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免疫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1)描述人体的免疫功能。
(2)区别人体的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
(3)说明计划免疫的意义。
2. 过程与方法
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生物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免疫知识的学习,形成健康生活的意识。
(2)认同计划免疫的意义。
二、教学重难点
1. 教学重点:描述人体的免疫功能;区别人体的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
2. 教学难点:区别人体的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
三、教学准备
多媒体教学课件,有关天花的资料,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的图片,预防接种卡图片等。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我们知道,在我们的生活环境中有着大量的病原体,可以说你时时刻刻被它们包围着,而我们却能健康地生活,这是为什么呢?
展示:①人打一个喷嚏喷出细菌的数量;②超市手推车扶手上的细菌的数量;③清洁工的图片及数据。
讲述:免疫系统就像是一支“军队”,时刻守护着我们的健康。今天我们就来认识这支“军队”的组成。
(二)互动授课
出示有关天花的资料,引出免疫的概念:免疫从狭义上讲是人体对病原体(病菌、病毒)和有害物质的抵抗力。
展示:小明患上乙型流行性感冒,一个星期后痊愈的漫画。
过渡:我们一起来了解小明的免疫系统是如何工作的。
讲述:有一群“不怀好意”的病原体正在空气中飘荡,寻找合适的地方栖身。它能否一举成功呢?它会遇到什么困难?我们身体的“免疫大军”又如何与它战斗?
1. 展示病原体落在小明皮肤上的图片。提问:病原体能直接通过皮肤进入人的身体吗?为什么?
学生:不能。人体的表面覆盖着皮肤,人体与外界相通的有些腔道的表面覆盖着黏膜,有些腔道的表面还有纤毛。这些结构共同组成了阻挡病原体侵入人体的有效屏障。消化道和呼吸道表面的黏膜还能分泌黏液,具有抑制病原体活动或杀死病原体的作用。
展示“呼吸道表面的黏膜、纤毛和黏液示意图”,引导学生归纳第一道防线的组成与功能。
师生共同归纳:皮肤和黏膜等作为天然屏障,构成了人体抵御病原体入侵的一道免疫防线。
2. 提问:一群“幸运”的病原体穿过了第一道防线,抵达小明肺部的毛细血管。它们又会遇上什么麻烦呢?同时展示血液的图片,请学生回忆白细胞的作用。
指导学生观察教材第97页的图25-9,引导学生总结第二道防线的组成与作用。
师生共同归纳:当病原体突破人体的天然屏障——皮肤和黏膜,侵入人体时,人体内多种杀菌物质和具有吞噬能力的细胞就会发挥作用,清除病原体,如血液中的白细胞吞噬病原体,阻止病原体在人体内传播。杀菌物质和具有吞噬能力的细胞,构成了保护人体的又一道免疫防线。
过渡提问:病原体在穿越第二道防线的时候“损兵折将,伤亡惨重”,可是它们中的一支“精锐部队”——乙型流感病毒,却能逃过两道防线,到达小明的咽喉部细胞并攻击细胞。免疫系统这时是否束手无策了?
3. 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教材第98页第1~4段内容,组织学生小组讨论自行解决问题。
(1)保卫人体的第三道防线是什么?
学生: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
(2)人体的免疫器官主要有哪些?
学生:人体的免疫器官主要有胸腺、脾、扁桃体和淋巴结。
(3)什么细胞能产生抗体?
学生:淋巴细胞。
(4)抗体的本质是什么?
学生:蛋白质。
(5)淋巴细胞在什么情况下产生抗体?
学生:淋巴细胞在受到病原体刺激时会产生抗体。
(6)什么是抗原?
学生:引起人体产生抗体的病原体等称为抗原。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总结:
①当某种病原体侵入人体时,受到刺激的淋巴细胞能够产生抵抗这种病原体的抗体。引起人体产生抗体的病原体等称为抗原,抗体是一类特殊的蛋白质,能够识别相应的抗原并清除它们。
②在抗原被清除后,有些抗体仍然能够较长时间地留在体内,当同样的病原体再次侵入时,存在于人体内的这些抗体就会迅速识别并清除它们。例如,当人接种了牛痘病原体(抗原)后,人体会产生相应的抗体,在天花病毒侵入时,这些抗体会识别和清除它们;同样,感染过麻疹的人痊愈后,体内会终生存留麻疹病毒抗体,使得他们一般不会再患麻疹了。
③通过免疫细胞产生抗体来抵御病原体,也是人体的一道免疫防线。
4. 提问:如果我们接种了乙型流感的疫苗,是否再也不会患上流感了?
教师讲解:流感病毒有很多种,如甲型流感病毒。病毒不同,相应的抗体也不一样。出示图片:天花病毒无法与麻疹抗体结合,这说明抗体与抗原的结合具有什么特点?
教师解答:抗体与抗原的结合是特异性的,好似一把钥匙开一把锁。每一种抗体只能与其对应的抗原结合。
追问:第三道防线是一出生就有的还是后天逐渐建立起来的?
师生共同总结:通过免疫细胞产生抗体来抵御病原体,这种免疫功能是后天获得的,通常只对某一种特定的病原体或异物发挥作用,这样的免疫作用称为特异性免疫。
5. 呈现下列资料:①婴儿的皮肤对外界病原体也有阻挡作用;②婴儿的唾液中有杀菌物质;③婴儿的血液中有吞噬细胞;④溶菌酶和吞噬细胞对多种病原微生物有效。
教师讲解:由皮肤、黏膜和具有吞噬能力的细胞等构成的免疫防线,是人体生来就有的。它们既不针对某种特定的病原体,又不具有选择性或特异性,对多种病原体都具有防御作用,这样的免疫作用称为非特异性免疫。
6. 提问:吃同样的鱼、虾,多数人安然无恙,有人却出现过敏症状,这与免疫系统有什么关系?
教师补充讲解:当人体免疫功能过强时,进入人体内的某些食物和药物会引起过敏反应。引起过敏反应的物质,在医学上被称为过敏原。当人体抵抗抗原侵入的功能过强时,在过敏原的刺激下,就会发生过敏反应。找出过敏原,并且尽量避免再次接触过敏原,是预防过敏反应发生的主要措施。发生过敏反应的人,应当及时去医院治疗。
7.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第98页“计划免疫”的相关内容,展示预防接种卡,引导学生讨论交流小时候接种过的疫苗。组织学生小组讨论自行解决问题。
(1)什么是疫苗?
学生:疫苗通常是用失活的或减毒的病原体制成的生物制品。
(2)由接种疫苗获得的免疫属于哪种免疫?
学生:属于特异性免疫。
(3)什么是计划免疫?
学生:有计划进行的预防接种就是计划免疫。
(4)为什么我国要对儿童进行计划免疫?
学生:计划免疫可以提高人体对相关传染病的抵抗力,是预防、控制和消灭传染病最经济、最有效的措施。
五、板书设计
六、布置作业与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