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地形图的判读解答题专项训练
(共8大题)
1.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位于海南岛南部的三亚、陵水和乐东是我国的南繁基地,被誉为农作物育种的“加速器”(全年育种次数多)。海南省重视南繁基地的建设,不断完善进驻科研机构的配套服务,着力打造农作物“种业芯片”“南繁硅谷”,目前基地已拥有多家科研机构和科研育种保护区。
材料二:海南省发挥自由贸易港政策优势,积极培育的繁育种产业生态链,促进种业发展,增加当地农民收益,同时也为保障我国的粮食安全作出了贡献。
材料三:下图为海南岛示意图和海南岛南部地区气温曲线和降水柱状图。
(1)受地形影响,海南岛的河流分布特点是____,高速铁路的分布特点是____。
(2)说出海南省南繁基地打造农作物“种业芯片”“南繁硅谷”的有利条件。
(3)海南南繁基地,被农业科研人员称为“育种的天堂”。该基地在农作物品种培育过程中能缩短育种年限,育种周期从7~10年缩短到3~4年,在保障国家种业安全、促进粮食生产和农业发展上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请你为海南岛未来农业可持续发展提出合理化措施。
2.下图为四平市某中学地理兴趣小组组织夏令营活动的野外考察线路和考察地等高线地形图(单位:米)。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1)图中字母D表示的地形部位名称是____。
(2)图中③处和④处的相对高度是____米。
(3)若考察队员沿着考察路线骑行,最费力的路段是____(从下列字母中选)
A.①至②路段 B.②至③路段 C.③至④路段 D.④以下路段
(4)攀岩是人们比较喜欢的一种野外挑战极限运动,图A、B、C、D四处中,你认为最适合攀岩运动的是____处,此处的地形部位名称是____。
(5)考虑到如遇大雨天气可能引发山洪而产生危险,老师要求同学们不准在②或④中的____处搭帐篷宿营,原因是该处____。
3.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问题。
某学校组织主题为“走‘晋’太行一号旅游公路”研究性学习。
资料一:在山西,有三条公路沿黄河、依长城、走太行,穿梭于苍茫大地之间,连接起表里山河的壮美与人间烟火的温情。其中太行一号旅游公路成为太行百里画廊集太行风光游、民歌海洋游、红色文化游中新的网红打卡点,为发展全域旅游、助力乡村振兴开辟了新走廊、增添了新功能。
资料二:下图为“太行一号旅游公路某段等高线地形图”
(1)读资料二说出图中的等高距及河流AB段的大致流向。
(2)沿着当地著名的骑行线路甲、乙骑往山顶,说出骑行难度最大的线路,并说明理由。
(3)结合图文资料,列举2项太行一号旅游公路的亮点。
4.读我国东部沿海某地等高线地形图完成下列问题。
(1)图示区域最高山峰的海拔范围是____米,A地的地形部位名称是____。
(2)某日,老师带着两名学生到图示区域进行地理考察,站在山峰E处的老师和站在B、D两处的学生相互大声喊话,老师可能“只闻其声,未见其人”的是____处的学生。
(3)图示区域中,当竖立在山峰C上的旗帜大部分时间都飘向西北时,该地此时是____季,气候特点是____。
5.下图为某校野外实践活动地点的等高线地形图。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此次活动从甲村出发,分为三个方案。方案1:登山比赛,锻炼毅力。方案2:寻找瀑布,感受自然。方案3:游览民俗村,体验文化。
(1)方案1对应图中路线____(a/b/c),这条路线主要沿____(地形部位)前进。
(2)方案2的同学要寻找瀑布,应选择图中路线____(a/b/c),他们在沿河行走过程中,看到该河流的流向是____。
(3)三个方案中,你建议体力欠佳的同学选择路线____(a/b/c),原因____。
(4)傍晚,部分同学登上了①山峰,看到阵阵炊烟从甲村飘向自己所在的位置,当时的风向是____风。
(5)甲村庄种植业发达,主要种植的粮食作物是____,作物熟制为____。
(6)为发展当地旅游,政府计划在①②两山峰之间修建索道。同学们在图上量得①②两山峰之间的距离是4.3厘米,若忽略垂直高差,索道的实际长度应为____米。
6.为了锻炼学生体能,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我国东部位于36°N的某中学利用暑假到图示山区开展登山游学活动。阅读材料和地图,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同学们从王村火车站分组出发,设计了三个活动方案。方案①:登大青山,锻炼体能;方案②:徒手攀岩,试试胆量;方案③:参观古庙,寻踪文化。
材料二:游学地的等高线地形图(如下图)
(1)本地区地势特点____,西部以____为主,东部以____为主。(填地形种类)
(2)同学们计算火车站到大青山山顶的相对高度大约是( )
A.457米 B.762米 C.408米 D.345米
(3)第二组同学沿②路线攀岩,从等高线的分布来看,A地属于____(地形部位),需要准备至少____米长的安全绳。
(4)方案三中同学们去参观古庙,寻踪文化。若图上王村火车站到古庙的距离是6cm,比例尺为1:50000,则两地实地直线距离是____,同学们从小桥行走至古庙的过程中感觉比较轻松其原因是____(填数字)(双项选择)
①坡度缓②沿山谷走③沿山脊走④小路走向与等高线大致平行
(5)同学们在读图过程中发现图中b、c两条河流中,哪一条不可能存在____,理由是____。
(6)为了防止有人爬山时迷路,同学们拿出预警方案:如果迷路了就选择沿着一条溪流走,这个想法对吗____ 原因:____
7.我国南方某市进行旅游调查后计划在本市山区进行旅游开发建设,图为该地区旅游规划图。结合相关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试描述图中地区的地形特点。
(2)图中河流的流向为____,该市新规划建设的别墅度假村位于城区的____方向。
(3)在观景台M处____(能、否)观赏到山下的湖泊岸边的O位置。
(4)在N观景台可欣赏瀑布景观,请说明判断理由。
(5)在观景台M、N之间修建一条“森林氧吧休闲健身路”,在Ⅰ、Ⅱ两方案中较合理的是____,简述理由。____
(6)规划在山区植树造林,修复生态环境。森林应以____为主;植树造林对图中河流水文特征的影响有____。
(7)家住城区的小雨,发现近几年郊区水稻种植面积不断减少,蔬菜、花卉的种植面积不断增加。你认为发生这种变化的原因有哪些?
8.“晒秋”是一种典型的农俗现象,山区的居民在房前、屋后及屋顶晾晒丰收的农作物和果实。读江西婺源的篁岭某处等高线地形图和“晒秋”景观图,回答下列问题。
(1)甲地的地形部位为____。
(2)“晒秋”观景栈道为____走向,栈道两端的相对高度为____米。
(3)李明打算乘坐栈道观看“晒秋”景观,若图1中栈道两端的距离量得为3厘米,则该栈道全程为____千米。
(4)图1甲、乙、丙、丁四地中,“晒秋”的光照条件最好的是____地。
(5)图2所示区域的晒秋景观错落有致,主要是受到____因素的影响。
答案
1.(1) 呈辐射状(放射状)从中间或中部流向四周 环岛分布
(2)①属于热带季风气候,热量充足,降水丰富;②科技力量雄厚(科研力量强);③国家政策支持;④土壤肥沃;⑤环境优美。
(3)①加大农业科技投入,加快农业技术的应用和推广;②发展生态农业,农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相结合;③延长产业链,增加农产品的附加值,增加农民的收入;④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⑤改善农业生态环境,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等。
2.(1)山峰
(2)200
(3)A
(4) A 陡崖
(5) ④ ④处的等高线凸向海拔高处,为山谷,雨水汇聚易发生洪涝、泥石流等自然灾害。
3.(1)50米。大致自西北向东南流(或自北向南流)。
(2)甲线路。甲线路等高线密集,坡度较陡,骑行困难。
(3)太行风光游、民歌海洋游、红色文化游。
4.(1) 900-1000 山谷
(2)D
(3) 夏 高温多雨
5.(1) a 山脊
(2) b 自西北向东南流
(3) c 是该线路地形较平坦
(4)东南
(5) 水稻 一年三熟
(6)4300
6.(1) 西高东低 山地 平原
(2)C
(3) 陡崖 150
(4) 3千米/3000米 ①④
(5) b b处位于山脊,山脊为分水线,不能形成河流
(6) 对 河流往低处流,河流流出山地,地势低平处往往会有聚落
7.(1)西北为山地、东南为平原
(2) 自西北流向东南 西北
(3)不能
(4)N观景台西侧两等高线相交在一处,说明有陡崖存在;又因该处有河流流经,因而有瀑布的存在。
(5) Ⅱ Ⅱ线路经过的地区地势相对平缓,线路坡度较小,易于登山。
(6) 常绿阔叶林 河流含沙量减少,流量平稳等
(7)城市居民集中,对花卉、蔬菜的需求量大,价格比水稻高(能获得更高的经济效益)。
8.(1)陡崖
(2) 东北一西南 150
(3)0.9
(4)丁
(5)地形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