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14课《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练习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14课《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练习题(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4.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9-09 18:22:55

图片预览

内容文字预览

第14课、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积累与运用
1.下列词语的加点字注音及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模式(mú) 探索(suǒ) 孜孜不倦(zì)
B.汲取(xí) 儒家(rǔ) 根深底固(dì)
C.埋没(mò) 关键(jiàn) 不言而谕(yù)
D.肇事(zhào) 彷徨(páng) 格物致知(zhì)
2.下列加点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环境激变的今天,我们应该重新体会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
B.艺术创作鼓励创新,但艺术家不能有一帆风顺的速成心态。
C.面对破坏环境的行为,我们绝不能袖手旁观。
D.因为消息来得太突然,他一时不知所措。
3.比较下面两句话,说说哪一句话表达效果好一些,并说明理由。
A.实验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观察,而是积极的探测。
B.实验的过程是积极的探测。
4. 下列语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承办全国大学生艺术展演活动,不仅成都展示了美育成果,还扩大了城市影响力。
B.5月22日10时40分,“祝融号”火星车安全到达火星表面,执行一系列巡视探测。
C.经过精心设计的大运会吉祥物“蓉宝”,外形憨态可掬,寓意丰富深刻,深受大家喜爱。
D.据调查,青少年近视的原因主要是户外运动时间偏少、不科学使用电子产品造成的。
5.文学文体知识填空。
本文作者      是  籍华裔物理学家。在文中“在中国传统教育里,最重要的书是‘四书’”一句中,“四书”指的是《    》《    》《    》《    》。
6、请把下面应用文补写完整。
5月5日达川区光明中学校团委组织以“培养实验精神,贡献人类社会”为主题的演讲赛,团支书郑明负责通知参赛选手当日下午三点到学术报告厅参赛。根据通知的写作要求,请你代他将下面的通知补写完整。
通知
①____:
今天下午学校举行以“培养实验精神,贡献人类社会”为主题的演讲赛,
请参赛选手____②____。
③____
5月5日
① 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学校拟举行以“勤思乐学”为主题的升旗仪式,你将作为本次活动的学生代表,
进行国旗下演讲。请完成下面任务。
(1)根据“勤思乐学”主题,拟写一个演讲题目。
题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拟定的演讲题目,写一段亲身经历作为演讲稿的材料,使内容具体丰富,更具说服力。(字数100字左右)
二、阅读理解
(一)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小题。
我是研究科学的人,所以重视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
科学发展的历史告诉我们,新的知识只能通过实地实验而得到,不是由自我检讨或哲理的清谈就可求到的。
实验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观察,而是积极的探测。比如,我们要知道竹子的性质,就要特地栽种竹子,以研究它生长的过程,要把叶子切下来拿到显微镜下去观察,绝不是袖手旁观就可以得到知识的。
实验不是毫无选择地测量,它需要有细致具体的计划。特别重要的,是要有一个适当的目标,以作为整个探索过程的向导。至于这目标怎样选定,就要靠实验者的判断力和灵感。一个成功的实验需要的是眼光、勇气和毅力。
由此我们可以了解,为什么基本知识上的突破是不常有的事情。我们也可以了解,为什么历史上学术的进展只靠很少数人关键性的发现。
时至今天,王阳明的思想还在继续支配着一些中国读书人的头脑。因为这个文化背景,中国学生大都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偏向于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手。中国学生往往念功课成绩很好,考试都得近一百分,但是在研究工作中需要拿主意时,就常常不知所措了。
在这方面,我有个人的经验为证。我是受传统教育长大的。到美国大学念物理的时候,起先以为只要很“用功”,什么都遵照老师的指导,就可以一帆风顺了,但是事实并不是这样。一开始做研究便马上发现不能光靠教师,需要自己做主张、出主意。当时因为事先没有准备,不知吃了多少苦。最使我彷徨恐慌的,是当时的惟一办法——以埋头读书应付一切,对于实际的需要毫无帮助。
①我觉得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不但研究学术不可缺少,而且对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也是不可少的。②我们需要培养实验的精神,就是说,不论是研究自然科学,研究人文科学,还是在个人行动上,我们都要保留一个怀疑求真的态度,要靠实践来发现事物的真相。③现在世界和社会的环境变化很快,世界上不同文化的交流也越来越密切。④我们不能盲目地接受过去认定的真理,也不能等待“学术权威”的指示。⑤我们要自己有判断力。⑥在环境激变的今天,我们应该重新体会几千年前经书里说的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⑦这意义有两个方面:第一,寻求真理的惟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第二,探索应该有想像力、有计划,不能消极地袖手旁观。⑧希望我们这一代对于格物和致知有新的认识和思考,使得实验精神真正变成中国文化的一部分。
8.作者主要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说明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的?
9.作者以自己起初在美国的经历为例,主要是为了证明什么观点?
10.文中倒数第三段中加粗词语能否删去?为什么?
11.划分最后一段的结构层次,并概括层意。
①②③④⑤⑥⑦⑧
12.格物致知精神的真正意义是什么?
13.读了这篇文章,你认为在日常生活中应如何培养格物致知的精神?
你认为我们当代中学生最主要的弱点是什么?这一弱点是如何形成的?
(二)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小题。
跳出“唯兴趣论”的窠臼
杨丽
①“现在有些年轻人很任性;爱一行,干一行;干一行,换一行。”近日,一位著名学者在接受采访时对目前流行的教育理念提出质疑:兴趣真的是最好的老师吗?
②“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句话是爱因斯坦的名言。孔子曾言:“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做学问也是如此,从“知”到“好”再到“乐”,兴趣是学术研究的动力,是人生的催化剂。青年学者如果对所从事的研究产生兴趣,便会迸发出惊人的热情,更容易在学术上有所成就。
③但正如俗话所说,“没有框的玻璃容易碎”。这位学者所担心的是,仅凭兴趣似乎难成大事。原因很简单,兴趣通常是很主观的,很容易分散或转移。选择岗位职业、研究方向,如果完全由着兴趣,可能会流于放任或过于任性。如果有了兴趣,却没有坚持和执着,没有一种责任心和使命感,那么,涉猎可能很“广泛”,人生可能很“多彩”,但最终可能是“一事无成”。现实生活中,少数“由着兴趣”成功的人背后往往有浩荡的失败大军作为分母。
④无独有偶,另一位学者的学术研究经历能带给我们更深刻的启示。他偶然踏上马克思主义研究“这艘船”,起初对它并不了解。随着系统学习,他领悟到“船”的精髓,慢慢激发了兴趣,更坚定了“乘学术之船驶向远方”的信心与决心。正如这位学者一样,许多人与其说是选择职业,不如说是被职业选择。兴趣不是他们成功的前提,而是慢慢摸索、默默努力的结果。学问之兴趣,不是说学问本身如何有趣,而是要寻得着、尝得着学问的趣味。如此,才能“干一行,爱一行;爱一行,成一行”。
⑤如果说,“爱一行,干一行”是兴趣所致,那么,“干一行,爱一行”则是一种人生境界。抵达“干一行,爱一行”的境界,不能唯兴趣,必须学会约束自己,限制兴趣的“任性”生长。限制“兴趣”,其一是要有责任心,选择有意义的兴趣。相比于敏、王承书等老一辈科技工作者为了国家而转变研究方向,甚至隐姓埋名数十载,当下,一些年轻学者将大量的时间、心力耗在对名、权、利的执着上,兴趣偏轨,实属憾事。梁启超说,他的人生观拿两样事情做基础:“责任心”和“兴味”。“‘责任心’强迫人把担子放在肩上,是很苦的,而‘兴味’是很有趣的,二者在表面上恰恰相反,但我常把它们调和起来。”要通过调和,将兴趣变成志向与担当——追求“有意思”的生活,更要过“有意义”的人生,把最宝贵的精力配置到有价值的工作与研究中。
⑥限制“兴趣”,其二是要有毅力。兴趣并不等同于愉悦,相反,兴趣有时也表现为痛苦与磨难。如同翻越一座山峰,兴趣只是让人们找到了需要付诸努力的方向,而接下来的路则要靠毅力来完成。曹雪芹“披阅十载,增删五次”方成鸿篇巨制《红楼梦》;王泽山60多年坚守在冷门的火炸药专业上,一辈子只做一件事,最终走出“火花四射”的人生……古人云:“靡不有初,鲜克有终。”要设定一个方向,并抵住诱惑,熬过痛苦与寂寞的日子,坚定走下去,形成自己的长远优势,而不是不断切换研究主题。
⑦做学问必须找到自己的“聚焦点”——从发散状态过渡到专注状态,然后沉潜其中、咬住不放,这样兴趣才会日渐稳固,才会变为事业,变为生活,变为人生。
(选自《新华日报》2018年11月6日)
15.请简要概括文章的中心论点。
16.怎样理解文章第③段中画线句子的含义?
17.文章第⑥段中画线句子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有什么效果?
请简要梳理本文的论证思路。
(三)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小题。
世纪之交的科学随想(节选)
杨振宁
①今天,大家在讲科技的时候都要讲创新。“创新”在中国已经是一个非常流行的名词,在报上经常可以看到。究竟怎样才能鼓励创新呢?这[甲]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在这个问题上,我个人有深深的感受。因为我是在中国出生、成长,念完了中学、大学,还拿到了一个硕士学位之后才到美国去的;博士学位是在美国拿的,然后做研究、教书,到现在已经五十多年。我觉得自己对中国、美国的教育哲学都有相当深入的认识。这两个教育哲学是相当不一样的,这两个不同的教育哲学在怎样鼓励创新这件事情上的差异,值得我们深思。
②到底这两种教育哲学哪个好?这[乙]又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要用辩证的方法来仔细了解。我认为,这两种教育哲学都能够鼓励创新,不过它们各自对不同类型的学生产生的最大效应是不一样的。我觉得,美国的教育哲学对排在前面30%—40%的学生明益的,因为这些学生不需要按部就班地训练,他们可以跳跃式学习,给了他自由,他可以自己发展出很多东西,当然他的知识不可避免地会有很多漏洞,但如果他真是很聪明的话,将来他自己可以弥补这些漏洞。所以这种学生受到美国式的教育训练,会比较快、比较容易成功。可是亚洲的教育哲学对排在后面30%—40%的学生有益处。为什么?因为这些学生通过按部就班的训练,可以成才,而且成才之后可以跟比他聪明的学生竞争;因为他有扎扎实实的知识,可以了解很多不是几天就可以学会的东西。这方面我有亲身的体验。
③记得我刚到美国芝加哥大学念研究院,两三天后就看见很多同学都非常聪明,随便讲什么题目好像都知道,当时我觉得美国的学生很厉害。可是过了两个月之后,我发现不是那么一回事了,因为他们对名词知道得很多,可是如果你连问他三个问题,他就回答不上来了。所以到了考试的时候,我们的分数比他们的高得多。
④回到刚才那个问题上,究竟哪一种教育哲学比较好呢?或者说,对于学生来讲,应该着重哪一种教育哲学?我最后得出的结论是:如果你讨论的是一个美国的学生,那就要鼓励他多进行一些有规则的训练;如果你讨论的是一个亚洲学生,他的教育是从亚洲开始的,那么就需要多鼓励他去挑战权威,以免他太胆怯。
19、文中两处加点的“这”指代的内容各是什么?
[甲]处:
[乙]处:
20、选取出对第①选段中的两个“相当”理解正确的一切( )
(A)前者表示程度深,后者表示差别大。
(B)前者表示差别大,后者表示程度深。
(C)两者都表示程度深。
(D)两者都表示差别大。
21、杨振宁认为中国和美国在教育方式上的差异是:
22、作者在第③段中写自己“亲身的体验”,其目的是:
23、怎样才能鼓励创新呢?作者最后得出的结论是:既要: ;又要 。
24、对中国式和美国式的教育,你更喜欢哪一种?用一句话说明理由。
答案
1、D 2.B
3.A句好一些。两句话含义相同,但表达效果不同,A句的关联词“不是……而是……”,列出两种实验态度进行对比,强调了“积极的探测”对于实验的重要意义。
4.C
5.丁肇中 美 大学 中庸 论语 孟子
6、①参赛选手(或同学们) ②下午三点到学术报告厅参赛 ③达川区光明中学校团委
7、(1)学思结合 勤学乐思
(2)学思结合。在平时的课外阅读过程中,我比较注重学习与思考相结合。当我读到《三国演义》中华容道一段时,我就在想诸葛亮当时为什么要派关羽去驻守华容道,要是派别人去,还会有后面的故事吗?
8、从科学发展的历史、实验的过程、中国学生“大都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践,偏于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手”的弱点这几个方面来论述说明的。
9、举自己的例子是为了证明中国学生“大都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践,偏于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手”这一观点。
10、不能。这几个词都表明作者所说的是一般情况,不是所有情况,也不包括特殊情况,使语言表达严密。
11、第一层是第①句,第二层是②③句,第三层是④—⑦句,第四层是第⑧句 第一层承上启下,点明格物致知精神的意义;第二层从研究学术和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两方面来具体论述其意义;第三层揭示格物致知精神的真正含义;第四层得出结论,提出希望。
12、这意义有两个方面:第一,寻求真理的惟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第二,探索应该有想象力、有计划,不能消极地袖手旁观。
13、示例:应克服只空想只动脑而不动手的学习习惯;克服想当然的毛病,培养“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的探究精神。(言之有理即可。)
14、言之有理即可。示例:我们中学生目前最主要的弱点是缺乏责任心。这主要是因为中学生大都是独生子女,在家庭里大多都只享受权利而不承担义务,造成意志薄弱;在学校及社会教育中对于公民意识、责任意识的教育力度较为薄弱。
15、青年学者做学问应当有责任心、有毅力,专注于某一方面做出业绩,不能仅凭一时兴趣。
16.仅凭兴趣做事最终失败者大有人在,而侥幸成功者仅是少数。
17、比喻论证。用人们熟知的登山要靠毅力的道理,比喻做学问也需要毅力,把抽象的道理形象化
18、针对当前年轻人的一些任性行为,借助一位著名学者之口表达了对“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的质疑;然后证明“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本身并没有问题,指出做学问需要“兴趣”;接下来讲道理、举例子论证仅凭“兴趣”难以成功,又对限制“兴趣”提出了两方面具体要求;最后得出结论,年轻人做学问只有专注才能有所作为。
19、[甲]怎样鼓励创新 [乙]两种教育哲学哪个好 20、A 21、美国的学生可以跳跃式学习,而中国学生需要按部就班的训练。22、证明与美国学生相比,中国的教育也有成功之处。23、进行有规则的训练 敢于挑战权威 24、须表明自己的观点,言之成理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