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3 降水的变化与差异
【学习目标】
1.运用所学知识,说出降水的测定方法及降水的形式。
2.运用降水资料,绘制并阅读降水量柱状图,描述降水的时间变化特点。
3.阅读世界年降水量分布图,归纳世界降水分布特点。
【教学重难点】
重点:世界年降水量的分布。
难点:降水柱状图和等降水量线图的阅读。
【教学方法】
讲授法、读图分析法、活动探究法、比较法。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课件展示“乌镇”“撒哈拉沙漠”景观图,对比景观差异,提出影响两地景观差异的主要因素,引入新课——降水的变化与差异。
新课讲授:
一、降水和降水量的测定
展示关于降雨、降雪、冰雹的三幅漫画,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1.降水的定义?
2.降水的形式?
定义:大气中的水汽遇冷凝结成水滴或冰晶,以雨、雪、冰雹等形式降落到地面。雨、雪、冰雹等统称为降水,雾、霜、露等不是降水。降雨是降水的主要形式。
3.降雨量的单位?(毫米)
4.降雨的等级?
总结:气象部门根据24小时内的降雨量把降雨划分为:小于10毫米为小雨;大于等于10毫米小于25毫米为大雨;大于等于50毫米为暴雨;100-250毫米为大暴雨;大于250毫米为特大暴雨等不同等级。
过渡:无论是人类的生活还是生产活动,都受到降水的影响。那么,降水落到地面,我们如何测量降水量的多少呢?
5.降水量的测量
展示“雨量器和量杯”,学生阅读教材“降水量的测量”,自学雨量器和量杯的使用。
过渡:我们该如何来测量日降水量呢?
总结:一般每天8时、20时各观测一次,并把两次观测到的降水量相加,得到的是该
地的日降水量;把某月每天观测到的降水量相加,得到的是该地的月降水量;把某年每月观测到的降水量相加,得到的是该地的年降水量。
强调:通常所说的年降水量,是指多年平均降水量。
承转:展示“鄱阳湖某码头水位图”,结合家乡的河流水位季节变化,提出:我国鄱阳湖一年内,同一河段出现不同的水位差异,与哪一因素有关呢?
二、降水的季节变化
1.判读降水量柱状图
强调:一个地方一年内降水的季节变化,通常用各月降水量柱状图来表示。
展示“北半球某地多年月平均降水量”图,提出以下思考:
(1)该地的年降水量约为多少毫米?
(2)降水较多的月份是哪些?属于什么季节?
(3)降水较少的月份是哪些?属于什么季节?
(4)降水的季节变化规律是?
2.绘制降水量柱状图
根据降水资料和降水量柱状图的绘制步骤,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自学:横纵坐标分别表示什么?纵坐标的数值是如何得来的?月降水量高度如何标记?尝试绘制济南市的月平均降水量柱状图,并说出该地的降水季节变化特点。
过渡:济南市的降水主要集中于夏季,那不同地方而言,降水量的季节变化是不是都如此呢?请根据新加坡、北京、罗马的各月降水量柱状图来说明。
3.比较降水量柱状图
一年内,有的地方(如新加坡),全年多雨;有的地方(如北京),夏季多雨;有的地方(如罗马)冬季多雨。
承转:降水量柱状图只能反映降水随时间的变化规律,就不同地方来说,降水也不一样,有的地方多,有的地方少,那么,世界降水分布有没有规律可循呢?
三、降水的空间分布
1.等降水量线图
引导学生回顾等温线图,进而引入等降水量线的定义,等降水量图的分析,并明确等降水量线的读图方法。
(1)定义:人们根据世界各地的气象记录,把同一时段内降水量相同的地点,在地图上用线连接起来,这叫做等降水量线。
说明:通常用等降水量线图来表示降水的空间分布。
(2)判读等降水量线:读数值;看疏密。
2.世界年降水量的分布规律
展示“世界年降水量分布图”,指出四地的景观差异。
活动一:说出赤道地区和两极地区的大致年降水量;
活动二:读图说出南、北回归线附近年降水量在200毫米以下和1000毫米以上的地区;
活动三:在亚欧大陆中纬度地区,内陆地区与沿海地区年降水量有什么差别?
归纳:
规律一:世界降水从赤道向两极地区递减。(纬度因素)
规律二:南、北回归线附近,大陆东岸降水多,西岸降水少。
规律三:中纬度地带,沿海地区降水多,内陆地区降水少。(海陆因素)
展示世界“雨极”“干极”图,思考:乞拉朋齐成为世界“雨极”的原因。
规律四:在山地,迎风坡降水多,背风坡降水少。(地形因素)
课堂练习:
见课件。
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通过联系日常生活和阅读相关的图文资料,了解了降水和降水量的测定,分析了降水的季节变化和空间分布规律,并探讨了影响降水分布的因素,着重培养学生阅读降水量柱状图和等降水量线图的能力,认识到降水对于人类生产生活的重要影响。
作业布置:
完成本节课配套课后练习。
【板书设计】
4.3 降水的变化与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