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02基础练(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02基础练(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63.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9-09 16:25:0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02基础练
02 基础练
一、基础知识综合
1.某同学分享的是《猫》的相关内容,阅读这段文字,完成问题。
于是猫的罪状证实了。大家都去找这可厌的猫,想给它以一顿惩戒。找了半天,却没找到。①真是“畏罪潜逃”了,我以为。
三妹在楼上叫道:“猫在这里了【甲】
②它躺在露台板上晒太阳,态度很安详,嘴里好像还在吃着什么。我想,它一定是在吃着这可怜的鸟的腿了,一时怒气冲天,拿起楼门旁倚着的一根木棒,追过去打了一下。它很悲楚地叫了一声“咪呜”,便逃到屋瓦上了。
我心里还愤愤的,以为惩戒得还没有快意。
隔了几天,李妈在楼下叫道:“猫,猫!又来吃鸟了!”同时我看见一只黑猫飞快的逃过露台,嘴里衔着一只黄鸟。我开始觉得我是错了!
我心里十分的难过,真的,我的良心受伤了,我没有判断明白,便妄下断语,冤苦了一只不能说话辩诉的动物。③想到它的无抵抗的逃避,益使我感到我的暴怒、我的虐待,都是针,刺我的良心的针【乙】
我很想补救我的过失,但它是不能说话的,我将怎样地对它表白我的误解呢?
两个月后,我们的猫忽然死在邻家的屋脊上,④我对于它的亡失,比以前的两只猫的亡失,更难过得多。
(1)对文段中画线句的赏析和解读,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①句运用拟人修辞手法,“畏罪潜逃”一词将小猫拟人化了,生动形象地写出“我”对于这只猫自以为是的怀疑,也为后文“我”的后悔愧疚埋下伏笔。
B.②句只运用了拟人修辞手法,将小猫还不知自己被冤枉的从容悠闲的神态生动形象地描写出来,“好像还吃着什么”是“我”愤怒下的主观臆断,也是造成误解的原因之一。
C.③句运用比喻的修辞,把这只“不能说话辩斥的动物”比作“针”,写出了“我”悔恨、遗憾之深。
D.④句通过与前两只小猫亡失时的心情作比较,突出了第三只小猫的死亡带给“我”的伤心和难过的情绪更加深刻。
(2)文段【甲】【乙】两处标点使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甲】。”【乙】。
B.【甲】。”【乙】!
C.【甲】”。【乙】。
D.【甲】”。【乙】!
二、现代文阅读
①冬天的早晨,门口蜷伏着一只很可怜的小猫,毛色是花白的,但并不好看,又很瘦。它伏着不去。我们如不取来留养,至少也要为冬寒与饥饿所杀。张妈把它拾了进来,每天给它饭吃。但大家都不喜欢它,它不活泼,也不像别的小猫之喜欢玩游,好像是具着天生的忧郁性似的,连三妹那样爱猫的,对于它,也不加注意。如此地,过了几个月,它在我家仍是一只若有若无的动物。它渐渐地肥胖了,但仍不活泼。大家在廊前晒太阳闲谈着时,它也常来蜷伏在母亲或三妹的足下。三妹有时也逗着它玩,但并没有像对前几只小猫那样感兴趣。有一天,它因夜里冷,钻到火炉底下去,毛被烧脱好几块,更觉得难看了。
②春天来了,它成了一只壮猫了,却仍不改它的忧郁性,也不去捉鼠,终日懒惰地伏着,吃得胖胖的。
③这时,妻买了一对黄色的芙蓉鸟来,挂在廊前,叫得很好听。妻常常叮嘱着张妈换水,加鸟粮,洗刷笼子。那只花白猫对于这一对黄鸟,似乎也特别注意,常常跳在桌上,对鸟笼凝望着。
④妻道:“张妈,留心猫,它会吃鸟呢。”
⑤张妈便跑来把猫捉了去。隔一会儿,它又跳上桌子对鸟笼凝望着了。
⑥一天,我下楼时,听见张妈在叫道:“鸟死了一只,一条腿被咬去了,笼板上都是血。是什么东西把它咬死的?”
⑦我匆匆跑下去看,果然一只鸟是死了,羽毛松散着,好像曾与它的敌人挣扎了许久。
⑧我很愤怒,叫道:“一定是猫,一定是猫!”于是立刻便去找它。
⑨妻听见了,也匆匆地跑下来,看了死鸟,很难过,便道:“不是这猫咬死的还有谁?它常常对鸟笼望着,我早就叫张妈要小心了。张妈!你为什么不小心?!”
⑩张妈默默无言,不能有什么话来辩护。
于是猫的罪状证实了。大家都去找这可厌的猫,想给它以一顿惩戒。找了半天,却没找到。真是“畏罪潜逃”了,我以为。
三妹在楼上叫道:“猫在这里了。”
它躺在露台板上晒太阳,态度很安详,嘴里好像还在吃着什么。我想,它一定是在吃着这可怜的鸟的腿了,一时怒气冲天,拿起楼门旁倚着的一根木棒,追过去打了一下。它很悲楚地叫了一声“咪呜”,便逃到屋瓦上了。
我心里还愤愤的,以为惩戒得还没有快意。
隔了几天,李妈在楼下叫道:“猫,猫!又来吃鸟了!”同时我看见一只黑猫飞快地逃过露台,嘴里衔着一只黄鸟。我开始觉得我是错了!
我心里十分地难过,真的,我的良心受伤了,我没有判断明白,便妄下断语,冤枉了一只不能说话辩诉的动物。想到它的无抵抗的逃避,益使我感到我的暴怒、我的虐待,都是针,刺我良心的针!
我很想补救我的过失,但它是不能说话的,我将怎样地对它表白我的误解呢?
两个月后,我们的猫忽然死在邻家的屋脊上,我对于它的亡失,比以前的两只猫的亡失,更难过得多。
我永无改正我的过失的机会了!
自此,我家永不养猫。
2.选文写了“芙蓉鸟事件”的始末,请将下列故事情节的发展过程补充完整。
妻买鸟→ →猫被疑→鸟死亡→ →猫被打→真相大白
3.“那只花白猫对于这一对黄鸟,似乎也特别注意”中的“似乎”一词能否删去,为什么?
4.请品味第 段划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5.第 段在文章结构上起到的作用,下列各项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虽难过,但还不至于伤心。 B.总领上文,为下文铺垫。
C.承上启下,又为下文蓄势。 D.呼应开头,总结全文。
一、选择题
6.下列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
A.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诫子书》)不学习就无法增长才干,不立志就无法成就学业。
B.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狼》)一会儿,一只狼径直离开了,其中的一只狼像狗似的蹲坐在屠户的前面。
C.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 (《穿井得一人》)国都中的人谈论这件事,并使宋国国君听到这件事。
D.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屠户于是跑过去靠在柴草堆的下面,放松地拿起屠刀。
二、现代文阅读
鸟 谜
赵丽宏
①那次在雁荡山,就有一次小小的奇遇。
②我和几位同伴挑一条少有人行走的野径游山,一路上常被一些藤藤蔓蔓挡住去路,得折腾一会儿才能继续朝前走。就在寻路的时候,同伴中的一位惊喜地喊起来:“看,好漂亮的鸟蛋!”几个人围上前去一瞧,都不由得惊呆了:三颗滴溜滚圆的小鸟蛋,粲然夺目地躺在一堆枯草之中。鸟蛋的大小如同孩子们玩的玻璃弹子,颜色也奇特,天蓝色,隐隐约约有一些墨绿的斑点。如不是在深山枯草中发现它们,我们怎么也不会想到这是鸟蛋!谁说这些不是精巧别致的工艺品呢!三颗鸟蛋被一位同伴小心翼翼地装进了口袋,于是大家重新上路。
③同伴中另一位,从小在山里长大,竟老是念念不忘这三颗鸟蛋:“哎,我说,把这三个蛋放回原处去吧。等一会儿,雌鸟会来找我们的。”
④“哪有这种事情?你想象力太丰富了。”
⑤“真的,不骗你们,小时候听山里的老人们说,掏了荒山野草里的鸟蛋,鸟要找来报仇呢!”山里长大的同伴说得挺认真。可谁也不理会他的话,只觉得他可笑,年纪轻轻却满脑瓜子朽木疙瘩。
⑥没走出二百米,怪事就来了。一只白胸脯的灰褐色小鸟,从后面追了过来,绕着我们的头顶兜圈子,嘴里发出一种急促不安的啼唤。不多久,又飞来了第二只鸟,两只鸟一高一低,不停地绕着我们飞。
⑦大家谁也没说一句话,都停住了脚步,呆呆地看着这一对奇怪的小鸟。它们越飞越低,有时甚至差点扑到脸上来。它们的叫声也越来越急促,似乎在愤愤地咒骂着什么。
⑧山里长大的同伴突然喊起来:“还愣什么,快把蛋还它们呀!”
⑨拾蛋的同伴赶紧从口袋里掏出鸟蛋,慌里慌张地把它们搁到一块大石头上。然而所有的人都傻了眼:三枚鸟蛋全碎了,透明的蛋清在石头缝里无声无息地流淌,天蓝色的蛋壳成了一些碎片片……
⑩两只鸟敛起翅膀,停落在那块大石头上。我们都紧张地注视着它们,不知它们将如何动作。两只鸟绕着碎了的鸟蛋蹦跳着,嘴里停止了啼鸣,似乎是既无惊愕,也无悲哀。过了两三分钟,它们停止了蹦跳,盯着脚边的碎蛋,面对面呆呆地站定了。依然听不见啼号,仿佛是一种默哀。可惜不懂鸟的表情,否则,大概能从它们呆瞪着的眼睛里发现伤心和绝望的。
重新上路时,心头似乎负着沉沉的歉疚。只听见头顶响起一阵尖厉的鸟鸣,是那两只鸟,果然又找来了,它们在我们的头顶盘旋了四五圈,便迅疾地飞去,消失在密密的丛林中。而它们的啼唤却久久在我们耳畔萦绕回旋,这一声高一声低的啼唤,听得让人揪心,我们不禁面面相觑。
那个下午是索然无味的。我们在荒草和乱石中转了半天,竟迷失了方向,辨不清东西南北。一直到天黑下来,才找到一条出山的路。这时,几个人都是狼狈不堪了。我们坐在路边的一棵樟树下,突然,头顶响起了鸟叫,又尖厉又悲哀,和山里那两只鸟一模一样,只是这叫声中似乎多了一种嘲讽的味道。等我们抬头寻觅时,只看见树叶簌簌动了几下,两个小小的黑影在幽暗的天幕中闪了一闪,然后便什么也没有了。
“瞧,它们报复了我们,让我们在山里白转了半天。”山里长大的那位同伴已经沉默了半天,此刻总结似的吐出一句话来。
没有人赞同,也没有人反驳。也许,这只是一次巧合吧。我想,在大自然和生命之间,还有许多不为人类所知的奥秘,还有许多未解之谜,这大概是谁也不会否认的。
(选自《意林·少年版》2020年第8期,有删改)
7.围绕“鸟谜”,作者写了雁荡山“奇遇”中出现的哪几件“未解之谜”?
8.请按要求进行赏析。
(1)三颗滴溜滚圆的小鸟蛋,粲然夺目地躺在一堆枯草之中。(“躺”能否改为“放”?为什么?)
(2)大家谁也没说一句话,都停住了脚步,呆呆地看着这一对奇怪的小鸟。(“呆呆地”表现了“我们”当时怎样的心理?)
9.文中写了四次发出警示语的山里长大的同伴,请分析这一形象在全文中的作用。
10.以下“链接材料”是课文《动物笑谈》片断。阅读后,请思考:两文中小动物对人的态度截然不同,原因是什么?你从中又得到了怎样的启示?
【链接材料】我把一窝待孵的水鸭蛋放在人工孵卵器里。小凫一出壳,羽毛刚干,我就学着母水鸭的叫声,不停地唤着它们。果然,这一次这些小鸭子一点儿也不怕我,它们信任地望着我,挤成一堆,听任我用叫声把它们带走。
试卷第4页,共5页
试卷第1页,共5页
参考答案:
1.(1)C
(2)B
【详解】(1)考查对修辞手法的理解辨析。
C.有误,联系“想到它的无抵抗的逃避,益使我感到我的暴怒、我的虐待,都是针,刺我的良心的针”的内容可知,作者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把“我的暴怒,我的虐待”比作刺我良心的针;运用反复的修辞方法,突出强调了“针”,体现了作者对于自己冤枉了一只不会说话的猫的自责以及无限的懊悔;
故选C。
(2)考查正确运用标点符号的能力。
甲处,联系“三妹在楼上叫道:‘猫在这里了’”的内可知,引文的句子是完整的,而且被独立使用,句号应在引号的里面;
乙处,联系“想到它的无抵抗的逃避,益使我感到我的暴怒、我的虐待,都是针,刺我的良心的针”的内容可知,本句表达出作者对于自己冤枉了一只不会说话的猫的自责以及无限的懊悔之情,情感强烈,应使用感叹号;
故选B。
2. 猫凝望 猫被冤 3.不能删掉。“似乎”是“好像”的意思,在句中表示猜测,意思是猫究竟做了什么我也无法肯定。但我却凭着这仅有的猜测去下结论,这样更能表现我的主观臆断对猫的伤害,为后文我内心的痛苦作铺垫。 4.比喻,强调了“我”的悔恨和遗憾程度之深,生动形象。 5.D
【解析】2.本题考查内容提炼。
③段“那只花白猫对于这一对黄鸟,似乎也特别注意,常常跳在桌上,对鸟笼凝望着。”⑤段“它又跳上桌子对鸟笼凝望着了。”提炼为:猫凝望。
段“我看见一只黑猫飞快地逃过露台,嘴里衔着一只黄鸟。我开始觉得我是错了!”“冤枉了一只不能说话辩诉的动物”提炼为“猫被冤”。
3.本题考查运用词语的准确性。
“似乎”一词不能删。“似乎”是也许的意思,“似乎”是“我”的猜测。花白猫对这一对黄鸟的特别注意,只是“我”的猜测和判断,并不能十分的肯定,为后文我怀疑黄鸟之死与猫有关作铺垫,表现我的主观臆断对猫的伤害。
4.本题考查句子赏析。
作者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把“我的暴怒,我的虐待”比作刺我良心的针,使读者能够深切感受到文中“我”对“它”的伤害之深。运用反复的修辞方法,突出强调了“针”体现了作者对于自己冤苦了一只不会说话的猫深深的自责以及无限的懊悔。
5.本题考查句段作用。
这句话在内容上是对全文的总结。“我”目睹了前两只猫的不幸后,又亲自制造了第三只猫的悲剧,深感内疚,为了不再看到这样的悲剧重演,“自此,我家永不养猫”。在结构上,这句话与文章的开头相呼应,形成了首尾圆合的特点。
故选D。
6.D
【详解】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的翻译。翻译文言语句要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汇,做到译句文从字顺,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范。注意重点词的解释。
D.有误,“弛担持刀”的正确翻译是“卸下担子拿起屠刀”,不是“放松地拿起屠刀”,这里的“弛”是“放下”的意思;
故选D。
7.(1)同伴掏走鸟蛋,两只鸟不停地绕着我们飞,是否是来“报仇”?
(2)我们在山中迷路,是否是鸟儿“报复”我们弄碎了鸟蛋的?
(3)我们狼狈不堪找到出山的路,头顶鸟鸣是否是对我们的嘲笑? 8.(1)不能改。“躺”字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了鸟蛋生命意义,生动地描绘出了鸟蛋在鸟窝里时安然舒适的状态,与后文被人掠走、弄碎的遭遇形成了强烈的对比,改为“放”就没有这样的效果。
(2)“呆呆地”表现了“我”和同伴们被小鸟追绕飞扑时迷惑惊诧,不知所措的心理。 9.这一人物起了线索作用,四次语言前后呼应,推动情节发展;同时,他是爱护动物敬畏生命的山里人的代表,他的敬畏之心与其他人形成对比,促使大家反省大自然中生命之谜,从而深化了主题。 10.原因:《鸟谜》中小鸟对人类愤恨、嘲讽,充满了敌意和报复心理,是因为人类为一己之私欲掠夺了它们的蛋;《动物笑谈》中小水鸭对“我”亲密依恋的、充满信任,是因为“我”对没有母亲的小水鸭充满理解、关爱和同情,扮做母鸭满足了它们的心理和情感需求。
启示:人类要敬畏生命,与自然万物和谐友好相处,信任才是最理想的共处方式。
【解析】7.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与概括。
根据第②段“三颗鸟蛋被一位同伴小心翼翼地装进了口袋,于是大家重新上路”,第⑥段“没走出二百米,怪事就来了。一只白胸脯的灰褐色小鸟,从后面追了过来,绕着我们的头顶兜圈子,嘴里发出一种急促不安的啼唤。不多久,又飞来了第二只鸟,两只鸟一高一低,不停地绕着我们飞”可概括为:同伴掏走鸟蛋,两只鸟不停地绕着我们飞,是否是来“报仇”?
根据第⑨段“然而所有的人都傻了眼:三枚鸟蛋全碎了,透明的蛋清在石头缝里无声无息地流淌,天蓝色的蛋壳成了一些碎片片”,第 段“那个下午是索然无味的。我们在荒草和乱石中转了半天,竟迷失了方向,辨不清东西南北”可概括为:我们在山中迷路,是否是鸟儿“报复”我们弄碎了鸟蛋的?
根据第 段“一直到天黑下来,才找到一条出山的路”“我们坐在路边的一棵樟树下,突然,头顶响起了鸟叫,又尖厉又悲哀,和山里那两只鸟一模一样,只是这叫声中似乎多了一种嘲讽的味道”可概括为:我们狼狈不堪找到出山的路,头顶鸟鸣是否是对我们的嘲笑?
8.本题考查语句赏析。
(1)明确观点:不能改;“三颗滴溜滚圆的小鸟蛋,粲然夺目地躺在一堆枯草之中”中的“躺”字赋予鸟蛋以人的动作(情态),在这里鸟蛋也是富有生命的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展现了鸟蛋在鸟窝里时安然舒适的状态;联系第②段“同伴中的一位惊喜地喊起来:‘看,好漂亮的鸟蛋!’几个人围上前去一瞧,都不由得惊呆了”可知,“躺”字暗含“我们见到鸟蛋的惊喜,体现了“我们”对鸟蛋的喜爱;联系第②段“如不是在深山枯草中发现它们,我们怎么也不会想到这是鸟蛋!谁说这些不是精巧别致的工艺品呢!三颗鸟蛋被一位同伴小心翼翼地装进了口袋,于是大家重新上路”,第⑨段“然而所有的人都傻了眼:三枚鸟蛋全碎了,透明的蛋清在石头缝里无声无息地流淌,天蓝色的蛋壳成了一些碎片片”可知,鸟蛋静“躺”与后文被人掠走、弄碎的遭遇形成了强烈的对比,改为“放”字则缺少韵味,没有“躺”字表达的效果。
(2)“呆呆地”在此有静静地,发愣的意思;联系第⑥段“没走出二百米,怪事就来了。一只白胸脯的灰褐色小鸟,从后面追了过来,绕着我们的头顶兜圈子,嘴里发出一种急促不安的啼唤。不多久,又飞来了第二只鸟,两只鸟一高一低,不停地绕着我们飞”可知,“呆呆地”一词体现了“我”和同伴们被小鸟追绕飞扑时迷惑惊诧,不知所措的心理。
9.本题考查句段作用。
根据第③段“同伴中另一位,从小在山里长大,竟老是念念不忘这三颗鸟蛋:‘哎,我说,把这三个蛋放回原处去吧。等一会儿,雌鸟会来找我们的。’”,联系第②段“三颗鸟蛋被一位同伴小心翼翼地装进了口袋,于是大家重新上路”可知,在同伴将三颗鸟蛋装进口袋时,在山里长大的同伴发出“警示语”,提醒“我们”不要伤害鸟蛋,带走鸟蛋他是爱护动物敬畏生命的山里人的代表,他的敬畏之心与其他人形成对比;
联系第⑤段“真的,不骗你们,小时候听山里的老人们说,掏了荒山野草里的鸟蛋,鸟要找来报仇呢!”,第⑥段“没走出二百米,怪事就来了。一只白胸脯的灰褐色小鸟,从后面追了过来,绕着我们的头顶兜圈子,嘴里发出一种急促不安的啼唤。不多久,又飞来了第二只鸟,两只鸟一高一低,不停地绕着我们飞”等语句可知,后文的怪事似乎印证了发出警示语的山里长大的同伴的话,作为线索人物,推动故事情节发展;
再联系第⑧段“还愣什么,快把蛋还它们呀!”,第 段“瞧,它们报复了我们,让我们在山里白转了半天”,可知前后四次语言前后呼应,体现了发出警示语的山里长大的同伴敬畏生命,尊重自然;
联系第 段“我想,在大自然和生命之间,还有许多不为人类所知的奥秘,还有许多未解之谜,这大概是谁也不会否认的”可知,正是发出警示语的山里长大的同伴所说的话促使“我们”反省大自然中生命之谜,反省自己的所作所为,深化中心。
10.本题考查对比阅读及启示。
根据第⑨段“拾蛋的同伴赶紧从口袋里掏出鸟蛋,慌里慌张地把它们搁到一块大石头上。然而所有的人都傻了眼:三枚鸟蛋全碎了,透明的蛋清在石头缝里无声无息地流淌,天蓝色的蛋壳成了一些碎片片”,第 段“重新上路时,心头似乎负着沉沉的歉疚。只听见头顶响起一阵尖厉的鸟鸣,是那两只鸟,果然又找来了,它们在我们的头顶盘旋了四五圈,便迅疾地飞去,消失在密密的丛林中”,第 段“我们坐在路边的一棵樟树下,突然,头顶响起了鸟叫,又尖厉又悲哀,和山里那两只鸟一模一样,只是这叫声中似乎多了一种嘲讽的味道”等语句可知,其中一位伙伴喜欢鸟蛋便带走了鸟蛋,鸟蛋碎了,究其根本是人类为了满足自己的私欲对自然的伤害,文中的鸟儿对“我们”尖利地叫着,鸟儿对人类充满愤恨、嘲讽,充满了敌意和报复心理。
【链接材料】中写的是“我”用人工孵卵器孵化鸭蛋,学着母水鸭的叫声,唤着刚孵化出来的小鸭,所以小鸭不怕“我”,信任“我”,体现了小水鸭对“我”亲密依恋的、充满信任;“我”扮做母鸭满足了它们的心理和情感需求,对没有母亲的小水鸭充满理解、关爱和同情,对它们给予了足够的关怀。
启发我们要与动物,与自然和谐相处,敬畏生命,彼此信任,和谐共生才是最理想的共处方式。
答案第4页,共5页
答案第1页,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