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特级教师精讲辅导】2014-2015学年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辅导讲义+课后练习:文言文阅读-复习方法的指导(3份)

文档属性

名称 【北京特级教师精讲辅导】2014-2015学年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辅导讲义+课后练习:文言文阅读-复习方法的指导(3份)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18.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4-12-24 09:39:18

文档简介

学科:语文
专题:文言文阅读——复习方法的指导
题1:
《爱莲说》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1、下面各句中“之”字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水陆草木之花
B.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C.花之隐逸者也
D.花之君子者也
2、解释加点的词。
(1)出淤泥而不染
(2)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3)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
(4)陶后鲜有闻
3、翻译下面的句子。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4、作者在第一段中,从 、 、 等方面描写了莲花的形象,用 、 衬托了莲花的形象,赋予莲花美好的品质,同时也表达了作者 、 的高尚节操。
课后练习详解
题1:
答案:
1、B
2、(1)沾染;污染
(2)玩弄
(3)我
(4)少
3、可以从远处观赏,却不能贴近去玩弄啊。
4、生长环境、外部形态、清高风度;菊花、牡丹;不慕名利、洁身自好
解析:
1、考查虚词能力,答案B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可不译。译时也可省去。
2、考查重点字词的翻译。古今异义,一词多意。
3、考查古文翻译能力。要通观全文;抓住关键词“亵玩”,疏通句意,译句便水到渠成。4、考查文章内容以及文章主旨。文言文阅读——学习策略与方法指导
课前一开心
说在前面的话:
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也是人类发祥地之一。五千年来,经过炎黄子孙一代代的创造和积累,中国文化虽历尽沧桑,却绵延不绝,其内涵丰富多彩、博大精深。英国科技史专家李约瑟曾列举了中国在一百多个方面对世界的贡献,并认为有许多古老的发明都源自中国。除科技之外,在哲学、政治、法律、宗教、历史、教育、文学、书法、绘画、雕塑、建筑、医学、数学、天文、历法、地学、军事等各个领域,我们的祖先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如此辉煌的文化成就,得到完整而有序的保存,靠的就是文言。
仅《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就列有一万多种、十万多卷,这还不算《四库全书未收书目》和《丛书总录》中所著录的。在这座由文言的“砖石”砌成的文化宝库里,浓缩着中华文明的景观,记录着中华民族的历史,反映着历朝历代的生活,透视着中国人的文化心态、思维方式……
有人说,掌握祖国的 ( http: / / www.21cnjy.com )语言好比得到了一把打开本国文化的钥匙。那么,在中学教学文言文,就好像在孩子们面前打开了一扇窗户、铺开了一条通道,让他们能穿越时空,去阅读、去思考、去吸取,与两千年前的大师直接对话,了解并深刻地认识我们的祖先,懂得我们的历史,从而继承和发扬我们的文化。 
知识梳理
阅读思路:
清除障碍,理解文意
夯实基础,做好积累
掌握核心,灵活运用
清除障碍,理解文意:
1、清除障碍:熟读成诵。用好注释,关注通假字。
2、理解文意:
原则——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方法——字字落实
技巧——5字诀:录换理添删
夯实基础,做好积累:
做好五个“一”
1、识记一点常识
文学常识:陶渊明,字元亮,别号五柳先生,晚年更名潜,卒后亲友私谥靖节。东晋诗人。他是田园诗的开创者。
成语积累:怡然自乐 豁然开朗 无人问津 世外桃源
2、背默一个名段
桃花源记
①晋太元中,武陵 ( http: / / www.21cnjy.com )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②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 ( http: / / www.21cnjy.com ),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③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 ( http: / / www.21cnjy.com )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④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⑤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3、准确掌握一组重要实词
①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缘:沿着。
②仿佛若有光。 仿佛:隐隐约约,形容看得不真切的样子。
③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属:类。
④悉如外人。 悉:都。
⑤具答之。 具:详尽,详细。
⑥问今是何世。 世:朝代。
⑦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具言:详细地说出。
⑧皆叹惋。 惋:惊讶、惊奇。
⑨便扶向路。 扶:沿、顺着。 向:先前
⑩及郡下,诣太守。 及:到。 诣:拜见。
处处志之。 志:做标记。
欣然规往。 规:计划。
未果,寻病终。 未果:没有实现。 寻:随即,不久。
后遂无问津者。 津:渡口。
4、积累一组词类
①通假字
便要还家 要,通“邀”,邀请
②古今异义
词语 古义 今义
鲜美 鲜艳美丽 (味道)新鲜、可口
交通 互相通达 交通运输和邮电事业的总称
妻子 妻子儿女 男子的配偶
绝境 与世隔绝的地方 没有出路的地方
无论 不要说 表条件关系的关联词
间隔 隔断,隔绝 事物在时空上的距离
③词类活用
欲穷其林 穷:形容词作动词,穷尽,走到尽头
渔人甚异之 异:意动用法,以……为异
处处志之 志:名词作动词,做标记
寻向所志 志:名词作动词,做标记 (和所字组成所字结构)
④一词多义
舍:
便舍船 舍弃
屋舍俨然 房子
志:
处处志之 做标记
寻向所志 标记
寻:
寻向所志 寻找
不久 寻病终
乃:
乃大惊 于是
乃不知有汉 竟然
5、辨识掌握一些特殊句式
(1)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译:渔人觉得这种景象非常奇怪,又继续往前走,想找到林子的尽头。
(2)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译: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之间能够互相听见鸡鸣狗叫的声音。
(3)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译:老人和小孩都高高兴兴自得其乐。
(4)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译:(他们)自己说祖上为躲避秦朝时的战乱,率领妻子儿女和乡邻来到这与世隔绝的地方。
(5)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译:(他们)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必说魏晋了。
(6)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
译:南阳的刘子骥,是高尚的人。
掌握核心,灵活运用:
1、了解一点写作背景
2、结合文意,明确文章核心问题
3、学会辨识文言文阅读的命题指向
《桃花源记》——自然与理想的乐土
《桃花源记》是陶渊明的代表作之一。 ( http: / / www.21cnjy.com )这时作者归隐田园已经16年了。
他虽“心远地自偏”,但“猛志固常在”,仍旧关心国家政事。元熙二年六月,刘裕废晋恭帝为零陵王。次年,刘裕采取阴谋手段,用毒酒杀害晋恭帝。陶渊明从固有的儒家观念出发,产生了对刘裕政权的不满,加深了对现实社会的憎恨。
但他无力干预、无法改变这种现状,只好借助创作来抒写情怀,塑造了一个与污浊黑暗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以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与美好情趣。《桃花源记》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
1、描写桃花林美景的句子是哪些?(用原文回答)
2、哪些句子描写桃花源中人们生活的环境?(用原文回答)
3、哪些句子描写桃花源中人们的衣着及和平劳动的幸福生活?(用原文回答)
4、村中人“大惊”的原因是什么? (用原文回答)
5、村中人是怎样对待渔人这个不速之客的?请在文中找出相应的语句。这些说明了什么?
6、村中人“皆叹惋”的原因是什么?(用原 ( http: / / www.21cnjy.com )文回答) 7、结合相关内容,说说桃花源中的民风特点。
8、渔人复求不得,刘子骥“欣然规往”,“未果”,“后遂无问津者”,这样一个结尾的含义何在?
金题精讲
题一:阅读《桃花源记》选段,完成下列各题。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 ( http: / / www.21cnjy.com ),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 后遂无问津者。
1、下列各组词语在文中的意思与现代汉语的意思全都不同的一项是( )
A.良田 无论 B.绝境 问津
C.问讯 间隔 D.交通 妻子  
2、解释下列语句中划线字的意思。
(1)便要还家 要:
(2)欣然规往 规: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语句。
(1)才通人
(2)便扶向路
4、请你用自己的话,说出桃花源人与渔人的交谈都涉及了哪些内容。
每课一积累
中国
在外国人的心目中,你是茶叶你是瓷器,你是泰山你是长城,你是北京的太和殿,你是西安的兵马俑。
在中国人的心目中,你是盘古你是女娲,你是大禹你是黄帝,你是白居易的《长恨歌》,你是曹雪芹的《红楼梦》。
在历史的心目中,你是庄子你是孔丘,你是《易经》你是《通鉴》,你是合久必分分久必合,你是天灾人祸歌舞升平。
在未来的心目中,你是问号你是叹号,你是破折号你是省略号,你是半部楷书工整严谨,你是半部狂草虎跃龙腾。
文言文阅读——学习策略与方法指导
讲义参考答案
金题精讲
题一:1、D
2、(1)要:同“邀”,邀请;(2)规:计划;打算
3、(1)仅容一个人通过。 (2)就顺原路回去。
4、①桃花源人问渔人从哪里来。②桃花源 ( http: / / www.21cnjy.com )人向渔人说明自己来到桃花源的原因。③桃花源人向渔人询问外界的情况。④桃花源人嘱咐渔人不要向别人提起这里的情况。学科:语文
专题:文言文阅读——复习方法的指导
题1: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食或尽粟—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
A.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
B.且欲常马等不可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
C.其真无马邪 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
D.只辱于奴隶人之手 执策而临之
2、将下列文言文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策之不以其道
②食之不能尽其材
3、文中揭示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的句子是 。
4、文中“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一句强调了 作用。在今天,如果你的才华不被人发现,完全可以 (填相关成语),把自己的才华积极主动地显露出来;而在位者也应 (填相关成语)正确识别、选拔和任用人才。
课后练习详解
题1:
答案:
1、A
2、①鞭策它,不按正确的方法。②喂养它,又不让它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
3、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也。
4、命运起决定作用。毛遂自荐、知人善任或举贤授能。
解析:
1、考查虚词能力,答案A。(“而”都表示转折关系。)
2、考查古文翻译能力。要通观全文;抓住关键词(如“策” “道”“食”“尽其材”)落实词义,疏通句意,译句便水到渠成。
3、考查提取文段要点能力。“不知马”是贯穿全文的核心,造成千里马悲剧的根源,抓住就迎刃而解。
4、命运起决定作用。毛遂自荐、知人善任或举贤授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