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金华市东阳市外国语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浙江省金华市东阳市外国语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8.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9-09 17:59:27

文档简介

答案(高二语文)
1. B【解析】A项二者的目的不同。材料一是为了“真正听到实话、察到实情、获得真知、收到实效”;材料二中谈到深入了解农民的目的是证明“社会研究必须站在被调查者的利益上”这一观点。C项“社会科学虽不能像自然科学那样通过实验展开研究”错误,原文说的是“社会科学并不拥有像自然科学一模一样的实验室”“观察社会现象时,如果我们能确知观察情境各种因子对于被观察现象所起的作用,我们同样可以达到自然科学的实验中所具备的条件。” D项依据材料二第六段“于是调查者逢着“秘密”和“撒谎”了。其实被调查者的“秘密”和“撒谎”是调查者的“秘密”和“撒谎”的反映”可知,不论社会研究者如何对待被研究者,都会“逢着”被调查者的“秘密”和“撒谎”。
2. C【解析】C项表述不合原文。材料二第6段指出调查的结果不论是好是坏,都会影响到被调查者的生活,他们不能不防。
3. B【解析】B项材料二第三段,指出观察社会现象的困难因子,分析社会现象的研究工作中观察者必须和被观察者取得充分合作的原因。
4.①“敲诈” “斗智” “拷问”等词语是带有威胁、欺骗、斗争的行为,加引号进一步强调了作者对类似做法的不认同,并凸显出科学的社会研究应该持有的态度和方法:尊重对方并站在被调查者的利益上进行调查研究。承接上文论述中两者之间的关系应是“充分合作”, “一同来分析大家的经验”。
②这些词语生动形象,举例生动贴切,与上段中的“秘密”和“撒谎”等字眼风格一致,形象阐明调查者和被调查者之间的关系,便于理解。语言平易,说理晓畅。
【解析】分析文中词语的含义及作用,先要解释词语的含义(词语在具体语境中的理解),然后分析词语在文段中的表达效果(情感)。此题设计巧妙:借分析词语的含义作用,考查费孝通论述文章的语言特点,与整本书阅读相关联。
5.①材料一谈到的“客观”是指“在科学论证的基础上,结论产生在调查研究之后”为论述“调查研究要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和求真务实的作风”,这是侧重于解决问题的行为方法来说的。
②材料二谈到的“客观”,是“不肯正视调查者和所要观察的现象的人事关系”的学者给自己的一个说辞,针对“一切调查的结果必然会影响到被调查者的生活的,不论是好是坏”的前提提出的,这是侧重于做好社会调查应持有的立场来说的。
③两则材料所谈到的“客观”都表现出作者对调查研究的科学严谨的态度,以及对追求真理、探求进步的高度责任心。
【解析】两则材料都涉及到“客观”这一观点,但侧重点不同:第一则材料提到的“客观”,侧重于搞好调查研究的方法;第二则材料提到的“客观”,是基于社会调查的结果来说的。两则材料作者的话语目的不一样,但同中有异。
6. D。 “反衬”错误,老杨的个性是在与小顺等人的交往中表现出来的,这不是反衬。
7. B “觉得这个顺口溜和谐悦耳、顺口易记、新颖别致,于是 ”因果关系错,老杨让小女孩再念一遍,是因为觉得这顺口溜很有意思。这里的很有意思不是说它“和谐悦耳、顺口易记、新颖别致”,而是指它揭示了阎家山贫富对立的现状。
8.①用词准确,表现力强。如“溜走”表现广聚被质问后的狼狈之态,如在目前。②运用修辞,生动形象。如“好像庙里十八罗汉像,一个个都成了哑子”运用比喻,把农民闭口不语的样子凸显了出来。③运用口语,富有浓郁的地方特色。人物语言如“不等谁了”,叙述语言如“看见自己惹不起的厉害人受了碰”等,都有浓郁的口语色彩,生活气息浓厚。 (每点2分)
9.①运用了多种正面描写手法。如“头上箍着块白手巾”等肖像描写,突出其土气; “这是制度,不能随便破坏! ”的语言描写,突出其坚持原则;等等。②运用了侧面描写的手法。如恒元说“这人你可小看不得”,凸显出老杨同志的立场坚定、能力出众等。③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同样是干部,老杨同志平易近人,是百姓的贴心人;广聚则远离群众,是百姓的对头。 (每点2分)
10. B. “谢”,谢罪。句意:触龙缓慢的小步快跑, 到了太后面前向太后道歉。
11. B “对让长安君到齐国做人质的事从头到尾都只字不提”错误。原文中,触龙对赵太后说“而不及令有功于国,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提到了赵太后只是让长安君地位尊崇、赐予他珍宝,却不让他去齐国做人质从而使之有功于国的事,并不是“从头到尾都只字不提”。
12. D.虽:即使。句意:那么我与你们即使想在这亭子上游玩享乐。
13. D.“作者觉得太守、天子、造物、太空都是没有功劳的,功劳应该归于正好建成的亭子”错。原文是“一雨三日,伊谁之力 民曰太守。太守不有,归之天子。天子曰不然,归之造物。造物不自以为功,归之太空。太空冥冥,不可得而名。吾以名吾亭”,太守、天子、造物都不认为自己有功劳,太空冥然飘渺,不能够命名它,于是我用它来为我的亭子命名。
14.一旦您百年之后/去世,长安君凭什么在赵国立身呢 老臣认为您为长安君考虑得太短浅。
【“山陵崩”,百年之后/去世; “何以”,宾语前置句, “以何”; “自托于赵”, 状语后置句, “于赵自托”; 第二个“以”, 认为; “计”, 考虑。 】
(2)让我与你们能够一起在这亭子里悠闲地游玩赏乐,都是这雨的恩赐啊。难道又能忘记吗 【“得”, 能够; “相与”,一起; “优游而乐于此亭”, 状语后置句; “其”, 难道。 】
15. C “消极颓唐的思想”错误,这是一首劝酒歌,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有及时行乐的消极一面,但并不颓唐,相反,联系下句“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李白是在鼓吹人应当积极把握现实人生,努力创造自我价值。
16.①直抒胸臆。 “钟鼓馔玉不足贵” “古来圣贤皆寂寞” “与尔同销万古愁”直接抒发了诗人怀才不遇的忧郁、激愤之情,并表达了渴望建立功业的强烈意愿。②用典。诗人借陈王曹植于丕、叡两朝备受猜忌、有志难展,并化用其《名都篇》诗句传达出深广的忧愤和对自我的信念。③借议论抒情。诗人开篇用比喻、夸张等手法,从空间和时间上写出人生易老,生命短促、渺小;又以“莫使”“空”双重否定句式代替直陈,以“天生我材必有用” “会须一饮三百杯”等语句抒发自己的怀才不遇、用世渴望和自信。④借叙事抒情。四组三字短句叙写酒席上劝酒情境,生逢知己、酒逢对手,诗人的积极乐观跃然纸上。又转入“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引出下文对自我的豪迈自信、怀才不遇的激愤与积极用世的渴望的书写,情感深沉,诗歌节奏富于变化。
17.答案(1)岂曰无衣 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2)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3)曾子曰: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 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
(4)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
18. C原句语病有:一是成分残缺, “荷花”前缺少介词“以”;二是语序不当, “历代”应放在“国画”之前。
19.它有着优雅与古典的姿态,它有着淡雅与清新的颜色。或:它的姿态淡雅、古典,它的颜色淡雅、清新。
20. B
21. A
22. D
①“侧目而视”意思是“斜着眼睛看,形容畏惧又愤恨的神情”。此处用来表现“他”对警察对害怕与畏惧,使用正确。
②上行下效:上面或上辈的人怎样做,下面或下辈的人就学着怎样做(多指不好的事)。此处吾境是“好的课堂” “良好学风”,应用褒义词,该词感彩不当;
③“差强人意”意思是“还算能振奋人的意志;形容某人某事还不错,大体上还能使人满意”的意思。语境指服务质量不能使人满意,使用错误。
④“城下之盟”意思是“在敌军兵临城下时被迫签订的屈辱性盟约”。语境指订立的盟约是情势所迫,使用正确。
⑤“春意阑珊”意思是“春天即将过去了”。语境中有“转眼就要告别短暂的春天”的提示,使用正确。
⑥“登高自卑”意思是“比喻事情的进行有一定的顺序”,语境错解为“登上高山就感到自卑”的意思,使用错误。
⑦不忍卒读:不忍心读完,常用以形容文章内容悲惨动人。此处语境是“戏剧主题晦涩”,即人们读不懂,而不是文章内容悲惨,望文生义。
23. C
①“筚路蓝缕”,指驾着柴车,穿着破衣服,去开辟山林,形容事业的艰辛。这里将“筚路蓝娄”错解为乞丐的生活艰辛;错误。
②“汗牛充栋”,指用牛运书,牛要累得出汗;用屋子放书,要放满整个屋子。形容藏书很多。这里用来形容我国古代的书籍非常多,正确。
③“举案齐眉”,形容夫妻互敬互爱,这里用在老张一家三代人身上不恰当。
④空谷足音:在寂静的山谷里听到脚步声。比喻极难得到的音信、言论或来访。语境指洪亮吉的观点非常罕见,使用正确。
⑤“鱼龙混杂”,比喻坏人和好人混在一起。只能指人,不可用来形容物。语境用来形容九龙城人员混杂的情况,使用正确。
⑥“美轮美奂”,形容房屋高大美观,也形容装饰布置等美好漂亮。这里用来形容石刻作品中的花鸟虫鱼和人物形象,显然是陈述对象的误用。
⑦“不刊之论”,不可磨灭的言论。语境中修饰的对象“这篇文章”空有优秀书籍的名头,使用错误。
⑧“罄竹难书”,把竹子用完了都写不完,比喻事实(多指罪恶)很多,难以说完。误用为“事情太多书写不尽”的意思。使用错误。
24. 参考立意
(1) 材料一侧重:警惕精神内耗给人带来的消极影响:
(2)材料二侧重:精神内耗也是一种积极情绪,某种程度上是人寻找人生出口的表现:
(3)两则材料综合来看:精神内耗因人而异,其结果取决于各人应对它的智慧。
参考译文:
【1】赵太后刚刚执政,秦国就加紧进攻赵国。赵太后向齐国求救。齐国说: “一定要用长安君来做人质,援兵才能派出。”赵太后不答应,大臣们极力劝谏。太后明白地告诉身边的近臣说: “有再说让长安君去做人质的人,我一定朝他脸上吐唾沫!”
左师触龙希望去见太后。太后气势汹汹地等着他。触龙缓慢的小步快跑,到了太后面前向太后道歉说: “我的脚有毛病,连快跑都不能,很久没来看您了。私下里我自己宽恕自己。又总担心太后的贵体有什么不舒适,所以想来看望您。”太后说: “我全靠坐车走动。”触龙问:“您每天的饮食该不会减少吧 ”太后说: “吃点稀粥罢了。”触龙说:“我现在特别不想吃东西, 自己却勉强走走,每天走上三四里,就慢慢地稍微增加点食欲,身上也比较舒适了。”太后说:“我做不到。 ”太后的怒色稍微消解了些。
左师说: “我的儿子舒祺,年龄最小,不成才; 而我又老了,私下疼爱他,希望能让他替补上黑衣卫士的空额,来保卫王宫。我冒着死罪禀告太后。”太后说: “可以。年龄多大了 ”触龙说: “十五岁了。虽然还小,希望趁我还没入土就托付给您。”太后说: “你们男人也疼爱小儿子吗 ”触龙说: “比妇女还厉害。”太后笑着说: “妇女更厉害。”触龙回答说: “我私下认为,您疼爱燕后就超过了疼爱长安君。”太后说:“您错了!不像疼爱长安君那样厉害。”左师公说: “父母疼爱子女,就得为他们考虑长远些。您送燕后出嫁的时候,拉着她的脚后跟为她哭泣,这是惦念并伤心她嫁到远方,也够可怜的了。她出嫁以后,您也并不是不想念她,可您祭祀时,一定为她祝告说: ‘千万不要被赶回来啊。’难道这不是为她作长远打算,希望她生育子孙, 一代一代地做国君吗 ”太后说:“是这样。 ”
左师公说: “从这一辈往上推到三代以前,甚至到赵国建立的时候,赵国君主的子孙被封侯的,他们的子孙还有能继承爵位的吗 ”赵太后说: “没有。”触龙说: “不光是赵国,其他诸侯国君的被封侯的子孙的后继人有还在的吗 ”赵太后说: “我没听说过。 ”左师公说:“他们当中祸患来得早的就会降临到自己头上,祸患来得晚的就降临到子孙头上。难道国君的子孙就一定不好吗 这是因为他们地位高而没有功勋,俸禄丰厚而没有功劳,占有的珍宝太多了啊!现在您把长安君的地位提得很高,又封给他肥沃的土地,给他很多珍宝,而不趁现在这个时机让他为国立功,一旦您百年之后,长安君凭什么在赵国站住脚呢 我觉得您为长安君打算得太短了,因此我认为您疼爱他比不上疼爱燕后。”太后说: “好吧,任凭您指派他吧。”
于是就替长安君准备了一百辆车子,送他到齐国去做人质,齐国的救兵才出动。
【2】这座亭子用雨来命名,是为了纪念喜庆的事件。古时候有了喜事,就用它来命名事物,表示不忘的意思。周公得到天子赏赐的稻禾,便用“嘉禾”作为他文章的篇名;汉武帝得了宝鼎,便用“元鼎”称其年号;叔孙得臣打败狄人侨如,便用侨如作为儿子的名字。他们的喜事大小不一样,但表示不忘的意思却是一样的。
我到扶风的第二年,才开始造官邸,在堂屋的北面修建了一座亭子,在南面开凿了一口池塘,引来流水,种上树木,把它当做休息的场所。这年春天,在岐山的南面下了麦雨,占卜此事,认为今年有个好年成。然而此后整整一个月没有下雨,百姓才因此忧虑起来。到了三月的乙卯日,天才下雨,甲子日又下雨,百姓们认为下得还不够。丁卯日又下了大雨,一连三天才停止。官吏们在院子里一起庆贺,商人们在集市上一起唱歌,农夫们在野地里一起欢笑,忧愁的人因此而高兴,生病的人因此而痊愈, 而我的亭子也恰好造成了。
于是我在亭子里开酒宴,向客人劝酒而告诉了这件事,问他们道:“五天不下雨可以吗 ”他们回答说: “五天不下雨,就长不成麦子了。” 又问“十天不下雨可以吗 ”他们回答说:“十天不下雨就养不活稻子了。” “没有麦没有稻,年成自然荒废了,诉讼案件多了, 而盗贼也猖獗起来。那么我与你们即使想在这亭子上游玩享乐,难道可能做得到吗 现在上天不遗弃这里的百姓,刚有旱象便降下雨来,让我与你们能够一起在这亭子里游玩赏乐,都靠这雨的恩赐啊!这难道又能忘记的吗 ”
既用它来命名亭子以后,又接着来歌唱此事。歌词说的是: “假使上天下珍珠,受寒的人不能把它当做短袄;假如上天下白玉,挨饿的人不能把它当做粮食。一场雨下了三天,这是谁的力量 百姓说是太守,太守说没有这力量。归功于天子,天子也否认。归之于造物主,造物主也不把它当作自己的功劳,归之于太空。而太空冥然飘渺,不能够命名它,于是我用它来为我的亭子命名。 ”东阳市外国语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考试语文
【考生须知】
1.本试题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40分钟。
2.机读卡准考证号同上学期,即“班级+学号”;选择题答在机读卡上,连续填涂,不断开。
3.非选择题的答案写在答题纸上相应区域内,注意书写与卷面!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 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 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搞好调查研究,一定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广泛听取群众意见。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是获得正确认识的源泉,也是检验和深化我们认识的根本所在。调查研究成果的质量如何,形成的意见正确与否,最终都要由人民群众的实践来检验。毛泽东同志1930年在寻乌县调查时,直接与各界群众开调查会,掌握了大量第一手材料,诸如该县各类物产的产量、价格,县城各业人员数量、比例,各商铺经营品种、收入,各地农民分了多少土地、收入怎样、各类人群的政治态度,等等,都弄得一清二楚。这种深入、唯实的作风值得我们学习。领导干部进行调查研究,要放下架子、扑下身子,深入田间地头和厂矿车间,同群众一起讨论问题,倾听他们的呼声,体察他们的情绪,感受他们的疾苦,总结他们的经验,吸取他们的智慧。既要听群众的顺耳话,也要听群众的逆耳言;既要让群众反映情况,也要请群众提出意见。尤其对群众最盼、最急、最忧、最怨的问题更要主动调研,抓住不放。这样才能真正听到实话、察到实情、获得真知、收到实效。
调查研究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树立求真务实的作风,具有追求真理、修正错误的勇气。现在有的干部善于察言观色,准备了几个口袋,揣摩上面或领导的意图来提供材料。很显然,这样的调查是看不到实情、得不到真知、做不出正确结论的。调查研究一定要从客观实际出发,不能带着事先定的调子下去.而要坚持结论产生在调查研究之后,建立在科学论证的基础上。对调查了解到的真实情况和各种问题,要坚持有一是一、有二是二,既报喜又报忧,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
(摘自习近平《谈谈调查研究》)
材料二:
社会科学并不拥有像自然科学一模一样的实验室,那是没有人能否认的。但是,如果说社会科学研究者并不能控制他所要观察的现象,那也并不完全正确。其实不过是控制的技术问题,而不是能不能控制的问题。
在物理实验里用斜面滚球来实验引力,斜板这实验因子并不影响所要观察的引力现象,因为实验者在计算球动的速率中会考虑到这斜板的因子——换一句话,所谓实验并不是孤 立现象,而是把所有发生作用的因子都加以充分考虑的意思。
观察社会现象时,如果我们能确知观察情境各种因子对于被观察现象所起的作用,我们同样可以达到自然科学的实验中所具备的条件。在技术上,观察社会现象比观察自然现象更为困难。社会现象并不限于人的动作,而且包括人的动机;动机又受着人所接受的那一套认为应当如是的规律支配,这套规律是社会所共有的,而且是在时间里累积下来的——这是人的生活适用于他所处的具体环境的方法,是在人和物的接触中,在动作里,给人的满足与否的结果里,选择和淘汰出来的,而且也永远在变动之中——在这里我们可以见到社会现象有着不能分的两部分:一部分我们可以在体外看得到的,另一部分,在体外是看不到的。这第二部分必须由经验者本人用语言表达出来,才能使旁观的人明白。观察社会现象的困难常发生在第二部分。
谈到这里,我愿意提出最重要的问题来了。那就是社会现象的研究工作中观察者必须和被观察者取得充分合作。合作还不够,必须不分观察者和被观察者而大家一同来分析大家的经验。
我在上边已说到科学的观察必须充分确认现象发生的情境,考虑到一切会影响现象的因子。这是实验的真正意义。观察社会现象时,因为语言材料的重要,最容易影响叙述现象正确性的是调查者和所要观察的现象的人事关系。有些不肯正视这关系的学者,只提出一个“客观”的空温概念。但是“客观”是什么意思呢 是指对观察的现象没有兴趣,或是没有关系么 这是不可能的。
一个人去观察一个现象必然是有兴趣的。你自己可以不问这问题,可是被观察的人是不会不问这问题的。你不能不和这些人接触,谈话,问问题。这些人必然要问: “这人为什么要来问我们呢 ”——这问题问得对的,因为一切调查的结果必然会影响到被调查者的生活的,不论是好是坏。你说“客观”,人家不能承认,而且人家是对的, 因为实际受到影响的是他们,他们不能不防。于是调查者逢着“秘密”和“撒谎”了。其实被调查者的“秘密”和“撒谎”是调查者的“秘密”和“撒谎”的反映。人事很像饺子,你对别人的态度反射成了别人对你的态度。
科学的社会研究第一是要认清自己的立场和目的。如果你是想去“敲诈”被调查的人,那么你绝不会得到可靠的材料。天下没有不知道自卫的人,社会科学绝不能从“斗智”的方法上得来。换一句话说,社会研究必须站在被调查者的利益上,你如果要研究乡村,你必须同情农民,为他们服务,你的研究结果必须是有利于农民的,不但你存心是如此,而且你要用事实来证明,使农民相信你。正像一个医生对一个病人,病人没有理由去欺骗医生,正因为欺骗的结果是自己受害。
一个研究的人是站在“不知”的地位,被问的是站在“已知”的地位。前者对后者是“学习”而不是拷问’,态度上应当是“尊重对方” “执疑待决”,这种态度必然会得到对方的尊重和友谊,因而乐于帮助你。
(摘编自费孝通《亦谈社会调查》)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谈到社会调查要广泛听取群众的意见,并特别提到要深入了解农民,二者有相同的出发点和针对性。
B.材料一以毛泽东在寻乌县的调查为例,论述调查要深入、唯实,这与毛泽东本人在《调查的技术》中的倡导也是一致的、
C.材料二指出,社会科学虽不能像自然科学那样通过实验展开研究,但倘若方法得当,`观察社会现象时也能获得良好的效果。
D.材料二认为,社会研究者只有像医生对待病人那样关心被调查者,才不会“逢着”被调查者的“秘密”和“撒谎”。
2.根据材料二的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人的外在行为与内在动机可能并不一致,这给社会科学研究者的观察带来挑战。
B.一些无法看到的现象需要通过经验者的语言来表达,这可佐证语言材料的重要。
C.如果调查者询问的问题也正是被调查者所关心的,被调查者就不会有防备心理。
D.即便调查者出于友善的目的展开调查,调查的结果也会影响到被调查者的生活。
3.下列对材料一和材料二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材料一从调查研究工作需要坚持群众路线、坚持实事求是原则两方面展开论述。
B.材料二第三段,主要论证人的动机受社会共有规律的支配且处于不断的变化中。
C.材料一运用排比,既突出社会调查需广泛深入、求真务实,也增强了论证气势。
D材料二层层递进,采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论证结构。
4.材料二最后两段使用“敲诈”“斗智”“拷问”等词语,请简析其作用。 (4分)
5.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谈到调查研究中的“客观”,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认识。 (6分)
(二) 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 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老杨同志
赵树理
收秋时候,县农会主席老杨同志被分配到第六区检查督促秋收工作。老杨同志叫区农会给他介绍一个比较进步的村, 区农会就把他介绍到阎家山去。
老杨同志天不晌午就到了阎家山,一进村公所,正遇着广聚跟小元下棋。他两个因为一步棋争起来,就没有看见老杨同志进去。老杨同志等了一会,在这争吵中问道:“哪一位是村长 ”广聚抬头一看, 见他头上箍着块白手巾,身上是白小布衫深蓝裤,以为是哪村派来送信的,就懒洋洋地问道,“哪村来的 ”老杨同志答道“县里。”小元棋快输了,催道:“快走棋嘛!”老杨同志有些不耐烦,便道:“你们忙得很!等一会闲了再说吧!”说了把背包往台阶上一丢。广聚见他话头不对,凑过来搭话。老杨同志才把介绍话给你信上写的是:
“兹有县农会杨主席,前往阎家山检查督促秋收工作,请予接洽是荷……”
广聚说了几句客气话,便请老杨同志到自己家里吃饭。老杨同志道:“还是兑些米到老百姓家里吃吧。”广聚还要讲俗套,老杨同志道:“这是制度,不能随便破坏!”广聚见他土眉土眼,说话又那么不随和,一时想不出该怎么对付,便道:“好吧,你且歌歌,我出去看看!”说了,就出了公所去找阎恒元,恒元道:“前几天听喜富说有这么个人,这人你可小看不得!”广聚道:“我请他到家吃饭,他不肯,他叫给他找个老百姓家去吃,怎么办?”恒元道:“把他派到个最穷的家———像老槐树底老秦家,两顿糠吃过来,你怕他不再找你想办法啦 ”广聚道:“老槐树底那些人跟咱们都不对,不怕他说坏话 ”恒元道:“你就不看人 老泰见了生人敢放个屁 ”
广聚回去就把饭派到老秦家。这样一来,给老秦找下麻烦了。他到东家借盐,到西家借面,老两口忙了一大会儿,才算做了两三碗汤面条。晌午,老杨同志去吃饭。老秦舀了一碗汤面条,毕恭毕敬双手捧给老杨同志道:“先生!到咱这穷人家吃不上好的,喝口汤吧!”老杨同志一边接一边道:“我自已舀! 唉,咱们吃一锅饭就对了,为什么还要另做饭 ”老秦老婆道:“好先生!啥也没有,只是一口汤!这几年把地押了,啥也讲不起了!”老杨同志正要问她押给谁,老秦喝道:“你这老不死,可憋不死你!你还记得啥 还记得啥 ”老杨同志猜着老秦是怕她说得有妨碍,也就不再追问。
小福回来了,老秦老婆便揭开大锅开了饭。老杨同志第一碗饭吃完,就走到大锅边,一边舀饭一边说:“我也吃吃这饭,这饭好吃!”老两口赶紧一齐放下碗来招待,老杨同志已把山药蛋南瓜舀到碗里。老秦客气了一会,也就罢了。
小顺来找小福割谷,向老秦道:“老叔! 人家别人的谷都打了,后晌叫你小福给俺割吧 ”老秦道:“吃了饭还要打谷!”老杨同志问道:“你们这里秋收还是各顾各 农救会也没有组织过互助小组 ”小顺道:“收秋可不就是各顾各吧 老农会还管这些事啦 ”老杨同志自语道:“模范村,这算什么模范 ”家里小女孩听见“模范”二字,便顺口念道:
“模范不模范,从西往东看。西头吃烙饼,东头喝稀饭。”
老杨同志听着很有意思,就逗她道:“念得好呀!再念一遍看!”老秦瞪了小女孩一眼。老杨同志没有看见老秦的眼色,仍问道:“谁教给你的 ”小女孩指着小顺道:“他!”老秦觉着这一下不只惹了祸,又连累了邻居,劈头打了小女孩一掌,骂道:“可哑不了你!”小顺赶紧拉开道:“你这老叔!小孩们念个那,有什么危险 我编的,我还不怕,就把你怕成那样!”
吃过了饭,老杨同志知道工作不实在,想先在群众里调查一下,便向老秦道:“我给你帮忙去。”老秦
说“不敢不敢”,老杨同志却扛起木扫帚跟他们往场里去。
老杨同志到场子里什么都通,拿起什么家具来都会用,特别是好杨家,不只给老秦扬,也给那几家扬了一会,大家都说“真是一张好木锨”。小顺道:“杨同志!你真是个好把式!家里一定种地很多吧 ”老杨同志道:“地不多,可是做得不少, 整整给人家住过10年长工。”……
广聚依着恒元的吩咐,一吃过饭就来招呼老杨同志,道:“杨同志,咱们回村公所去吧。”老杨同志道:“好,你且回去,我还要跟他们谈谈。”广聚不敢强叫,可又想听听他们谈什么,因此也不愿走开,就站在圈外。大家见他不走,谁也不开口,好像庙里十八罗汉像,一个个都成了哑子。老杨同志见他不走开大家不敢说话, 已猜着大家是被他压迫怕了,想赶他走开,便问他道:“你还等谁 ”他呶呶唧唧道:“不等谁了。”说着就溜走了。老杨同志等他走了十几步远,故意向大家道:“没有见过这种村长! 农救会的人到村里,不跟农民谈话,难道跟你村长去谈?”大家亲眼看见自己惹不起的厉害人受了碰,觉着老杨同志真是自己人。
(节选自《李有才板话》,有删改)
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内容是老杨同志到阎家山检查秋收工作,主要情节是在村公所遇村长下棋、在老秦家吃饭、在打谷场帮忙,塑造了一个优秀农民干部的形象。
B. 村长广聚在与老杨同志的交锋中败下阵来,便去找阎恒元求对策,可见阎恒元同样是阎家山旧势力的代表,是老杨同志需要击败的对手。
C. 老秦东借西借,费了很大事才做了两三碗汤面条,可见十分贫困,这与前文阎恒元所说的“最穷的家”“两顿糠”之类话形成了内容上的照应。
D. 小顺虽是次要人物,但在小说中有很大作用,一是反衬龙老杨同志平易近人、与群众同甘共苦的个性,二是在一定程度上推进了情节的发展。
对于小女孩念顺口溜的相关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老杨同志发现阎家山不像模范村,口里便说到“模范”,这引出了小女孩的念诵。
B. 老杨觉得这个顺口溜和谐悦耳、顺口易记、新颖别致,于是就请小女孩再念一遍。
C.顺口溜深刻揭示了阎家山贫富分化严重的现状,反映了“小顺”们对现实的不满。
D.老秦打孩子一掌是怕惹祸,这与恒元所说的他见了生人不敢乱说话的特点一致。
8.结合本文最后一段,分析小说的语言特点。(4分)
9. 小说是怎样塑造老杨同志这一形象的2请篇要分析。(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7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古文观止》中的两篇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触龙说赵太后
赵太后新用事,秦急攻之。赵氏求救于齐。齐曰:“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太后不肯,大臣强谏。太后明谓左右:“有复言令长安君为质者,老妇必唾其面!”
左师触龙言愿见太后。太后盛气而揖之。入而徐趋,至而自谢,曰:“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不得见久矣,窃自恕,而恐太后玉体之有所郄也,故愿望见太后。”太后曰:“老妇恃辇而行。”曰:“日食饮得无表乎 ”曰:“恃粥耳。”曰:“老臣今者珠不欲食,乃自强步,日三四里,少益耆食,和于身也。”太后曰:“老妇不能。”太后之色少解。
左师公曰:“老臣贱息舒祺,最少,不肖,而臣衰,窃爱怜之,愿令得补黑衣之数,以卫王宫。没死以
闻!”太后曰: “敬诺。年几何矣 ”对曰:“十五岁矣。愿及未填沟壑而托之。”太后曰:“丈夫亦爱怜其少子乎 ”对曰:“甚于妇人。”太后笑曰:“妇人异甚!”对曰:“老臣窃以为媪之爱燕后贤于长安君。”曰:“君过矣,不若长安君之甚。”左师公曰:“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媪之送燕后也,持其锺为之泣,念悲其远也,亦哀之矣。已行,非弗思也,祭祀必祝之,祝曰: ‘必勿使反。’ 岂非计久长有子孙相继为王也哉 ”太后曰:“然。 ”
左师公曰:“今三世以前,至于赵之为赵,赵王之子孙侯,其继有在者乎 ”曰:“无有。”曰:“微独赵,诸侯有在者乎 ”曰:“老妇不闻也。”曰:“此其近者祸及身,岂人主之子孙则必不善哉 位尊而无功,奉厚而无劳,而挟重器多也。今媪尊长安君之位,而封之以膏腴之地,多予之重器,而不及今令有功于国,二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 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故以为其爱不若燕后。”太后曰:“诺。为君之所使之。”
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与齐,齐兵乃出。
(节选自《战国策·赵策》)
文本二: 喜雨亭记
苏轼
亭以雨名,志喜也。古者有喜,则以名物,示不忘也。周公得禾,以名其书;汉武得鼎,以名其年;叔孙胜敌,以名其子。其喜之大小不齐,其示不忘一也。
予至扶风之明年,始治官舍。为亭于堂之北,而凿池其南,引流种木,以为休息之所。是岁之春,雨麦于岐山之阳,其占为有年。既而弥月不雨,民方以为忧。越三月,乙卯乃雨,甲子又雨,民以为未足。丁卯大雨,三日乃止。官吏相与庆于庭,商贾相与歌于市,农夫相与忭于野,忧者以喜,病者以愈,而吾亭适成。
于是举酒于亭上,以属客而告之,曰:“五日不雨可乎 ”曰:“五日不雨则无麦。”“十日不雨可乎 ”曰:“十日不雨则无禾。”“无麦无禾,罗且荐饥,狱讼繁兴,而盗贼滋炽。则吾与二三子,虽欲优游以乐于此亭,其可得耶 今天不遗斯民,始早而赐之以雨。则吾与二三子得相与优游以乐于此亭者,皆雨之赐也。其又可忘耶 ”
既以名亭,又从而歌之,曰:“使天而雨珠,寒者不得以为襦; 使天而雨玉,饥者不得以为粟。一雨三日,伊谁之力 民曰太守。太守不有,归之天子。天子曰不然,归之造物。造物不自以为功,归之太空。太空冥冥,不可得而名。吾以名吾亭。”
(选自《苏东坡集》)
10.下列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太臣强谏 强:极力。 B.入而徐趋,至而自谢 谢:辞别。
C.微独赵,诸侯有在者乎 微:无,不。 D.恣君之所使之 恣:听凭。
11.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触龙说赵太后》写的是历史事件,作者运用生动的语言,细致地描绘了人物的行动和对话,形象地揭示了人物内心变化的发展过程。
B. 深谙说话艺术的左师触龙并没有像别的朝臣那样一味地犯颜直谏,而是避其锋芒,转移话题,对让长安君到齐国做人质的事从头到尾都只字不提。
C. 烛之武和触龙都是婉言相劝,忠言顺耳利于听。烛之武用“敢以烦执事”“君知其难也”“君亦无所害”等婉言相劝。触龙嘘寒问暖“曾不能疾走……窃自恕……”话题轻松,铺设情境,利于接受。
D.烛之武和触龙都善施攻心术。烛之武抓准秦伯担忧“帮晋灭郑后反而惹火烧身”的心理,申明围郑对秦无任何好处,晓之以利害来打动对方。触龙深刻了解赵太后爱子之心,便将心比心,以己子做诱引,动之以情,申明大义。
12.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是一项是(3分)
A. 既而弥月不雨 弥:满
B 以属客而告之 属客:指斟酒给客人喝。
C. 而盗贼滋炽 炽:猖獗
D.虽欲优游以乐于此亭 虽:虽然
1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开头即点明用“雨”命名的缘由,与“喜”字紧密结合,且援引历史上三件事,说明有用喜事命名以示纪念的传统,为自己命名亭子作铺垫。
B.文章第二段写了老百姓盼雨的过程:愁雨不来,到盼来了雨然“未足”,到盼来了大雨,万民齐乐官民同欢。这一过程的描写使文章曲折有致。
C. 文章第三段没有“水到集成”地写以雨名亭,而是用设问的方式,从反面入手探讨喜雨,更加强化了这场雨的重要性,在对比中更觉雨之可喜。
D.文章的最后,巧借歌唱层层追“功”,作者觉得太守、天子、造物、太空都是没有功劳的,功劳应该归于正好建成的亭子,所以用“喜雨”名亭。
14. 翻译下面的句子。(8分)
(1) 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 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
(2)使吾与二三子得相与优游而乐于此亭者,皆雨之赐也。其又可忘耶
(二) 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将进酒
李白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
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愿醒。
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戏谑。
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注】(1)《将进酒》是唐代李白沿用乐府古体创作的古体诗。(2) 这首诗大约作于天宝十一年(752)。距诗人被唐玄宗“赐金放还”已达八年之久。当时,他跟岑勋曾多次应邀到嵩山(在今河南登封市境内)元丹丘家里做客。
15.关于这首诗,下列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诗中起兴夸张手法的运用颇具特色,如诗篇开头的两组夸张的长句,就有挟天风裹海雨而来之势,诗人以河水一去不返喻人生易老,以黄河的伟大永恒衬托生命的渺小脆弱,具有惊心动魄的艺术力量。
B.“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将人生由青春至衰老的全过程说成“朝”“暮”间事,把本来短暂的人生说得更短暂。
C. 全篇诗情大起大落,由悲转乐,转狂放,转愤激,再转狂放,最后结于“万古愁”。“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表现了诗人极度消极颓唐的思想:人生得意时,要尽情地寻欢作乐,别让金杯玉露,空对天上明月。
D.《将进酒》是一首劝酒歌,诗人借题发挥,尽吐郁积在胸中的不平之气,也表达了施展抱负的愿望。“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是诗人乐观自信地肯定自我价值的宣言,流露出怀才不遇和渴望用世的
感情。
16. 结合诗句,请简要赏析本诗的抒情手法。(6分)
(三)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8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岂曰无衣 ________。王于兴师,________。与子偕作!(《诗经·无衣》)
(2)小轩窗,正梳妆。________ ,________ 。 (《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
(3)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________ ,不亦重乎 ________,不亦远乎 ”(《论语·泰伯》)
(4)合抱之木,生于毫末;________ , ________。(《老子》)
三、语言文字运用(18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 (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古人很早就体会到了荷花之美,以及赏荷所带来的美妙感受,并且毫不掩饰自己对荷花的喜爱。这从大量的古诗词中可以看出。譬如那首汉朝乐府“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描述了在茂盛的莲叶间采莲之乐趣。又如南宋诗人杨万里的名句“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道出了荷花之美在于色彩的映衬,在于成片的气势而非一枝独秀。最直接表达这种喜爱之情的,莫过于宋人周敦颐的那篇《爱莲说》,直接以《爱莲》二字写入篇名。除此之外,荷花还是传统国画的重要题材,在中国绘画史上,荷花为主要内容的国画历代精品不在少数。到了近现代,这种热爱仍然在延续。在现代作家朱自清的名篇《荷塘月色》中,清华园里月色下的荷塘美景被展现得淋漓尽致。自古以来入诗、入文、入画的植物不在少数,但是能像荷花这样留下这么多经典作品的,大概不是很多。
看来,荷花之所以能得到文人雅士的喜爱,一是因为美好的外形,它有着优雅与古典的姿态,它的颜色也很淡雅、清新,给人以美的享受;二是因为所附着的象征意义,荷花亭亭玉立,卓尔不群,有如谦谦君子一般。除此之外,我以为,人们喜爱荷花还有一个重要原因,便是荷花的同生产品——藕和莲子。
18.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以荷花为主要内容的国画历代精品在中国绘画史上不在少数。
B、在中国绘画史上,以荷花为主要内容的国画历代精品不在少数。
C. 在中国绘画史上,以荷花为主要内容的历代国画精品不在少数。
D. 荷花为主要内容的历代国画精品在中国绘画史上不在少数。
19. 把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改写成整句,可以适当增删字词,但不可改变原意。(3分)
(二) 语言文字运用用Ⅱ(12分)
20.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不是古今异义词的一项是(3分)
ACC臂如平地 B.合抱之木,生于毫末
C.强行者有志 D.有一言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21.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3分)
4、自伐者无功(夸耀) 致知在格物(推究)
B.质胜文则野(文饰,修饰) 天下归仁矣(聚集,归顺)
C. 迩之事父(远) 安而后能虑(思虑周祥)
D. 敏于事而慎于言(敏锐) 太学之道,在明明德(彰明)
22. 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部正确的是(3分)
①他在警察面前惊恐万状,不时侧目而视,像是等待着对他的最后处理。
②好的课堂,一定是教师引领,学生投入,这样才能形成上行下效的良好学风。
③他们差强人意的服务质量,不仅给社区居民的生活带来诸多不便,而且有损职能部门在公众中的形象。
④由于情势危急,他不得不订下这个城下之盟。
⑤日子过得飞快,春意阑珊,转眼就要告别短暂的春天,迎来旺盛的夏天了。
⑥我攀过陡峭的崖壁,历尽艰辛,登上绝顶,放眼望去,天无涯际,顿觉自己渺小,登高自卑之感油然而生。
⑦萨缪尔·贝克特所写的《等待戈多》属于荒诞派戏剧,“戈多”指西方的上帝,戏剧主题晦涩,让读者不忍卒读。
A.②③⑤ B. ②④⑦ C. ④⑥⑦ D. ①④⑤
23.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部正确的是(3分)
①在繁华的都市里,看到沿街乞讨筚路蓝缕的乞丐,你就会觉得十分别扭。
②中国古代的典籍汗牛充栋,无论怎样精细的索引,都难免有些疏漏,一些细微的问题往往会进行反复的考订。
③老张一家三代,十多年来和睦相处,真可谓举案齐眉。·
④清代洪亮吉就曾明确提出过控制人口的主张,这在当时确实是空谷足音,有先见之明。
⑤九龙城是个鱼龙混杂之区,你到了那里之后,要特别当心。
⑥博物馆里珍藏着大量有艺术价值的石刻作品,上面的各种花鸟虫鱼、人物形象都栩栩如生、美轮美奂。
⑦这篇文章语言粗俗,语意不通,空有优秀书籍的名头,简直是一篇不刊之论!
⑧八年中,张怀书想方设法资助失学儿童的事,实在是罄竹难书,谁也说不清有多少。
A. ①②④ B. ③⑤⑧ C.②④⑤ D. ①⑥⑦
四、写作(60分)
24.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材料一:精神内耗,又称心理内耗,它是指人在自我控制中需要消耗心理资源,当资源不足时,人就处于一种所谓内耗的状态。内耗长期存在就会让人感到疲惫。这种疲惫并非身体劳累导致,而是一种心理上的主观感受,是个体在心理方面损耗导致的一种状态。———百度百科
材料二:你只有遇到困难才能前进,不可能不遇到困难就往前走,困难往往会造成人的精神内耗,内耗其实就是希望自己做得更好一点。——余华
如今社会,许多人都面临着“精神内耗”,对此你有何感触 请结合上述材料,写一篇文章,谈谈自己的看法。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