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03巩固练
03 巩固练
一、古文阅读
阅读下面语段,完成下面小题。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选自《<论语>十二章》)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1)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信:
(2)思而不学则殆 殆:
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2)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
3.孔子对人生经验的总结和思考,以及关于修身养德的谆谆教诲,至今仍然可以作为我们的做人准则,请说说你从上面语录中读出了哪些做人准则。
二、现代文阅读
4.任务四: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①陈莲河的诊金也是一元四角……因为他一张药方上,总兼有一种特别的丸散和一种奇特的药引。芦根和经霜三年的甘蔗,他就从来没有用过。最平常的是“蟋蟀一对”,旁注小字道:“要原配,即本在一窠中者。”似乎昆虫也要贞节,续弦或再醮,连做药资格也丧失了。但这差使在我并不为难,走进百草园,十对也容易得,将它们用线一缚,活活地掷入沸汤中完事。
②“我这样用药还会不大见效,”有一回陈莲河先生又说,“我想,可以请人看一看,可有什么冤愆……。医能医病,不能医命,对不对?自然,这也许是前世的事……。”
——《父亲的病》
材料二:
①陈二奶奶非五块钱不来,虎妞拿出最后的七八块钱来:“好祥子,快快去吧!花钱不要紧!等我好了,我乖乖的跟你过日子!快去吧!”陈二奶奶带着“童儿”——四十来岁的一位黄脸大汉——快到掌灯的时候才来到。……
②眼睛直勾勾的,进门先净了手,而后上了香;她自己先磕了头,然后坐在香案后面,呆呆的看着香苗。忽然连身子都一摇动,打了个极大的冷战,垂下头,闭上眼,半天没动静。屋中连落个针都可以听到,虎妞也咬上牙不敢出声。
③虾蟆大仙说话老声老气的,而且有些结巴:“不,不,不要紧!画道催,催,催生符!”“童儿”急忙递过黄绵纸,大仙在香苗上抓了几抓,而后沾着吐沫在纸上画。画完符,她又结结巴巴的说了几句:大概的意思是虎妞前世里欠这孩子的债,所以得受些折磨。
④……“今天大仙高兴,爱说话!”然后她指导着祥子怎样教虎妞喝下那道神符,并且给她一丸药,和神符一同服下去。
⑤……陈二奶奶和“童儿”已经偷偷的溜了。……虎妞在夜里十二点,带着个死孩子,断了气。
《骆驼祥子》
结合材料的内容,分析《父亲的病》中的陈莲河与《骆驼祥子》中的陈二奶奶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一、综合性学习
为响应“书香校园”创建工作,班级开展“文化面面观”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与并完成下列任务。
5.【文化·传统】“文化面面观”的综合性学习活动中,某同学出了两道知识竞答题,请你回答。
①爆竹连宵不夜城。根据诗句,写出中国的一个传统节日:
②轻罗小扇扑流萤。根据诗句,写出古人的一种消暑方法:
6.【文化·古诗】下面是一首五言律诗的颔联和颈联,个别词语遗漏,请你选择最恰当的一项,将其补充完整( )
______思旧事,断雁______愁眠。(颔联)
远梦归侵晓,家书到隔______。(颈联)
A.灯寒 孤 年 B.寒灯 警 年
C.灯寒 警 岁 D.寒灯 孤 岁
7.【文化·文学】“一切纯文学都有诗的特质”,请将下面的名著作品与其“诗的特质”对应起来。
①《西游记》——( ) ②《朝花夕拾》——( ) ③《昆虫记》——( )
A.充满了作者儿时温情的记忆。
B.用生动的语言和瑰丽的想象展现了一个自然的世界。
C.以浪漫主义笔法深刻地道出了当时的社会现实。
8.【文化·典籍】有人称朱自清的《经典常谈》为“国学入门书”,是读者了解中国古代文化典籍的绝好入门指南。你认同这种说法吗?请结合《经典常谈》的内容和阅读体验,谈谈你的看法。
二、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树洞里
——一名清华贫困生的匿名自述
①我来自单亲家庭,家里是困难户。我从小体弱多病,家里的医疗条件比较差,在我小的时候,甚至连用电也需要看运气,说不上什么时候就断电了。所以我家最可靠的治病手段就是热水,最可靠的取暖设备就是柴火。
②每当我生病了,爸爸就劈柴火、烧热水,一杯一杯地倒给我。喝得撑了,身体难受,不愿意喝了,爸爸就想办法安慰我,很原始的办法。生病了,爸爸就把暖水袋灌满,放到我的脚边,身上盖两层厚厚的被子,脑袋上蒙着毛巾,浑身上下只露出两个眼睛,就像一个粽子。脚背被热水袋烫得红红的,我就忍着,一动不动,忍到出汗,距离退烧也就不远了。
③从我上大学起,家里就拿不出一分钱了。我是当年高考省前十名被清华大学录取,入学的时候有5000元的新生二等奖学金,和5000元的助学金,还可以从学院不同名义的企业类型的奖学金中获得一种,大约是3000元。扣掉6500的学杂费,留下3200元钱买电脑,买必须要用的电子设备。剩余的3200元分到8个月,每个月只能花400元,精打细算地把握每一份支出。
④你们知道T35吗?我非常感谢这趟列车,它至今都在,这是唯一一辆从安徽到北京,依然有硬座的绿皮列车,它的硬座票价是140。每年暑假,我都是用学生票70块钱,坐一宿回家。这张票很难买,更多的时候,是拿一个小马达,席地而坐,看一宿书也就到家了
⑤在我统计的钱里,我没算水费。因为教学楼、图书馆都有免费的水。我一般都是拿着两个空瓶子,10点左右回宿舍之前灌满,作为晚上喝、漱口,这个习惯我坚持了两年。别说奶茶了,连一块五一杯的饮料我也没喝。还记得,刚军训的时候,中午解散以后,大家去食堂吃饭,排得最多的人的地方是哪知道吗?是饮料窗口和西瓜窗口。我看到大家吃西瓜,都是咽咽口水,默默地喝水瓶里的水,心静自然凉。
⑥大一时,我们班级在第一次组织大家出去玩的时候,我提前问了一下花销,大约人均150。我那时候真的没有这些钱,花不起,就撒谎说自己有事,也就没有去。所以,我们班级的纪念册里,第一次出游的照片没有我,这是我本科四年最大的遗憾。
⑦就这样,时间一晃,来到了大三,我的生活发生了一些变化,在大城市让我发现,省钱是一方面,还有另一方面就是赚钱。于是,我和很多同学一样,选择了去做家教。我的第一份家教在北京森林公园附近,林萃路那里,一方面是因为坐车很耽误时间,没有什么地铁和车方便到那里,另一方面,也是为了省点路费,每次这6公里的路,我都是骑自行车,那是一段充满收获的日子。
⑧大四我保送了清华的研究生。系里的负责老师也在邮箱发了邮件,询问是否有人需要助学金,我陷入沉思之后,决定拒绝。我知道,从客观上说,也许我依然属于园子里困难的那批人,依然可以去争取。但是,我现在可以自力更生、养活自己了。那些钱就像是锦上添花,而不是雪中送炭,还是把它们留给更需要的人吧。
⑨研究生和本科生不一样了,可以做助教,我的导师也会叫我们写一些东西,给一些补助。家教这件事也没有落下。生活进入了平稳期,上天是眷顾我的,在我的求学生涯,一路遇到了好的老师,好的同学,好的朋友,他们都给予了我很大的帮助,在我的研究生毕业论文的致谢里,我回忆了这一切,也将他们和我的论文一起永远录入到数据库中。
⑩我想说,我自己也想成为像他们一样,照亮哪怕其他一个人也好。所以,我做了第二个决定,从研一开始,我每个学期拿出了3200块钱,资助四个孩子这一学期的生活费、学杂费等等。可以支持他们读完一个学期。这是一个公益组织,是我的家乡那边的希望小学,我实地考察过,也有他们的名单,我能力有限。这也是我力所能及做的第二个决定:把爱传递下去。
当然,做我的学生还是很严格的,我每学期回家的时候都会去看他们,给他们四个小家伙开一天的会,让他们知道外面的样子,也让我知道他们的样子。咱们学校的校训是: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我不知道大家如何理解这句话。我认为,厚德载物就是说,我们所得到的一切,应该有相应的德行去支撑。
直到今天我也认为上天是眷顾我的,我的家里都身体健康,不需要我去照顾,我遇到了这么多优秀的同学、老师。是所有人一起的努力才帮助我找到如今的工作,开始未来的生活。我接受了这一切,那么我就该做出相应的回报,匹配我的德行,去资助像我一样的孩子,我想就是未来我要做的。
希望未来有一天,我的能力能像是清华的校友一样,能成立基金会。我想我会亲力亲为,去真正做一些实事。
(摘自知乎,选文有删改)
9.作者主要记叙了求学历程,最详细的是大学经历,请细读文章,依据提示填写表格。
时间 事件 心理
每年暑假 乘坐T35列车坐一宿回家 ①
② 中午解散看到大家吃西瓜 心静自然凉
大一 ③ 最大的遗憾
大三 骑自行车六公里做家教 ④
大四 保送研究生拒绝助学金 陷入沉思
10.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画横线的句子。
生病了,爸爸就把暖水袋灌满,放到我的脚边,身上盖两层厚厚的被子,脑袋上蒙着毛巾,浑身上下只露出两个眼睛,就像一个粽子。
11.文章的主人公哪些品质让你印象深刻?《在树洞里》被称为现实版的《送东阳马生序》,请结合文章以及链接材料谈谈如何面对求学之路上的困难。
【链接材料】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阅读《〈论语>十二章》节选内容,完成下面小题。
①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②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③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④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⑤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术而》)
⑥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子罕》)
⑦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张》)
12.下列对选文中加点词语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学而时习之”中的时习”是“按时温习”的意思,意在强调自觉学习,不幽实践。
B.“不亦乐乎”“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中的“乐”用法相同,都是“快乐”的意思。
C.“思而不学则”中的“殆”在文中是“疑惑”的意思。
D.“博学而笃志”中的“笃”是坚定的意思,“笃志”就是“坚定志向”的意思。
13.下列对选文中画线句的解释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甲】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翻译:人家不了解我,并不因此恼怒,不也是有才德的人吗?
理解:修身和别人的知不知没关系,有修养的人不会因为别人不了解而影响心境。
【乙】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翻译:选取他们的优点而学习,如果也有他们的缺点就加以改正。理解:向他人学习时,要抱定端正的学习态度,只有这样,才能得到提高。
【丙】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翻译:一国军队,可以改变其主帅;平民百姓的志向却是不能改变的。
理解:平民百姓的志向的坚定程度比一国军队的主帅都高,这突出了孔子对百姓志向的肯定。
14.孔子切闻而近思,请根据选文内容对此加以分析。
15.儒家倡导修己以修身,请结合选文和下面的链接材料,归纳如何才能做到修已。
【链接材料一】
君子之学也,入乎耳,箸乎心,布乎四体,形乎动静。端而言,蝡①而动,一可以为法则。小人之学也,入乎耳,出乎口;口耳之间,则四寸耳,曷足以美七尺之躯哉!古之学者为已,今之学者为人。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小人之学也,以为禽犊②。
(节选自荀子《劝学》)
【链接材料二】
熹窃观古昔圣贤所以教人为学之意,莫非使之讲明义理,以修其身,然后推以及人,非徒欲其务记览、为词章,以钓声名、取利禄而已也。今人之为学者,则既反是矣。然圣贤所以教人之法,具存于经。有志之士,固当熟深思而问辩之。
(节选自朱熹《白鹿洞书院学规》)
【注释】①蝡同“蠕”,泛指微动的样子。②禽犊:指馈赠的礼物。
阅读文章,完成各题。
忆儿时
丰子恺
①我回忆儿时,有两件不能忘却的事。
②第一件是养蚕。那是我五六岁时、我祖母在世的事。我祖母是一个豪爽而善于享乐的人,良辰佳节不肯轻轻放过。其实,我长大后才晓得,祖母养蚕并非专为图利,叶贵的年头常要蚀本,然而她喜欢这暮春点缀,故每年大规模地举行。我所喜欢的,最初是蚕落地铺。那时我们的三开间的厅上、地上统是蚕,架着经纬的跳板,以便通行及饲叶。蒋五伯每每饲蚕,我就走跳板为戏乐,常常失足翻落地铺里,压死许多蚕宝宝,祖母忙喊蒋五伯抱我起来,不许我再走。然而这满屋的跳板,像棋盘街一样,又很低,走起来一点也不怕,真是有趣。这真是一年一度的难得的乐事!所以虽然祖母禁止,我总是每天要去走。
③蚕上山之后,全家静静守护,那时不许小孩子们吵了,暂时感到沉闷。然而过了几天,采茧、做丝,热闹的空气又浓起来了。我们每年照例请牛桥头七娘娘来做丝。蒋五伯每天买枇杷和软糕来给采茧、做丝、烧火的人吃。大家认为现在是辛苦而有希望的时候,应该享受这点心,都不客气地取食,我也无功受禄地天天吃多量的枇杷与软糕,这又是乐事。
④七娘娘做丝休息的时候,捧了水烟筒,伸出她左手上的短少半段的小指给我看,对我说:“做丝的时候,丝车后面,万万不可走近去的。”她的小指,便是小时候不留心被丝车轴棒轧脱的。我所乐的,只是那时候家里的非常的空气。日常固定不动的堂窗、长台、八仙椅都收拾去,而变成不常见的丝车、匾、缸。又不断地公然地可以吃小食。
⑤现在我回忆这儿时的事,常常使我神往!祖母、蒋五伯、七娘娘和诸姐都像童话里、戏剧里的人物了。且在我看来,他们当时这剧的主人公便是我。何等甜美的回忆!只是这剧的题材,现在我仔细想想觉得不好:养蚕做丝,在生计上是幸福的,然其本身是数万的生灵的杀虐!《西青散记》里面有两句仙人的诗句:“自织藕丝衫子嫩,可怜辛苦赦春蚕。”安得人间也发明织藕丝的丝车,而尽赦天下的春蚕的性命!
⑥我七岁上祖母死了,我家不复养蚕。不久父亲与诸姐弟相继死亡,家道衰落了,我幸福的儿时也过去了。因此这回忆一面使我永远神往,一面又使我永远忏悔。
⑦第二件不能忘却的事,是与隔壁豆腐庄里的王囡囡的交游,而这交游的中心,在于钓鱼。
⑧那是我十二三岁时的事,隔壁豆腐店里的王囡囡是当时我的小伴侣中的大阿哥。他家与我家贴邻而居。在小伴侣中,王囡囡也特别和我要好。他的年纪比我大,气力比我好,生活比我丰富,我们一道游玩的时候,他时时引导我,照顾我,犹似长兄对于幼弟。
⑨我起初不会钓鱼,是王囡囡教我的。他叫他大伯买两副钓竿,一副送我,一副他自己用。他到米桶里去捉许多米虫,浸在盛水的罐头里,领了我到木场桥头去钓鱼。他教给我看,先捉起一个米虫来,把钓钩由虫尾穿进,直穿到头部。然后放下水去。他又说:“浮珠一动,你要立刻拉,那么钩子钩住鱼的颚,鱼就逃不脱。”我照他所教的试验,果然第一天钓了十几头白条,然而都是他帮我拉钓竿的。第二天,他手里拿了半罐头扑杀的苍蝇,又来约我去钓鱼。途中他对我说:“不一定是米虫,用苍蝇钓鱼更好。鱼喜欢吃苍蝇!”这一天我们钓了一小桶各种的鱼。回家的时候,他把鱼桶送到我家里,说他不要。我母亲就叫红英去煎一煎,给我下晚饭。
⑩自此以后,我只管喜欢钓鱼。不一定要王囡囡陪去,自己一人也去钓,又学得了掘蚯蚓来钓鱼的方法。而且钓来的鱼,不仅够自己下晚饭,还可送给店里的人吃,或给猫吃。我记得这时候我的热心钓鱼,不仅出于游戏欲,又有几分功利的兴味在内。有三四个夏季,我热心于钓鱼,给母亲省了不少的菜蔬钱。
后来我长大了,赴他乡入学,不复有钓鱼的工夫。但书中常常读到赞咏钓鱼的文句,例如什么“独钓寒江雪”,什么“渔樵度此身”,才知道钓鱼原来是很风雅的事。后来又晓得有所谓“游钓之地”的美名称,是形容人的故乡的。我大受其煽惑,为之大发牢骚:我想钓鱼确是雅的,我的故乡,确是我的游钓之地,确是可怀的故乡。但是现在想想,不幸而这题材也是生灵的杀虐!
(选自《丰子恺作品精选》,有删改)
16.文章题目为“忆儿时”,作者描述儿时趣事时总离不开一些重要人物,下面的人物中作者着墨不多的是( )
A.祖母 B.七娘娘 C.王囡囡 D.母亲
17.下列对作者儿时“有两件不能忘却的事”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作者儿时两件不能忘却的事分别是“养蚕”和“钓鱼”,其中作者最喜欢的事是“钓鱼”。
B.养蚕时的“乐事”有两件,一件是在满屋的跳板上走,另一件是可以天天吃多量的小食。
C.王囡囡教会了“我”钓鱼,他在我们一道游玩的时候时时引导和照顾“我”,犹如兄长。
D.“我”热心钓鱼,是因为钓鱼不仅能满足“我”的游戏欲,也可以给母亲省不少菜蔬钱。
18.文中画线句“我所乐的,只是那时候家里的非常的空气”中“非常的空气”指的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19.本文与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记叙的都是儿时趣事,请结合两文内容分析作者为什么会对儿时趣事印象深刻并作如此生动地描述。
试卷第8页,共9页
试卷第1页,共9页
参考答案:
1. 诚信 疑惑 2.(1)逝去的一切像河水一样流去,日夜不停。(2)广泛学习,能坚定自己的志向,恳切地发问求教,多思考当前的事。 3.要时常反省;安贫乐道;做人要讲诚信;要严格要求自己,而不苛责别人;要有公心,抛却私心等。
【解析】1.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1)句意:同朋友交往是不是诚实可信了呢?
(2)句意:只是空想不学习就会心中充满疑惑。
2.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重点词有:
(1)逝:往、离去;斯:代词,这;
(2)博学:广泛学习;笃志:坚定志向;切问:恳切地发问求教。
3.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启发我们要多反思自己的所作所为,严格要求自己,想想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而不是苛责别人;
“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颜回的生活困苦,居住在陋巷也能自得其乐;孔子生活困苦,但是拒绝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启发我们要安贫乐道,坚持原则,要有公心,抛却私心;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启发我们做人要讲诚信。
【点睛】参考译文:
孔子说:“学了(知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复习它,不也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是很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恼怒,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诚实可信了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了呢?”
孔子说:“只是学习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只是空想不学习就会心中充满疑惑。”
孔子说:“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一竹篮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巷子里,别人都忍受不了这种穷困清苦,颜回却没有改变他好学的乐趣。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
孔子说:“知道学习的人比不上爱好学习的人;爱好学习的人比不上以学习为乐趣的人。”
孔子说:“我整天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做枕头,也自得其乐。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我把它看作天上的浮云。”
孔子在河边感叹道:“逝去的一切像河水一样流去,日夜不停。”
孔子说:“军队的主帅可以改变,普通人的志向却不可改变。”
子夏说:“博览群书广泛学习,而且能坚守自己的志向,恳切地提问,多考虑当前的事,仁德就在其中了。”
4.两人的相同点:①陈莲河的诊金是一元四角;陈二奶奶是五块,可以看出他们都是贪图钱财的人;②陈莲河开的药方都是稀奇古怪的,并且他治不好病就说“医能医病,不能医命,这也许是前世的事”,陈二奶奶过来装神弄鬼,假装虾蟆大仙说“不,不,不要紧!画道催,催,催生符!”,可以看出他们巫医不分,故弄玄虚;③陈莲河没有治好父亲的病,陈二奶奶也没有给虎妞顺利接生,结果虎妞因难产而死,这说明他们都草菅人命。
【详解】考查内容理解和人物形象分析。
解答此题需要先疏通文意,了解内容,概括人物性格从言行入手。可以直接摘取对人物评价的词语,也可以自己结合相关的语句进行概括,学会结合原文从原文中找到依据。
陈莲河,是鲁迅作品《朝花夕拾》中《父亲的病》中的人物。陈莲河原名何廉臣,鲁迅先生为了表达对他的恨意,把名字颠倒,说明这个人颠倒黑白不分是非。这个反面人物就是一个实实在在的江湖骗子。周伯宜生命垂危之际仍旧泰然,说明这种情况也不是第一次了。他“巧妙”地使用连环套诈骗周家,第一套药引,蟋蟀也就罢了,还是什么“原配”,岂不是可笑至极?第二套药丸:鲁迅先生小时候也不知道这药丸的“精妙”,因为这本身就不能拿来治病。第三套:点在舌尖的“神丹”,其实也没有什么神奇,到这里,周伯宜已经开始怀疑陈莲河的医术了,摇头是因为实在太贵。第四套:前世的事。这完全就是瞎扯了,公然的欺骗。周伯宜可以看出已经不再信任陈莲河了,于是摇了摇头。
陈二奶奶,是老舍作品《骆驼祥子》中的人物。虎妞难产的时候,接生婆没了办法,就让祥子去请一位神婆大仙——陈二奶奶,可是人家没有五块钱不肯来,虎妞哆嗦着拿出最后的七八块钱求祥子去请,但神符也画了,药丸也吃了,虎妞却没有生下孩子,而且眼看着大人也支撑不住了。
结合材料一①段中“陈莲河的诊金也是一元四角……”,材料二①段中“陈二奶奶非五块钱不来,虎妞拿出最后的七八块钱来”的内容可知,陈莲河的诊金是一元四角;陈二奶奶是五块,可以看出他们都是贪图钱财的人;
结合材料一①段中“他一张药方上,总兼有一种特别的丸散和一种奇特的药引。芦根和经霜三年的甘蔗,他就从来没有用过。最平常的是‘蟋蟀一对’,旁注小字道:‘要原配,即本在一窠中者。’似乎昆虫也要贞节,续弦或再醮,连做药资格也丧失了。但这差使在我并不为难,走进百草园,十对也容易得,将它们用线一缚,活活地掷入沸汤中完事”,②段中“有一回陈莲河先生又说,‘我想,可以请人看一看,可有什么冤愆……。医能医病,不能医命,对不对?自然,这也许是前世的事……’”,陈莲河开的药方都是稀奇古怪的,并且他治不好病就说“医能医病,不能医命,这也许是前世的事”;结合材料二③段中“虾蟆大仙说话老声老气的,而且有些结巴:‘不,不,不要紧!画道催,催,催生符!’‘童儿’急忙递过黄绵纸,大仙在香苗上抓了几抓,而后沾着吐沫在纸上画。画完符,她又结结巴巴的说了几句:大概的意思是虎妞前世里欠这孩子的债,所以得受些折磨”可知,陈二奶奶过来装神弄鬼,假装虾蟆大仙说“不,不,不要紧!画道催,催,催生符!”,由此可以看出他们巫医不分,故弄玄虚;
结合材料一②段中“‘我这样用药还会不大见效,’有一回陈莲河先生又说,‘我想,可以请人看一看,可有什么冤愆……。医能医病,不能医命,对不对?自然,这也许是前世的事……’”,材料二⑤段中“……陈二奶奶和‘童儿’已经偷偷的溜了。……虎妞在夜里十二点,带着个死孩子,断了气”可知,陈莲河没有治好父亲的病,陈二奶奶也没有给虎妞顺利接生,结果虎妞因难产而死,这说明他们都草菅人命;
据此总结作答即可。
5. 春节 摇扇
【详解】考查文学文化常识。
①“爆竹连宵不夜城”意为:通宵放爆竹,城市被照得犹如白昼。中国传统节日中的春节有放爆竹,守岁,拜年,祭祖,祈福,贴对联,赏花灯等习俗。故应填:春节。
②“轻罗小扇扑流萤”意为:手执绫罗小扇扑打萤火虫。古人在夏天常手执一柄扇子消暑驱虫。故可填:摇扇。
6.B
【详解】考查诗歌常识。
律诗通常讲究对应,额联中,第一空因为“断雁”为偏正短语,故对应偏正短语“寒灯”;第二空,因为上一句为“思旧事”,是动宾短语,故第二空填动词“警”;第三空,颈联中“晓”为名词,意思是天刚亮的时候,故第三空填名词“年”。
故选B。
7. C A B
【详解】考查词句理解与文学常识。
《西游记》是一部中国古典神话小说。书中主要讲述了孙悟空、猪八戒和沙僧保护唐僧西天取经,一路上斩妖除怪的故事。书中的石产仙猴、闹龙宫、闹地府、闹天宫等情节体现了浪漫主义特征,表现了惩恶扬善的古老主题,故对应C;
《朝花夕拾》是鲁迅所写的唯一一部回忆性的散文集,原名《旧事重提》。本书为鲁迅一九二六年所作回忆散文的结集,共十篇。前五篇写于北京,后五篇写于厦门。此文集作为“回忆的记事”,多侧面地反映了作者鲁迅青少年时期的生活,形象地反映了他的性格和志趣的形成经过,充满了作者儿时温情的记忆,故对应A;
《昆虫记》是详细概括了昆虫的种类、特征、习性和婚习的昆虫学巨著,同时也是富含知识、趣味美感和哲理的文学宝藏。该作品用文字清新、自然有趣,语调轻松幽默诙谐的语言展现了一个自然的世界,同时作者将昆虫的多彩生活与自己的人生感悟融为一体,用人性去看待昆虫,字里行间都透露出作者对生命尊敬与热爱,故对应B。
8.我认同这种说法。朱自清在序言中说,希望这本书给读经典的学生做个向导,指点阅读门径。此书旨在激发读者亲近经典的兴趣,使读者能“因这本书的引导,去接触古书”。如书中谈《史记》,不说流传千古的“列传本纪”,只讲司马迁一生如何坎坷,如何发愤,如何终成一家之言。在《史记》的大背景下刻画出司马迁枯瘦却如铁的身影,直言他和《史记》一样伟大,如此这般,让人不禁想去探一探那“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华彩。
【详解】本题考查名著阅读。开放类试题,结合名著内容,言之成理即可。
如:朱自清先生的《经典常谈》一共十三篇,系统地介绍了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与历史脉络。全书对经典的梳理与讲解,知识上简洁精辟,文字上通俗流畅,能很好地启发读者的兴趣。初中阶段见证着一个人从少年到青年的生命进阶,中学生开始主动发现和认识自己,开始自觉磨砺意志和品格,思考生活的意义,《经典常谈》就是这样一本能启发兴趣、确立自我、了解本国文化的作品。这本书不仅是一本中国传统文化的启蒙书,更能培养学生们的文化自信。《经典常谈》还弥补了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背景知识不足的缺陷。所以说《经典常谈》为“国学入门书”。
9. 非常感谢 军训 未参加班级第一次游玩 充满收获 10.作者运用了比喻的修辞,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在生病时父亲用原始的办法帮助对抗疾病,突出作者小时候的贫穷,用轻松诙谐的语调表达了作者的心酸。 11.(1)吃苦耐劳、乐观积极、勤劳坚强、心怀感恩(知恩图报)
(2)①文章中,作者虽然出身贫寒,但是凭借吃苦耐劳以及惊人的意志考入清华大学,并且尽己所能去帮助他人,用毅力和感恩温暖着他人。②材料中,宋濂克服恶劣的环境、巨大的贫富差距,保持对读书的热爱,用勤奋与刻苦的精神面对求学之路的困难。③求学之路需要面对许多困难,如恶劣的环境、身边人的影响、自己意志力的不坚定,我们应保持对学习的热爱,转化为提升自我的动力,更为重要的是要克服困难的决心与勇气、坚忍不拔的精神。
【解析】9.本题考查情节梳理与概括。
根据事件“乘坐T35列车坐一宿回家”定位到文中第④自然段,可以找到表示作者心理的语句“我非常感谢这趟列车”;
根据事件“中午解散看到大家吃西瓜”定位到文中第⑤自然段,在“我看到大家吃西瓜”的前面找,可以找到表明事情发生的时候是“刚军训的时候”;
根据给的时间是大一,心理是“最大的遗憾”在文中定位到第⑥自然段,“真的没有这些钱”“也就没有去”“第一次出游的照片没有我”“这是我本科四年最大的遗憾”可以知道本段主要讲述“我”因为没钱,没有去参加班级组织的第一次游玩,所以照片里没有“我”,这是“我”本科里最大的遗憾。将这件事进行简短概括,就是“没有参加班级第一次游玩”;
根据事件“骑自行车六公里做家教”和时间“大三”,定位到本文的第⑦自然段,找到表示“我”对此事观点的语句“那是一段充满收获的日子”,所以心理是充满收获。
10.本题考查从修辞角度赏析句子。句子中有“像”这个比喻词,可判断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像”字前面是“我”生病时身上盖着厚被子、脑袋蒙着毛巾,后面是“一只粽子”,所以是把“我”生病时盖厚被子、脑袋蒙毛巾的样子比喻成一只粽子。生病没能及时去医院,再加上本文一开头就说“家里是困难户”,可以判断作者家庭贫困,所以生病也只能用东西把自己裹起来而不是去医院。把生病却无钱去医院的自己比作粽子,这种表述带有反讽的幽默感,体现作者的辛酸。
11.本文是综合拓展题。考查分析人物特点,以及结合材料和文章主旨谈个人观点。
首先对文中人物的特点进行概括,结合文中说到的“乘坐T35列车坐一宿回家”可知体现“我”的吃苦耐劳;“默默地喝水瓶里的水,心静自然凉”可看出乐观积极;“骑自行车六公里做家教”可看出勤劳坚强;回忆求学期间遇到好的同学老师,觉得是上天眷顾,体现了心怀感恩。
其次,阅读链接材料,材料的主要意思是写主人公宋濂拖着鞋子背着书箱走在深谷,冬天为了求学,四肢冻僵皮肤裂开,每天吃两顿粗饭,不羡慕同学奢华的生活作风而是追求学习上的满足。该文出自《送东阳马生序》片段,和本文相同,主要内容都是在介绍自己的求学经历:宋濂拖着鞋背着书箱去求学、每天吃两顿粗饭、穿粗衣,体现了吃苦耐劳,本文作者坐一宿列车回家;宋濂冬天为了学习,四肢冻僵皮肤裂,体现了不畏艰难,本文作者骑自行车六公里去做家教;宋濂不羡慕同学穿华服,自己穿粗衣,追求学习的满足,体现了乐观积极和一心向学,作者军训不像同学吃西瓜,而是喝凉水“心静自然凉”。所以材料和本文都让我们明白了在求学中应具有宋濂和作者这些热爱学习、不畏艰难、吃苦耐劳的精神。
【点睛】链接材料的参考译文:
当我去求师的时候,背着书籍,拖着鞋子,在深山大谷中奔走,深冬刮着凛冽的寒风,大雪有几尺深,脚上的皮肤冻裂了不知道。等走到旅舍,四肢冻僵了不能动弹,服侍的人拿来热水(给我)洗手暖脚,拿被子(给我)盖上,过很久才暖和过来。在旅馆里,每天只吃两顿饭,没有鲜美的食物可以享受,一起住在旅馆的同学们,都穿着华美的衣服戴着红缨和宝石装饰的帽子,腰上佩带白玉环,左边佩着刀,右边挂着香袋,闪光耀眼好像仙人。而我却穿着破棉袄旧衣衫生活在他们中间,毫无羡慕的心思。因为我心中有自己的乐趣,不感到吃穿的享受不如别人了。我求学时的勤恳艰辛情况大体如此。
12.B 13.丙 14.学习的关键在于思考和“知新"。要不断温习、思考学过的知识,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将知识融会贯通。学和思是相辅相成缺-不可的。一味读书而不思考,就不能深刻理解,甚至会陷入迷茫;一味空想而不去实实在在地学习,就会疑惑而一无所得;只有将二者结合起来,才能学到切实有用的知识。 15.①虚心学习别人的长处,对照别人的缺点来修正自己的行为;②坚定自己的志向,能恳切地发问求教,善于思考;③用学习来规范自己的言行,不卖弄学问;④明白义理,先完善自我后推及旁人;⑤广泛学习,要熟读经典,并深思熟虑,加以问辩。
【解析】12.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
B.“不亦乐乎”中的“乐”是形容词,“快乐”的意思,“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中的“乐”是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为快乐”的意思。两个“乐”用法不同,意思也不同。
故选B。
13.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的翻译和理解。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理解有误。理解应是即使是一个普通人,也要有坚定的志向,一个人的志向能否被改变,取决于自己,而不是突出孔子对于百姓志向的肯定。
故选丙。
14.本题考查内容的归类梳理和理解。
“切闻而近思”的意思是“恳切的提问,多考虑当前的事”,题目已明确聚焦“重视思考”。解答此题时,首先要从所选七章语录中筛选出与思考相关的内容,即第②③章。第②章“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中虽然没有“思”这个词,但想要“知新”就离不开独立思考,因此这一章也是在强调思考的重要性。“温故”的过程就是不断温习、思考学过的知识的过程,“知新”就是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将知识融会贯通,学会举一反三。第③章“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强调学习和思考要结合起来,才能学到切实有用的知识。因为一味读书而不思考,就会因为不能深刻理解书本的意义而不能合理有效利用书本的知识,甚至会陷入迷茫。而如果一味空想而不去进行实实在在地学习和钻研,则终究是沙上建塔,一无所得。
15.本题考查内容的理解。
解答此题时,首先需要借助文言文阅读积累疏通选文和链接材料的文意。然后根据题干要求,找出与“修己”“修身”相关的信息。
根据选文第⑤章“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可知,要虚心学习别人的长处,对照别人的缺点来修正自己的行为;由选文第⑦章“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可知,我们要坚定自己的志向,能恳切发问,善于思考;
由链接材料一“君子之学也,入乎耳,箸乎心,布乎四体,形乎动静。端而言,蝡而动,一可以为法则。小人之学也,入乎耳,出乎口;口耳之间,则四寸耳,曷足以美七尺之躯哉!古之学者为已,今之学者为人。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小人之学也,以为禽犊”可知,要用自己的学习来规范自己的言行,而不是卖弄和哗众取宠;
由链接材料二“讲明义理,以修其身,然后推以及人”可知,要先明白义理,然后以修其身,再推及旁人;由“然圣贤所以教人之法,具存于经。有志之士,固当熟深思而问辩之”可知,熟读经典,应深思熟虑并进行问辩。
16.D 17.A 18.指的是家里在做丝时将固定不变的物件时换成不常见的物件时,很是新奇有趣,走跳板、家人们劳动的氛围以及“我”可以不断地公然地吃小食。 19.因为儿时趣事对成年后的作者而言是无价之宝,表现了作者对儿时生活的眷恋,对童趣不在的惋惜,对亲人朋友的怀念。
【解析】16.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
A.结合文章内容②段“我祖母是一个豪爽而善于享乐的人,良辰佳节不肯轻轻放过。其实,我长大后才晓得,祖母养蚕并非专为图利,叶贵的年头常要蚀本,然而她喜欢这暮春点缀,故每年大规模地举行”可知,介绍了祖母的性格和爱好,同时第②至④段又详细地介绍了祖母和大家养蚕的故事,可知作者对祖母着墨较多;
B.结合第④段“七娘娘做丝休息的时候,捧了水烟筒,伸出她左手上的短少半段的小指给我看,对我说:‘做丝的时候,丝车后面,万万不可走近去的。’”可知,通过动作描写和语言描写,写出了七娘娘告诉我做丝时要小心,属于细节描写,可知作者对七娘娘着墨较多;
C.结合第⑦段“是与隔壁豆腐庄里的王囡囡的交游”和第⑧段“隔壁豆腐店里的王囡囡是当时我的小伴侣中的大阿哥。他家与我家贴邻而居。在小伴侣中,王囡囡也特别和我要好。他的年纪比我大,气力比我好,生活比我丰富,我们一道游玩的时候,他时时引导我,照顾我,犹似长兄对于幼弟”以及第⑨段“他叫他大伯买两副钓竿,一副送我,一副他自己用”等内容可知,作者详细地介绍了自己和王囡囡之间关于钓鱼的故事,作者和他两人之间怀有真挚的情感,可知作者对王囡囡着墨较多;
D.结合第⑩段“有三四个夏季,我热心于钓鱼,给母亲省了不少的菜蔬钱”可知,仅在此处略微提到了母亲,可知作者对母亲着墨较少;
故选D。
17.本题考查信息的筛选和辨析。
A.有误,根据首段“我回忆儿时,有两件不能忘却的事”,第②段“第一件是养蚕……我所喜欢的,最初是蚕落地铺。那时我们的三开间的厅上、地上统是蚕,架着经纬的跳板,以便通行及饲叶。蒋五伯每每饲蚕,我就走跳板为戏乐,常常失足翻落地铺里,压死许多蚕宝宝,祖母忙喊蒋五伯抱我起来,不许我再走。然而这满屋的跳板,像棋盘街一样,又很低,走起来一点也不怕,真是有趣。这真是一年一度的难得的乐事”,第⑦段“第二件不能忘却的事,是与隔壁豆腐庄里的王囡囡的交游,而这交游的中心,在于钓鱼”可知,作者儿时“有两件不能忘却的事”可知,作者并没有说“钓鱼”是他最喜欢的一件事;
故选A。
18.本题考查词句的理解。解答此题可以结合上下文来确定答案。
结合第④段“我所乐的,只是那时候家里的非常的空气”可知,“非常的空气”具体指那时候在家里所做的事情,结合第④段“日常固定不动的堂窗、长台、八仙椅都收拾去,而变成不常见的丝车、匾、缸。又不断地公然地可以吃小食”可知,一是家中的固定不变的物件变换成不常见的物件,这对于一个小孩子来说确实很有意思,二是可以公开的吃零食,这可以让我过了自己的零食瘾。再结合第②段“然而这满屋的跳板,像棋盘街一样,又很低,走起来一点也不怕,真是有趣。这真是一年一度的难得的乐事”可知,三是可以走跳板,也确实很有意思;结合“然而过了几天,采茧、做丝,热闹的空气又浓起来了。我们每年照例请牛桥头七娘娘来做丝。蒋五伯每天买枇杷和软糕来给采茧、做丝、烧火的人吃”可知,采蚕和做丝的时候,家中很热闹,这也是让人感到有意思的地方,据此理解概括即可。
19.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和分析。
结合所学知识,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可知,儿时的乐事有美丽的植物动物之乐,美丽的神话传说之乐,还有雪地捕鸟之乐,这些美好的童年回忆中有长妈妈和儿时玩伴闰土的陪伴,有童年的乐趣,还有对过去逝去往事的怀念;
而本文中记载的乐事主要是养蚕和钓鱼,在这两件事中,有祖母、蒋五伯、七娘娘、王囡囡等人的陪伴,还有从中获得的童年乐趣,可是这些都随着时间的流逝,陪伴自己的人不在身边了,慢慢地也没有儿时的精力和兴趣了,感到一种惋惜;
综上可知,对儿时的乐趣印象深刻是因为亲人朋友的陪伴,童年的乐趣的怀念等等。据此理解概括即可。
答案第8页,共9页
答案第9页,共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