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 第4课 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 课件(共25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 第4课 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 课件(共25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5.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9-10 07:33:2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5张PPT)
材料:论不变法之害,印度大地最古之国也,守旧不变,夷为英藩矣。突厥地跨三洲,立国历千年,而守旧不变,为六大国执其权分其地矣。波兰为欧西名国,政事不修,内讧日起,俄、普、奥相约,择其肉而食矣。今夫日本幕府专政,诸藩力征,受俄、德、美大创,国几不国,自明治维新,改弦更张,不三十年,而割我台湾也。
——梁启超《变法通议》
导入
梁启超《变法通议》
新课导入
选择性必修1 第一单元 政治制度
第4课 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
康有为(1858—1927)
光绪帝(1875—1908年在位)
核心概念:商鞅变法、北魏孝文帝改革、王安石变法、张居正改革、戊戌变法、清末新政、改革开放
关键问题:中国古代的重要变法与改革有何相似之处?与中国古代的改革相比,中国近代的改革探索有何不同?新中国的重要改革有何显著特征?纵观中国历代的变法与改革,给我们什么启示?
一、富国强兵:中国古代的重要变法和改革
1、商鞅变法
2、北魏孝文帝改革
3、王安石变法
4、张居正改革
战国
魏晋南北朝


探究:这些改革在什么情境下发生?怎么改的?成效如何?
一、富国强兵:中国古代的重要变法和改革
1、战国时期:商鞅变法
材料:春秋以来生产力的不断发展,推动社会结构发生重大变化,......要求建立更加严密的管理体制。同时,兼并战争日益激烈的严峻形势,也要求各国实行君主集权,改变春秋后期卿大夫专权纷争的现象。
——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时代背景 主要内容 结果或影响
铁犁牛耕,生产力进步,生产关系急剧变动;各诸侯国为适应社会变动和兼并战争需要,纷纷变法。
整肃吏治,加强官吏考核,裁减开支,清丈土 地,改革税制。
打击了贵族特权,实现了富国强兵,为秦成就统一霸业奠定了基础。
一、富国强兵:中国古代的重要变法和改革
2、魏晋南北朝:北魏孝文帝改革
时代背景 主要内容 结果或影响
北魏统一北方,民族交融成为历史发展潮流。
实行俸禄制,推行均田制、三长制,迁都洛阳、易服装、改汉姓、说汉话、通婚姻等
巩固北魏统治,促进北方社会经济发展,加快了北方各族人民的交融,为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一、富国强兵:中国古代的重要变法和改革
3、北宋:王安石变法
时代背景 主要内容 结果或影响
初期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涉及面广、阻力大,有些措施也欠妥当,变法措施后被废止。
北宋中期,政治腐败,财政困难,各地农民起义不断,北部边境经常受到游牧民族的袭扰。
青苗法、农田水利法、免役法、市易法、方田均税法、保甲法、保马法、
将兵法、军器监等
材料1:今则西戎已叛,屡丧边兵;北虏愈强,且增岁币。国用殚竭,民力空虚,徭役日繁,率敛日重,官吏猥滥,不思澄汰;人民疾苦,未尝省察,百姓无告,朝廷不与为主,不使叛而为寇,复何为哉? ——《枢密副史富弼的上疏》
材料2:依照当时情况,王安石的新政,一面既忽略了基本的人的问题,一面又抱有急工速效的心理。在国内新政全无头绪的当日,却同时引起挑衅,对外便开疆用武。因此更是加以聚敛,而忽略了为国家的百年大计。 ——钱穆《国史大纲》
一、富国强兵:中国古代的重要变法和改革
4、明朝:张居正改革
时代背景 主要内容 结果或影响
明朝中后期,政治日益腐败,统治危机不断加深。
整肃吏治,加强官吏考核,裁减开支,清丈土 地,改革税制。
国家财政收入增加,社会矛盾相对缓和,严重的封建统治危机得到暂时缓解。
材料:明中叶后皇帝不临朝成为惯例,嘉靖皇帝深居内宫,修仙练道,三十年不理政;隆庆皇帝在位六年,极少审批公文,遇有国家大事,听任群臣争议,一言不发,有人竟以为他是哑巴。人们愤愤地指出:“嘉隆以来,纪纲颓坠,法度凌夷”。万历新政之前,国家财政每年巨亏300万两白银。 ——摘选自刘志琴《张居正评语》
一条鞭法:把各州县的田赋、徭役以及其他杂征总为一条,合并征收银两,按亩折算缴纳,简化了税制,方便征收税款,同时使地方官员难于作弊,进而增加财政收入。
改革 背 景 主要内容 结果和影响
商鞅 变法
北魏孝文帝改革
王安石变法
张居正 改革
废除井田制,奖励耕织,废除世卿世禄制,奖励军功,实行什伍连坐,建立县制等
打击了贵族特权,实现了富国强兵,为秦成就统一霸业奠定了基础。
实行俸禄制,推行均田制、三长制,迁都洛阳、易服装、改汉姓、说汉话、通婚姻等
巩固北魏统治,促进北方社会经济发展,加快了北方各族人民的交融,为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北宋中期,政治腐败,财政困难,各地农民起义不断,北部边境经常受到游牧民族的袭扰。
初期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涉及面广、阻力大,有些措施也欠妥当,变法措施后被废止。
青苗法、募役法、方田均税法、农田水利法、将兵法、保马法等
明朝中后期,政治日益腐败,统治危机不断加深。
整肃吏治,加强官吏考核,裁减开支,清丈土 地,改革税制。
国家财政收入增加,社会矛盾相对缓和,严重的封建统治危机得到暂时缓解。
北魏统一北方,民族交融成为历史发展潮流。
铁犁牛耕,生产力进步,土地私有发展;各诸侯国为适应兼并战争需要,纷纷变法。
一、富国强兵:中国古代的重要变法和改革
一、中国古代的重要变法与改革
思考:据以上内容和所学知识,归纳中国古代重要变法与改革的相似之处。
1、一般发生社会重大变革(转型)时期或者王朝统治面临危机时期;
2、 改革的目的主要是富国强兵,巩固统治;
3、改革都得到最高统治者支持或最高统治者直接主持改革;
4、改革过程充满艰辛、曲折,遭到守旧势力的反对甚至反扑;
5、改革内容都比较全面;
6、前期效果都比较明显,一定程度上巩固了统治,推动了社会进步……
一、富国强兵:中国古代的重要变法和改革
“数千年未有之大变局”
第一次鸦片战争(1840-1842)
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
太平天国运动(1851-1864)
洋务运动(1860-1890年代)
中日甲午战争(1894-1895)
如何救亡?
何以图存?
农民阶级救国方案失败
地主阶级救国方案失败
二、救亡图存:中国近代的改革探索
戊戌变法(1898年)
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
二、救亡图存:中国近代的改革探索
1、戊戌变法(1898年)
2、清末新政(1901至1912年)
3、民国时期的改革(1912至1949年)
康有为(1858—1927)
梁启超1873—1929
光绪帝(1875—1908年在位)
袁世凯奉命在天津小站编练新军
时代背景 主要内容 结果或影响
甲午战败,民族危机空前严重;康梁等维新派,大力宣传维新思想,力求变法图存。
允许官民上书言事,改订律例;奖励农工商业发展;设立中小学堂,设立京师大学堂,改革科举制度等。
一定程度上冲击了封建制度,宣传了启蒙思想,促进了国民觉醒,推动了社会进步。遭到顽固派反对,失败。
二、救亡图存:中国近代的改革探索
1、戊戌变法(1898年):资产阶级维新派的改良
材料1:观万国之势,能变则全,不变则亡,全变则强,小变仍亡。
——康有为《上清帝第六书》
材料2:法者,天下之公器也;变者,天下之公理也……变亦变,不变亦变。
——梁启超《变法通议》
材料1:维新志土们大多是青年士人,为国家民族之救亡图存大业挺身而出,以天下为己任,但却未能走入民间获得民众的支持和力量,缺乏足够的社会支援。它是一场准备很不充分的政治运动。 ——王先明《中国近代史》
材料2:(他们)缺乏工作经验,简直是以好心肠扼杀了进步。他们把足够9年吃的东西,不顾它的胃量和消化能力,在3个月之内,都填塞给它吃了。——【英】赫德
材料3:戊戌变政,首在裁官。京师闲散衙门被裁者不下十余处,连带关系因之失职失业者将及万人,朝野震骇,颇有民不聊生之戚。 ——《梦蕉亭杂记》
合作探究: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说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
启示: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改良道路行不通
二、救亡图存:中国近代的改革探索
①根本原因: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程度较低,资产阶级维新派力量过于弱小。
②直接原因:
守旧势力仍很强大;
维新派缺乏可靠的社会基础,没有严密的组织,脱离广大人民群众;缺乏实际的政治操作能力,且操之过急,举措失当;只寄希望于没有实权的皇帝和极少数官僚,甚至对帝国主义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
时代背景 主要内容 结果或影响
统治危机严重,革命浪潮兴起。
有改革教育、派遣留学生、编练新军、振兴商务、奖励实业等。
客观上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没有使清政府摆脱内外困境,刺激了革命爆发。
二、救亡图存:中国近代的改革探索
2、清末新政(1901至1912年):统治(地主)阶级的自救
主观目的和客观效果具有背离性
材料1:正是1901年后王朝在军事、政治、经济和教育方面的进行的改革,极具讽刺意味地加快了精英阶层的政治觉醒的过程。与其说这些改革有利于孙中山等激进分子的活动,不如说它们更多地加速了王朝的覆灭。 ——魏斐德《中华帝国的衰落》
材料2:作为早期现代化的终结点,清末新政也表明了现代化潮流的不可抗拒性,历史终于走到了这一步。它以自身毁灭为代价,为适应开放的新形势而培植了现代化的动力,为中国人全面拥抱现代化创造了比之前更好的条件…… ——忻平《清末新政与现代化进程》
袁世凯奉命在天津小站编练新军
二、救亡图存:中国近代的改革探索
3、民国时期的改革(1912至1949年):政府的民主探索
由于政局动荡,国家始终未能实现实质上的统一,这些改革多以失败告终。
综合探究:与中国古代的改革相比,近代中国的改革探索有何不同之处?
背景不同:面临西方军事、经济侵略,民族危机日趋严重;
内容不同:一般有向西方学习经济、军事技术或管理制度,以及政治制度等近代化内容;
结果不同:受各种因素影响,改革探索基本上没有成功;
影响不同:不同程度地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
……
三、民族复兴: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重要改革
1、建国初期深刻的社会改革(1949年--1956年)
2、社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1956年--1978年)
3、改革开放新时期(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
毛泽东《论十大关系》
三、民族复兴: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重要改革
1、建国初期深刻的社会改革(1949年--1956年)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推行土地改革和各项民主改革,恢复国民经济,巩固新生政权;在短时间内完成了社会主义革命,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
【民主改革】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大召开,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正式确立了新中国的三大民主政治制度,从法律和政治制度层面确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地位,推进了中国民主政治制度的深刻变革。
【经济改革】1953年到1957年,实施“一五计划”,初步建立独立的工业体系,形成合理的工业布局。通过“三大改造”改造。到1956年底,宣告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确立,成功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
【土地改革】从1950年到1953年春,全国基本完成了土地改革。实现了“耕者有其田",激发了农民劳动积极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巩固了工农联盟。
三、民族复兴: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重要改革
2、社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1956年--1978年)
(1)开端:以毛泽东的《论十大关系》和中共八大为标志,开始结合中国国情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取得良好开端;
(2)失误:出现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和十年“文革”等严重错误,历经曲折;
(3)成就:初步建立起进行现代化建设所必需的物质技术基础,培养了经济文化建设等方面的骨干力量,积累了党领导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经验。
毛泽东《论十大关系》
“大跃进”运动
人民公社化运动
1964年原子弹成功爆炸
“铁人”王进喜
三、民族复兴: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重要改革
3、改革开放新时期(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
(1)主要进程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工作重点转移和改革开放决策;
2012年:十八大,确定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目标;
2013年: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
2017年:十九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写入党章;
2019年:十九届四中全会,对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工作进一步作出部署。
三、民族复兴: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重要改革
3、改革开放新时期(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
(1)主要进程
(2)主要内容
①对内改革
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城市:扩大国有企业经营自主权、实行政企分开原则。
②对外开放:
经济特区--沿海港口城市--加入世贸组织(2001年)
③深化改革: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完善(1992年中共十四大确立目标)
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三、民族复兴: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重要改革
3、改革开放新时期(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
(1)主要进程
(2)主要内容
(3)历史意义
①改革开放成为当代中国最显著的特征、最壮丽的气象
②改革开放极大改变了中国的面貌、中华民族的面貌、中国人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
③改革开放是党和人民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也是决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
【思考】40多年来,改革开放取得了伟大成就,它为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积累了哪些宝贵经验?
深圳新貌
经验:
第一,必须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不断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
第二,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
第三,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不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
第四,必须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断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第五,必须坚持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断发挥和增强我国制度优势。
第六,必须坚持以发展为第一要务,不断增强我国综合国力。
第七,必须坚持扩大开放,不断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第八,必须坚持全面从严治党,不断提高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
第九,必须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正确处理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
三、民族复兴: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重要改革
材料1:商鞅作为新兴地主阶级的政治代表,坚定不移地对现存制度进行变革与创新,进而促进了战国时代的历史进程,改变了国家制度,创新了新兴地主阶级国家体制中各项政治、经济制度,反映了时代的潮流。 ——摘编自叶行昆《论商鞅变法与制度创新》
材料2:北魏在中原建立以后,所面临的最大问题即如何处理这一广大地区的民族关系,其中包含如何对待汉族的先进生产方式、汉族的文化问题。是继续保存拓跋氏的社会制度和旧有的文化习惯,还是捐弃旧俗,接受先进的文化在新的历史环境中获得新生,北魏的统治者必须作出抉择。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材料3:我们党作出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是基于对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深刻把握,是基于对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实践的深刻总结,是基于对时代潮流的深刻洞察,是基于对人民群众期盼和需要的深刻体悟。
——习近平《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2018年 12月 18日)
【思考】据上述材料并结合商鞅变法、北魏孝文帝改革、新时期改革开放的有关史实概括改革得以成功的主要因素。
三、民族复兴: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重要改革
三、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重要改革
因素:
(1)顺应历史潮流,尊重历史规律;
(2)改革者有创新精神和远见卓识;
(3)改革者意志坚定,有强有力的领导核心;
(4)改革措施全面,切合实际,行之有效;
(5)良好的外部环境;
……
改革是历史前进的动力,是历史发展的鲜明主题;
改革是对旧体制、旧事物的挑战,必然触动旧势力的利益;
改革会遇到重重阻力,改革者不仅要有智慧、懂策略,更要有坚定的决心和勇气;
改革措施必须符合时代潮流;
改革要争取民众的支持;
改革要结合国情……
【课堂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