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江苏省苏州市高三(上)期初调研历史试卷(9月份)(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2023-2024学年江苏省苏州市高三(上)期初调研历史试卷(9月份)(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487.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9-09 20:27:2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23-2024学年江苏省苏州市高三(上)期初调研历史试卷(9月份)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6小题,共48.0分)
1. 关于吴文明的起源,一日“太伯奔吴说”,即太伯、仲雍为让国于少弟季历(周文王之父)而奔走于荆蛮,建立勾吴之国;一曰“有虞氏南迁说”,即舜部落从豫东地区,一迁江淮东部,再迁江南地区。前者有史书记载而无考古实证,后者则兼而有之。据材料可知(  )
A. “太伯奔吴说”属于史家杜撰 B. 周部落分封子弟为诸侯
C. “有虞氏南迁说”可信度较高 D. 文明溯源工程遥不可及
2. 汉初大儒陆贾云:“昔舜治天下也,弹五弦之琴,歌南风之诗,寂若无治国之意,漠若无忧天下之心,然而天下大治……故无为者乃有为也。”陆贾的上述思想(  )
A. 适应了汉初统治阶级的政治需要 B. 成为汉代治国理政的指导思想
C. 有利于巩固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 D. 为儒学成为正统思想奠定基础
3. 唐律要求任何人出卖男女奴婢、牛、马、骆驼、骡、驴,都必须于出卖三日内向市司领取“市券”。“立券之后,有旧病者,三日内听悔”。法律还要求对那些试图伪称所买奴婢或牲畜有旧病以相欺诈者,以及市司“不时过券”者给予惩罚,上述材料表明(  )
A. 唐律的形式主义倾向明显 B. 国家严格限制私人交易规模
C. 政府严格管理市场贸易 D. 当时商业发展环境仍需优化
4. “大君者,吾父母宗子;其大臣,宗子之家相也。尊高年,所以长其长;慈孤弱,所以幼其幼;圣,其合德;贤,其秀也。凡天下疲癌、残疾、惇独、鳏寡,皆吾兄弟之颠连而无告者也。”张载主张的目的是(  )
A. 肯定墨子“兼爱”的主张 B. 以儒家伦理来规范社会行为
C. 化解人性论上的矛盾冲突 D. 从理论上阐述宇宙本体问题
5. 如表摘自《明实录》中关于明朝一段时期的财政收入情况表,通过表中数据变化可知(  )
年份 米麦(万石) 布(万匹) 绢(万匹) 宝钞(万锭) 银(万两)
1430 3979 20.5 94.1 7388.9 32.9
1552 2659 13.3 32.0 2414.4 243.3
1621 2780 12.9 20.6 8.1 755.2
A. 赋役制度逐步让位于租税制度 B. 财政收入的税种来源比较丰富
C. 白银货币化冲击传统的义利观 D. 实物之征逐渐转变为货币之征
6. 道光咸丰之际,中国社会逐步出现了一个以绅董(指董理地方公务的绅士)为主体的地方社会治理权属体系。如图为绅董掌控地方事务重点变化情势图,导致这种变化的原因最有可能是(  )

A. 民族危机的加剧 B. 太平天国运动的发展
C. 清末新政的影响 D. 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
7. 1928年7月,中共六大在苏联召开,明确党的主要任务“仍旧是推翻帝国主义的统治,土地革命,力争工农民权独裁制的苏维埃的政权,继续坚决的改造党”。这表明当时的中共中央(  )
A. 谋求巩固革命统一战线 B. 出现左倾机会主义苗头
C. 实现了从幼稚走向成熟 D. 继续坚持民主革命纲领
8. 如图所示是民国二十七年《中国的空军》杂志上刊载的著名漫画家丰子恺的作品,画中打油诗写道:“中国空军歼敌机,敌机翻落稻田里。农夫上前捉敌人,缚住两人如缚鸡。”该作品意在(  )

A. 祝贺武汉会战的伟大胜利 B. 鼓舞全国人民的抗战斗志
C. 展示国共合作的巨大成果 D. 表明抗战进入了相持阶段
9. 如图为20世纪60年代我国建成的工业中心分布示意图。这些工业中心的建设主要是为了(  )

A. 适应国家安全发展的需要 B. 调整国民经济结构
C. 加速中国式现代化的完成 D. 改善我国工业布局
10. 1986年,中国正式提出“复关”申请,此后数年谈判没有实质性进展。1992年10月以后,前期谈判的核心问题才迎刃而解。出现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 世界政治格局的变动 B. 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取得重大的突破
C. 经济全球化快速发展 D.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的提出
11. 如图所示历史事件(  )
.
A. 传播了中国的四大发明 B. 使波斯成为地跨亚非欧的帝国
C. 推动了希腊文化的扩张 D. 使罗马法的适用范围迅速扩大
12. 据英格兰王室保存的卷档和庄园账目显示:谷物、牲畜和其他商品的价格在1180—1220年间增加了1—2倍,1220年以后仍继续上升。这反映出中世纪后期英格兰(  )
A. 土地经营方式改变 B. 封建经济的商业化 C. 农业收入占据主导 D. 庄园独立性的强化
13. 据估计,1620~1642年,英国约有58万人越过大西洋,去往北美和加勒比地区。50年代至60年代,海外迁移达到高峰。迁移人群中不仅有清教徒,而且有天主教徒、罪犯等。据此推断,17世纪英国人口的外迁(  )
A. 反映了工业革命时代的扩张要求 B. 实现了殖民地文化多样性的转型
C. 有利于英国海外殖民和贸易拓展 D. 缓和了英国新旧教派之间的矛盾
14. 1871年德意志统一,帝国议会由所有二十五岁及以上的男性公民普选产生,在选举方法和组成上,体现了远超同时期英法的“现代性”。德国议会更具“现代性”主要是因为(  )
A. 政府对皇帝负责而非议会负责 B. 国家统一助推了民主政治发展
C. 工业化加速了德国政治民主化 D. 德国代议制度优越于英法两国
15. 1949年,美国驻苏大使馆给国务院的电报中说“美国‘黑人问题’是苏联反美宣传的重要主题”。为此,美国国务院和新闻署制作了一系列诸如《美国黑人:一个进步的群体》《美国黑人:一个进步报告》等小册子,向国际社会讲述美国种族关系的故事。据此可知(  )
A. 美苏两极对峙格局形成 B. 美国的种族问题得以改善
C. 舆论宣传成为冷战工具 D. 美苏由合作走向全面对抗
16. 1960~1970年,发展中国家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出口额从197.8亿美元增加到397.5亿美元,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进口额也从218亿美元增加到413.6亿美元。在国际贸易中,发展中国家出口额比重从21.4%下降至17.6%。据此可知,该时期(  )
A. 世界经济格局发生根本性转变 B. 规范化的世界贸易体系建立
C. 南北国家之间的经济联系削弱 D. 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地位下降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2.0分)
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茶叶贸易多数是由政府控制的商队或公司进行的,因此政府的财政收入大幅增加。荷兰的阿姆斯特丹、英国的伦敦、俄罗斯的恰克图等港口都因为茶叶贸易得到了快速发展。俄国皇室和上流社会把中国的茶具作为最珍贵的室内摆设。荷兰鼓励妇女在家中举办茶会,联络亲朋、加强社会交往。社会上建立的茶馆也面向女性开放,为女性提供了家庭之外的饮茶和交流的空间。英国在接受中国茶和茶文化的同时,也根据自身的风俗习惯创造出新的茶文化,形成了“下午茶”,茶馆成为“十八世纪早期伟大文学、音乐和艺术家……碰面和交换意见”的重要场所。与此同时,茶馆也是社会下层人士休闲放松之地。
——摘编自车乒、蓝江湖《丝绸之路上中国茶文化的传播及其对欧洲的影响》等
材料二1669年,英国政府授权英国东印度公司专营茶叶贸易,从中国大量进口茶叶到欧洲市场。18世纪末,英国从中国进口的茶叶量达到了230万磅,与这个世纪的头一年相比,足足增长了200倍。1851年,英国人将中国的茶树和制茶技艺带到印度,茶叶在印度和锡兰被大面积种植。英国在印度阿萨姆种植园以机械化工序培育茶叶,成本和价格降低,茶叶质量也大大提高,“在湖北山边有着两三亩地的小农,是不能希望和它们竞争的”。欧洲红茶市场摆脱了对中国产地的依赖。
——摘编自(英)麦克法兰《绿色黄金:茶叶帝国》
(1) 据材料一,概述中国茶的传播对欧洲社会产生的影响。
(2) 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国茶叶贸易的特点,并分析其原因。
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唐宋之际,部曲制解体,部曲奴婢转化成农民,靠租佃为生。部曲奴婢等贱民身份的大量改变,使得中古良贱身份制度也无以为继。唐代及其以前,天子只能和世家大族分享权力,君权势弱,世家大族甚至可以罢黜天子。而宋代时,世家大族衰落,尽管天子与士大夫分享权力,但君权却不断强大。唐代乐于接受外来文化,其文化精神及动态是复杂而进取的。宋以后,佛、道、儒等诸家思想趋于融合,渐成一统之局,遂有民族本位文化——理学的产生,宋以后的文化精神及动态趋向单纯与收敛,渐显保守。
——摘编自李华瑞《“唐宋变革”论与唐宋之际的变革》
(1)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宋之际社会变革的表现。
(2)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推动唐宋社会变革的原因。
1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综合如图信息,自拟一个论题,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表述清楚。)
20.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出现了一系列新变化。宏观调控领域,资本主义国家普遍强化了对经济的干预,将国家调控和国际协调结合起来,经济迅速发展;20世纪70年代,各国适当减少了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在市场干预和政府调节之间寻求平衡。科学技术领域,科学理论的重大突破引发了科学技术的新发展,人类社会进入信息时代。社会结构领域,生产力的发展推动就业结构、产业结构和收入结构的连锁反应,中间阶层人数增加,社会结构出现多层次化现象。福利国家领域,政府通过加大社会服务开支,保证全体公民享受较好的公共福利,但是弊端明显;20世纪70年代,资本主义国家都不同程度地减少了政府公共开支,在提高社会效率和维护社会公平之间寻求平衡。社会运动领域,出现了黑人民权运动,妇女平权运动和学生反战运动,这些运动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
——摘编自部编《中外历史纲要》(下册)第 19课
(1) 据材料,概括资本主义国家新变化的表现。
(2)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资本主义国家新变化。
答案和解析
1.【答案】C
【解析】A.说法过于绝对化,排除;
B.材料主要论述吴文明的由来,B与材料主旨不相符,排除;
C.根据“前者有史书记载而无考古实证,后者则兼而有之”分析可知,“有虞氏南迁说”既有史书也有考古实证,可信度较高,正确;
D.说法过于绝对化,不符合史实,排除。
故选:C。
本题侧重于考查西周的分封制,解题关键信息是“前者有史书记载而无考古实证,后者则兼而有之”。
本题侧重于考查西周的分封制,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
2.【答案】A
【解析】据本题材料“漠若无忧天下之心,然而天下大治……故无为者乃有为也。”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由于西汉初年经济萧条,国家贫穷,统治者难以剥削到很多东西。汉初统治者吸取了秦因暴政而亡的教训。西汉初期让士兵复员生产,免除若干年徭役;让战时逃亡在外的人回乡,发还原有的田宅;下令释放因饥饿自卖为奴婢的人为平民;田租定为十五税一,材料中陆贾无为胜有为的思想适应了休养生息的政治需要,A项正确;
BCD选项是对材料错误的理解,排除。
故选:A。
本题考查儒家思想的发展演变,作答本题要结合材料和所学的课本知识进行分析。
本题考查儒家思想的发展演变,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论证和发现问题的能力。
3.【答案】C
【解析】【分析】
本题考查隋唐时期的商业发展,要求运用所学解读题干信息。
【解答】
A.题干不能表明唐律的形式主义,排除A。
B.国家并未严格限制私人交易规模,而是对交易进行管理,排除B。
C.以法律形式规范交易活动,表明政府严格管理市场贸易,故C正确。
D.政府以法律形式规范交易活动,说明当时商业发展环境较好,排除D。
4.【答案】B
【解析】材料“大君者,吾父母宗子;其大臣,宗子之家相也。尊高年,所以长其长;慈孤弱,所以幼其幼;圣,其合德;贤,其秀也。凡天下疲癌、残疾、惇独、鳏寡,皆吾兄弟之颠连而无告者也”强调的是儒家忠孝的伦理道德,目的是以儒家伦理来规范社会行为,B正确;
材料不涉及墨子“兼爱”思想,排除A;
C错在“化解”,排除;
材料不涉及宇宙本体问题,排除D。
故选:B。
本题考查了宋明理学,要求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本题考查了宋明理学,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5.【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明朝一段时期的财政收入情况表”可知,1430至1621,明朝米麦、布等严重下降,银的收入却急剧增长,说明实物之征逐渐转变为货币之征,D正确;
赋役制度逐步让位于租税制度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A;
B并非材料主旨,排除;
C与材料无关,排除。
故选:D。
本题考查了明清商业,要求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本题考查了明清商业,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6.【答案】B
【解析】从材料“道光咸丰之际,中国社会逐步出现了一个以绅董(指董理地方公务的绅士)为主体的地方社会治理权属体系。如图为绅董掌控地方事务重点变化情势图”和所学知识可知,地方权力扩大,中央集权削弱,主要是太平天国运动打击清政府的统治造成的,B正确;
ACD选项是对材料错误的理解,排除。
故选:B。
本题考查太平天国运动的影响,作答本题要结合材料和所学的课本知识进行分析。
本题考查太平天国运动的影响,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论证和发现问题的能力。
7.【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中共六大在苏联召开,规定党的任务是推翻帝国主义的统治,土地革命,这仍属于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范畴,说明中共中央继续坚持民主革命纲领,D正确;
当时国共合作已经破裂,“谋求巩固革命统一战线”的说法错误,排除A;
反帝反封的革命纲领和左倾无关,排除B;
C是1935年遵义会议,排除C。
故选:D。
本题考查了新民主主义革命,要求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本题考查了新民主主义革命,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8.【答案】B
【解析】题干时间涉及1938年中国,材料“中国空军歼敌机,敌机翻落稻田里。农夫上前捉敌人,缚住两人如缚鸡。”反映了漫画家丰子恺通过漫画作品来鼓舞全国人民的抗争精神,B项正确;
武汉会战的结果是中国战败,A项表述与史实相反,排除A项;
材料信息无法反映国共合作的情况,排除C项;
材料涉及时间是1938年,而抗日战争的反攻时间是从1943年12月开始,排除D项。
故选:B。
本题考查抗日战争,作答本题要结合材料和所学的课本知识进行分析。
本题考查抗日战争,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论证和发现问题的能力。
9.【答案】A
【解析】A.根据材料分析可知,60年代的工业中心主要分布在中部和西部地区,反映的是三线建设,适应国家安全发展的需要,A正确;
B.材料无关国民经济结构调整,排除;
C.“完成”说法过于绝对化,排除;
D.材料中的三线建设客观上有利于改善我国工业布局,但不是主要目的,排除。
故选:A。
本题侧重于考查三线建设,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工业中心分布的把握。
本题侧重于考查三线建设,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
10.【答案】D
【解析】A.世界政治格局的变动与中国“复关”没有直接关系,排除;
B.材料主要涉及经济方面,B项与材料无关,排除;
C.经济全球化快速发展与1992年时间不相符,排除;
D.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92年,中共召开十四大,明确了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前期谈判的核心问题才迎刃而解,D正确。
故选:D。
本题侧重于考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解题关键信息是“1992年10月以后,前期谈判的核心问题才迎刃而解”。
本题侧重于考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
11.【答案】C
【解析】从材料“前334年”和所学知识可知,历史事件是亚历山大东征,推动了希腊文化的扩张,C正确;
ABD选项是对材料错误的理解,排除。
故选:C。
本题考查波斯帝国,作答本题要结合材料和所学的课本知识进行分析。
本题考查波斯帝国,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论证和发现问题的能力。
12.【答案】B
【解析】根据题干显示,中世纪后期,英格兰农产品价格持续上涨,联系所学可知,中世纪的欧洲尚处于封建社会,但物价的上涨说明这种封建经济已经趋向商品化,B项正确;
物价上涨无法反映土地经营方式的改变,排除A项;
材料中没有农业收入与其他收入的比较,无法得出农业收入的地位,排除C项;
农产品价格上涨说明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庄园的封闭性减弱,排除D项。
13.【答案】C
【解析】17世纪英国大量人口越过大西洋去往美洲,迁移人群中有清教徒、天主教徒、罪犯等,这些人口迁移适应了此时英国加强对美洲殖民扩张的需要,同时推动了欧洲与美洲之间贸易的发展,C项正确;
17世纪英国圈地运动使得大量农民失去土地,但这些人大量流入城市,而非迁往美洲,排除A项;
迁移到美洲的清教徒、天主教徒和罪犯带来的是英国本土的文化,并没有实现殖民文化的“多层次”转型,排除B项;
欧洲新旧教派的矛盾以及对清教徒的迫害,是推动17世纪英国人口迁移的原因之一,并非人口迁移的影响,且据所学知识可知,人口迁移并没有使得欧洲地区新旧教派的矛盾发生缓和,排除D项。
故选:C。
本题考查英国殖民扩张和大洋洲人口结构的改变,作答本题要结合材料和所学的课本知识进行分析。
本题考查英国殖民扩张和大洋洲人口结构的改变,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论证和发现问题的能力。
14.【答案】B
【解析】从材料“1871年德意志统一,帝国议会由所有二十五岁及以上的男性公民普选产生”和所学知识可知,国家统一助推了民主政治发展,B正确;
ACD选项是对材料错误的理解,排除。
故选:B。
本题考查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作答本题要结合材料和所学的课本知识进行分析。
本题考查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论证和发现问题的能力。
15.【答案】C
【解析】从材料信息看,美苏两国都从舆论上攻击对方或改善自身形象,表明舆论宣传成为冷战工具,C项正确;
格局形成是1955年华约建立,排除A项;
材料没有体现种族问题,排除B项;
D项不是材料主旨,排除D项。
故选:C。
本题考查美苏冷战,需要结合冷战的特征和影响来解答。
本题考查美苏冷战,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6.【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在国际贸易中,发展中国家出口额比重从21.4%下降至17.6%。”可知发展中国家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出口额和进口额一直在增多,但在国际贸易中,发展中国家出口额比重却在下降,由此可知发达国家的出口额不断增多,在世界出口额比重中占据较高比例,发达国家增加对外出口会挤压发展中国家本民族工业的发展空间,故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地位下降,D项正确;
此时世界经济格局并未发生根本性逆转,仍然是发达国家主导,排除A项;
1995年世界贸易组织的建立,推动了规范化的世界贸易体系的建立,排除B项;
根据材料“1960~1970年,发展中国家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出口额从197.8亿美元增加到397.5亿美元,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进口额也从218亿美元增加到413.6亿美元。”可知南北国家之间的经济联系不断增强,排除C项。
故选:D。
本题考查的是二战后发展中国家的成就与面临的挑战,从发展中国家的境遇作为线索,分析材料、提取信息,予以作答。
本题考查的是二战后发展中国家的成就与面临的挑战的相关知识点,侧重于考查考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和对材料的理解。
17.【答案】【小题1】影响:增加政府收入;改变上流社会的室内摆设;促进妇女社会交往的加强;促使英国茶文化的出现;影响到西方的文学艺术;使得下层人休闲生活更加丰富。
【小题2】特点:由贸易公司垄断;茶叶贸易量大大增加;中国开始在印度殖民地自己种茶;摆脱对中国市场的依赖。
原因:英国掌握世界贸易霸权,拥有广阔的海外殖民地。
【解析】本题考查中国茶的传播对欧洲社会产生的影响、英国茶叶贸易的特点。第一问要结合中国茶的传播对欧洲社会产生的影响来解答;第二问要结合英国茶叶贸易的特点和影响来解答。
本题考查中国茶的传播对欧洲社会产生的影响、英国茶叶贸易的特点,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论证和发现问题的能力。
18.【答案】【小题1】表现:由部曲制变为租佃制;部曲身份由贱民变为良民;由君权势弱变为君权强大;由贵族分享权力到文官分享权力;由复杂进取变为单纯收敛;由开放变为保守。
【小题2】原因:封建经济的繁荣;赋税制度的改革;君主专制的加强;科举制度的发展;理学的产生;市民阶层的兴起;士族的衰弱;庶族的崛起。
【解析】本题考查了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宋朝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第一问结合唐宋之际社会变革的表现分析;第二问要求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本题考查了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宋朝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19.【答案】论题:从材料图片可以看出是结束文革到十一届三中全会,所以我们的题目可以确定为:伟大的转折。
论述:可以结合文革以后中共采取的一系列措施来说明。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只要言之有理就可以。比如:文革结束,我国开始进行拨乱反正,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从思想上为伟大的转折做了准备工作。十一届三中全会彻底否定了“两个凡是”的方针,重新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作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全会结束了粉碎“四人帮”后两年在徘徊中前进的局面,开始了中国共产党在思想、政治、组织等领域的全面拨乱反正,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中央领导集体,揭开了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序幕。以这次全会为起点,中国进入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新时期。
故答案为:
论题:伟大的转折。
论述:文革结束,我国开始进行拨乱反正,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从思想上为伟大的转折做了准备工作。十一届三中全会彻底否定了“两个凡是”的方针,重新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作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全会结束了粉碎“四人帮”后两年在徘徊中前进的局面,开始了中国共产党在思想、政治、组织等领域的全面拨乱反正,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中央领导集体,揭开了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序幕。以这次全会为起点,中国进入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新时期。
【解析】本题考查我国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作答本题要结合材料和所学的课本知识进行分析。
本题考查我国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论证和发现问题的能力。
20.【答案】【小题1】(1)表现:根据材料“宏观调控领域,资本主义国家普遍强化了对经济的干预,将国家调控和国际协调结合起来”可概括出宏观调控多样化;根据材料“20世纪70年代,各国适当减少了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可概括出由加强干预到减少干预;根据材料“科学技术领域,科学理论的重大突破引发了科学技术的新发展,人类社会进入信息时代”可概括出科学技术信息化;由电气化到信息化;根据材料“社会结构领域,生产力的发展推动就业结构、产业结构和收入结构的连锁反应,中间阶层人数增加,社会结构出现多层次化现象”可概括出社会结构多层次化;根据材料“资本主义国家都不同程度地减少了政府公共开支,在提高社会效率和维护社会公平之间寻求平衡。社会运动领域,出现了黑人民权运动,妇女平权运动和学生反战运动,这些运动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可概括出由金字塔型到纺锤型;福利国家务实化;由扩大开支到减少开支;社会运动多元化;由工人运动到特定社会群体运动。
(1)评价:根据材料“资本主义国家都不同程度地减少了政府公共开支,在提高社会效率和维护社会公平之间寻求平衡。社会运动领域,出现了黑人民权运动,妇女平权运动和学生反战运动,这些运动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并结合所学可概括出资本主义国家的新变化是资本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资本主义国家的自我调节。它有利于经济发展;保障人民生活;缓和社会矛盾;促进政治民主化进程;提高国家治理水平。所以这种变化具有历史进步性。资本主义国家的新变化只触及统治的方法和手段/没有改变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经济危机;环境污染;贫富差距大;财政负担重;种族歧视/性别歧视等问题比较严重。所以这种变化具有历史局限性。
故答案为:
(1)表现:宏观调控多样化;由加强干预到减少干预;科学技术信息化;由电气化到信息化;社会结构多层次化;由金字塔型到纺锤型;福利国家务实化;由扩大开支到减少开支;社会运动多元化;由工人运动到特定社会群体运动。
(1)评价:资本主义国家的新变化是资本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资本主义国家的自我调节。它有利于经济发展;保障人民生活;缓和社会矛盾;促进政治民主化进程;提高国家治理水平。所以这种变化具有历史进步性。资本主义国家的新变化只触及统治的方法和手段/没有改变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经济危机;环境污染;贫富差距大;财政负担重;种族歧视/性别歧视等问题比较严重。所以这种变化具有历史局限性。
【小题2】
【解析】本题考查了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第一问结合资本主义国家新变化的表现分析;第二问要求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本题考查了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第1页,共1页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