗篇和编纂诗集的目的。文章交错使用长短句、排比句、对偶句,有力地表现了诗人坚忍不拔的精神和忠贞不屈的爱国情感。
C.《小狗包弟》通过叙述小狗包弟的故事,以及自己的情感体验,反映出在文革那个动乱的年代,连狗都难以幸免,任何圣灵都可能遭受不测。从而深刻地揭露了文革的罪恶,作者呼唤人性,同时具有可贵的严于自我解剖的精神。
D.“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是说,读书人最讲意气,非常豪爽。挥洒自如,一点都不吝惜。
2.对《再别康桥》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诗人把自己对母校的深情融进了悄然别离时那富于特色的形象和想象中,形成了一种轻柔、明丽而又俊逸的格调。
B.诗人把潭水比作天上被揉碎了的彩虹,与浮在潭面上的水藻相杂,沉淀在潭水的深处,幽幽的、醇醇的,如梦一般。
C.诗中笼罩着一种宁静、安谧的氛围,水草、柔波、彩虹、星辉,恰当地衬托了诗人静默、悠然的心境。
D.诗人运用比喻、拟人、借代等修辞手法,写出康桥那特有的优美景色,表达了自己那追梦般的思念之情。
3.“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这个诗句的常序应当是()
A.寒秋,湘江北去,独立橘子洲头。 B.湘江北去,独立寒秋,橘子洲去。
C.橘子洲头,寒秋独立,湘江北去。 D.寒秋,独立橘子洲头,湘江北去
4.下列四组加点词中,实词含义相同的一项是( )
A.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范增数目项王
B.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厚遗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
C.贫贱有此女,始适还家门 适得府君书,明日来迎汝
D.举酒属客 举匏樽以相属
5.下列各组中,全没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项( )
A.顷之,未发,太子迟之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B.乃遂收盛樊於期之首,函封之 沛公旦日从百余骑见项王
C.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 范增数目项王
D.愿足下更虑之 秦王复击轲,被八创
6.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 )
A.愿得将军之首以献秦 使工以药淬之
B.因人之力敝之,不仁 因击沛公于坐
C.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 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
D.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也 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7.对下列文言特殊句式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②夫晋,何厌之有 ③若属皆且为所虏 ④晋军函陵,秦军汜南 ⑤刘备天下枭雄 ⑥人马烧溺死者甚众 ⑦不然,籍何以至此 ⑧是寡人之过也 ⑨欲呼张良与俱去 ⑩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21cnjy.com
A、①③|④|⑤⑩⑥|②⑦|⑧⑨ B、①⑩|②⑦|③⑤|④⑨|⑥⑧
C、①⑧|②⑦|③④⑨|⑤|⑥⑩ D、①③|②⑦|④⑨|⑤⑧⑩|⑥
8.下列文言加点词全是古今异义词的一项是( )
①沛公居山东时 ②夫以疲病之卒御狐疑之众 ③愿大王稍假借之 ④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 ⑤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 ⑥复为慷慨羽声,士皆瞋目 ⑦如此则荆吴之势强,鼎足之形成矣 ⑧太子迟之,疑其有改悔 ⑨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⑩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A、①③④⑦⑨⑩ B、②③④⑥⑧⑩ C、①③④⑥⑦⑨ D、③④⑦⑧⑨⑩
9.下列各句中全含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①夫晋,何厌之有 ②沛公起如厕 ③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④ 距关,毋内诸侯 ⑤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⑥卿能办之者诚决 ⑦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 ⑧顷之,烟炎张天 ⑨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 ⑩令将军与臣有郤
A、①④⑤⑦⑨⑩ B、③④⑥⑧⑨⑩ C、④⑤⑥⑧⑨⑩ D、①④⑦⑧⑨⑩
10.下列句中加点词语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①稍迁至栘中厩监 (稍微) ②虞常在汉时素与副张胜相知,私候胜曰 (拜访)
③因厚赂单于(贿赂) ④朝夕遣人候问武,而收系张胜。 (逮捕拘禁)
⑤乃幽武置大窖中,绝不饮食(饮水、食物) ⑥如惠语以让单于(责备)
⑦扶辇下除(台阶) ⑧副有罪,当相坐(定罪)
A、①③⑥⑦ B、②⑤⑥⑧ C、③④⑥⑦ D、②④⑦⑧
评卷人
得分
二、现代文阅读(题型注释)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
近来时见“又一波雾霾汹涌来袭”“京津冀持续受雾霾困扰”,以及“中央气象台继续发布霾黄色预警”和“部分地区有重度霾”等报道,雾霾已严重危害到了人民的身体健康。所以,新修订的《环境保护法》,已涉及关于如何治理雾霾尤其是霾的问题。
霾和雾有所不同。“雾”是一种自然天象,古人有“薄雾浓云”“雾失楼台”之类吟咏,从诗画的角度看,雾柔美、朦胧而神秘。霾就不同了。虽说也是自古就有的一种天象,却全然无此美感,而且随着人为因素越来越频繁地介入,如今已成了一种污染。现代辞书因此释义为“空气中因悬浮着大量的烟、尘等微粒而形成的浑浊现象”。按当下民间流行的通俗说法,就是PM2.5(细颗粒物)严重超标。
霾习惯上也叫阴霾、灰霾或烟霾,这是霾给人的一种很形象的视觉感受:阴沉沉的,灰蒙蒙的,满天烟尘。近来竟与“雾”组合成“雾霾”而频频见诸报端。词典中不见“雾霾”这个词,只有“霾雾”(如《后汉书·郎凯传》“霾雾蔽日”)和“风霾”(如《魏书·崔光传》“昨风霾暴兴”),此外还有“尘霾”“沙霾”“黄霾”等。虽然词典中不见“雾霾”一词的身影,但它却在2013年“荣升”为年度热词。
从形式上看,热词“雾霾”是旧词“霾雾”的倒序,但词义的重心却因此起了变化。“霾雾”原是“夹杂有尘霾的雾”,中心词是“雾”;“雾霾”则是“像迷雾一样的霾”,中心词就成了“霾”。
“霾”并非新字,早在甲骨文中就已屡见,卜辞有“癸卯卜,王占曰,其霾甲辰”和“贞兹雨不霾”之类的记载,可见霾很早就对人们的生活有影响了。前人对霾的认识,从《尔雅》到《康熙字典》乃至上世纪初编成的《中华大字典》,释义几乎是一以贯之的,其中汉刘熙《释名·释天》的释义相对比较全面:“风而雨土曰霾。霾,晦也,言如物尘晦之色也。”“雨”在这里读为yù,作动词“降下”讲,意谓大风扬起的尘土从天而下就是霾。因为空中满是尘土,所以刘熙说霾的天象是“晦”,天色像物体被蒙上了尘土一样昏暗。《晋书·艺文志》说:“凡天地四方昏濛若下尘,十日五日已上,或一月,或一时,雨不沾衣而有土,名曰霾。”可见,满天尘土的“霾”,与雾不同,可以持续多日,甚至长达一个月。《元史》也有至元六年(1340)腊月“风霾蔽都城数日”的记载。
“霾”字从结构上说,是“从雨貍声”。义符是“雨”,说明是一种天象无疑。只是为何要叫“霾”?表声的“貍”是否也有什么特殊含义?
《字汇补·雨部》说:“霾,与埋通,瘞(yì,掩埋)也。”“霾”之尘土蔽物,有似掩埋,所以古籍多有借作“埋”的,如《楚辞·国殇》中“霾两轮兮絷四马”之“霾”。“霾”与“埋”是可以互相通用的。“貍”现在的读音是lí,是“狸”的异体字,指一种野猫。原来的读音为mái。原来,表示掩埋义的汉字,最初并非“埋”,而是“貍”。据说,“貍”之有“埋”义,是因为野猫善于藏伏的缘故。后来,又另造“埋”字,于是“貍于草中”就变为“埋于土中”,“埋”也由此替代了“貍”,而成为表掩埋义的规范字。
就“霾”字而言,之所以借“貍”表声,恐怕也是因为“貍”原有的掩埋义,与“雨尘”义相近的缘故吧。
(选自2014年第7期《咬文嚼字》,略有删节)
1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霾是一种天象,它不仅毫无美感,而且由于人为因素的介入,一直被认为是一种污染。
B.新修订的《环境保护法》已涉及关于如何治理雾霾的问题,由此可见,雾霾已严重危害到了人的身体健康。
C.霾习惯上也叫阴霾、灰霾或烟霾,霾的这些称号与霾给人的视觉感受有很大关系。
D.“雾霾”是个新词,在以前的词典中见不到它。但“雾霾”近来频繁兼职报端,并在2013年成为年度热词。
1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雾与霾虽然同是自然天象,但有所不同,其主要区别就在于雾柔美朦胧神秘而霾没有雾的这种美感。
B.热词“雾霾”与旧词“霾雾”,虽然只有次序的颠倒,但词义重心却因此起了较大的变化。
C.“霾雾”是“夹杂有尘的霾雾”,中心词是“雾”,“雾霾”则是“像迷雾一样”的霾,中心词成了“霾”。
D.“霾”在甲骨文中就已屡见,卜辞有“癸卯卜,王占曰,其霾甲辰”的记载。这说明“霾”在商代就影响到人们的生活了。
1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尔雅》《康熙字典》乃至上世纪初编成的《中华大字典》,它们对“霾”的释义几乎是一样的。
B.《晋书·艺文志》说:“凡天地四方昏濛若下尘,十日五日已上……雨不沾衣而有土,名曰霾。”这句话意思是说,“霾”尽管持续时间长短不同,但尘土中夹杂着未能湿透衣服的小雨。
C.“霾”是个形声字,义符为“雨”,说明是一种天象,声符为“貍”,说明“霾”的读音。
D.“霾”借“貍”表声,除了取其声音外,也可能是因为“貍”有掩埋义,与“雨尘”义相近的缘故。
评卷人
得分
三、文言文阅读(题型注释)
阅读下面的语段,完成文后各题。
荆轲奉樊於期头函,而秦武阳奉地图匣,以次进,至陛下,秦武阳色变振恐,群臣怪之,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北蛮夷之鄙人,未尝见天子,故振慑,愿大王少假借之,使毕使于前。”秦王谓轲曰:“起,取武阳所持图。”
轲既取图奉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因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揕之。未至身,秦王惊,自引而起,绝袖。拔剑,剑长,操其室。时恐急,剑坚,故不可立拔。
荆轲逐秦王,秦王还柱而走。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而秦法,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诸郎中执兵皆陈殿下,非有诏不得上。方急时,不及召下兵,以故荆轲逐秦王,而卒惶急无以击轲,而乃以手共搏之。
是时,侍医夏无且以其所奉药囊提轲。秦王方还柱走,卒惶急不知所为,左右乃曰:“王负剑!王负剑!”遂拔以击荆轲,断其左股。荆轲废,乃引其匕首提秦王,不中,中柱。秦王复击轲,被八创。
轲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以骂曰:“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
左右既前斩荆轲,秦王目眩良久。
(《战国策》)
14.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荆轲顾笑武阳 顾:回头看
B.愿大王少假借之 假借:宽容,原谅
C.秦王惊,自引而起 引:伸直身子
D.荆轲废,乃引其匕首提秦王 废:残废
15.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中加点词相同的一项是
例:而乃以手共搏之
A.以次进 B.以故荆轲逐秦王
C.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 D.侍医夏无且以其所奉药囊提轲
16.下列句中加点通假字的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秦武阳色变振恐 振:通“赈”
B.群臣惊愕,卒起不意 卒:通“猝”
C.秦王还柱而走 还:通“环”
D.图穷而匕首见 见:通“现”
17.下列对情节、人物及写法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选文描写了荆轲刺秦王过程中“顾笑武阳”“图穷匕见”“倚柱笑骂”等惊心动魄场面。
B.写荆轲“笑”——“顾”——“前”三个动作,衬托出秦武阳的胆怯和秦王的威严。
C.作者以群臣的惊愕,秦王的惶急、左右的惊呼,从侧面衬托了荆轲的英雄虎胆。
D.选文最后写荆轲事败之后“倚柱而笑,箕踞以骂”,从正面刻画了荆轲的英雄形象。
评卷人
得分
四、默写(题型注释)
18.默写填空(15分)
(1)金沙水拍云崖暖, 。
(2)风萧萧兮易水寒, 。
(3)子曰:“ , 。智者动,仁者静。智者乐,仁者寿。《论语·雍也》21教育网
(4)吾日三省吾身: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论语?雍也》)21·世纪*教育网
(5)她静默地远了,远了, , 。(戴望舒《雨巷》)www-2-1-cnjy-com
(6)寻梦?撑一支长篙,_____________________ ,满载一船星辉,____________________ 。(徐志摩《再别康桥》)【出处:21教育名师】
(7) _,不知; ,不武。(《左传·烛之武退秦师》21教育名师原创作品
(8)__________________,大礼不辞小让。__________________ ,我为鱼肉,何辞为?(《史记·鸿门宴》)
(9)真的猛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鲁迅《记念刘和珍君》)
评卷人
得分
五、诗歌鉴赏(题型注释)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题目。
泊白沙渡
真山民①
日暮片帆落,渡头生暝烟②。与鸥分渚③泊,邀月共船眠。
灯影渔舟外,湍声客枕边。离怀正无奈,况复听杜鹃④。
注:①真山民:宋朝遗民,他痛遭国亡,隐姓埋名,而以“山民”自称。②暝烟:傍晚的烟霭。③渚:水中小块陆地。④杜鹃:又名杜宇、子规,它总是朝着北方鸣叫,六、七月鸣叫声更甚,昼夜不止,发出的声音极其哀切。【来源:21cnj*y.co*m】
19.这首诗的首联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起到什么作用?(5分)
20.“邀月共船眠”中的“邀”字用得相当精妙,请简要赏析。(5分)
评卷人
得分
六、语言表达(题型注释)
21.阅读下面的文字,用三个词语简要概括意境的特点。(3分)
意境是人们在审美活动中,用心灵去观照外界对象,并在把握和领会对象的基础上,充分展开想像,创造出来的新的意蕴和坑界。首先,从审美活动的角度看,意境超越了具体的有限的物象、事件、场景,进入无限的时间和空间,从而对整个人生、历史、宇宙获得的一种哲理性的领悟和感受;因而,这种超越性会使审美者从当下的现实中超越出来进入一种自由境界。其次,人们进行审美活动时,会把此时、此地的情与景和彼时、彼地的情与景,通过时空转换融合在同一个意境中,并使人们摆脱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和束缚,得到审美的心灵自由。另外,在审美活动中,作为主体的人与作为客体的审美对象在人的思想意识领域中会创造一个完全独立于眼前的现实世界的审美世界、艺术世界,这种主客统一可以说是所有审美形态共同具有的内涵,而意境的主客统一是最为完整且有特殊含义的,其极致是“物我两忘”。
参考答案
1.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D “不吝惜”错,是说热情奔放,劲头正足。
考点: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2.C
【解析】
试题分析:C诗人的心境并不是“静默、悠然的”。
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分析综合 C。
3.D
【解析】
试题分析:可按照主语、状语、谓语、宾语的顺序排列。
考点: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能力层级为分析理解B。
4.D
【解析】
试题分析:D项两句中的“属”都通“嘱”,劝人喝酒。A项,前句中的“数”作数词,几;后句中的“数”作量词,多次、屡次。B项,前句中的“遗”是“遗漏”之意;后句是“赠送、送给”之意。C项中的“适”,前句是“出嫁”之意;后句是“刚刚”之意。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5.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中,A项第一句中的“迟”是意动用法,“认为迟”;第二句中的“鄙”是名词用作动词,“把(边远的郑国)作为边疆”。B项第一句中的“函”是名词用作状语,“用木匣子(封着)”。第二句中的“从”是使动用法,“使(百余骑)跟从”。C项第一句中的“翼”是名词用作状语,“像鸟翼一样(掩蔽沛公)”。第二句中的“目”是名词用作动词,“使眼色”。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6.C
【解析】
试题分析:解答此题,可根据对课本学习的回忆,先将句子意思读懂,然后再分析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其中,A项的“以”,前者作连词,相当于“用来”;后者作介词,相当于“用”。B项的“因”虽都作介词,但前者相当于“凭借、依靠”;后者相当于“趁”。C项的“而”都作连词,都表转折。D项的“乃”前者表判断,相当于“是”;后者作副词,相当于“才”。【版权所有:21教育】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7.D
【解析】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文言文句式的理解能力。常见的文言句式如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等,①③为被动句;②⑦宾语前置句;④⑨为省略句;⑤⑧⑩判断句;⑥为定语后置句。所以选D。2-1-c-n-j-y
考点: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8.A
【解析】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文言实词古今异义的理解能力。①古义:崤山以东 今义:山东省;③古义:宽容 今义:冒充、假托;④古义:中原;今义:中华人民共和国;⑦古:态势形成今:形成、造成 ;⑨古义:出使的人 今义:常用于出门时所带的包裹、箱子、网袋等物品;⑩古义:意外的变故。今义:十分,极。所以选A。21*cnjy*com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9.C
【解析】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文言实词通假字的理解能力。④“距”通“拒”,“内”通“纳”;⑤“倍”通“背”;⑥“诚”通“请”;⑧ 炎:同焰;⑨孰,通“熟”, 仔细;⑩郤,通“隙”。所以选C。2·1·c·n·j·y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10.D
【解析】
试题分析:在文言文阅读当中,辨析重要词语的含义正确与否,有时就需要结合具体的语境,根据上下文推断出其词义①稍:渐渐 ;③赂:抵押;⑤饮食:饮:给……喝。食:给……吃。动词。所以选D。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11.A
12.A
13.B
【解析】
11.
试题分析: “一直”错,“如今已成为污染”,说明霾以前仅仅是自然现象,而并不被人们视为污染。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12.
试题分析:“其主要区别”是无中生有,文中无据。两者主要区别应为:霾如今是污染,而雾不是污染。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13.
试题分析: “雨”的翻译应为“降下”,尘土降下,而非“下雨”。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14.D
15.D
16.A
17.B
【解析】
14.
试题分析:理解文言中实词的含义,一定要联系具体的语境,不能用现代汉语的意思来解释文言文中的实词。D项的解释即是直接把它理解为现代汉语中的意思。废,倒下。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15.
试题分析:例句中的“以”为介词,用。A项中的“以”为介词,按照,依照;B项中的“以”,介词,因为;C项中的“以”,目的连词,来;D项中的“以”为介词,用。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16.
试题分析:B项,卒,通“猝”,突然。C项,还,通“环”,绕。D项,见,通“现”,显现。A项错误在于,“振”应是“震”的通假字。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17.
试题分析:回答此题,可将各选项表述同文本相关内容进行比较,以确定正误。题中,B项错误在于,荆轲的动作并没有突出秦王的威严。 21*cnjy*com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参考译文:
荆轲捧着装了樊於期头颅的盒子,秦武阳捧着地图匣子,按次序进宫,到达殿前的台阶下,秦武阳脸色都变了,十分害怕,秦国的群臣对此感到奇怪。荆轲回过头来对秦武阳笑了笑,上前替他向秦王谢罪说:“北方蛮夷地区的粗鄙人,没有拜见过天子,所以害怕,希望大王稍微原谅他些,让他在大王的面前完成他的使命。”秦王对荆轲说:“起来,取来武阳所拿的地图!”
荆轲拿了地图捧送给秦王,打开地图,地图全部打开,匕首就露了出来。于是荆轲左手抓住秦王的衣袖,右手拿着匕首刺秦王。还没有刺到秦王的身上,秦王非常惊骇,自己伸直身子站起来,挣断了袖子。秦王拔剑,剑太长,就握住剑鞘。当时秦王心里又怕又急,剑插得很紧,所以不能立即拔出来。
荆轲追逐秦王,秦王绕着柱子跑。秦国的君臣都惊呆了,事情突然发生,意料不到,大家都失去了常态。并且按照秦国的法律,臣子们侍立在殿上的,不能带一点兵器;那些宫廷侍卫握着武器,都排列在宫殿的台阶下面,没有君王的命令不能上殿。当危急的时候,来不及召唤阶下的侍卫,所以荆轲追逐秦王,大家仓猝间惊惶失措,没有武器用来击杀荆轲,仅仅用空手一起同荆轲搏斗。
这时,秦王的随从医官夏无且(jū)用他手里捧着的药袋投击荆轲。秦王还正在绕着柱子跑,仓猝间惊惶失措,不知道怎么办。侍臣们就说:“大王背着剑!大王背着剑!”秦王于是拔出剑用来攻击荆轲,砍断了荆轲的左大腿。荆轲倒下了,就举起他的匕首投击秦王,没有击中,击中了柱子。秦王又砍击荆轲,荆轲被砍伤了八处。
荆轲自己知道事情不能成功了,靠着柱子笑着,像撮箕一样地张开两腿坐在地上,骂道:“事情之所以没有成功,是想活生生地劫持你,一定要得到约契来回报燕太子啊!”
秦王的侍臣上前,斩杀荆轲。事后,秦王还头昏眼花了好长一段时间。
18.
(1)大渡桥横铁索寒
(2)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3)智者乐水,仁者乐山
(4) 为人谋而不忠乎
(5)到了颓圮的篱墙,走尽这雨巷)
(6)向青草更青处漫溯,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7)失其所与,以乱易整
(8)大行不顾细谨,人为刀俎
(9) 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
【解析】
试题分析:此类题目要注意重点字的写法,尤其是注意一些生僻字,近似字的写法,不能出现错别字或漏字、多字。www.21-cn-jy.com
考点: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能力层级为识记A。
19.诗人借用落日、帆影、暝烟(1分)等意象,描绘了一幅傍晚、渡口(1分)空寂苍茫(1分)的画面。渲染空寂苍茫的氛围(1分),点明时令(1分)。【来源:21·世纪·教育·网】
20.“邀”是邀请的意思(1分),运用了拟人的手法(1分),赋予明月以人的情感(1分)。月在天上,影落船中,就好像诗人邀来同眠似的,充分写出了诗人夜泊沙渚、望月思乡、倍感孤寂的情感(2分)。
【解析】
19.首联“日暮”“渡头”点明晚泊的时间、地点;诗歌的前两句通过描写“日暮”之景,渲染了一种空寂、苍茫的氛围,表达了诗人念家而不得归的落寞与惆怅之情。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0.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炼字题,炼字类题目一般从以下几方面着手:该字的字典义+临时语境义,该字使用的表达技巧+表达效果,该字所传递的作者的情感、态度。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1.①超越性(超越具象);②融合性(摆脱时空);③统一性(主客统一)
【解析】
试题分析:此题属于提取关键词。 如何提取关键词,可采用如下一些方法:
方法一、提取要素。这种方法主要是针对记叙类材料,记叙性文段包括消息在内。对这种 文体形式的压缩,要把握记叙的要素:时间、地点、人物(包括对象、身 份等)、事件。概括起来就是:什么时间什么地方什么人干了什么事情, 有什么结果。然后再对这些信息进行调整提取关键词。
方法二、摘取中心。这种方法要注意准确地把握一段语言材料的中心,打叶削枝,摘取中 心句或关键句,根据要求把多余的枝叶去掉。一般说来,新闻材料往往要 抓住第一句或第一段,即新闻的导语。议论类或说明类的材料要能抓住中 心论点或者要说明的中心意思,然后再在中心句中提取关键词。
方法三:分层提炼 针对语意较复杂的材料,我们可采取各个击破的方法,先给原有的语 段划分层次,提炼各层次的要点,然后再提取关键词。21·cn·jy·com
考点:扩展语句,压缩语段。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