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 三角形全等的判定
第1课时 “边边边”
教学内容 第1课时“边边边” 课时 1
核心素养目标 1.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通过展示学生熟知的实际生活图片,让学生经历几何模型的抽象过程,学生通过观察,初步理解全等的概念,总结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在实际生活中的意义. 2.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在对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定理的研究中,学会控制变量和分类讨论的数学思维. 3.会用数学的语言表示现实世界:通过对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定理的学习,在经历猜想、验证、归纳的学习过程中,体会归纳的数学思想方法,逐步养成用数学语言表达与交流的习惯,感悟数据的意义与价值.
知识目标 1.构建三角形全等条件的探索思路,体会研究几何问题的方法. 2探索并理解“边边边”判定方法,会用“边边边”判定方法证明三角形全等. 3.会用尺规作一个角等于已知角,了解作图的道理.
教学重点 构建三角形全等条件的探索思路,“边边边”判定.
教学难点 构建三角形全等的探索思路、用尺规作一个角等于已知角.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主要师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情境导入 二、探究新知 当堂练习,巩固所学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知 教师叙述:风筝的形状多种多样,图案十分丰富,结构多数是对称的. 某市将举行风筝节,需要大家制作风筝来参加比赛. 那么如何制作出风筝呢? 师生活动:留时间给学生思考,并让学生积极讨论. 生提供的方案:如图所示,由六根竹条 AB,BC,CD,DA,AC,BD 扎成的四边形风筝的架子,满足 AB = AD,BC = DC. 再按照风筝架子的形状制作纸面,糊在架子上,绘制漂亮且对称的图案,四边形风筝就做好了. 追问: 这样的风筝架子可以确保左右两边的部分是完全重合( △ABC≌△ADC )的吗 二、小组合作,探究概念和性质 知识点一:三角形全等的判定“边边边” 师生活动:教师提问,那么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可以用来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吗?学生独立思考并作答. 思考:是否一定要满足这六个条件,才能保证 △ABC≌△A′B′C′呢 若不是,则需要满足几个条件呢? 探究一:满足一个条件相等,可以判定的三角形全等吗 (1) 画出一个一条边边长为 3 cm 的三角形. (2) 画出一个一角角度为 60° 的三角形. 师生活动:学生动手操作,画出要求的三角形,大家对比所画的三角形是否全等,小组讨论并给出答案.教师顺势总结:满足一个条件相等,不能判定的三角形全等(时间不足或条件不够时,可以直接播放PPT让学生观察作答). 探究二:满足两个条件相等,可以判定的三角形全等吗 (1) 画出一个一条边边长为 3 cm,一条边边长为 4 cm的三角形. (2) 有两个角分别相等,可以判定的三角形全等吗? (3) 画出一个一条边边长为 4 cm,一个角为 30° 的三角形. 师生活动:学生动手操作,画出要求 (1)、(2) 中的三角形,大家对比所画的三角形是否全等,并直接作答.对于第 (2) 小问,教师可以请学生观察三角尺得出结论,顺势总结:满足两个条件相等,不能判定的三角形全等(时间不足或条件不够时,可以直接播放PPT让学生观察作答). 追问:满足三个条件相等,可以判定的三角形全等吗 满足三个条件时,又分为几种情况呢 探究3:三条边分别相等,可以判定三角形全等吗 先任意画出一个△ABC,再画出一个△A′B′C′,使 A′B′ = AB ,B′C′ = BC,C′A′ = CA. 把画好的 △A′B′C′ 剪下来,放到△ABC 上,它们全等吗? 师生活动:师生共同用尺规作图,学生剪图、比较图. 学生完成作图,教师总结定义: 三角形全等“边边边”判定方法: 三边分别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可以简写成“边边边”或“SSS”). 几何语言: 在△ABC 和△A′B′C′ 中, AB = A′B′, BC = B′C′, CA = C′A′, ∴△ABC≌△A′B′C′ (SSS). 例1:如图,有一个三角形钢架,AB = AC,AD 是连接点 A 与 BC 中点 D 的支架.求证:△ABD≌△ACD. 师生活动:师生共同分析解题思路,即要证明△ABD≌△ACD,只需看这两个三角形的三条边是否分别相等,题中有一个隐含条件——AD是两个三角形的公共边.学生口述证明过程,教师板书. 练习:1. 1. (南阳期中)如图1,我国的油纸伞的制作工艺十分巧妙. 如图2,伞圈 D 沿着伞柄 AP 滑动时,总有伞架 BD = CD,AB = AC,从而使得伞柄 AP 始终平分同一平面内两条伞骨所成的∠BAC ,为了证明这个结论,请补充完整的“已知” 和 “求证”,并写出“证明”过程. 已知:如图2,点 A,B,C,D 在同一平面内,__________,___________, 求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师生活动:学生独立思考并解答问题,教师选一名学生板书. 知识点二;尺规作图,探究边边边: 动手实践: 通过直尺和圆规,已知一条边可以画出已知边,那么已知一个角能否画出已知角? 翻译成几何语言: 已知:∠AOB , 求作:∠A′O′B′,使∠A′O′B′ = ∠AOB. 师生活动:师生分别画出一个任意角∠AOB,教师板书已知和求作的内容,学生尝试独立作图.如果学生没有思路,教师作如下提示:能否将作一个角等于∠AOB,转化为“作一个三角形与∠AOB 所在的三角形全等”. 三、当堂练习,巩固所学 1. (邻水县期末)如图,AB = DC ,若要用“SSS”证明△ABC≌△DCB,需要补充一个条件,这个条件是 (填一个条件即可). 2. 如图,AB=CD,AD=BC,则下列结论: ①△ABC≌△CDB;②△ABC≌△CDA; ③△ABD≌△CDB;④ BA∥DC. 正确的有 ______ . 3.已知:如图 ,AC = FE,AD = FB,BC = DE. 求证:(1)△ABC≌△FDE; (2) ∠C = ∠E. 设计意图:这样设计的目的是通过展示学生熟知的实际生活图片,让学生经历几何模型的抽象过程,学生通过观察,初步理解全等的概念. 设计意图:通过制作风筝这一生动的设计操作类问题,引发参与课堂的积极性,由风筝的制作引入全等三角形的判定,锻炼学生用数学思想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设计意图:用旧知探索新知,类比平行线判定的探索方式,来探索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方式.让学生学会类比归纳的方法. 设计意图:让学生自己动手画图,可以直观的感受到一个条件无法画出唯一确定的三角形(同学画的三角形不经相同).这里教师帮学生理清思路,由少到多探究1个、2个、3个...条件是否能够正面全等. 设计意图:先引出全等判定,构建出三角形全等的探索路径,然后以问题串的方式呈现探究过程,引导学生层层深入地思考问题. 设计意图:通过作图、剪图、比较图的过程,感悟基本事实的正确性,获得三角形全等的“边边边”判定方法.在概括基本事实的过程中,引导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锻炼学生用数学语言概括结论的能力. 设计意图:运用“边边边”判定方法证明简单的几何问题,感悟判定方法的简捷性,体会证明过程的规范性. 设计意图:巩固“边边边”判定方法,锻炼学生利用“边边边”判定方法证明简单的几何问题的能力,体会证明过程的规范性. 设计意图:让学生运用“SSS”条件进行尺规作图,同时体会作图的合理性,增强做图技能. 设计意图: 考查学生对全等三角形“边边边”判定方法的掌握. 设计意图: 考查学生对全等三角形“边边边”判定方法的掌握. 设计意图: 考查学生运用“边边边”判定方法进行简单推理的能力.
板书设计 边边边 几何语言: 在△ABC 和△A′B′C′ 中, AB = A′B′, BC = B′C′, CA = C′A′, ∴△ABC≌△A′B′C′ (SSS).
课后小结 教师与学生一起回顾本节课所学的主要内容,梳理并完善知识思维导图。
教学反思 本节课先复习旧知识,再提问学生两个三角形全等是否要六个元素分别相等式入手.在每个环节的安排中,突出了问题的设计,教师通过一个个的问题,把学生的思维激发起来,从而使学生主动、有效地参与到学习中来. 1、猜想入手,激发学习兴趣.猜想是学生感知事物而获取知识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因此,在教学中老师鼓励学生大胆猜想:从满足一个条件相等是否可保证两三角形全等,满足两个条件相等是否可以保证两三角形全等,满足三个条件是否可保证两个三角形全等一系列的猜想中,引导学生一个个落实,进而得出三边分别相等可保证两个三角形全等的结论.在操作过程中,教师较好地激发了学习的兴趣.大部分学生做出猜测后,把自己的思维与所学的知识连在一起,主动参与,激发了学生的兴趣;2、 操作验证,培养探索能力.在探究SSS定理时,教师展现的猜想过程清楚明白,给学生今后的探索方向提供了模式;3、得出SSS定理之后,例1的分析比较到位,特别是多媒体展示了思考方向,注意了数学语言的表述,给学生起到了示范作用;4、在学习和探索的过程中,注意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团队合作能力、有层次地安排了学生思考,同桌交流,小组合作;5、重视了教师的示范作用,用SSS定理证明几何题,教师首先做出准确的示范,让学生一开始就掌握正确的书写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