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8张PPT)
兼 爱
古 诗 词 诵 读
情境导入
“山川异域,风月同天。”
—《绣袈裟衣缘》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
—《诗经》
“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
—王昌龄《送柴伺御》
语言建构
与运用
审美鉴赏
与创造
文化传承
与理解
学习目标
思维发展
与提升
把握《无衣》的主要内容,熟读成诵。
体会主人公乐于为国效力的无私品质和浓郁的家国情怀;培养诗歌的艺术鉴赏能力。
通过学习《无衣》,掌握诗经重章叠句的形式特点。掌握四言诗的诵读节拍。
了解诗经的相关文学常识,体会诗歌中战士间的深厚情谊,并培养爱国主义精神。
壹
知 人 论 世
解题
《秦风》是《诗经》十五国风之一,为秦地民歌。
古秦国在西犬丘(今甘肃天水南部)。东周初,因秦襄公护送周平王东迁有功,开始列为诸侯,改建都于雍(今陕西凤翔),自此逐渐强大起来,统治区大致包括今陕西中部和甘肃东南部,“秦风”就是这个区域的诗。秦诗产生的时代大致说来是自春秋初至秦穆公(死于前622年)的一百五六十年间。本诗标题“无衣”的意思是说当时军情紧急,征衣一时难以齐备。
《国风·秦风》共有10首诗:车邻、驷驖 sì tiě 、小戎、蒹葭jiān jiā、终南、黄鸟、晨风、无衣、渭阳和权舆。
知识回顾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录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期(前11世纪至前6世纪)的诗歌305篇,或称《诗三百》。
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
《诗经》,内容丰富,反映了劳动与爱情、战争与徭役、压迫与反抗、风俗与婚姻、祭祖与宴会等方方面面,是周代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它是我国现实主义诗歌创作的源头。
诗经
诗经→楚辞→汉赋→汉乐府诗→魏晋南北朝民歌
→唐诗→宋词→元曲→明清诗歌→现代诗、新诗
风
雅
颂
即国风,是各地民歌,共有十五国风,共160篇,是《诗经》中的核心内容。
如《国风·周南·关雎》 《国风·秦风·蒹葭》 《诗经·卫风·氓》。
即正声雅乐,是宫廷宴享或朝会时的乐歌。分大雅( 31篇)和小雅( 74篇),多为公卿贵族所做,共105篇。大雅为歌功颂德之作,小雅多讽刺之声。
如《小雅·采薇》《小雅·鹿鸣》《大雅·江汉》。
即祭祀乐歌,用于宫廷宗庙祭祀祖先、祈祷和赞颂神灵,分为周颂(31篇)、鲁颂(4篇)和商颂(5篇),共40篇。
如《周颂·我将》《周颂·有客》《商颂·玄鸟》等。
诗经六义
知识回顾
内容
赋
比
"赋者,敷也,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赋是直接铺陈叙述。
如“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即是直接表达自己的感情。
"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即比喻,明喻和暗喻均属此类。
如《魏风·硕鼠》,以硕鼠比喻贪得无厌的剥削统治者。
"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即起兴,用其他东西引出要说的内容。
如"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即是用雎鸠鸟在河中叫起兴。
兴
诗经六义
知识回顾
手法
《无衣》选自十五《国风》中的秦风,属于秦国民歌。公元前771年,周幽王奢侈淫逸,朝政腐败黑暗,统治集团内讧,造成国弱兵残。周幽王岳父申侯趁机勾结西戎犬戎攻入国都,幽王死,周域大半沦落,于是平王举室东迁。勇武善战的秦地人民,眼看沦陷的国土将要遭到敌人的蹂躏,便纷纷响应秦襄王兴师御敌的号召,保家卫国,参军参战,一鼓作气击退了侵扰的贼兵。《无衣》便是在此历史背景下所产生的,是一首秦国人民慷慨从军、抗击西戎入侵的军中歌谣。本诗标题“无衣”的意思是说当时军情紧急,征衣一时难以齐备。
关于《无衣》
无衣——士兵无衣可穿?
《秦风·无衣》中所提到的“袍”“泽”“裳”皆为军服。由于古代服兵役者须自置服装及甲兵,所以奴隶们是不具备这样的经济能力的。井田制度下的奴隶主并不允许奴隶们离开土地,故有资格当兵的多是平民和一些小奴隶主。
而秦国的情况与此不同。由于秦国实行的是“爰(yuan)田制”而不是井田制,奴隶有一定的自由度;兼以秦地尚武之风的盛行及秦国对军功的奖励,所以秦国的奴隶也可以当兵。但这些奴隶出身的士兵同样是没有能力置办军服的,故“无衣”(实际是没有军衣)的问题便出现了。这也就是“无衣”之咏只见于《秦风》而不见于他国风谣的原因。而所谓“同袍”“同泽”“同裳”,实是士兵们团结互助、共同克服困难的誓词。后世军人间互称“袍襗”即缘于此。
写作背景
·《无衣》选自十五《国风》中的秦风,属于秦国民歌。
·公元前771年,周幽王奢侈淫逸,朝政腐败黑暗,统治集团内讧,
造成国弱兵残。周幽王岳父申侯趁机勾结西戎犬戎攻入国都,幽
王死,周域大半沦落,于是平王举室东迁。勇武善战的秦地人民,
眼看沦陷的国土将要遭到敌人的蹂躏,便纷纷响应秦襄王兴师御
敌的号召,保家卫国,参军参战,一鼓作气击退了侵扰的贼兵。
·《无衣》便是在此历史背景下所产生的,本诗标题“无衣”的意思是当时军情紧急,征衣一时难以齐备。
贰
吟咏诗韵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
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
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
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无 衣
《诗经·秦风》
注意:
《无衣》是一首四言诗,诵读的节奏一般读成“二/二”节拍。
(基调:慷慨雄壮)
古诗词诵读
新知讲解
文白对译
译文:
谁说没有衣裳?
和你穿同样的战袍。
君王要起兵,修整好戈和矛,和你同仇敌忾!
原文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
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王于兴师:于,句中助词,兴师,起兵,意思是周王出兵打战。
诗歌第一句运用了什么样的修辞手法?分别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文本理解
运用了设问的修辞手法,与后一句的一问一答又形成了设问,鲜明地表达了战士们团结一致,共同对抗外敌强烈的思想感情;“无衣”两字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表达了战士们一心为国征战,不计较衣物不全的爱国的思想感情。
新知讲解
文白对译
译文:
谁说没有衣裳?和你同穿那贴身衣物。
君王要起兵,修整好矛和戟,和你共同做准备!
原文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
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泽:同“襗”,贴身穿的衣服。
偕作:共同行动。
文白对译
译文:
谁说没有衣服?和你穿同样的战裙。
君王要起兵,修整好铠甲和兵器,和你共同上前线!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
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文本探究
裳:下衣,这里指战裙。
甲兵:铠甲与兵器。
偕行:一起前进。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如果把“王于兴师”删除似乎也通顺,那么可以删除此句吗?
文本研讨
不可以删除。它在逻辑上与前面的一问一答有前后关系,
内容上:交代事件发生的直接原因。
结构上:承上启下。
文章把它置后补充交代,先“议”后“叙”,目的有二:
(1)避免平铺直叙,增强文势;
(2)激发爱国热情,突出为国而战的斗争精神。
深入研读
活动一:从课文字面来看,本诗歌有什么特点?
每一节都在重复,在重复的同时又有细微的变化。
深入研读
重章叠句
深入研读
每章一、二句,分别写“同袍”、“同泽”、“同裳”。
每章第三、四句,先后写“修我戈矛”、“修我矛戟”、“修我甲兵” 。
每章最后一句,写“同仇”、“偕作”、“偕行”。
活动二 : 诵读诗歌,找出诗歌每一章变化的部分
与子同袍 修我戈矛 与子同仇
与子同泽 修我矛戟 与子偕作
与子同裳 修我甲兵 与子偕行
长袍
贴身内衣
下衣
一起赴战
共同准备
铠甲兵器
同仇敌忾
长柄武器
长柄武器
战服
思想行动
兵器
层层递进
文本研讨
活动三:结合三组变幻之词,思考每一组蕴含的情感
层层深入
本文用了什么手法?有什么作用?
本诗是一首赋体诗,用了重章叠句的手法。
作用: ①便于记忆和咏唱。
②增加诗的节奏性和音乐感。
③回旋反复,可充分地抒发。
1、效果上:加深印象,渲染战斗的紧张气氛
2、语言上:增强诗的音乐性和节奏感,使感情得到尽情的抒发。
3、主旨上:强烈表现战士们同仇敌忾、为国征战、英勇抗敌的英雄气概和爱国主义精神,深化诗的主题
艺术手法
深入研读
活动3 : 总结重章叠句有何作用
主题上:由于在重复的同时变换了个别词语,一唱三叹,从而渲染气氛,内容更加丰富,主题得到了深化。
结构上:结构清晰一致,具有一种整齐美,回环美。
语言上:音乐美。语言精练、优美,节奏、音韵协调,容易记忆和传唱。
气势上:越唱越激昂,是中国第一首军歌。
情感上:层层递进,使情感得到尽情的抒发。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
主题探究
只是同穿一件衣服,感动体现在何处?
地处西北,气候严寒
无衣无褐,何以卒岁
——《诗经·七月》
多战争,衣物自备。
黑夫寄乞就书曰:遗黑夫钱,母操夏衣来。今书节(即)到,母视安陆丝布贱,可以为禅裙襦者,母必为之,令与钱偕来。其丝布贵,徒操钱来,黑夫自以布此。
——《睡虎地秦简·黑夫木牍》
课 文 简 介
VS
秦国
西戎
保家卫国
“无衣”之意不完全在“衣”
因为这是借衣喻意。类似“以点带面、以小见大”,如仅“就衣论衣”则会以偏概全、但概不了全。以“无衣”衬出彼此不分、同心同德、并肩御敌;有衣共享,即使无衣(无装备)、赤手空拳也义无反顾地勇往直前!可以说《无衣》将“衣”的象征意义得到了全面展现、尽情发挥与极度升华。
岂曰无衣
与子同袍 王于兴师 修我戈矛 与子同仇
……同泽 …… ……矛戟 …… 偕作
……同裳 …… ……甲兵 ……偕行
内容
形象
主题
(思想)
(准备)
(赴战)
团结友爱
不计困难
积极响应
齐心备战
同仇敌忾
勇赴战场
团结友爱、同仇敌忾、英勇抗敌的
慷慨豪迈和爱国精神。
层
层
递
进
文本小结
《无衣》是一首赋体诗 ,用“赋”的表现手法,在铺陈复唱中直接表现战士们激昂慷慨、豪迈乐观及热情互助的精神,表现出同仇敌忾、舍生忘死、英勇抗敌、保卫家园的勇气,其独具矫健而爽朗的风格正是秦人爱国主义精神的反映。
诗歌主旨
联系当下,感受精神
·《无衣》表达的是一种敢于担当的英雄主义气概以及以大局为重的爱国主义精神。这种精神千百年来,已经融入了中华民族的血脉,代代相承。
·说说你想到哪些跟《无衣》中的战士们具有相同品格的人?或相类似的事?
课堂结语
《无衣》以全文共60个字,让我们见识了重章叠句艺术手法的美妙及语言文字的魅力;它借助重章叠句的艺术表达写尽了战友情、爱国情,展尽了大无畏精神。
爱国主义是一个民族永恒的主题,有国才有家,卫国才能更好地保家。无数中华好儿女正是怀此信念,戮力奋斗,勇往前行。现在让我们再次齐诵《无衣》,以此致敬英雄、致敬“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中国共产党”;激励自己,好好长大,今后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课
堂
练
习
1.《无衣》每章开头都采用了问答式的句法。一句“岂曰无衣”,似自责,似反问,洋溢着不可遏制的愤怒与愤慨,仿佛在人们复仇的心灵上点上了一把火,于是无数战士同声响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无衣》语言富有强烈的动作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使人想象到战士们在磨刀擦枪、舞戈挥戟的热烈场面。
3.《无衣》共三章,采用了重叠复沓的形式。首章结句“_______________”,是情绪方面的,说的是他们有共同的敌人。二章结句“____________”,是行动的开始。三章结句“_____________”,表明诗中的战士们将奔赴前线共同杀敌了。
当 堂 检 测
与子同袍 与子同泽 与子同裳
修我戈矛 修我矛戟 修我甲兵
与子同仇
与子偕作
与子偕行
《无衣》每章开头都采用了问答式的句法。一句“岂曰无衣”,似自责,似反问,洋溢着不可遏制的愤怒与愤慨,仿佛在人们复仇的心灵上点上了一把火,于是无数战士同声响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与子同袍
与子同泽
与子同裳
《无衣》中,描写君王要发兵了,要修理好戈矛准备战斗的句子是“ , ”。
王于兴师,
修我戈矛
情景默写
课后作业
背诵全诗
指出下列句子中,加横线词语的词意。
(1)岂曰无衣?与子同袍 ( )
(2)岂曰无衣?与子同泽 ( )
(3)岂曰无衣?与子同裳 ( )
名词作动词,穿战袍
名词作动词,穿衬衣
名词作动词,穿下衣
课堂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