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目标】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4.2 第1课时 直线、射线、线段 教案 (表格式)

文档属性

名称 【核心素养目标】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4.2 第1课时 直线、射线、线段 教案 (表格式)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431.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23-09-10 22:56:4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4.2 直线、射线、线段
第 1 课时 直线、射线、线段
教学内容 第 1 课时 直线、射线、线段 课时 1
核心素养目标 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世界:通过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得出基本事实,理解“确定”含义中的存在性与唯一性,并能举出一些实例,说明这一事实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问题:经历“几何模型→图形→文字→符号”逐步加深的抽象过程,发展数学思维. 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思想:能够正确运用表示方法,并认识表示方法的合理性;能依据表示方式正确画出几何图形,准确描述位置关系;能够理解文字或符号所表达的图形及关系.
知识目标 掌握“两点确定一条直线”的基本事实,了解点和直线的位置关系. 进一步认识直线、射线、线段,会用正确的方法表示直线、射线、线段. 理解直线、射线、线段的区别与联系.
教学重点 理解并掌握直线的性质,会用字母表示图形和根据语言描述画出图形.
教学难点 理解直线、射线、线段的区别与联系,掌握“符号语言、文字语言、图形语 言”之间的转化.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主要师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情景导入 二、探究新知 当堂练习 一、情景导入 生活思考:如果要将准备好的木条固定在墙面上,至少需要几枚钉子? 师生活动:教师提问,预测学生能正确打出至少需要2枚钉子. 教师追问:若将钉子抽象为点,木条抽象为直线,则几点确定一条直线 二、探究新知 知识点一:直线 合作探究: 活动操作一:在平面内有一点A,请在该平面内画一条直线l . 师生活动:学生完成后尝试回答,教师点评纠正,并明确点与直线的位置关系. 教师追问:过点A再画一条直线m.想一想:直线l与直线m之间的位置关系? 学生讨论交流,教师在点评的基础上明确:当两条不同的直线有一个公共点时,我们就称这两条直线相交,这个公共点叫做它们的交点. 想一想: 通过上述讨论: 那么过平面内的一点可以画________条直线. 师生活动: 教师可提示:类比一枚钉子不能将木条固定在墙面上.预测学生易得结果:过平面内的一点可以画无数条直线. 活动操作二:过平面内的两点,可以画几条直线 师生活动:学生分小组探究;得出结论后,每小组派代表在全班交流;教师点评纠正,师生共同归纳: 练一练: 1. 判断下列语句是否正确,并把错误的语句改过来: ① 一条直线可以表示为“直线A”; ② 一条直线可以表示为“直线ab”; ③ 一条直线既可以表示为“直线AB”又可以表示为“直线BA”,还可以记为“直线m”. 师生活动:借助前面的经验,教师引导学生归纳: 线和线相交形成点. 点只代表位置,没有大小,所以点都是相同的. 知识点二:射线、线段 活动操作三:如图,若将直线上点 A 的左侧擦去,则该线还是直线吗? 师生活动:学生画图并相互交流. 教师讲述这是射线,记作: 射线AB(或射线l). 教师追问1: 射线AB与射线BA有区别吗? 学生充分思考、讨论; 教师画图并引导学生归纳:有区别,要把表示射线端点的字母写在前面. 活动操作四:如图,若再将线上点 B 的右侧也擦去,则该线又是什么 记作:线段AB(或线段BA),或线段a. 画一画:分别画一条直线、射线和线段,议一议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师生活动:学生独立思考,学生代表回答,教师予以适当评价并引导学生归纳: 将线段向一个方向无限延长就形成了射线. 将线段向两个方向无限延长就形成了直线. 线段和射线都是直线的一部分. 教师引导学生归纳成表格: 练一练: 2. 按下列语句画出图形: (1) 经过点O的三条线段a,b,c; (2) 线段AB,CD相交于点B. 师生活动:学生独立思考,由学生代表发言,教师予以适当评价. 三、当堂练习 1. 在同一平面内有三个点 A,B,C,过其中任意两个点作直线,可以画出的直线的条数是 ( ) A. 1 B. 2 C. 1 或 3 D. 无法确定 如图,A,B,C三点在一条直线上, (1) 图中有几条直线,怎样表示它们? (2) 图中有几条线段,怎样表示它们? (3) 射线AB和射线AC是同一条射线吗? (4) 图中有几条射线?写出以点B为端点的射线. 设计意图:从学生的生活经验以及原有的知识出发,激活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中的有关知识. 设计意图: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相结合得出直线的表示方法,教师再结合学生易犯的错误加以规范,利于学生准确掌握. 设计意图:借通过动手实践和生活实例,由学生自主发现“两点确定一条直线”的基本事实,有利于学生对这一基本事实的理解和接受;让学生经历“动手实践→抽象概括”的认知过程,将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体会知识的产生和发展. 设计意图:通过关系图的方式直观展示点线面体的关系,便于学生构建完整的知识框架. 设计意图:以直线的表示方法为基础进行类比迁移,明确射线、线段的表示方法,培养运用几何语言的能力. 设计意图: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相结合得出射的表示方法,教师再结合学生易犯的错误加以规范,利于学生准确掌握. 设计意图:帮助学生把握 知识要点,将直线、射线、线段三者联系,理清知识脉络,以利于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 设计意图:通过表格的方式直观的让学生总结直线、射线、线段三者的相似之处与不同之处. 设计意图:练习根据文字描述画图,提高学生的对数学语言的理解力和画图规范性. 设计意图:通过题意画图分析,教会学生考虑特殊情况,注意分类. 设计意图:通过练习加深对直线、射线、线段的理解.
板书设计 4.2 直线、射线、线段 一、直线 二、射线、线段
课后小结 教师与学生一起回顾本节课所学的主要内容,梳理并完善知识思维导图.
教学反思 讲解示范,学会几何语言 虽然在小学阶段,学生对于直线、射线、线段已经有了初步的感性认识,但都是形象化的,比较粗浅的,需要通过进一步学习提高到理性认识.几何语言的学习,学生要经历“几何模型→图形→文字→符号”逐步加深的抽象过程,尤其符号语言是对文字语言的简化和再次抽象.本节课学生还会经历“符号语言→文字语言→图形语言”的转换,既要理解几何语句的意义并能建立几何语句与图形之间的联系,又要将它们用图形直观地表示出来.教学中,教师通过讲解示范并安排形式多样的练习,帮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达到“符号语言→文字语言→图形语言”三种数学语言的自如转换,融会贯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