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9古诗三首 题西林壁 课件(共26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9古诗三首 题西林壁 课件(共26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5.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9-09 17:27:1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6张PPT)
部编版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
《古诗三首》之
题西林壁



激趣导入
我们的祖国山河壮丽,风景如画。这节课我们继续“读读诗人眼中的世界”。景色秀美、山峦起伏的庐山,你游览过吗?今天,我们就随着北宋诗人苏轼一同到庐山一游。
学习目标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感受古诗的自然美和语言美。


感悟、品味诗中所蕴含的哲理。

结合插图、注释等理解诗意,背诵古诗。默写《题西林壁》。
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
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眉山人,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他学识渊博,多才多艺。他与南宋辛弃疾并称“苏辛”,同为豪放派词人。主要作品有《念奴娇·赤壁怀古》《江城子·密州出猎》等。
古诗背景
苏轼于公元1084年(神宗元丰七年)五月间由黄州贬所改迁汝州团练副使,赴汝州时经过九江,与友人参寥同游庐山。瑰丽的山水触发逸兴壮思,于是写下了若干首庐山记游诗。
自读要求
自读要求:
1、不认识的字可以看拼音,或者请教老师和同学。
2、读准每一个字的字音,圈出生字词;
3、读通每个句子,读不通顺的多读几遍;
4、通读古诗,给诗文划分小节,注意句子的停顿。
生字认读





方法一:找一找
左右结构:侧 峰 缘
半包围结构:题 庐
识字方法
方法二:换一换
“峰”换掉“山”加上“钅”,是“锋”。
“庐”换掉“广”加上“火”,是“炉”。
词语理解
题:
西林:
缘:
书写,题写。
西林寺,在江西省庐山脚下。因为。
同音辨析
fēng

字义:高而尖的山头。 如:山峰。
组词:(山峰)(高峰)(登峰造极)

字义:昆虫,会飞,多有毒刺,能蜇人。
如:“蜜蜂”。
组词:(蜜蜂)(蜂蜜)(蜂拥而至)
指导朗读
题西林壁
【宋】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初读感知
读完这首诗我们知道了:从不同的角度去看庐山,庐山的样子各不相同,横看 ,侧看 ,远近高低也各有千秋。要想看清庐山的真面目,只有站在 。
成岭
成峰
庐山之外
释解题目
《题西林壁》题目是什么意思?
题:书写,题写。
西林:西林寺,在今江西庐山脚下。
意思:写在西林寺的墙壁上。
诗意探究
题西林壁
【宋】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诗意:从正面看庐山是连绵起伏的山岭,从侧面看就成了耸立的山峰,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庐山呈现各种不同的样子。我之所以认不清庐山真正的面目,是因为我自身处在庐山之中。
交流思考
交流思考:诗人站在什么角度看庐山?
横看成岭
侧看成峰
交流思考
交流思考:诗人站在什么角度看庐山?
远看
近看
交流思考
交流思考:诗人站在什么角度看庐山?
抬头仰望
低头俯视
梳理总结
梳理总结:诗人看到的庐山分别是什么样子?
从正面看,庐山是连绵起伏的山岭;从侧面看,庐山是峭拔挺立的山峰。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呈现出各种不同的姿态。
交流思考
交流思考:为什么认不清庐山的真面目呢?
因为诗人站在庐山之中,视野受到限制,只能看到庐山的局部,而非庐山的全貌。
感悟哲理
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说说你从这首诗中悟出了什么道理?
道理:看事物的角度不同,得到的结论也不同,我们要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客观全面的看待问题。
拓展积累
拓展积累描写庐山、赞叹庐山的诗句:
昼夜蔽日月,冬夏共霜雪。
——【南北朝】谢灵运《登庐山绝顶望诸峤》
庐山东南五老峰,青天削出金芙蓉。
——【唐】李白《登庐山五老峰》
挂席几千里,名山都未逢。
——【唐】孟浩然《晚泊浔阳望庐山》
拓展阅读
登飞来峰
【宋】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题西林壁》描写了庐山变化多姿的美丽景色,同时阐述了一个道理,那就是看事物必须站在客观的立场上,从各个角度来分析问题,进而解决问题。
课堂总结
板书设计
题西林壁
【宋】苏轼
写景 横看——成岭
侧看——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明理 观察角度不同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作业布置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整首古诗。
2、请把自己当作诗人身临其境,想一想身在画境中的自己会有什么样的心情和感受?
谢谢观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