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一单元《声音》大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教材版本 教科版 单元(或主题)名称 《声音》
单元主题 科科和研研是邻居,最近研研参加了一个比赛“制作创意小乐器”,于是天天在家里做试验。科科最近准备在家看书的,可是总听到一些奇奇怪怪的声音,但又不知道这些声音是从哪来的?郁闷的科科准备去找研研玩,到了研研家才发现,原来“罪魁祸首”就是研研。本来研研总是做不出满意的乐器就很烦了,被科科一说就更生气了:“我明明是在自己家做试验,怎么会吵到你呢?”于是,科科和研研就闹别扭了。同学们,如果让你们来解决这个事情,你们会怎么做呢?
课标要求 核心概念:物质的运动与相互作用(3-4年级) 学习内容:声音的传播(3-4年级) 1.例说明声音在不同物质中可以向各个方向传播。 2.举例说明声音因物体振动而产生。 3.知道声音有高低和强弱之分;制作能产生不同高低、强弱声音的简易装置,知道振动的变化会使声音的高低、强弱发生改变。 4.知道保护听力的方法。 学业要求:(3-4年级) 1.能在教师指导下设计实验,研究声音与物体振动的关系; 2.能解释声音产生与物体振动的关系,以及声音高低、强弱的改变与振动变化的关系。 3.能说明声音可以在不同物质中传播。
教材分析 在平时的生活经验中,学生已经能分辨声音一些基本特征,比如悦耳、刺耳等,有一定的感性认识。进入四年级,学生的探究方法和技能都有了很大程度的发展,因此,在本单元的学习中,学生将采用感官和各种辅助工具,对声音进行更为深入的探究。 “声音”这一单元共8课时,是为4年级学生设计的,里面的一系列活动可以帮助他们找到上述问题以及他们可能还会问到的一些声音问题的答案。本单元的前半部分,学生将探索一些关于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声音振动的频率与音高、声音的振幅与音量的关系的基本规律。 第1课“听听声音”,学生将听到不同的声音,并且去思考这些声音是怎样发出来的 并对听到的声音进行描述。回忆有关声音的知识和相关问题,并与同学进行描述。第2课“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当学生探索了由不同物体振动发出的声音后,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这一概念会得到初步的理解。第3课“声音是怎样传播的”,学生将认识到物体振动产生声音,这个振动同样会使它接触到的物体(包括气体)产生振动,这样声音就从一个地方传播到另一个地方。第4课“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学生通过一个鼓膜模型可以观察到人耳是怎样接受声音的。这种经历会加深学生对声音是怎样通过不同的物质传播的理解。第5课“声音的强与弱”和第6课“声音的高与低”,集中探讨声音的两个基本属性——音量、音高的产生与变化。通过改变尺子振动部分的长度,使振动的频率发生变化,而这种变化用肉眼是可以识别的。学生在仔细观察尺子振动快慢变化的同时,可以倾听到音高的相应变化。讨论尺子振动部分的长度、观察到的振动和相应音高的关系,学生可以建立起较高的音高是由较高的振动频率产生的这一概念。第7课“让弦发出高低不同的声音”,学生将进一步通过让弦发出高低不同的声音,探究声音的高低变化与物体振动频率的关系。第8课“制作我的小乐器”,学生在探究了乐器发声的秘密后,自己动手制作一个简单的小乐器,进一步理解物体的发声原理,体会科学与技术的密切联系。
学情分析 在平时的生活经验中,学生已经能分辨声音一些基本特征,比如悦耳、刺耳等,有一定的感性认识。进入四年级,学生的探究方法和技能都有了很大程度的发展,因此,在本单元的学习中,学生将采用感官和各种辅助工具,对声音进行更为深入的探究。
单元目标 科学观念: 声音因振动而产生。 声音在不同的介质中,可以向各个方向传播。 声音的高低、强弱与物体振动有关。 2.科学思维: 举例说明声音在不同物质中可以向各个方向传播。 举例说明声音因物体振动而产生。 知道声音有高低和强弱之分;制作能产生不同高低、强弱声音的简易装置,知道振动的变化会使声音的高低、强弱发生改变。 懂的如何听到声音,知道保护听力的方法。 3.探究实践: 制作能产生不同高低、强弱声音的简易装置,在制作过程中及完成后进行相应的测试和调整。 能如实讲述事实,不盲从,当发现事实与自己原有的想法不同时,能尊重事实,形成用事实说话的证据意识。 态度责任: 关注噪声的危害,懂得保护自己耳朵,树立自我保护意识。 乐于小组合作探究,能主动参与合作学习活动,愿意倾听他人的意见,积极分享自己的观点。 具有分析、反思、尝试运用多种探究方法的创新意识。
单元结构化活动
达成评价 围绕课时学习目标 1.关注课堂问题预设与学生课堂反馈表现 2.作业设计与学生答题正确率的及时分析 3.对声音的产生、传播、听声音、声音的强弱、高低、以及制作小乐器的测试性评价。 围绕单元和主题目标 1.分层设置单元测试 2.探究声音的特点及如何控制声音。
单元课时课型规划 课时课型课时内容课时目标 (单元目标分配)课时学习任务 (或问题) (一般1-2个) 达成评价1体验课听听声音了解声音的特征听到不同的声音,并且去思考这些声音是怎样发出来的。听到不同的声音,并且能分辨这些声音是怎样发出来的。1实验课声音是怎样产生的知道声音因物体振动而产生探索由不同物体振动发出声音。明确声音是由振动产生。1实验课声音是怎样传播的举例说明声音在不同物质中可以向各个方向传播通过实验认识声音在不同物质中可以向各个方向传播。认识声音在不同物质中可以向各个方向传播。1实验课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懂的如何听到声音,知道保护听力的方法学生通过一个鼓膜模型可以观察到人耳是怎样接受声音的。加深学生对声音是怎样通过不同的物质传播的理解。1实验课声音的强与弱知道声音有高低和强弱之分。集中探讨声音的两个基本属性——音量、音高的产生与变化。通过实验,掌握音量、音高的产生与变化。1实验课声音的高与低知道声音有高低和强弱之分集中探讨声音的两个基本属性——音量、音高的产生与变化。通过实验,掌握音量、音高的产生与变化。1实验课让弦发出高低不同的声音制作能产生不同高低、强弱声音的简易装置通过让弦发出高低不同的声音,探究声音的高低变化与物体振动频率的关系。通过让弦发出高低不同的声音,探究声音的高低变化与物体振动频率的关系。1观察课制作我的小乐曲制作小乐器。自己动手制作一个简单的小乐器,进一步理解物体的发声原理,体会科学与技术的密切联系。自己动手制作一个简单的小乐器,进一步理解物体的发声原理,体会科学与技术的密切联系。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5课时《声音的强与弱》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科学观念:声音的强弱可以用音量来描述。物体振动的幅度越大,声音越强,音量越大;物体振动的幅度越小,声音越弱,音量越小。
科学思维:以探究活动中观察到的事实为证据,分析归纳出物体声音的强弱与振动幅度有关。探究实践:通过多种方法使物体发出强弱不同的声音,观察物体的振动情况,建立“物体的振动状态”与“发出声音的强弱’之间的联系。
态度责任:形成善于观察并把事物的特点和性质相联系的习惯。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声音的强弱可以用音量来描述。物体振动的幅度越大,声音越强,音量越大;物体振动的幅度越小,声音越弱,音量越小。
难点:通过使物体发出强弱不同的声音,观察物体振动幅度的不同,把物体的振动状态和发出的不同声音联系起来,提高实验操作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
三、评价任务(根据需要设计评价量规)
1.活动一能根据要求进行游戏,并且能对声音强弱进行合理猜测。
小组评价量表1
评价内容 标准 星等
参与课堂游戏,对声音强弱的原因提出合理猜想。 积极参与游戏得1; 能依据游戏体验发现声音的强弱跟发声物体振动有关得2。 能依据游戏体验振幅越大,声音越强(或振幅越小,声音越弱)得2。 ( )
动手操作,观察实验现象归纳得出实验结论。
小组实验评价量表2
评价内容 评价标准 星等
实验一:探索钢尺发音强弱与什么有关 1.积极参与实验,分工明确,得1☆。 2.认真如实填写实验记录表得1☆。 3.能根据实验记录分析出结论:钢尺的振动幅度越小,声音越弱;钢尺的振动幅度越大,声音越强,得2☆。 ( )☆
实验二:探索皮筋发音强弱与什么有关 1.积极参与实验,分工明确,得1☆。 2.能用对比实验进行探究,且能控制变量,得2☆。 3.认真如实填写实验记录表得1☆。 4.能根据实验记录分析出结论:橡皮筋的振动幅度越小,声音越弱;橡皮筋的振动幅度越大,声音越强,得2☆。 ( )☆
实验三:探索鼓面发音强弱与什么有关 1.积极参与实验,分工明确,得1☆。 2.认真如实填写实验记录表得1☆。 3.能根据实验记录分析出结论:鼓面的振动幅度越小,声音越弱;鼓面的振动幅度越大,声音越强,得2☆。 ( )☆
3.根据实验结论,描述声音强弱与振幅大小得关系,并举例说明。
小组评价量表3
评价内容 标准 星等
描述声音强弱与振幅大小得关系 知道物体振动的幅度越大,声音越强,音量越大1; 知道物体振动的幅度越小,声音越弱,音量越小1; 语言通畅,清楚1 ( )☆
能举例说明 根据生活实际举出例子,每条1 ( )☆
四、教学过程
学习活动 设计意图 效果评价
(一)情境导入 科科和研研终于和解了,研研向科科道了歉,科科决定帮助研研制作乐器。可是他们做出的乐器声音很小,为了能够解决这些问题,他们再次找到果果老师。这次果果老师把他们带到实验室一起探究声音的强与弱与什么有关。在果果老师的指导下,他们能找到答案吗? 通过故事情境,活跃课堂氛围,激发学生探究新知的积极性。 学生融入故事情节,对能够联系本节内容的,要给予积极评价。
(二)探究活动 评价活动一:猜想声音的强弱与什么有关 同学们其实生活中有许多声音,它们有强有弱,现在我们做一个游戏,体验一下吧! 教师组织游戏:“麦霸”游戏 要求: 学生平均分成三个小组进行游戏,每组选出代表进行游戏。准备三张白纸,每张白纸下边挂一个相同的吊坠(比如羽毛)。每组代表嘴贴着白纸中央大喊,吊坠晃动快的获胜。 教师提出问题:声音的强弱怎么形成呢? 学生交流提出猜想。 预设:生1:跟发声物体振动有关。 生2:振幅越大,声音越强。 评价活动二:探究声音强弱与什么有关 下面我们用实验来证明自己的猜想吧! 实验一:探索钢尺发音强弱与什么有关 实验材料:一把钢尺 实验步骤: (1)一把钢尺伸出桌面大约20厘米,用一只手压住钢尺的一端。 (2)用另一只手轻轻拨动钢尺的另一端,听听钢尺发出的声音,并观察钢尺是怎样振动的。 (3)再用力拨动钢尺,仔细听钢尺声音,并观察发出的声音和它的振动幅度有什么变化。 (4)组内分工合作(可以不同角色相互轮换),记录实验现象: 实验方法声音强弱振幅大小轻轻拨动钢尺声音弱振幅小用力拨动钢尺声音强振幅大
分析实验结论: 钢尺的振动幅度越小,声音越弱;钢尺的振动幅度越大,声音越强。 实验二:探索皮筋发音强弱与什么有关 实验材料:一个长钉子、一块木板、一根橡皮筋 实验步骤: 1.将一个长钉子固定在木板上(注意不要弄伤手),将橡皮筋拴在钉子上。 2.轻轻拨动橡皮筋的一侧,听听橡皮筋发出的声音,并观察橡皮筋是怎样振动的。 3.用力拨动橡皮筋的同侧,仔细听橡皮筋的声音,并观察发出的声音和它的振动幅度有什么变化。 4.组内分工合作(可以不同角色相互轮换),记录实验现象: 实验方法声音强弱振幅大小轻轻拨动皮筋声音弱振幅小用力拨动皮筋声音强振幅大
分析实验结论: 橡皮筋的振动幅度越小,声音越弱;橡皮筋的振动幅度越大,声音越强。 实验三:探索鼓面发音强弱与什么有关 实验材料:鼓、一些碎纸屑、一对鼓槌 实验步骤: 1.将纸屑铺在鼓面上(注意保持均匀)。(提示:通过比较轻小物体被弹起的高度来比较鼓面振动幅度的大小,这是利用了转换法。) 2.用手轻轻敲击鼓面中央,听听鼓面发出的声音,观察鼓面的变化。 3.用力敲击鼓面,听听音量大小,仔细听鼓的声音,并观察发出的声音和纸屑的振动幅度有什么变化。 4.组内分工合作(可以不同角色相互轮换),记录实验现象: 实验方法声音强弱纸屑变化振幅大小轻轻敲击鼓面声音弱轻微跳动振幅小用力敲击鼓面声音强剧烈跳动振幅大
分析实验结论: 鼓面的振动幅度越小,声音越弱;鼓面的振动幅度越大,声音越强。 评价活动三:声音强弱的原理及应用 通过实验知道声音的强弱与什么有关。现在咱们根据自己小组实验情况,来回答老师几个问题,教师组织活动。 1.分析你的记录,你能发现物体振动幅度的大小与声音强弱的关系吗 学生讨论,得出结论。 声音的强弱可以用音量来描述。 物体振动的幅度越大,声音越强,音量越大; 物体振动的幅度越小,声音越弱,音量越小。 2.我们还能举出哪些事例证明声音的强弱与物体振动的幅度有关? 学生讨论,得出结论。 大声说话时,声带振动的幅度大;小声说话时,声带振动的幅度小。我们轻轻走路时,脚步振动的幅度小,发出的声音小;重重走路时,脚步振动的幅度大,发出的声音大。 活动一: 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游戏感受声音的强弱的效果,并提出猜想。 活动二: 通过实验验证声音强弱与振幅有关。 活动三: 交流意见,加深理解,利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活动一: 教师观察学生是否能够顺利进行游戏,并且能够猜想声音的强弱怎么形成。完成量规1评价。 活动二: 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完成实验,对实验现象进行记录,并且分析出决定声音的强弱的因素。完成量规2评价。 活动三: 学生能利用所学知识,以小组为单位,对问题进行讨论,能描述声音强弱与振幅大小得关系,并举例说明。(完成评价量表3)
(三)生活应用 同学们,人耳为什么能听到强弱不同的声音?还能判断出声音的位置? 预设:人耳能听到强弱不同的声音是由于鼓膜的作用。强弱不同的声音,使得鼓膜振幅大小不同。 教师:各种强弱不同的声音是直接引起鼓膜的振动吗? 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人耳听到声音,是振动物体引起周围空气振动,在不断地带动下最终鼓膜附近的空气振动引起鼓膜的振动。 展示图解人听到苍蝇声音的过程: 小结:因为物体振动幅度不同,引起周围空气的振动幅度也不同,传入我们耳中的声音强弱不同。 拓宽领域挥新知、知识运用巧迁移。 观察学生是否积极参与课堂谈论以及对生活现象解释。
(四)知识总结 学生自主总结,用简报或思维导图等形式,进行展示。 帮助学生学会设计思维导图,通过导图总结归纳本节课内容。 教师考查学生运用思维导图进行归纳总结的能力,及时给予评价。
四、成果集成
通过实验总结出:物体振动的幅度越大,声音越强,音量越大;物体振动的幅度越小,声音越弱,音量越小。
五、作业设计
【知识技能类作业】
1.填空。
(1)声音的 ( )可以用音量来描述,振动幅度越大,声音越 ( ) ;振动幅度越小,声音越( )。
(2)想让钢尺声音变大,需要让钢尺振幅( )。
(3)声音的强弱与物体( )大小有关。
2.判断。
(1)用力拉小提琴时发出的声音大。( )
(2)物体振幅越大,音量越大。( )
(3)我们要让物体音量变大,需要捂住耳朵。( )
答案:
1.(1)强弱 大 小(2)变大(3)振幅
2. (1)√ (2)√ (3)×
【综合实践类作业】
自制一个拨浪鼓,体验声音大小与振幅的关系。
板书设计
1.5声音的强与弱 振动幅度越小,声音越弱,音量就越小; 振动幅度越大,声音越强,音量就越大。
七、教学反思
本节课我以新课程标准为依据。我根据四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及其认知规律,用故事引入,采用了直观教学和实验探究的教学方法。四年级学生非常乐于探究的问题,让学生将“物体的振动状态”与“发出声音的强弱”联系起来是本课的重点,借此培养学生善于观察的习惯,并且提高他们的归纳总结能力。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共27张PPT)
1.5声音的强与弱
教科版四年级上册
科科和研研的争论
单元主题
科科和研研是邻居,最近研研参加了一个比赛“制作创意小乐器”,于是天天在家里做试验。科科最近准备在家看书的,可是总听到一些奇奇怪怪的声音,但又不知道这些声音是从哪来的?郁闷的科科准备去找研研玩,到了研研家才发现,原来“罪魁祸首”就是研研。本来研研总是做不出满意的乐器就很烦了,被科科一说就更生气了:“我明明是在自己家做试验,怎么会吵到你呢?”于是,科科和研研就闹别扭了。同学们,如果让你们来解决这个事情,你们会怎么做呢?
单元主题
于是果果老师带着他们去探索声音的秘密……
孩子,我带你去探索一下吧!
我们找老师解决吧!
单元结构化活动
科科和研研的争论
帮助科科“不被吵到”
声音的特点、产生、传播
改变声音强弱、高低
帮助研研尽快制作出乐器
听听声音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声音是怎样传播的
我们是怎么听到声音的
声音的强与弱
声音的高与低
让弦发出高低不同的声音
制作我的小乐器
调解科科和
研研的矛盾
声音的强弱
科和研研终于和解了,研研向科科道了歉,科科决定帮助研研制作乐器。可是他们做出的乐器声音很小,为了能够解决这些问题,他们再次找到果果老师。这次果果老师把他们带到实验室一起探究声音的强与弱与什么有关……
这次在果果老师的指导下,他们能找到答案吗?
故事导入
新知探究
活动一:猜想声音的强弱与什么有关
“麦霸”游戏规则
学生平均分成三个小组进行游戏,每组选出代表进行游戏。准备三张白纸,每张白纸下边挂一个相同的吊坠(比如羽毛)。每组代表嘴贴着白纸中央大喊,吊坠晃动快的获胜。
新知探究
振幅越大,声音越强
跟发声物体振动有关。
活动一:猜想声音的强弱与什么有关
实验探究
活动二:探究声音强弱与什么有关
实验一:探索钢尺发音强弱与什么有关
实验材料:一把钢尺、课桌
实验探究
实验步骤 :
一把钢尺伸出桌面大约20厘米,用一只手压住钢尺的一端。
用另一只手轻轻拨动钢尺的另一端,听听钢尺发出的声音,并观察,钢尺是怎样振动的。
再用力拨动钢尺,仔细听钢尺声音,并观察发出的声音和它的振动幅度有什么变化。
组内分工合作(可以不同角色相互轮换),记录实验现象。
实验一:探索钢尺发音强弱与什么有关
实验探究
实验记录:
实验结论:钢尺的振动幅度越小,声音越弱;钢尺的振动幅度越大,声音越强。
实验方法 声音强弱 振幅大小
轻轻拨动钢尺
用力拨动钢尺
实验一:探索钢尺发音强弱与什么有关
声音弱
声音强
振幅小
振幅大
实验探究
实验材料:长钉子、木板、橡皮筋
实验二:探索皮筋发音强弱与什么有关
实验探究
实验步骤 :
将一个长钉子固定在木板上(注意不要弄伤手),将橡皮筋拴在钉子上。
轻轻拨动橡皮筋的一侧,听听橡皮筋发出的声音,并观察橡皮筋是怎样振动的。
用力拨动橡皮筋的同侧,仔细听橡皮筋的声音,并观察发出的声音和它的振动幅度有什么变化。
组内分工合作(可以不同角色相互轮换),记录实验现象。
实验二:探索皮筋发音强弱与什么有关
实验探究
实验记录:
实验结论:橡皮筋的振动幅度越小,声音越弱;橡皮筋的振动幅度越大,声音越强。
实验方法 声音强弱 振幅大小
轻轻拨动皮筋
用力拨动皮筋
实验二:探索皮筋发音强弱与什么有关
声音弱
声音强
振幅小
振幅大
实验探究
实验材料:鼓、一些碎纸屑、一对鼓槌
实验三:探索鼓面发音强弱与什么有关
实验探究
实验步骤 :
将纸屑铺在鼓面上(注意保持均匀)。
用手轻轻敲击鼓面中央,听听鼓面发出的声音,然后观察鼓面的变化。
用力敲击相同的位置,听听音量大小,仔细听鼓的声音,并观察发出的声音和纸屑的振动幅度有什么变化。
组内分工合作(可以不同角色相互轮换),记录实验现象。
实验三:探索鼓面发音强弱与什么有关
通过比较轻小物体被弹起的高度来比较鼓面振动幅度的大小,这是利用了转换法。
实验探究
实验记录:
实验结论:鼓面的振动幅度越小,声音越弱;鼓面的振动幅度越大,声音越强。
实验方法 声音强弱 纸屑变化 振幅大小
轻轻敲击鼓面
用力敲击鼓面
实验三:探索鼓面发音强弱与什么有关
声音弱
声音强
振幅小
振幅大
轻微跳动
剧烈跳动
探讨研究
1.分析你的记录,你能发现物体振动幅度的大小与声音强弱的关系吗
声音的强弱可以用音量来描述。
物体振动的幅度越大,声音越强,音量越大;
物体振动的幅度越小,声音越弱,音量越小。
活动三:声音强弱的原理及应用
研讨探究
2.我们还能举出哪些事例证明声音的强弱与物体振动的幅度有关?
大声说话时,声带振动的幅度大;小声说话时,声带振动的幅度小。我们轻轻走路时,脚步振动的幅度小,发出的声音小;重重走路时,脚步振动的幅度大,发出的声音大。
活动三:声音强弱的原理及应用
生活应用
人耳为什么能听到强弱不同的声音?还能判断出声音的位置?
两人可以听到苍蝇一直“嗡嗡嗡”地飞。
人之所以能判断苍蝇方位,是因为苍蝇快速煽动翅膀会带动周围空气振动,产生阵阵声波,虽然微弱,却还是能被耳廓敏锐地捕捉到。
生活应用
人耳为什么能听到强弱不同的声音?还能判断出声音的位置?
声波陆续通过外耳道后,遇到了一扇椭圆形的“大门”——鼓膜。声波前赴后继地撞在上面,引得“大门”微微晃动。
晃动的“大门”惊醒了门内三个“传话员”——锤骨、砧骨、镫骨,他们携手将振动传给形似蜗牛的耳蜗,使其中的淋巴液发生波动。
生活应用
人耳为什么能听到强弱不同的声音?还能判断出声音的位置?
波动的淋巴液带动“翻译员”——毛细胞一起摆动。毛细胞会将波动“翻译”成电信号,并顺着根部将其送上通往大脑的“高速公路”——听觉神经。
接收到从两侧耳朵听觉神经传来的电信号后,大脑犹如CPU一般分析起来,最终判断出声音来源及方位。
课堂练习
一、填空题
(1)声音的 ( )可以用音量来描述,振动幅度越大,声音越 ( ) ;振动幅度越小,声音越( )。
(2)想让钢尺声音变大,需要让钢尺振幅( )。
(3)声音的强弱与物体( )大小有关。
强弱
小
大
变大
振幅
(1)用力拉小提琴时发出的声音大。( )
(2)物体振幅越大,音量越大。( )
(3)我们要让物体音量变大,需要捂住耳朵。( )
课堂练习
二、判断对错
自制一个拨浪鼓,体验声音大小与振幅的关系。
作业布置
板书设计
1.5 声音的强与弱
振幅越大,声音越强,音量越大;
振幅越小,声音越弱,音量越小。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兼职招聘:
https://www.21cnjy.com/recruitment/home/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