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四川省绵阳市江油市八校联考九年级(上)开学历史试卷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20小题,共60.0分)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的汽车工业逐渐发展起来,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新中国制造的第一辆汽车诞生于( )
A. 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 B. “大跃进”时期
C. “文化大革命”时期 D. 改革开放时期
2. “这是符合我国国情和实际、体现社会主义国家性质、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保障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好制度。”这个“好制度”是( )
A.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B. 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C.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D.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3. 1952年,我国民族自治地方农业总产值为46.5亿元,到2014年,增长到1352.3亿元。“增长”的原因有( )
①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②推行民主改革和社会主义改造
③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
④国家对少数民族地区的重视
A. ①④ B. ①②③ C. ②③④ D. ①②③④
4. 流行词汇的变化标志着时代的变迁和发展,下列词汇属于2012年党的十八大以来的是( )
A. 当家做主 B. 人民公社好 C. 包产到户 D. 中国梦
5.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诗中表达了台湾同胞对回归祖国的渴望。改革开放后,为了解决台湾问题,我国政府对台的基本方针是( )
A. 和平统一 B. 坚持一个中国
C. “三不”政策 D. “和平统一、一国两制”
6. 万隆会议前夕,中国代表团就认为,应该在会上多提亚非国家的共同性问题,不突出我国的特殊问题。为此,周恩来在大会发言时提出( )
A. “求同存异”的方针 B. 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
C.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D.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7. 以下图表是中国1953年到1956年粮食产量的变化图。这表明当时我国
A. 全行业公私合营开始实施 B. 全面大规模社会主义建设成就显著
C. 农业合作化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 D. 国民经济调整任务基本完成
8. 中共中央曾连续多次以“三农”为主题发布文件,提出了一系列发展农业的重大举措。下列建国后调整农业的举措中,没有起到促进农业生产发展作用的是( )
A. 土地改革 B. 农业社会主义改造
C. 人民公社化 D.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9. 从开展土地改革到实现农业合作化,从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到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党和政府不断调整农业政策的根本出发点是()
A. 提高粮食产量 B. 解决温饱问题 C. 缩小城乡差别 D. 维护人民利益
10. 小云同学搜集了“政企分开”“利改税”“股份制改革”等资料进行研究性学习,根据她搜集的资料,判断其研究性学习的课题是( )
A. 农业生产自主权改革 B.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C. 公私合营 D. 对外开放
11. 《人民日报》新年社论的高频词汇反映当年中国社会发展的主题,1992年的高频词汇应是( )
A. 合作 改造 农业生产 B. 生产技术 科学管理 社会主义现代化
C. 稳定 企业 国企改革 D. 深化改革 扩大开放 召开中共十四大
12. “修其教不易其俗,齐其政不易其宜”是“和而不同”文化观念在民族政策中的体现,成为中国历代统治者的治国策略。新中国成立后实践这一理念的治国策略是( )
A. 进行一系列的民主改革 B. 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C. 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D. 大力提倡“求同存异”
13.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明确强调要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发《管子 法法》中提出:“宪律制度必法道,号令必著明,赏罚必信密,此正民之经也”材料中内蕴的理念、精神正好彰显出“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的( )
A. 全面依法治国 B.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C. 全面深化改革 D. 全面从严治党
14. 如图文发表于1978年5月11日的《光明日报》,文章强调“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从而引发了广泛而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为实现中国共产党历史性的伟大转折奠定了思想理论基础。这一“伟大转折”是指( )
A. 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B. 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
C. 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 D. 中国共产党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
15. 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以来,港口建设成效显著,航空事业快速发展,通信体系构建完整,全省电子政务专网和党政网投入运行……基础设施明显改善。材料意在说明海南( )
A. 经济发展后劲大大增强 B. 生产总值稳步增长
C. 教育文化事业发展迅速 D. 人均收入显著提高
16. “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这条道路来之不易,它是在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走出来的,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持续探索中走出来的……”材料指出“中国道路”出现的原因是( )
A. 中国共产党正确指导带来的 B. 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决定的
C. 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探索的 D. 学习西方先进的理念得来的
17. 著名的楹联专家马萧萧写了一副对联:“结缔归根玉莲蕊共紫荆艳,清源正本镜海波随香港回”。请问这幅对联赞颂的事件是( )
A. 台湾回归 B. 中日建交 C. 港澳回归 D. 中美建交
18. 以下是武汉市喻桥乡贫农陈友汉在不同时期的家庭情况对比表。他家生产生活发生巨大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新中国成立前 1953年
土地 极少 15亩多
农具 无 农具齐全
稻谷收成 350千克 1600千克
A. 土地改革 B. 农业合作化
C. 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 D. 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9. 新中国成立后,随着经济建设的发展,我国的民主政治建设也加紧进行。在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宪法诞生同时,奠定我国民主政治建设基础的根本政治制度也确立了,它是( )
A.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B.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C. 政治协商会议制度 D. 基层民主自治制度
20. 如图为“1953-1957年国家某重点工业基地示意图”观察地图,可以得到的信息有( )
①我国由农业弱国发展为工业强国
②该工业基地位于我国东北
③该基地以发展重工业为主
④“一五计划”取得巨大成就
⑤抗美援朝取得胜利
A. ①②③④ B. ②③④ C. ②③④⑤ D. ①②④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40.0分)
21.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立足国情,准确把握时代特点,科学对待马克思主义,始终坚持同一个梦想,走出了-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路。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制度建设篇】
材料一: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中国历史从此进入一个人民当家作主的新时代,中华民族的发展从此开启了新的历史纪元。
--摘自李忠杰主编《共和国的足迹》(1)为新中国成立做筹备工作的会议是什么?图片中宪法的性质是怎样的?
【经济发展篇】
材料二:1952-1956年国民收入结构表(单位%)
年份 国营经济 合作社经济 公私合营经济 个体经济 资本主义经济
1952年 19.1 1.5 0.7 71.8 6.9
1956年 32.2 53.4 7.3 7.1 趋于零
资料来源:胡绳《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2)表中数据的变化与哪一事件有关?该事件有何历史意义?
材料三:1992年初,邓小平南巡讲话中指出:“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
(3)1992年中共十四大确定的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什么?
【思想引领篇】
材料四:有学者认为:我国改革开放以来,一种能够为老百姓带来福祉的“现实的马克思主义”应运而生。它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回答了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系列基本问题,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
(4)材料中会议上确立了怎样的思想路线?材料中所说的“现实的马克思主义”是指什么?
22. 探究问题。
材料
历程 主要表现
从“小米加步枪”开始 “南昌起义”使中国大地诞生了一支真正属于人民的军队。当时武器装备只是一些大刀、长矛和少量的火枪、步枪。
进入“飞机坦克加大炮”阶段 开国大典上,毛泽东检阅了陆海空部队,当时海空部队阵容还不整齐。
建国之初面临着热战刚过冷战又开的严峻国际环境,毛主席发出了“为建设强大的国防军而奋斗”的号召。
新中国成立十周年的国庆阅兵式上,出现了新型的国产武器装备。到60年代初期,中国已能独立设计制造包括中轻型坦克、火炮等在内的诸多常规兵器,初步建立了较为完整的武器装备体系。这支军队再也不是昨天的“小米加步枪”,而是进入了“飞机坦克加大炮”的崭新阶段。
步入“两弹一星”时代 中国政府在20世纪50年代末做出了研制原子弹、导弹等尖端武器的战略决策。
1964年,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两年后,中国第一枚导弹核武器发射成功。1966年,中国的战略导弹部队--第二炮兵部队成立。1970年,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标志着中国“两弹一星”国防尖端科技攻关全面成功。这就使中国在60年代中期以后,逐渐实现了从常规武器到尖端武器的第二次历史性跨越。
——摘编自李大光《从大刀长矛到神五上天--看我军现代化建设历程》
(1) 材料表述了人民军队的武器装备建设经历过两次历史性跨越,跨越各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哪次跨越使人民军队的武器装备达到了当时世界的先进水平。并说明这次跨越对当时世界的重大影响。
(2) 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人民军队的武器装备建设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新时期提供了哪些保障。
23.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2020年2月5日新华社受权发布《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抓好“三农”领域重点工作确保如期实现全面小康的意见》,这是本世纪以来第17个指导“三农”工作的中央一号文件。文件指出,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实现之年,是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收官之年。党中央认为,完成上述两大重点任务,脱贫攻坚最后堡垒必须攻克,全面小康“三农”领域突出短板必须补上。
请回答:
(1) 材料一中的图1反映的是什么历史事件?它的推行促使我国农村土地所有制发生了什么变化?
(2) 根据材料一中的图2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开展农业合作化运动的主要原因。该运动的开展使我国农村土地所有制发生了什么变化?
(3) 改革开放之后国家又实行了什么土地政策?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请你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出一条合理化建议。
(4) 党和政府在不同历史时期不断调整农村政策说明了什么道理?
答案和解析
1.【答案】A
【解析】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是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的重要建设项目之一,1956年7月13日,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建成并试制成功第一批国产载重汽车,毛泽东把这种汽车命名为“解放”牌。
本题考查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成就。为了改变我国工业落后的面貌,从1953-1957年开始实行第一个五年计划。
本题考查学生解读题干信息和对历史史实的准确识记和理解能力。注意掌握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取得的成就。
2.【答案】C
【解析】依据所学可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符合中国国情和实际、体现社会主义国家性质、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保障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好制度,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的根本制度安排,C符合题意;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为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排除A;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成功召开,初步建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与题意不符,排除B;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在农村实行的政策,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排除D。
故选:C。
本题考查我国的政治制度。我国的政治制度包括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认真审题,把握我国的政治制度,依据题文信息,对照选项分析选择即可。
3.【答案】D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推行、推行民主改革和社会主义改造、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及国家对少数民族地区的重视等,均是我国民族自治地方农业发展的原因,①②③④符合题意,D项正确;结合上述分析可知ABC项错误。
故选:D。
本题考查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民族区域自治是指在中央人民政府统一领导下,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设立自治区,由当地民族自己当家做主,管理本民族地方性的内部事务,行使自治权利。
解答本题要正确理解题意,考查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此基础上,结合分析各个选项,选出正确答案。
4.【答案】D
【解析】2012年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总书记为首的党中央提出“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以及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等,所以D正确;“当家做主”是指1949年中华人名共和国的成立,中国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占人类总数四分之一的中国人从此站起来了。排除A。“人民公社好”是指1958年党提出了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轻率发动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B排除;“包产到户”是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在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行包产到户,自负盈亏。排除C。
故选:D。
本题考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新的时代条件下系统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理论实际问题。
解答此题要熟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内容,排除干扰项。
5.【答案】D
【解析】改革开放以后,邓小平从维护祖国和中华民族根本利益出发,针对台湾问题提出了“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构想,是我国政府对台的基本方针,排除A项,D项正确;坚持一个中国是九二共识的内容,是解决台湾的前提,排除B项;台湾当局的“三不”政策 一般指“不接触、不谈判、不妥协”,不利于解决台湾问题,排除C项。
故选:D。
本题考查了一国两制。一国两制为实现祖国统一提供了思想理论指导;为解决国际争端和世界遗留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新的途径和新的范例。
本题关键是抓住题干的主旨是一国两制,根据所学知识,对选项逐一进行分析解答即可。
6.【答案】A
【解析】据所学可知,1955年周恩来率中国代表团参加在印度尼西亚万隆会议召开的亚非会议。在会上,周恩来提出了“求同存异”的方针,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故选A。新中国成立以后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排除D。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在1953年周恩来接见印度代表团提出的,排除C。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是习近平总书记在2017年提出的,排除B。
故选:A。
本题考查的是万隆会议上周恩来提出的“求同存异”的方针。
识记新中国的外交成就,理解题干信息学会综合运用所学进行作答。
7.【答案】C
【解析】据“中国1953年到1956年粮食产量的变化图”可知,1953~1956年新中国农业总产值持续增长;这一状况的出现与当时在农村开展的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有关。1953--1956年的农业社会主义改造,提高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故选:C。
本题以中国1953年到1956年粮食产量的变化图为背景,考查三大改造的相关知识。
注意对材料的解读,识记三大改造的相关知识。
8.【答案】C
【解析】人民公社的特点为“一大二公”,实际上是追求平均主义,它是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过程中的失误,其实质是“大跃进”在农村的翻版和扩大,所以人民公社化没有起到促进农业生产发展的作用,C是正确的选项;AB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本题考查了人民公社化运动。人民公社化运动,是“大跃进”在农村的扩大与翻版的,是一场生产关系的“大跃进”,这是企图通过人民公社,使中国早日过渡到共产主义。
解答本题要正确理解题意,考查了人民公社化运动,在此基础上,结合分析各个选项,选出正确答案。
9.【答案】D
【解析】从开展土地改革到实行农业合作化,从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到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体现了党和政府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党和政府不断调整农业政策的根本出发点是维护人民利益,D是正确的选项;ABC不符合题意。
故选:D。
本题考查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注意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解答本题关键是审清题意,明确答题角度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然后依据教材知识作答。
10.【答案】B
【解析】小云同学搜集了“政企分开”、“利改税”、“股份制改革”等资料。根据这些信息,判断其研究性学习的课题是国有企业改革。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国有企业改革)主要在三个方面进行:把原来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发展为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对国有企业实行政企分开,逐步扩大企业的生产经营自主权,实行经营责任制;实行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1992年,党的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后,国有企业改革加快了步伐,在大中型企业推行公司制、股份制,向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迈进;对小型企业采取改组、联合等多种形式,加快企业的改革步伐。
故选:B。
本题考查国有企业改革,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本题考查国有企业改革,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11.【答案】D
【解析】据所学知识可知,1992年召开的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十四大后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召开中共十四大是1992年的高频词汇。选项A合作、改造、农业生产与20世纪50年代的三大改造、土地改革等有关;选项B生产技术、科学管理、社会主义现代化与20世纪80年代的改革开放有关;选项C稳定、企业、国企改革与20世纪80年代的国有企业改革有关。选项D符合题意;选项ABC不符合题意,排除。
故选:D。
本题主要考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召开中共十四大的相关史实。“1992年”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召开中共十四大的相关史实。
12.【答案】B
【解析】“修其教不易其俗,齐其政不易其宜”是“和而不同”文化观念在民族政策中的体现,成为中国历代统治者的治国策略,他们因时、因地、因族制宜,赢得了不同民族群体的拥护。新中国成立后,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在自治区域内,由当地民族当家做主,管理本民族地方性的内部事务,行使自治权。故B符合题意;进行一系列的民主改革不属于民族政策,排除A;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求同存异”属于20世纪50年代的外交成就,排除CD。
故选:B。
嗯挺考查我国的民族政策。实际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特点。
本题主要考查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相关内容,主要考查学生的分析归纳和综合运用历史史实的能力。
13.【答案】A
【解析】依据课本内容,“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指的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宪律制度必法道,号令必著明,赏罚必信密,此正民之经也”材料中内蕴的理念、精神正好彰显出“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的全面依法治国。
故选:A。
本题考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识记相关内容即可作答。
本题难度较小,“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课本中最基本的应该掌握的知识,可以结合课本和材料作答。
14.【答案】C
【解析】据所学知,1978年,思想界展开了关于真理标准的讨论,使人们认识到,只有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它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奠定了思想基础。据“为实现中国共产党历史性的伟大转折奠定了思想理论基础”可知,“伟大转折”是指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
故选:C。
本题考查十一届三中全会的相关知识.识记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历史上的重大转折,我国的改革开放从此拉开序幕.
党的历史上重要会议是考查重点,应识记这些会议的内容及意义.
15.【答案】A
【解析】材料反映了海南经济特区设立以来,海南的交通航运、网络通讯等方面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这为经济发展奠定了基础,说明海南经济发展后劲十足,故选A;材料反映的是海南的基础设施建设,没有涉及到地区生产总值情况、教育文化事业情况以及人均收入情况,故排除BCD。
故选:A。
本题考查经济特区的相关知识,关键是对材料的分析与解读。
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掌握经济特区的相关知识。
16.【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这条道路来之不易”“它是在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走出来的”、“……持续探索中走出来的……”及所学知识可得,这条道路指的是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而这条道路的出现,是中国共产党长期的社会主义建设中结合中国国情所探索出的,C项正确;中国共产党的正确指导表述不合题意,排除A项;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决定的与材料表述无关,排除B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结合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以拍及中国的现实情况所产生的,学习西方理念说法不准确,排除D项。
故选:C。
本题考查中共十二大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解社会主义建设在实践中探索的过程。
注意对材料的分析与解读,重点掌握社会主义建设在实践中探索的过程等内容。
17.【答案】C
【解析】据题干及所学知识可知,“玉莲”与澳门有关,“紫荆”与香港有关。在“一国两制”的指引下,香港、澳门分别于1997年7月1日、1999年12月20日顺利回归祖国。据“结缔归根玉莲蕊共紫荆艳,清源正本镜海波随香港回”可知,这幅对联赞颂的事件是港澳回归,选项C符合题意。台祖国统一大业至今未完成,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中日建交是在1972年,中美建交是在1979年,选项BD不符合题意,排除。
故选:C。
本题主要考查港澳回归的相关史实。“玉莲、紫荆、香港”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本题主要考查解读题干信息和对历史史实的分析和准确识记能力。理解并识记港澳回归的相关史实。
18.【答案】A
【解析】结合所学内容可知,新中国成立之初,贫农陈友汉之所以能够获得土地和农具,获得粮食的丰收,主要是因为当时实行了土地改革,使他们获得了土地和农具,A项正确;农业合作化、一五计划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都是在1953年之后,排除BCD项。
故选:A。
本题主要考查了新中国的土地改革以及影响等知识,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本题主要考查了新中国的土地改革以及影响等知识,注意基础知识的识记与理解。
19.【答案】A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召开,大会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这一次会议的召开,形成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奠定了基础。
故选:A。
本题考查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伟大创造,是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反映了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利益和共同愿望。
解答本题关键是审清题意,明确答题角度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然后依据教材知识作答。
20.【答案】B
【解析】据“1953-1957”可知,题干描述的是一五计划的内容。1953年-1957年,为了有计划的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党和政府实施了第一个五年计划。重点发展重工业,1957年我国的一五计划超额完成,形成了以鞍山钢铁公司为中心的东北工业基地,沿海地区原有的工业基地得到加强,在华北、西北建立了一批新工业基地。从此,我国开始改变了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故选项②③④述正确。
故选:B。
本题以“1953-1957年国家某重点工业基地示意图”为切入点,考查一五计划的相关知识点。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一五计划的相关史实。
21.【答案】(1)1949年9月,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在北平召开,会议是新中国成立前的筹备会议。图片中的宪法是在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制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它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也是我国有史以来真正反映人民利益的宪法。
(2)据材料二“1952-1956年国民收入结构表”可知,表中数据的变化与社会主义三大改造有关。1956年,我国完成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转变,标志着我国建立起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3)据所学知识可知,1992 年10月在北京举行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4)观察图片可知,图中会议与1978年召开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有关。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的思想路线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材料中所说的“现实的马克思主义”是指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形成的邓小平理论。
故答案为:
(1)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性质: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或是我国有史以来真正反映人民利益的宪法)。
(2)社会主义三大改造(或: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意义:实现了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任务,我国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或:我国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3)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4)解放思想、实事求是。邓小平理论。
【解析】(1)本题以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为切入点,主要考查为新中国成立做筹备工作的会议及图片中宪法的性质。
(2)本题以“1952一1956年国民收入结构表”为切入点,主要考查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及该事件的历史意义。
(3)本题以1992年初邓小平南巡讲话为切入点,主要考查1992年中共十四大确定的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
(4)本题以“现实的马克思主义”为切入点,主要考查十一届三中全会上确立的思想路线、邓小平理论。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以及理解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制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三大改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邓小平理论的相关史实。
22.【答案】【小题1】跨越:从小米加步枪到“飞机坦克加大炮“;从“飞机坦克加大炮“到两弹一星“。从”飞机坦克加大炮“到“两弹一星“.“两弹一星”的研制成功,使中国的战略能力显著提升,我国国际影响力明显加大,国际地位显著改观。
【小题2】奠定了我国国防安全体系的基石;对我国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为向科技创新型国家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解析】1.
本题主要考查两弹一星、我国军队建设和南昌起义的知识点。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两弹一星、我国军队建设和南昌起义的相关知识。
2.
本题主要考查两弹一星、我国军队建设和南昌起义的知识点。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两弹一星、我国军队建设和南昌起义的相关知识。
23.【答案】【小题1】土地改革。由地主土地所有制转变为农民土地所有制。
【小题2】小农经济影响农业生产的发展,农产品满足不了工业化建设的需要。由农民土地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
【小题3】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实行环卫城乡一体化管理;完善农村医疗机构,解决农民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等。
【小题4】党和政府在根据中国国情制定农村政策。(符合题意即可)
【解析】本题以历史图片和文字材料为背景,考查土地改革、三大改造、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相关知识。
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和分析能力,新中国建国以来农村生产关系的四次变革是考查的重点内容,平时多记忆相关基础知识。
第1页,共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