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02基础练
02 基础练
一、基础知识综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那天我又独自坐在屋里,看着窗外的树叶“唰唰啦啦”地飘落。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她憔cuì的脸现出央求般的神色。“什么时候?”“你要是愿意,就明天。”她说。我的回答已经让她喜出望外了。“好吧,就明天。”我说。她高兴得一会儿坐下,一会儿站起:“那就赶紧准备。”“唉呀,烦不烦?几步路,有什么好准备的!”她也笑了,坐在我身边,絮絮叨叨地说着:“看完菊花,咱们就去‘仿膳’,你小时候最爱吃那儿的豌豆黄儿。还记得那回我带你去北海吗?你偏说那杨树花是毛毛虫,跑着,一脚踩扁一个”她忽然不说了。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眼儿,她比我还敏感。她又悄悄地出去了。
1.根据拼音写汉字或给加点的字注音。
憔cuì 絮叨
2.处应该填入的标点符号是
3.请分析划线句的作用。
二、现代文阅读
阅读《散步》,完成下面小题。
①我们在田野散步: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
②母亲本不愿出来的。她老了,身体不好,走远一点就觉得很累。我说,正因为如此,才应该多走走。母亲信服地点点头,便去拿外套。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
③天气很好。今年的春天来得太迟,太迟了,有一些老人挺不住。但是春天总算来了。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严冬。
④这南方初春的田野,大块小块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有的浓,有的淡;树上的嫩芽也密了;田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这一切都使人想着一样东西——生命。
⑤我和母亲走在前面,我的妻子和儿子走在后面。小家伙突然叫起来:“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我们都笑了。
⑥后来发生了分歧: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不过,一切都取决于我。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妻子呢,在外面,她总是听我的。一霎时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我想一个两全的办法,找不出;我想拆散一家人,分成两路,各得其所,终不愿意。我决定委屈儿子,因为我伴同他的时日还长。我说:“走大路。”
⑦但是母亲摸摸孙儿的小脑瓜,变了主意:“还是走小路吧。”她的眼随小路望去:那里有金色的菜花,两行整齐的桑树,尽头一口水波粼粼的鱼塘。“我走不过去的地方,你就背着我。”母亲对我说。
⑧这样,我们在阳光下,向着那菜花、桑树和鱼塘走去。到了一处,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轻: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4.认真阅读文章,简要概括文中的“分歧”以及解决“分歧”的过程。
分歧:
解决分歧的过程:
5.文中对人物语言的描写不多,却凸显了人物的性格特点。通过阅读,我们仿佛能够看到一个 的小男孩;一个 的中年男人;一位年迈体弱,却 的老人。
6.第⑤段中“小家伙突然叫起来:‘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我们都笑了。”结合语境,试着说说我们的“笑”里包含着哪三种情感?
7.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标题“散步”点明了叙述的主要事件,传达了舒缓从容的感情基调。
B.面对母亲与儿子的分歧,作者决定委屈儿子,体现了父亲在儿子面前的威严。
C.文章的结尾再次描写一家人在田间小路上散步的情形,与题目和前文相照应。
D.本文营造了一家人互敬互爱的和谐气氛,弘扬了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
一、综合性学习
8.综合性学习。
班里要开展“感受母爱”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一起参与,完成下面的题目。
(1)全班每一位同学搜集一篇反映母爱的诗词或散文,并编辑成书。请你给本书拟定一个书名。
书名:《 》
(2)请给下面一幅图拟一个标题,并用简洁的语言描绘画面中人物的动作、神态。
(3)五月的第二个星期天就是母亲节,请你拟写一条手机短信,祝愿天下所有的母亲节日快乐。(要求:不少于20字,不得抄袭题目中的文字;语言优美,感情真挚,有独创性)
二、现代文阅读
黑发底下
①父亲如书,我是他的再版。从头到脚,我们神奇地保持一致。像是隔着上下三十年的同一个人。
②我们都顶着一头坚硬的黑发,它仿佛含有铁质,根根向上,挺立如戟。抬手轻轻拍打,会发出稠密结实的“嘭嘭”声,像电流穿透掌心击中身体。在我们个体生命的海拔上,它高高在上,乌黑茂盛,像潜藏在大地深处的煤一样不说话,我们在它底下日复一日地生活着。
③小时候,我们一家日子过得紧巴巴的。一到星期五,天麻麻亮,父亲就独自一人趟着露水,一根扁担挑起两只箩筐,走上弯弯山道,到几十里外的深山里去挑煤来烧。傍晚踏着夕阳,挑了满满两箩筐煤回家,正赶上吃晚饭。母亲给他准备一只杏儿大小的杯子,盛满酒,父亲端起酒,贴近唇边轻抿一下,仿佛浑身的困乏与疲惫就被这杯酒解除了。母亲就在这时瞥见了他黑发中躲来躲去的几根白发,惊呼道:“哎呀,你都有白头发了。”说着,她拨开发丝,小心翼翼地拔下,摊到父亲掌中。
④那白发蓼寥几根,躺在父亲掌心,枕着纵横的掌纹,银光闪亮,像是会发光的羽毛。
⑤南方的冬夜沉静如石,落入幽深漆黑的古井中,漫长而冷清地守望黎明。天难得地飘起了,越飘越大,压在银杏枝头,不时可以听见树枝清脆的断裂声。狭窄的厨房里,头顶一豆灯光,炭炉傍墙站立,烧壶沉默不语,散发淡淡的热量。我们一家围炉取暖。父亲注视着我和弟弟,就像牧人盯着两只可爱的羊羔羔,问道:“你俩谁给我拔白头发?一根一分钱。”正在打瞌睡的我们顿时来精神了,抢着拔。
⑥父亲的白发不多,稀稀疏疏地像微薄的雪花撒入广袤的黑土地,倏忽拧身捉迷藏似的躲了起来,在灯下实在不容易寻找到。每拔到一根,我们都像发现新大陆似的,溅起一片响亮的欢呼。一晚上下来,收获并不多。
⑦然而,明明头天晚上拔光了,可是,过了一夜,父亲的白发又蹿出了一些,似乎拔的速度总也撵不上蹿的速度。一到晚上,无所事事的我们还是乐意给父亲拔白头发,我们只是觉得自己长大了,父亲坐着,我们站着,我们与父亲一样高了。一个个冷寂无聊的冬夜很快蹑手蹑脚地溜走了,我和弟弟同时分享着一个心照不宣而且自鸣得意的秘密。
⑧等我们都上学了,父亲不再叫我们拔白头发了。生活的困窘和难以排遣的忧愁日渐沉重地压迫着他,他的白发越生越多,几乎占据了“半壁河山”,一眼望去,触目惊心。我想他除了怕耽误我们的功课外,可能连他自己都泄气了,听任那些白发喧嚣地恣肆疯长。
⑨后来,父亲被病魔缠身,惊心动魄的手术后,就是不停地吃药、打针,各种治疗。有时候父亲斜靠在病床上,双眼微闭,我觉得他仿佛又回到了年轻的时候,坐在那里,用手轻轻地拍拍头发,发出“嘭嘭”的声音,这声音把一切嘈杂和烦恼都给隔离了开来。但是,事与愿违,他的头发很快就掉光了,露出了空荡荡的头皮,一根不剩地失去了他无比珍爱的头发,他不得不戴上帽子。不知道为什么,我竟觉得掉了头发的父亲是丢了羽毛的孔雀或凤凰,在人群间有些落寞。
⑩有一天,我忽然提起儿时拔白头发的事,父亲一愣,马上孩子似的笑了,瘦削的脸颊上猛地腾起了两片火烧云,沉浸在对往事的愉悦回忆中,良久,才慢悠悠地说:“那时,你俩真淘气,老是拔了黑发糊弄我。”
秘密像包袱被父亲轻描淡写地抖开,我有些无地自容。在岁月面前,一天天变老的父亲曾束手无策,试图借助剔除白发来抗拒生命的一次次落雪,赶在大雪封山以前挽留住某些悄悄远行的记忆,这很像一个农夫靠铲掉杂草来保护庄稼的成长。可我们顽皮的行为却在加速岁月流逝的脚步,我们以帮凶和同谋的身份与父亲鲜明对立。
今天这个日子,在父亲积雪一样飞速消融的生命海拔上,我多么想为他种下一头黑发让他重新骄傲地穿过人群,像煤被阳光点燃。
但岁月如流水,匆匆逝去,不舍昼夜,无法回头。
(文/简默 有删改)
9.说说文章标题“黑发底下”的含义。
10.第③段中“母亲”这个人物形象有什么作用?说说你的理解。
11.简要分析第⑤段画线处景物描写的作用。
12.请赏析第⑥段画线的句子。
13.与第⑦段“我和弟弟同时分享着一个心照不宣而且自鸣得意的秘密”中“秘密”相照应的句子是 。
14.第⑨段“我竟觉得掉了头发的父亲是丢了羽毛的孔雀或凤凰,在人群间有些落寞”中“丢”字用得很传神,请简要品析。
15.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文章最后一段的含义和作用。
试卷第4页,共5页
试卷第1页,共5页
参考答案:
1. 悴 xù 2.……(或省略号) 3.这是景物描写(或环境描写),写出了秋天衰败、萧瑟的景象,将我原本痛苦的心情衬托得更加绝望。
【解析】1.憔悴(qiáo cuì):黄瘦、瘦损、瘦弱无力,脸色难看的样子。
絮叨(xù dāo):形容说话啰唆。
2.结合后文“她忽然不说了”可知,此处空格处表示母亲的突然沉默,所以应使用省略号表示言语未尽的状态符合语境。
3.划线句子“唰唰啦啦”是树叶凋落的声音,“飘落”是树叶的状态,据此可知划线句子是景物描写。写的是秋天树叶凋零的景象,树叶纷纷凋落,毫无生气,表现出秋天的萧瑟;这也正如“我”双腿瘫痪后内心的状态,毫无生机,痛苦、孤独、绝望,所以这一描写也起到侧面烘托的作用。
4.分歧:母亲要走大路,儿子要走小路(或:母亲和儿子一个要走大路,一个要走小路。)
解决分歧的过程:“我”想委屈儿子(或“我”决定走大路),母亲改变主意。 5. 活泼可爱 聪明机智 有担当、体贴孝顺、深沉稳重;善解人意、慈祥(意思对即可) 6.这“笑”里,包含着对活泼可爱、天真烂漫的孩子的喜爱;对孩子惊奇发现的赞许;还有一家人祖孙三代一起散步的其乐融融。(意思对即可) 7.B
【解析】4.本题考查文本信息的筛选和概括。
仔细阅读文章可以看出,在第⑥段交代了分歧的产生“后来发生了分歧: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母亲要走大路,儿子要走小路。据“不过,一切都取决于我。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妻子呢,在外面,她总是听我的。一霎时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我想一个两全的办法,找不出;我想拆散一家人,分成两路,各得其所,终不愿意。我决定委屈儿子,因为我伴同他的时日还长”以及第⑦段“但是母亲摸摸孙儿的小脑瓜,变了主意”可知,分歧的解决方法:“我”决定委屈儿子,走大路,但是母亲,变了主意,最终走小路。由此可得出本题的答案。
5.本题考查人物的语言描写。
文中对人物语言的描写不多,却凸显了人物的性格特点。据第⑤段“小家伙突然叫起来:‘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我们都笑了”中小家伙充满童真的话,我们仿佛能够看到一个天真活泼、聪明可爱的小男孩;据第⑥段“我决定委屈儿子,因为我伴同他的时日还长。我说:‘走大路。’”中简短的一句话,可以看出一个聪明机智、成熟稳重、爱家人、爱家庭的中年男人形象;据第⑦段“但是母亲摸摸孙儿的小脑瓜,变了主意‘还是走小路吧。’她的眼随小路望去:那里有金色的菜花,两行整齐的桑树,尽头一口水波粼粼的鱼塘。‘我走不过去的地方,你就背着我。’母亲对我说”的描述及简短的话语,可以看出这是一位年迈体弱,却善解人意、慈祥、关爱小辈的老人。
6.本题考查句子的赏析。
儿子的话“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是对偶句,具有对称美,形式整齐、音韵和谐,互相映衬,互为补充,大家笑是为孩子的童言童语的惊喜发现的赞许;儿子的话还属于语言描写,表现了儿子的天真活泼、聪明可爱。我们都“笑”了,这“笑”里,包含着对活泼可爱、天真烂漫的孩子的喜爱;这“笑”里还有表达了一家人祖孙三代其乐融融散步的欢喜。据此分析作答即可。
7.本题考查文本内容的理解。
B.据第⑥段“一霎时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我想一个两全的办法,找不出;我想拆散一家人,分成两路,各得其所,终不愿意。我决定委屈儿子,因为我伴同他的时日还长”可知,面对母亲与儿子的分歧,作者决定委屈儿子,是因为他出于尊老的考虑,出于对家人的爱,体现了他的聪明机智和成熟稳重,此项“体现了父亲在儿子面前的威严”说法有误;
故选B。
8. 示例:母亲的心 母爱无言 示例:灯下的母亲。一位母亲在昏黄的灯下给即将远行的儿子缝补衣衫,那恍惚的神情表现出慈母的不舍与担心,只好把对儿子的牵挂融注到密密的针线中。 走遍千山万水,看过潮起潮落,历经风吹雨打,尝尽酸甜苦辣,始终觉得您的怀抱最温暖!不论我走多远,心中永远眷恋。祝妈妈母亲节快乐!
【详解】(1)本题考查拟写标题。
拟一个书名。注意是给反映母爱的诗词或散文起的书名。书名一定与“母爱”有关,或书名中有“母爱”这样关键性的字眼。
示例:这世上最无私的爱。
(2)本题考查拟写标题,画面描述。
一问,给图片起标题。起标题要仔细观察图片内容,看看人物是谁,人物在干什么,人物的行为有什么意义,在此基础上拟标题就准确了。图中描画的是一个母亲在灯下缝衣服,结合活动主题可联想到《游子吟》这首诗,可取标题如:慈母手中线,无言的爱。
二问,仔细观察画作,把画面上人物神态、动作用描写性语言描述出来,综合画面内容,把画作寄寓的感情或深刻含义表达出来。语言要优美,感情要真挚。示例:呼啸的北风夹杂着一位母亲即将与儿子离别的哀伤,煤油灯闪烁,映照着母亲微皱的眉头,她手里拿着一件已经缝得差不多的棉袄仔细检查,看到哪里针脚不够密的就再加工加工。
(3)本题考查语言表达。
要巧用修辞手法。修辞是语言艺术的花朵,用比喻、对偶、排比、反复等修辞手法。注重押韵,读来上口,简洁明了,给人以视觉的整齐美。不要脱离“母亲节日快乐”这一主题。
示例:您用乳汁哺育儿女,您用勤劳苍老自己,您用柔弱抗争风力,您用真爱春风化雨,亲爱的妈妈,母亲节里愿您幸福安康,万事吉祥,我爱您。
9.
①黑发底下是父亲这个人物形象。
②黑发底下是白发,是脱落。
③黑发底下是父亲对孩子的呵护和家庭的责任。
④黑发底下是父亲生命的流逝和孩子的成长。 10.写出母亲的辛劳和对父亲的爱,衬托父亲的形象;间接写出了家庭的温馨。 11.交代了人物活动的自然环境;写出了自然环境的恶劣;运用了反衬(衬托,对比)的手法,表现了家庭的温馨。(答出任意一点即可) 12.运用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对比),形象生动地写出了父亲在不知不觉中衰老;暗示父亲生命的流逝(逐渐衰老。不再年轻)。(答出任意一点即可) 13.那时,你俩真淘气,老是拔了黑发糊弄我。 14.“丢”原指遗失、失去,在这里指父亲被病魔折磨,失去了头发。表达了作者对父亲生命流逝,无奈不舍(无法控制、无法把握)的感情;同时也表明在作者的眼中父亲即使掉光了头发,也是坚强的,伟大的。(意思接近即可) 15.含义:对生命流逝的惋惜;对过去生话的怀念,却又无法将其留住的遗憾;对父亲生命终将逝去的悲痛。(答出任意一点即可)
作用:总结全文,升华主题。
【分析】9.本题考查小说对题目的含义的分析能力。理解题目的含义,要结合内容、结合人物、结合情感、结合主题谈,要从表面意思和深层意思去考虑,理解标题的含义就是要挖掘标题的比喻义和象征意。根据文章内容,解析题目的表面含义,去文章中找出“黑发”相关的语句,即可明确表面含义是黑发底下是父亲,是父亲的白发;结合主旨,黑发底下的还有父亲对儿女浓浓的爱和付出,据此解答,意思对即可。
10.本题考查小说对人物形象的分析能力。如果在主人公之外,刻画了其他人物形象,都是对主人公的形象起烘托作用;而根据语句中对母亲的描写,侧重语言描写、神态描写和动作描写,通过这些描写可以看出母亲是一个勤劳、爱父亲的人;通过母亲和父亲的互动可以营造温馨的氛围。
11.本题考查小说对环境描写的作用的分析能力。文章中出现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一般考虑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和人物活动的空间,推动情节发展,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形象,表现人物心情,突出深化主题等。本题划线句子描绘的是沉静、幽深、冷清的环境,而下文描写的是一家人在狭窄的厨房里取暖的情形,据此分析解答即可。
12.本题考查小说对文章语句的赏析能力。赏析语句需要从三个角度进行考虑,一是修辞角度,二是描写角度,三是用词角度。因为这句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还可以看作拟人、夸张、对比),把父亲的白发比作撒入广袤的黑土地的微薄的雪花,所以可以从修辞角度进行分析,比喻的表达效果答题方式是:把XX比作XX,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写出了、抒发了、表达了)……据此分析作答即可。
13.本题考查学生对指代代词指代内容的分析能力。能在文中使用“指示代词”,说明前文已有具体地说明,要仔细阅读前文语句,选择作答。根据第 段“秘密像包袱被父亲轻描淡写地抖开,我有些无地自容”,所以我们可以去上文寻找答案:父亲……才慢悠悠地说:“那时,你俩真淘气,老是拔了黑发糊弄我”据此即可提取原句解答。
答案第4页,共4页
答案第3页,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