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03巩固练
03 巩固练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好一朵木槿花
①又是一年秋来,洁白的玉春花挟着凉意,先透出冰雪的消息。美人蕉也在这时开放了。红的黄的花,耸立在阔大的绿叶上,一点不在乎秋的肃杀。接下来该是紫薇和木槿。在我家这以草为主的小园中,它们是外来户。偶然得来的枝条,偶然插入土中,它们就偶然地生长起来。紫薇似娇气些,始终未见花。木槿则已两度花发了。
②木槿以前给我的印象是平庸。文革中许多花木惨遭摧残,它却得全性命,陪伴着显赫一时的文冠果,免得那钦定植物太孤单。据说原因是它的花可食用,大概总比草根树皮好些吧。学生浴室边的路上,两行树挺立着,花开有紫、红、白等色,我从未仔细看过。
③前年秋至,我家刚从死别的悲痛缓过气来不久,又面临了少年人的生之困惑。我们不知道下一分钟会发生什么事,陷入极端的惶恐中。我在坐立不安时,只好到草园踱步。那时园中荒草没膝,除了我们的基本队伍亲爱的玉簪花之外,只有两树忍冬,结了小红果子,玛瑙扣子似的,一簇簇挂着。我没有指望还能看见别的什么颜色。
④忽然在绿草间,闪出一点紫色,亮亮的,轻轻的,在眼前转了几转。我忙拔开草丛走过去,见一朵紫色的花缀在不高的绿枝上。
⑤这是木槿。木槿开花了,而且是紫色的。
⑥木槿花的三种颜色,以紫色最好。那红色极不正,好像颜料没有调好;白色的花,有老伙伴玉簪已经够了。最愿见到的是紫色的,好和早春的二月兰、初夏的藤萝相呼应,让紫色的幻想充满在小园中,让风吹走悲伤,让梦留着。
⑦惊喜之余,我小心地除去它周围的杂草,作出一个浅坑,浇上水。水很快渗下去了。一阵风过,草面漾出绿色的波浪,薄如蝉翼的娇嫩的紫色在一片绿波中歪着头,带点调皮,却丝毫不知道自己显得很奇特。
⑧去年,月圆过四五次后;几经洗劫的小园又一次遭受磨难。园旁小兴土木,盖一座大有用途的小楼。泥土、砖块、钢筋、木条全堆在园里,像是零乱地长出一座座小山,把植物全压在底下。我已习惯了这类景象,知道毁去了以后,总会有新的开始,尽管等的时间会很长。
⑨没想到秋来时,一次走在这崎岖的山路上,忽见土山一侧,透过砖块钢筋伸出几条绿枝,绿枝上,一朵紫色的花正在颤颤地开放!
⑩我的心也震颤起来,一种悲壮的感觉攫住了我。土埋大半截了,还开花!
土埋大半截了,还开花!
我跨过障碍,走近去看这朵从重压下挣扎出来的花。仍是娇嫩的薄如蝉翼的花瓣,略有皱折,似乎在花蒂处有一根带子束住,却又舒展自得,它不觉得环境的艰难,更不觉得自己的奇特。
忽然觉得这是一朵童话的花,拿着它,任何愿望都会实现,因为持有的,是面对一切困难的勇气。
紫色的流光抛散开来,笼罩了凌乱的工地。那朵花冉冉升起,倚着明亮的紫霞,微笑地看着我。
今年果然又有一个开始,小园经过整治后,不再以草为主,所以有了对美人蕉的新认识。那株木槿高了许多,枝繁叶茂,但是重阳已届,仍不见花。
我常在它身旁徘徊,期待着震撼了我的那朵花再来。
(节选自《宗璞散文》)
1.这篇文章是以作者的情感变化为线索将零散的素材聚拢起来,请你按照时间顺序在方框内填入词语或者短语表现出作者的情感变化过程。
——————
2.本文写法有扬有抑,富于变化。请结合相关内容,说说这种写法的表达效果。
3.本文第 自然段“土埋大半截了,还开花!”语音看似平实,却饱含情感,极具表现力。请具体分析。
4.读了这篇文章,你获得了哪些人生启示?
拾叶者言
李国文
①银杏树,在南方很多,到了太寒冷的北方,就比较罕见了。
②这种树,又名公孙树,那意思是说它的生长很慢,生长期很长,通常是爷爷种下的树,要到孙子那一辈,才能结果。结的果子,叫做白果,因其外壳薄白而名,果肉色绿而糯,微苦,颇有不同一般的滋味。旧时,在上海,冬天,夜晚,常可听到有小贩叫卖“糖炒热白果”,于小可盈握的炭炉上,炒一捧白果,热烘烘的剥来,在寒风中,塞入嘴中也很有一点暖在心头之意。
③不过,长到这把年纪,看到过许多地方的许多银杏树,但树上挂着果实的,至今,却尚无眼福一睹,实在是很遗憾的。所以,便把对于树的兴趣,转移到银杏树叶了。拾这种树的叶子,同人家集邮、集火花、集钱币一样,也是一件乐在其中的事情。在所有的树木中,银杏树叶算是独树一帜的,状似扇,形似贝,薄似纸,轻似羽,轻盈飘逸,洁净雅致,形成一种很特别的风格。
④在北京的香山脚下,就在双清别墅附近,有那么几株古老银杏,近些年来,又在空旷地上,栽种了一些,都还十分孱弱,尚不成林。不过,一到秋天,当满山黄栌红了起来的时候,这些银杏树,也飒飒地飘落满地黄叶,用另一种鲜艳,点缀着山光水色,也是怪有情调的。色彩总是搭配起来,要好看些。站在山下,放眼看去,红中有黄,黄中有绿,于是,风景便格外好看了。
⑤每年秋天,人们到香山去,无不志在红叶。但我,却总要拾几片银杏树叶,夹在书里,作书签用。而且,我到别处去,若见到银杏树叶,也有收集的兴趣,无非留在书册里,作一个小小的纪念。
⑥这片银杏叶,从此在书中的某一页与某篇相伴,也多了一丝斯文。
⑦有时候,翻开书,未读文章,先读叶片,因为很容易就翻到夹着叶片的那一页,它马上就突现出来。于是使你想起某年某月的某一天,在某地逗留的情景。
⑧在大自然中,它算得上最微末的事物了,所以,它从来也不会扮演重要角色。它在你的书页中,那种不想让你注意,也不想让你不注意的自然而然的样子,其实,也含有一份做人之道的平实在内的。若是我们能够意识到自己的平凡与普通,也就多了一点自知之明,便省去许多力不从心的烦恼。当然,也就有了尊严。
⑨叶是一回事,但无数的叶构成的树,则是另一回事。
⑩我记得有一年,在山东泰安的岱庙里,见到两棵并肩立着的古银杏树,中间只隔着一条甬道,可谓形影不离数千年。两棵树高约几十米,树径也得两三人合抱,确是一副非凡模样。看到这两棵历经沧海桑田、阅遍人间变化的参天古树,同行的人,都膜拜之,仰视之,赞叹之,无法不肃然起敬。有人说,泰山为五岳之首,那么泰山下的这两棵银杏树,也许是最古老的了。
银杏树给人的感觉,是疏朗端庄,是高标挺拔;但它的叶片,却是明洁俏丽,优雅可人。这也是伟岸的人,和寻常的人,各有其不一般的特色了。伟岸者有其抱负,寻常人有自己的志趣,这世界所以美丽,就是有各种不同的追求和目标。假如我们都能懂得大自然中,没有两张绝对相同的叶片,那么对于拾叶者的启示,莫过于走自己的路,过自己的生活,经营自己的天地了。
前不久,到广东韶关的南华寺,时值初冬,南方的季节要晚些,但那银杏树叶,也到了枯黄坠落的日子,在香烟缭绕中,飘然而下,落地无声,随风而来,又随风而去。看着看着,也仿佛悟到了一点禅意。
这世界,这人类,也不就这样一季一季地生生不息吗?这无限之中,具体到每一个人,又是极有限的。因此,叶片不大,却总是应该记下它的一段时光。人也一样,不一定轰轰烈烈,但也会有自己一生中那碧绿碧绿的蓝天。去了,也就由它去了,但你留下了它呢,也就留住了。知识见闻的积累也好,生活中辛酸和悦的感受也好,成功与失败的经验也好,都是应该珍惜,应该谨记的。
这样,你拾起一片一片叶子的同时,也就觉得活着是多么有意义和有价值的事了。
5.下列关于文章内容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
A.银杏树被称为“公孙树”,是说它的生长很慢,生长期很长,通常是第一代人种下,到第三代人时才能结果。
B.一到秋天,人们都奔着香山的红叶而去,我却对香山红叶不感兴趣,只想捡拾几片银杏树叶。
C.银杏树疏朗端庄,高标挺拔,银杏叶明洁俏丽,优雅可人,让人联想到伟岸的人和寻常的人各有特色。
D.伟岸者和寻常人各有其抱负和志趣。这世界之所以美丽,正是因为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追求和目标。
6.下列选项中,不属于作者从拾叶中收获的人生感悟的一项是 ( )
A.人若意识到自己的平凡与普通,就会省去许多烦恼,也就有了尊严。
B.每个人都应该走自己的路,过自己的生活,经营自己的天地。
C.人的一生不一定要轰轰烈烈,但要有与命运抗争的不屈精神。
D.知识见闻的积累,辛酸和悦的感受,成功失败的经验,都应该珍惜谨记。
7.文章先写了泰安岱庙的银杏,又写韶关南华寺的银杏,有同学认为这样写有重复之嫌,请你向他说明不重复的理由。
8.银杏树触发了作者对人生的思考,小桃树触发了贾平凹对生命的感悟,自然界中哪种植物也曾触动过你?请你写一段寓情于物的文字。
阅读下面三段文字,完成小题。
【甲】
望岳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乙】
石壕吏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夜久语声绝,如闻注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丙】
予年方十三,家父即授以杨伦《杜诗镜铨》,语予云,杜子美志意宏远,心性桀倔,且多谐趣;嘱予曰:“其人也,天假其时,则显;运命未济,亦不衰。”既长,因予所学,遂以《圣经》为绝世之书。而仅次于圣“诗”者,即为杜诗,每能慰予之大悲大喜。四十年来,涵咏其间,其亲近感激之心,□然而与日增焉。
9.【甲】【乙】诗的作者是被后人称为“诗圣”的 (人名)。[甲]诗中的“岱宗”指的是 。
10.解释加点词。
(1)会当凌绝顶( ) (2)夜久语声绝( )
11.根据文意,[丙]文□处应填入的最正确的词是( )
A.戚 B.愕 C.沛 D.怅
12.用现代汉语翻译划线句。
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13.对上述诗文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甲][乙]诗和[丙]文内容都有涉及战争。
B.[甲][乙]诗均表现出作者心怀天下的担当。
C.[甲]诗和[丙]文透露出作者对国运担心。
D.[乙]诗和[丙]文表达了对当时统治的不满。
14.品析[丙]文画线句“其人也,天假其时,则显;运命未济,亦不衰。”完成下面两题。
(1)请结合[甲]诗内容,分析诗人“天假其时,则显”中“显”的具体表现。
(2)请结合[乙]诗内容,写出你对“运命未济,亦不衰”中“不衰”的理解。
试卷第2页,共6页
试卷第1页,共6页
参考答案:
1.轻视(瞧不起)、惊喜、赞美(欣赏、强烈的震撼)、期待(填入的必须是词语或者短语,意思符合即可) 2.文章开头写木槿花的平庸、作者的轻视,为下文见到木槿开花的惊喜和突出木槿顽强的生命力蓄足气势,这是欲扬先抑。这种手法的使用,一是使文章波澜起伏,富于变化,二是更加突出木槿顽强的生命力,赞美之情溢于言表。 3.“大半截”写出了土石覆盖的沉重强大,“还”突出了木槿花在重压之下拼命挣扎的勇气和顽强的生命力。字里行间表现出强烈的震撼以及作者对木槿的赞美、欣赏之情。 4.即使我们身处逆境之中,也不要自怨自艾,而应该学会隐忍、坚强,只有这样才能大有成就。即使我们面对生命的困境,仍要保持对生命的信念和对生活的希望,更要有战胜命运的勇气。
【解析】1.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情节梳理。
从第②段“木槿以前给我的印象是平庸”“学生浴室边的路上,两行树挺立着,花开有紫、红、白等色,我从未仔细看过”可知,作者并未注意过木槿,表现出了作者的轻视;
从第④段“忽然在绿草间,闪出一点紫色,亮亮的,轻轻的,在眼前转了几转。我忙拔开草丛走过去,见一朵紫色的花缀在不高的绿枝上”,第⑤段“这是木槿。木槿开花了,而且是紫色的”,第⑦段“惊喜之余,我小心地除去它周围的杂草,作出一个浅坑,浇上水”可知,当作者看到木槿开花时,是惊喜的;
从第⑨段“没想到秋来时,一次走在这崎岖的山路上,忽见土山一侧,透过砖块钢筋伸出几条绿枝,绿枝上,一朵紫色的花正在颤颤地开放”,第⑩段“我的心也震颤起来,一种悲壮的感觉攫住了我。土埋大半截了,还开花”可知,当作者看到木槿在如此艰难的环境中还活着,开出了花,内心是震撼的;
从第 段“今年果然又有一个开始,小园经过整治后,不再以草为主,所以有了对美人蕉的新认识。那株木槿高了许多,枝繁叶茂,但是重阳已届,仍不见花”,第 段“我常在它身旁徘徊,期待着震撼了我的那朵花再来”可知,作者期待着木槿开花。
2.本题考查分析写作手法。
欲扬先抑,就是先贬抑再大力赞扬所描写的对象,上下文形成对比,突出所写的对象,收到出人意料的感人效果。根据这一理解,可以看出本文就是运用了欲扬先抑的手法。从开篇第②段“木槿以前给我的印象是平庸”“我从未仔细看过”可知,作者是轻视木槿的;从第⑦- 段,可以读出作者的“惊喜”“赞美”“期待”等情感。可知木槿花是“震撼了我的那朵花”,前文为后文作铺垫,是前抑后扬的写法。这样能够突出作者对木槿花喜爱和赞美之情,也突出木槿花所蕴含的不屈、顽强、乐观精神。同时,也使情节多变,波澜起伏,形成鲜明对比,给读者留下比较深刻的印象。
3.本题考查对词句的理解与赏析。
根据第⑧段“园旁小兴土木,盖一座大有用途的小楼。泥土、砖块、钢筋、木条全堆在园里,像是零乱地长出一座座小山,把植物全压在底下”可知,木槿花被泥土、砖块、钢筋、木条压在了底下,“大半截”说明了土石覆盖的沉重强大;根据第⑨段“没想到秋来时,一次走在这崎岖的山路上,忽见土山一侧,透过砖块钢筋伸出几条绿枝,绿枝上,一朵紫色的花正在颤颤地开放”可知,在如此艰难的环境下,木槿花还开花,“还”字突出了木槿花在重压之下拼命挣扎的勇气和顽强的生命力,抒发了作者对重压之下敢于面对苦难的木槿花的高度赞美。
4.本题考查感悟启示。解答此题,要把握作者的情感倾向,提炼出自己的观点,并结合生活实际阐述理由。注意表述流畅,语言要简洁明了,最好能做到有创意的表达。回答时观点一定要明确,围绕逆境成长,战胜困难,生命突围等方面即可,不可模棱两可。
本文是一篇借物抒情的散文,结合文中的语句“土埋大半截了,还开花”“拿着它,任何愿望都会实现,因为持有的,是面对一切困难的勇气”,可知作者被木槿花所震撼,被感动,表达作者对重压之下敢于面对苦难的木槿花的高度赞美,由生命力顽强的木槿花,让我们感悟到即使身处逆境,也不能自怨自艾,人这一生,不可能事事都如意,我们总得学会去面对那些突如其来的逆境。咬咬牙,再坚持一会,或许会看到一个不一样的自己和一个意想不到的结果。
5.B 6.C 7.①两处描写的侧重点不同:写泰安岱庙的银杏重在写树,写韶关南华寺的银杏重在写叶;②用意不同:写泰安岱庙的银杏突出其伟岸庄严,令人肃然起敬;写韶关南华寺的银杏意在表现随遇而安、顺应自然的人生态度。 8.思想健康,情感真挚,寓情于物,文意通顺即可
【解析】5.考查理解文意。
B.根据第⑤段中的“每年秋天,人们到香山去,无不志在红叶。但我,却总要拾几片银杏树叶,夹在书里,作书签用”可知,本项“我却对香山红叶不感兴趣”于文无据;
故选B。
6.考查筛选信息。
A.根据第⑧段中的“若是我们能够意识到自己的平凡与普通,也就多了一点自知之明,便省去许多力不从心的烦恼。当然,也就有了尊严”可得;
B.根据第 段中的“莫过于走自己的路,过自己的生活,经营自己的天地了”可得;
D.根据第 段中的“知识见闻的积累也好,生活中辛酸和悦的感受也好,成功与失败的经验也好,都是应该珍惜,应该谨记的”可得:
故选C。
7.考查语段理解。
根据第⑩段中的“两棵树高约几十米,树径也得两三人合抱,确是一副非凡模样”和第 段中的“但那银杏树叶,也到了枯黄坠落的日子,在香烟缭绕中,飘然而下,落地无声,随风而来,又随风而去”可知,两处描写的侧重点不同,写泰安岱庙的银杏重在写树,写韶关南华寺的银杏重在写叶;
根据第⑩段中的“两棵树高约几十米,树径也得两三人合抱,确是一副非凡模样”“无法不肃然起敬”可知,写泰安岱庙的银杏突出其伟岸庄严,令人肃然起敬。根据第 段中的“在香烟缭绕中,飘然而下,落地无声,随风而来,又随风而去。看着看着,也仿佛悟到了一点禅意”可知,写韶关南华寺的银杏意在表现随遇而安、顺应自然的人生态度。两段描写的用意不同。
8.考查语言表达,开放类试题,言之成理即可。
如:小草是平凡的。它没有大树那样强壮,可以为人们遮阳、供材;更没有花儿那样艳丽迷人,被人观赏、赞叹。它们似乎是被人遗忘的,但是他们并没有为此垂头丧气。它们用自己那旺盛的生命力,让四处布满它们的脚印。“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白居易这首诗多么形象的写出了小草顽强的生命力啊!其实,当小草一颗一颗的长在一起时,不要说野火,就算狂风暴雨,闪电雷鸣又能怎么样呢?
9. 杜甫 泰山 10. 极、最 止、停 11.C 12.(因为)有孙子(在),(所以)母亲没有离开,进出没有完整的衣服。 13.B 14.(1)示例:“显”意为显达,引申为成功。上天假以杜甫时运,他就能成功,就能成就其生平的雄心,杜甫会拿出“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雄心和气概,施展自己的政治才华来报效祖国。
(2)示例:“不衰”意在表达杜甫意志上的不衰颓。杜甫《石壕吏》反映了当时社会矛盾和人民疾苦。
【解析】9.本题考查文学文化常识。作答时结合自己平时的积累,联系题干提示填写即可。
第一空:《望岳》的作者是被后人称为“诗圣”的杜甫。杜甫,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
第二空:甲诗诗题为“望岳”,“岳”指的是泰山。“岱宗”指的也是泰山,泰山旧谓居五岳之首,为诸山所宗,故称。
10.本题考查重点词语的理解。作答时可结合诗句意思分析,第(1)句“会当凌绝顶”的意思是一定要登上泰山最高峰。这里的“绝”是极、最的意思。第(2)句“夜久语声绝”的意思是夜深了,说话的声音逐渐消失。这里的“绝”是停止的意思。
11.本题考查选词填空。作答时要在理解文言文内容的基础上进行选择。要填写的内容前文提到了“而仅次于圣‘诗’者,即为杜诗,每能慰予之大悲大喜”,表达了作者对杜诗的赞赏,而同时作者“四十年来,涵咏其间”,所以对杜诗及杜甫有“亲近感激之心”。由此可以推断作者对杜甫及杜诗的情感应该是积极向上的。
A.“戚”是忧愁、悲哀的意思,不合适;
B.“愕”是惊讶、发愣的意思,不合适;
C.“沛”和后文的“然”字搭配是“感动貌”的意思,与前文作者“亲近感激之心”吻合;
D.“怅”是不如意、不痛快的意思,不合适;
故应选C。
12.本题考查古诗中重点语句的翻译。解答时一定要回到语境当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注意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同时还要注意省略句、倒装句等特殊句式。该句中需要注意的重点字词有“未(没有)、完(完整的)、裙(衣服)”。
13.本题考查对古诗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A.甲诗《望岳》描绘泰山雄伟磅礴的景象,诗人热情赞美了泰山高大巍峨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没有涉及战争。乙诗《石壕吏》写作者亲眼所见的石壕吏乘夜捉人的故事,揭露封建统治者的残暴,反映了唐代“安史之乱”引起的战争给广大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涉及“安史之乱”。丙文主要写作者阅读杜诗的经历和感受,并没有描写战争。故该项理解不正确;
C. 甲诗中诗人描写了泰山的巍峨高大、神奇秀丽,表达了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丙文主要写作者接触杜诗时父亲对杜诗的评价及自己阅读杜诗的感受;两文均未流露出作者对国运的担心,该项理解不正确;
D.乙诗作者通过写自己亲眼所见的石壕吏乘夜捉人的故事,揭露封建统治者的残暴,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有对当时统治的不满;丙文侧重于作者个人的读书经历,并未涉及政治。故该项理解不正确;
故选B。
14.本题考查古诗文的对比阅读能力。作答时要先理解画线句的意思,然后分别结合甲诗和乙诗进行分析。
第(1)题,“天假其时,则显”的意思是如果上天能够给予杜甫时运,杜甫就能显达,即施展抱负。联系甲诗,诗作中诗人不仅描写了自然美景,而且最后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表现出自己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表达了卓然独立、兼济天下的豪情壮志。据此分析,结合相应的诗句及作者情感解答即可。
第(2)题,“运命未济,亦不衰”的意思是如果杜甫的时运不好,但是他也不会衰颓。联系乙诗,在诗作中作者描写了自己亲眼所见的石壕吏乘夜捉人的景象,揭露封建统治者的残暴,反映了唐代“安史之乱”引起的战争给广大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表达了对劳动人民的同情。由此可以看出,“不衰”表现在乙诗中就是诗人爱憎分明,痛恨统治阶级的残暴,关心民生疾苦。
【点睛】参考译文:
甲
巍峨的泰山,到底如何雄伟?走出齐鲁,依然可见那青青的峰顶。
神奇自然汇聚了千种美景,山南山北分隔出清晨和黄昏。
层层白云,荡涤胸中沟壑;翩翩归鸟,飞入赏景眼圈。
定要登上泰山顶峰,俯瞰群山,豪情满怀。
乙
日暮时投宿石壕村,夜里有差役来强征兵。老翁越墙逃走,老妇出门应付。差役喊叫得是那样凶狠,老妇人啼哭得是那样悲伤。我听到老妇上前说:“我的三个儿子去参加邺城之战。其中一个儿子捎信回来,说另外两个儿子刚刚战死。活着的人姑且活一天算一天,死去的人就永远不会复生了!老妇我家里再也没有其他的人了,只有个正在吃奶的小孙子。因为有小孙子在,他母亲还没有离去,但进进出出连一件完好的衣裳都没有。老妇虽然年老力衰,但请允许我跟从你连夜赶回营去。赶快到河阳去应征,还能够为部队准备早餐。”夜深了,说话的声音逐渐停止,隐隐约约听到低微断续的哭泣声。天亮后我继续赶路,只能与返回家中的那个老翁告别。
丙
我当年刚十三岁,父亲就将杨伦的《杜诗镜铨》教授给我,并对我说,杜甫的志趣和意境宏大高远,心性桀骜不驯,而且有诙谐趣味;并嘱咐我说:“杜甫这个人,上天假以他时机,他就能显达(施展抱负);(若)时运不济,也不会衰颓。”已经长大后,因为我学习的东西(慢慢多了),于是就认为《圣经》是世上最好的书。而略低于圣“诗”的,就是杜甫的诗,每次都能宽慰我的大悲大喜。四十年来,反复诵读玩味杜诗,对杜甫的亲近和感激的心,感动之情每一天都在增加。
答案第6页,共6页
答案第5页,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