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下册第六单元01讲核心
第三单元
01讲核心
一、伟大的悲剧
重点字词
昔日xī rì 往日;从前
堡 lěi 比喻难于攻破的事物。
gū 负 对不住别人的好意 、帮助、期望。
lǐn liè 刺骨的寒冷。
吞 shì 吞食。
疲惫 pí bèi 极度困倦,没有精神。
qīn 佩 敬重佩服。
lú mǎng 说话做事不经过考虑;轻率。
毡鞋 用来御寒的鞋。
保佑 指神佛保护和帮助。
厄 运 困苦的遭遇;不幸的命运。
zhěng 救 解救。
耀武扬威 炫耀武力,显示威风。
shānshān 来迟 形容走路缓慢从容的姿态
忧心 chōng chōng 形容忧愁不安的样子。
语无伦次 说话没有条理、层次,讲得很乱
海市 shèn楼 比喻虚幻不存在的东西。
毛骨sǒng 然 形容十分恐惧的样子。
yàng yàng 不乐 形容不满意或不高兴的神情。
羸 弱 瘦弱。
告罄 指物资用完。
答案:垒 辜 凛冽 噬 钦 鲁莽 è 拯 姗姗 忡忡 蜃 悚 怏怏 léi qìng
文学常识
斯蒂芬·茨威格(Stefan Zweig,1881年11月28日—1942年2月22日),奥地利小说家、诗人、剧作家、传记作家。代表作有中篇小说《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和《象棋的故事》,长篇小说《心灵的焦灼》,回忆录《昨日的世界》,传记《三大师》和《一个政治性人物的肖像》。
二、太空一日
重点字词
炽 热 形容感情非常热烈。
轮 kuó 构成图形或物体的外缘的线条。
俯 kàn 俯视;从高处往下看。
模拟 模仿。
áo 游 漫游;游历。
严谨 严密谨慎。
烧 zhuó 烧、汤,使受伤。
稠密 多而密。
概率 某种事件在同一条件下可能发生也可能不发生,表示发生的可能性大小的量叫做概率。
五脏六腑 人体内脏器官的统称。也比喻事物的内部情况。
千jūn 重负 比喻很沉重的负担或非常重大的责任。
耐人寻味 意味深长,值得仔细体会琢磨。
惊心动魄 形容使人感受极深,震动很大。
屏 息凝神 形容高度集中注意力。
答案:chì 廓 瞰 遨 jǐn 灼 钧 bǐng
文学常识
1.自传是传记的一种。不同的是,传记以记叙人物生平事迹与心得为主,而自传则是以记述自己的生平事迹为主。自传体作文是传记的简要形式——小传的一种。《太空一日》是杨利伟创作的文章,选自《天地九重》。
2.《天地九重》是一本杨利伟亲笔写作出版的自传。由20万字和150幅珍贵图片组成。杨利伟以坦率而真挚的方式,讲述了自己的成长,回顾了一个小城少年如何成为军人、成为一名优秀的战斗机飞行员,如何通过艰难的、接近完美的训练,终于成就了自己见证和创造奇迹的人生。
三、带上她的眼
重点字词
点 zhuì 加以衬托或装饰,使原有事物更加美好。
漫步 没有目的而悠闲地走。
迟钝 (感官、思想、行动等)反应慢,不灵敏。
蒙眬 快要睡着或刚醒时,两眼半开半闭,看东西模糊的样子
闲 xiá 闲空。
wèi 蓝 像晴朗的天空的颜色。
合拢 合到一起;闭合。
吟 唱 吟咏歌唱。
孤零零 形容 ,无依无靠或没有陪衬。
不期而至 事先没有 而意外到来。
心有灵 xī 指彼此的心意相通。
天涯海角 形容极偏远的地方。
答案:缀 暇 蔚 yín 孤单 约定 犀
文学常识
刘慈欣,1963年6月出生于北京,祖籍河南省信阳市罗山县,山西阳泉人,本科学历,高级工程师,科幻作家。作品蝉联1999年—2006年中国科幻小说银河奖,2010年赵树理文学奖,2011年《当代》年度长篇小说五佳第三名,2011年华语科幻星云奖最佳长篇小说奖,2010、2011年华语科幻星云奖最佳科幻作家奖,2012年人民文学柔石奖短篇小说金奖,2013年首届西湖类型文学奖金奖、第九届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代表作有长篇小说《超新星纪元》《球状闪电》《三体》三部曲等,中短篇小说《流浪地球》《乡村教师》《朝闻道》《不能共存的节日》《全频带阻塞干扰》等。其中《三体》三部曲被普遍认为是中国科幻文学的里程碑之作。2015年8月23日,凭借《三体》获第73届世界科幻大会颁发的雨果奖最佳长篇小说奖,为亚洲首次获奖。
四、活板
重点字词
板印①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②。自冯瀛王③始印五经,已④后典籍皆为板本⑤。 ①板印:指雕版印刷。②盛为之:大规模地做。之,指“版印书籍”。 ③冯瀛王:即冯道(882—954),字可道,瀛洲景城(今河北沧县西)人,历仕后唐至后周。死后被周世宗追封为瀛王,是中国古代大规模官刻儒家经籍的首倡者。后唐明宗长兴三年(932),冯道和李愚向朝廷建议刻印五经发卖。 ④已:已,同“以”。 ⑤板本:版印书籍,相对于抄本而言
庆历⑥中,有布衣⑦毕昇⑧,又为活板。其法:用胶泥刻字,薄如钱唇⑨,每字为一印,火烧令⑩坚。先设一铁板,其上以松脂、蜡和 纸灰之类冒 之。欲印,则以一铁范 置铁板上,乃密布字印。满铁范为一板,持就火炀之 ,药 稍镕 ,则以一平板按其面,则字平如砥 。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 ;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常作二铁板,一板印刷,一板已自 布字。此印者才毕,则第二板已具 。更互 用之,瞬息可就 。每一字皆有数印,如“之”“也”等字,每字有二十余印,以备一板内有重复者。不用,则以纸贴之,每韵为一贴,木格贮之 。有奇字 素无备者,旋 刻之,以草火烧,瞬息可成。不以木为之者 ,文理 有疏密,沾水则高下不平,兼与药相粘,不可取 。不若燔 土,用讫 再火令药镕,以手拂之,其印自落,殊不 沾污。 ⑥庆历:宋仁宗赵祯年号(1041—1048)。⑦布衣:平民。 ⑧毕昇(?—约1051):蕲州蕲水直河乡(今属湖北英山)人,北宋工匠、发明家,首创活字印刷术。 ⑨钱唇:铜钱的边缘。 ⑩令:使。坚:硬。 和(huò):混合。 冒:覆盖。 铁范:铁制的框子。 持就火炀(yáng)之:把它靠近火烘烤。就,靠近,接近。炀,烘烤。 药:指上文说的松脂、蜡等的混合物。 镕:同“熔”,用高温使固态物质转变为液态。 字平如砥(dǐ):(所有排在铁板上的)活字平得像磨刀石。砥:磨刀石。 未为简易:不能算是简便。 自:另自,另外。 布字:排印。 具:准备(好了)。 更(gēng)互:交替,轮流。 就:完成。 每韵为一贴,木格贮之:把字按韵分类,分别放在木格里。贴,一作“帖”。 奇字:生僻字。 旋:立刻。 不以木为之者:不用木头刻活字的原因。 文理:纹理、质地。 不可取:拿不下来。 燔(fán):烧。 讫(qì):完毕。 殊不:一点也不。殊,根本。
昇死,其印为余群从 所得,至今宝藏 。 群从(cóng):古代称侄子为“从子”,这里指子侄辈。从,指比自己小的或晚的子侄辈。 宝藏(cáng):珍藏。
文学常识
沈括(1031年-1095年),字存中,号梦溪丈人,汉族,杭州钱塘县(今浙江杭州)人,北宋官员、科学家。沈括出身于仕宦之家,幼年随父宦游各地。沈括一生致志于科学研究,在众多学科领域都有很深的造诣和卓越的成就,被誉为“中国整部科学史中最卓越的人物”。其代表作《梦溪笔谈》,内容丰富,集前代科学成就之大成,在世界文化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被称为“中国科学史上的里程碑”。
记叙文阅读之情节概括
记叙文阅读中的梳理文章内容或情节概括题通常设置为第一道问题。读完文本的第一步就是要先明确文章的写作内容,这是领会文章中心的前提。答好这种题需要同学们具备整体感知文本、筛选信息和概括要点的能力。
(一)常见考查形式
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或情节。
2.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与某条件相关的几个事件。
3.补全故事情节或行文思路。
(二)例题分析
答题提示:抓住“人+事+果”的格式,也就是什么人做了什么事,产生了怎样的结果,与主旨相关的关键信息也要提取概括。
例: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伟大的悲剧》一文主要内容。
答:斯科特探险队五人,精疲力尽又满怀希望地奔向南极点,却悲哀地发现已经有人捷足先登,只好垂头丧气地踏上归途,由于遇到恶劣的天气,最后一个个悲壮地死去。
答题提示:抓住记叙文六要素,即“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以及小说情节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来分层次进行概括。
例:请用四字短语梳理《伟大的悲剧》一文故事情节发展脉络。
答:奔向南极→绝望而归→带信作证→归途遇险→悲壮覆灭。
(三)练经典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各题。
蚕豆
毕飞宇
①蚕豆主要种植在南方,它不是主食。因为这个缘故,它被种在田埂或河岸一类“边角料”的地方。蚕豆最好的吃法是炒。香极了,嘎嘣脆。唯一的缺点是太硬。可是,孩子们的牙更硬——有了金刚钻就不怕瓷器活。不过,我小时候吃炒蚕豆的机会并不多,只是过年的时候操练操练。我要写下我和蚕豆的故事,这是我终身不能忘怀的。
②我出生那一年,父母在杨家庄小学做代课教师。他们决定请个人帮着烧午饭,附带着带孩子。奶奶就这样成了我的奶奶。我和她在一起的时间比和父母在一起的时间还多。我五岁,父母工作调动。奶奶没有和我们一起走。
③我十一岁,父母要调到很远的地方工作。临行前,我去了一趟奶奶家。奶奶格外高兴,她的孙子来了,都“这么高了”。那时,奶奶守寡不久,爷爷的遗像挂在墙上,奶奶高高兴兴地对着遗像说了一大通的话。可无论奶奶怎样高兴,我始终能感觉到她身上的重。她的笑容很重,很吃力。奶奶和我谈起了爷爷,她很内疚。她对死亡似乎并不在意:“哪个不死呢?”但奶奶不能原谅自己,她没让爷爷在最后的日子“吃好”。奶奶说:“家里头没得唉。”奶奶让我到锅里铲了一些锅巴,放在了爷爷遗像前——这是让我尽孝,我得给爷爷“上饭”。奶奶望着锅巴,笑了,说:“死鬼嚼不动咯。”
④傍晚,奶奶决定让我早点回家。她在犹豫,想。她在想让我带点什么东西走。现在回想起来,她当时真是太难了,穷啊。真的是家徒四壁。奶奶拿过来一根丫杈,从屋梁上取下一个竹篮,里头是蚕豆。奶奶最后的决定是炒蚕豆让我带走。多年后,我知道了那些蚕豆是奶奶预备着第二年做种用的。蚕豆炒好了,她把滚烫的蚕豆盛在簸箕里,簸了好长时间,给蚕豆降温。然后,奶奶高兴地让我把褂子脱下来,把两只袖口给缝上了——袖管就成了两个大口袋。奶奶把褂子绕在我的脖子上,口袋像两根柱子,立在了胸前。奶奶的手在我的头发窝里摸了老半天,说:“你走吧乖乖。”
⑤我第一次拥有这么多的炒蚕豆。你可以想象我这一路走得有多欢——我丝毫没有意识到奶奶当时有多艰难!一路走,一路吃,路的一侧是河流,我还可以一路解渴。杨家庄在我的身后远去了,奶奶在我的身后远去了。后来的岁月里,我不停地回想起这个将预示着我和奶奶长久分离的画面。等我到了一定的年纪,我想起一次就难受一次。
⑥1986年,我在扬州读大学。有一天,接到父亲的来信,说我的姑姑,也就是奶奶唯一的女儿,死了。回到了杨家庄,我已经是个二十二岁的大小伙子了,我已经十一年没有来看望奶奶了。我在许多夜里想起她,但天一亮我又忘了。这些,我想起一次就羞愧一次。我再一次站在奶奶面前,她老人家一眼就把我认出来了。她的个子那么小,却坚持要摸我的头,我弓下腰来她才能如愿。奶奶看上去没有我想象中的那么悲伤,这让我轻松许多了。她只是抱怨了一句:“死丫头她不肯活咯。”
⑦事实上,奶奶没多久就下世了。她一定承受不住这样的伤痛了。但奶奶就是这样,从来不轻易流露她的伤心与悲痛,尤其在亲人面前——我是从另一个可亲的老人那里理解了我的奶奶的。她们时刻愿意承当亲人的痛,但她们永远也不会让自己的亲人分担她们的痛。
⑧1989年,奶奶的孙女小妹来南京读书了,我去看她。小妹说:“哥,你的头发很软。”我说:“你怎么知道的?”小妹说:“奶奶告诉我的。奶奶时常唠叨你,到死都这样。”
⑨小妹的这句话让我很受不了。我知道的,我想念奶奶的时候比奶奶想我要少很多。
⑩但是,我每一次想起奶奶总是从那些蚕豆开始的——蚕豆成了我最亲的食物。
(选自《苏北少年“堂吉诃德”》,有删改)
1.文章主要叙写了“我”和奶奶交往的事情,请你用第一人称概括相关事件。
(1)一岁到五岁, 。
(2)十一岁, 。
(3)二十二岁, 。
(4)不久后, 。
2.请从人物描写的角度,赏析文中划线句。
奶奶的手在我的头发窝里摸了老半天,说:“你走吧乖乖。”
3.作者以“蚕豆”为题,有何妙处?
4.这篇文章蕴含着作者的哪些情思?
试卷第8页,共9页
试卷第1页,共9页
参考答案:
1. 奶奶被请来烧饭照顾我; 我临别前去看奶奶,奶奶给我炒蚕豆; 我回杨家庄奔丧,又见奶奶; 奶奶去世。 2.通过动作描写和语言描写,用长时间的抚摸和慈祥的言语表现出奶奶对“我”的疼爱,以及对“我”即将离开的不舍(内心的伤痛)与隐忍(克制)。 3.①“蚕豆”表面指奶奶炒的美味的豆子,实际具有象征义。作为“边角料”的蚕豆象征了奶奶极普通的社会地位,“硬”暗示了奶奶境遇虽艰难,却坚强乐观。②蚕豆是文章重要的引子,引出了奶奶对“我”的无私的爱,和“我”多年后的难受和愧疚,突出文章中心。 4.①对善良朴实、全心全意爱着我的奶奶的感激与怀念;②对“我”未能体会奶奶的艰难与伤痛、未能及时报恩尽孝的难受和羞愧;③对像奶奶一样身份低微、生活处境艰难却隐忍坚强的女性的赞美(崇敬)。
【解析】1.本题考查文章事件的概括。解答此题,在整体感知文意的基础上,用简洁的语句概括即可。注意以第一人称概括。
①根据第②段“我出生那一年,父母在杨家庄小学做代课教师。他们决定请个人帮着烧午饭,附带着带孩子。奶奶就这样成了我的奶奶”“我五岁,父母工作调动。奶奶没有和我们一起走”可概括出:我出生到五岁,奶奶给我做饭并照顾我;
②根据第③段“我十一岁,父母要调到很远的地方工作。临行前,我去了一趟奶奶家”,第④段“奶奶拿过来一根丫杈,从屋梁上取下一个竹篮,里头是蚕豆。奶奶最后的决定是炒蚕豆让我带走”可概括出:我临别前去看奶奶,奶奶给我炒蚕豆;
③根据第⑥段“有一天,接到父亲的来信,说我的姑姑,也就是奶奶唯一的女儿,死了。回到了杨家庄,我已经是个二十二岁的大小伙子了,我已经十一年没有来看望奶奶了。我在许多夜里想起她,但天一亮我又忘了。这些,我想起一次就羞愧一次。我再一次站在奶奶面前,她老人家一眼就把我认出来了”可概括出:我回杨家庄奔丧,又见奶奶;
④根据第⑦段“事实上,奶奶没多久就下世了”可知,不久后,奶奶去世。
2.本题考查的是对句子的赏析。我们可以采用的答题模式是:此句运用了(修辞手法、人物描写方法、词语)+表达效果(如生动形象、生动细腻)+写出了的内容+表达的情感。题干要求从人物描写角度赏析。
“奶奶的手在我的头发窝里摸了老半天”是动作描写,“你走吧乖乖”是语言描写,“摸了老半天”写奶奶抚摸的时间之长,表现了奶奶对我即将离开的不舍;称我为“乖乖”,可以看出奶奶对我的疼爱。
3.本题考查标题的作用。好的标题的作用常常有:交代文章写作对象(人或物);点明文章主旨;交代文章写作情感;新颖而独特,设置悬念,吸引读者阅读兴趣;作为文章的线索。
①“蚕豆”是文章的线索,全文内容与蚕豆有关,奶奶炒用来做种的蚕豆,表现了奶奶对“我”的真爱,引出“我”多年后未能体会奶奶的艰难与伤痛、未能报恩(尽孝)的难受和羞愧;表达了“我”对像奶奶一样身份低微、生活处境艰难却隐忍、坚强的女性的赞美,突出文章的中心;
②“蚕豆”表面指奶奶炒的美味的豆子,结合第①段“它不是主食。因为这个缘故,它被种在田埂或河岸一类‘边角料’的地方”可知,蚕豆不被重视,也象征了奶奶极普通的社会地位,蚕豆的“硬”则暗示了奶奶境遇虽艰难,却坚强乐观的性格特点。
4.本题考查作者感情的理解归纳。找到相应段落,结合人物的语言、动作等描写,分析作者的心理或找出表达感情的词语即可。
①第④段“她当时真是太难了,穷啊。真的是家徒四壁”“多年后,我知道了那些蚕豆是奶奶预备着第二年做种用的”,第⑤段“我第一次拥有这么多的炒蚕豆。你可以想象我这一路走得有多欢——我丝毫没有意识到奶奶当时有多艰难!一路走,一路吃,路的一侧是河流,我还可以一路解渴”,写了奶奶生活的艰难及“我”对蚕豆的喜爱,表现了作者对童年苦难生活的回忆和追思,对善良朴实、全心全意爱着我的奶奶的感激与怀念;
②第⑤段“后来的岁月里,我不停地回想起这个将预示着我和奶奶长久分离的画面。等我到了一定的年纪,我想起一次就难受一次”,第⑥段“我已经十一年没有来看望奶奶了。我在许多夜里想起她,但天一亮我又忘了。这些,我想起一次就羞愧一次”,对“我”未能体会奶奶的艰难与伤痛、未能报恩的难受和羞愧;
③第⑥段“奶奶看上去没有我想象中的那么悲伤,这让我轻松许多了”,第⑦段“但奶奶就是这样,从来不轻易流露她的伤心与悲痛,尤其在亲人面前”表现了奶奶性格的坚强与隐忍,表达了“我”对像奶奶一样身份低微、生活处境艰难却隐忍坚强的女性的赞美之情。
答案第2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