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红烛》课件(共25张ppt)语文统编版必修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2.2《红烛》课件(共25张ppt)语文统编版必修上册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3.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9-09 17:05:2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5张PPT)
统编版必修上册第一单元
《红烛》
猜猜下面四句诗中所说的诗人是谁?
一诗一文一烟斗,一个脊梁一声吼。
一画一印一全集,一代英豪一红烛。
走近作者
闻一多,本名闻家骅,字友三,生于湖北省黄冈市浠水县,中国现代伟大的爱国主义者,坚定的民主战士,中国民主同盟早期领导人,中国共产党的挚友,新月派代表诗人和学者。
1912年考入清华大学留美预备学校。1916年开始在《清华周刊》上发表系列读书笔记。1925年3月在美国留学期间创作《七子之歌》。 1928年1月出版第二部诗集《死水》。1932年闻一多离开青岛,回到母校清华大学任中文系教授。
1946年7月15日,闻一多在云南昆明被国民党特务暗杀。
闻一多提出了具体的主张,就是三美:诗的实力不独包括音乐的美,绘画的美,并且还有建筑的美。
著有诗集《红烛》(1923)、《死水》(1928)等,表现对祖国深挚的情感,对黑暗现实的憎恶和抗议。
创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1923年。诗人准备出版自己的第一部诗集,在回顾自己数年来的理想探索历程和诗作成就时,就写下了这首名诗《红烛》,将它作为同名诗集《红烛》的序诗。
1922年闻一多赴美国留学,他不堪忍受受到的歧视,写过许多爱国诗篇。从美国归来后,他看到的是北洋军阀统治下民不聊生、政治腐败、经济凋弊的黑暗现实,极为失望。
1.从诗歌题材的特点来看,这是一首什么题材的诗?这种诗有什么特点?
2.李商隐的诗句“蜡炬成灰泪始干”放在开头,有什么作用?
3.诗歌以问答的形式展开抒情,一共有几处问?问什么?
自由朗读,并思考下列问题。
这是一首咏物诗。咏物诗是托物言志的诗歌,通过对事物的咏叹体现人文思想。


这首诗中,作者通过对红烛的描写和歌咏,来表达自己的情感。


从诗歌题材的特点来看,这是一首什么题材的诗?这种诗有什么特点?
咏物诗
1.李商隐的诗句“蜡炬成灰泪始干”放在开头,有什么作用?
“蜡炬成灰泪始干”是全诗的引子,诗歌的主体部分就是扣住“灰”与“泪”(“自焚”与“流泪”)分两层来展开抒情的。
初读感知
诗歌以问答的形式展开抒情,一共有几处问?问什么?
三处问:第1节为第一问:红烛为什么这样红?
第2节为第二问:红烛为什么要自焚?
第6节为第三问:红烛为什么要流泪?




分小组研读诗歌,分别思考以下一些问题:
1.每节分别写了什么内容?
2、蕴含着作者什么样的情感态度?
要求:小组分工合作,讨论交流。在书上圈点标注。在班上交流分享。
内容赏析
红烛啊!
这样红的烛!
诗人啊!
吐出你的心来比比,
可是一般颜色?
1. 第1节 开头“红烛啊,这样红的烛”对全诗有什么作用?
是全诗抒情的中心和总纲。
情感:对于红烛的敬慕之情,赞叹红烛。
“诗人啊!吐出你的心来比比,可是一般颜色?”
诗人:作者本人
红:赤诚
“吐”字作用:将诗人的奉献精神和赤诚表现得一览无余。在诗人眼里,红烛是理想人格的化身。
内容赏析
红烛啊!
是谁制的蜡——给你躯体?
是谁点的火——点着灵魂?
为何更须烧蜡成灰,
然后才放出光来?
一误再误;
矛盾!冲突!
红烛啊!
不误,不误!
原是要“烧”出你的光来——
这正是自然的方法。
2. 第2、3节,为何先说红烛为何烧成灰才放光芒,然后回答?
为何更须烧蜡成灰——
牺牲自己,无私奉献
然后才放光出来——
给别人带来光明
(设问,自问自答,表现了思考觉悟的过程)
3.第2、3节,先说红烛“一误再误”,后又写“不误不误”是不是矛盾?
两种截然相反的回答,表明了诗人的醒悟:只有牺牲自我,才能给别人带来光明——自己当无私奉献。
同时也更有力的表现了红烛精神的可贵。这正是与利已主义哲学完全对立的一种新的人生观。
诗人的思考,实际上反映了那个时代进步青年在探索人生真谛的思想历程中所遇到的矛盾和获得的觉悟。
内容赏析
红烛啊!
既制了,便烧着!
烧罢!烧罢!
烧破世人的梦,
烧沸世人的血——
也救出他们的灵魂,
也捣破他们的监狱!
4.第4节 怎样理解“烧破世人的梦,烧沸世人的血——也救出他们的灵魂,也捣破他们的监狱!“
世人的梦:众人深受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思想文化的毒害,如在梦中。→让世人觉醒
世人的血:没有血性,麻木不仁。→让世人热血沸腾
灵魂、监狱:世人被困于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思想监狱。
→把世人从精神监狱中解放出来
诗人爱国的赤诚之心是与祖国人民的命运紧密相连。
内容赏析
5.红烛“伤心流泪”的原因是什么?其中有何深意?
红烛啊!
你心火发光之期,
正是泪流开始之日。
红烛啊!
匠人造了你,
原是为烧的。
既已烧着,
又何苦伤心流泪?
哦!我知道了!
是残风来侵你的光芒,
你烧得不稳时,
才着急得流泪!
原因:
是残风来侵你的光芒,你烧得不稳时,才着急得流泪!
深意:
意象——残风、烧得不稳的烛
残风: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邪恶力量
烧得不稳:不能充分地牺牲自己,为世人带来更多光明。
内容赏析
第七节:诗人鼓励红烛流泪。
第七小节托物言志,以烛泪比喻自己带泪的诗行,这些诗行中有诗人爱国之情,忧国之心,它能慰藉人间,使痛苦而麻木的世人感到欣慰,唤起他们的爱国之情,使祖国走向光明。
红烛啊!
流吧!你怎能不流呢?
请将你的脂膏,
不息地流向人间,
培出慰藉的花儿,
结成快乐的果子!
内容赏析
第八、九节:深情呼唤,一声是同情的呼唤,一声是劝导鼓励的呼唤。
这正是闻一多人格美的集中体现。他热爱祖国,热爱人民,毫不顾惜个人的得失荣辱,那是极其伟大崇高的献身精神。
红烛啊!
你流一滴泪,
灰一分心。
灰心流泪你的成果,
创造光明你的原因。
红烛啊!
“莫问收获,
但问耕耘。”
红烛精神
献身祖国,无私奉献的精神。
红烛烧蜡成灰,为创造光明而彻底自我牺牲。
红烛伤心落泪,为创造光明而忍受被摧残的痛苦。
红烛以“莫问收获,但闻耕耘”为宗旨,唯愿为世人创造光明。
红烛形象是诗人光辉人格的写照。
四 扬 三 抑
第1节:赞叹红烛的“红”——扬
诗人在问问答答中,情感经历哪些变化?
第2节:困惑于红烛的自焚——抑
第3节:振奋于红烛的创造能量——扬
第4节:欣喜于红烛的伟绩——扬
第5-7节:追问红烛的伤心流泪——抑
第8节:同情红烛的“灰心”与“创造”——抑
第9节:红烛精神的总结——扬
诗人通过问问答答,向读者完全敞开了心扉,把一颗心交给了读者,让我们在他那热情磅礴,精神焕发的诗句中,为他对祖国的忠诚,对人民的热爱,为他那种献身祖国一切在所不惜的精神而怦然心动。
听名家朗诵
拓展联读 感受新诗的魅力
新月派提出“理智节制情感”与诗的形式格律化的主张,闻一多进一步提出“新诗格律化”的主张,提倡“三美”——“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
音乐美:指的是音节和旋律的美
绘画美:指的是辞藻的运用,要体现出中国象形文字的视觉方面的印象(富有形象感、色彩感和画面感)
建筑美:指节的匀称和句的均齐
阅读闻一多的另外一首诗《死水》,结合本诗,谈谈闻一多新诗的“三美”体现在哪些方面?
(小组讨论,相互分享交流。)
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
清风/吹不起/半点/漪沦。(韵脚)
不如/多扔些/破铜/烂铁,
爽性/泼你的/剩菜/残羹。(韵脚)
也许/铜的/要绿成/翡翠,
铁罐上/绣出/几瓣/桃花。(韵脚)
再让/油腻/织一层/罗绮,
霉菌/给他/蒸出些/云霞。(韵脚)
让死水/酵成/一沟/绿酒,
飘满了/珍珠/似的/白沫;(韵脚)
小珠们/笑声/变成/大珠,
又被/偷酒的/花蚊/咬破。(韵脚)
那么/一沟/绝望的/死水,
也就/跨得上/几分/鲜明。(韵脚)
如果/青蛙/耐不住/寂寞,
又算/死水/叫出了/歌声。(韵脚)
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
这里/断不是/美的/所在,(韵脚)
不如/让给/丑恶来/开垦,
看他/造出个/什么/世界。(韵脚)
《死水》(闻一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