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21张PPT)
内力作用
第1节 塑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学习目标
课程标准:
结合实例,解释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变化的影响。
核心素养目标:
1.了解地质作用的含义和类型。(综合思维)
2.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力作用。(地理实践力)
3.掌握内力作用形成的地貌及其形态特征。(综合思维)
【材 料】
【思考题】
导入新课
对庐山的险峻,毛泽东有诗赞道:
“一山飞峙大江边,跃上葱茏四百旋。”庐山位于长江南岸、鄱阳湖之滨,山体拔地而起,四周陡立。在海拔1100米左右,却有一片较为平坦的开阔地,并建有一座城镇(牯岭)
是什么力量让庐山“飞峙”于这江环湖绕的平原上
险峻的庐山上为什么会有一片较为平坦的开阔地
一.地质作用
1.概念:由于受到某种能量的作用,从而引起地壳的物质组成、内部结构和地表形态发生变化的各种作用。
2.分类:按能量来源,可分为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
二.内力作用
自主学习:
阅读课本18页-19页的内容。
思考:
1、内力作用的能量来源?
2、速度的差异?
3、内力作用的基本表现有哪些?
来自地球内部的热能
有快有慢
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
(一).概述
(二).地壳运动
1.地壳运动:是指岩石圈因受内力作用而发生变位或变形,也称构造运动。
特点:在内力作用中,地壳运动是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方式。
2.地壳运动的分类
①水平运动:地壳运动方向平行于地表,使岩层发生水平位移和弯曲变形,形成绵长的断裂带或巨大的褶皱山脉。如喜马拉雅山脉、东非大裂谷。
按运动方向可分为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
喜马拉雅山脉
褶皱山脉
落基山脉
安第斯山脉
阿尔卑斯山
喜马拉雅山
东非大裂谷
东非大裂谷——维多利亚瀑布
②垂直运动:地壳运动方向垂直于地表,使岩层发生大规模隆起和凹陷,引起地势的起伏变化和海陆变迁。如高原、断块山、盆地、平原等。
2.地壳运动的分类
华山
庐山
垂直运动:地壳抬升形成山地
垂直运动:地壳下降形成谷地或盆地
渭河谷地
贝加尔湖
基本形式
水平运动
挤压——褶皱山脉
张裂——裂谷或海洋
如:喜马拉雅山脉、阿尔卑斯山脉等
如:东非大裂谷、红海等
垂直运动
抬升
沉降
高低起伏,海陆变迁
如:华山陡崖、庐山、泰山、台湾海峡、青藏高原等
归纳:地壳运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科学家发现:青藏高原岩层中有鱼类、海螺、海藻的化石;而台湾海峡的海底存在着古代森林的遗迹。
这是为什么呢?
探究活动1
在远古时代,台湾是与中国大陆相连的,约在几百万年前,由于地壳运动,部分陆地下沉,海水进入,形成台湾海峡,将台湾岛与大陆隔开。
青藏高原曾经是一片海洋,后来由于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水平挤压作用,地势抬升隆起,形成高原陆地。
(三).岩浆活动
岩浆活动:当岩石圈破裂时,深处岩浆沿破裂带上升,侵入岩石圈或喷出地面,这一过程叫岩浆活动。
特点:岩浆也只有喷出地表时才可以直接影响地表形态
变质作用:岩石受温度、压力等因素的影响,其成分、结构发生改变,这一过程称为变质作用。
特点:变质作用一般发生在地壳深处,不能直接塑造地表形态。
(四).变质作用
知识小结:内力作用
(1)岩浆活动:
剧烈(快速)改变,只有喷出地表才能影响地表形态
(2)变质作用:
高温高压,发生在地壳深处,不能直接塑造地表形态
(3)地壳运动:
缓慢,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内力作用方式
分类 运动方向 岩层运动 产生地貌 实例 关系
水平运动
垂直运动 水平位移
弯曲变形
隆起凹陷
巨大褶皱山脉,绵长断裂带
地表高低起伏,海陆变迁
喜马拉雅山、东非大裂谷等
台湾海峡、盆地、华山、泰山
①它们相伴发生;②在不同时期和不同区域,两者常有主次之分;③就全球而言,地壳运动以水平运动为主,垂直运动为辅
影响:内力作用奠定了地表形态的基本格局,总的趋势使地表高低不平
探究活动2
认识内力作用
材料一 大约4000万年前,喜马拉雅山开始隆起,当时它的年平均上升速度只有0.05厘米;20世纪最后30年,喜马拉雅山的年平均上升速度达到了最大,但是,也只有5厘米尽管抬升速度缓慢;但是,经过4000万年的抬升,喜马拉雅山终于上升成为世界最高大的山脉之一。
材料二 基拉韦厄火山位于北太平洋中部的夏威夷群岛上,1960年,基拉韦厄火山大爆发,熔岩流从高处奔腾而下,注入大海,迅速在海边填造了一块约2平方千米的新陆地。
材料三 云南省大理市在地质历史上经沉积作用形成了巨厚的石灰岩;
由于板块和板块(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的碰撞挤压,高温高压的环境使石灰岩变质为大理岩。
喜马拉雅山的形成和基拉韦厄火山大爆发,能量来源于哪里?作用速度差异?
材料一、材料二、材料三地貌的形成描述分别是哪种内力作用造成的?
内力作用或和缓或剧烈,总会在地表或地下岩层中留下一定的痕迹。科学家通过这些痕迹,推测地表形态变化的过程。课本中三段描述从不同的视角记录了这些痕迹。
【思考题】
认识塑造地表形态的内力作用
探究活动3
1. 以上描述的现象分别是哪种内力作用造成的
2. 推测a、b现象发生的过程。
3. 比较这些现象形成的时间长短。
由此谈谈你对地表形态变化“很快”和“极其缓慢”的认识。
问题1:以上描述的现象分别是哪种内力作用造成的
地壳运动
岩浆活动
地壳运动
问题2:推测a、b现象发生的过程。
b现象发生的过程:
大理石柱建成时肯定位于陆地上;18世纪,神庙遗址重见天日,人们发现大理石柱3.6米至6.3米高处有海生贝壳动物蛀蚀的痕迹,说明大理石柱所在的地方地壳先下降导致石柱被海水浸泡,然后又上升。
a现象发生的过程:
该地存在地壳上升运动,水域地区生长的螺蚌,随
着地壳上升,连同旧日之土演变为山地、岩石。
问题3:比较这些现象形成的时间长短。由此谈谈你对地表形态变化“很快”和“极其缓慢”的认识。
a、b现象地壳运动进行得极其缓慢,过程很长,短时间里不易被人们察觉;
c现象(岩浆活动造成火山喷发)进行得极其剧烈,能在短时间里造成地表形态的改变。可见,地质作用的进行有快慢之分,因此,地表形态的变化也随之有快慢之分。
塑造地表形态的内力作用 对地表形态的塑造
表现形式 地壳运动 水平 运动 岩层沿平行于地球表面的方向运动 岩层发生水平位移和弯曲变形
形成断裂带、褶皱山脉及谷地
垂直 运动 岩层沿地球半径方向的上升或下降运动 岩层隆起和凹陷引起地势的起伏变化和海陆变迁
变质作用 岩石在一定的温度、压力作用下发生变质,形成变质岩
不能直接塑造地表形态
岩浆活动 岩浆侵入岩石圈上部或喷出地表 岩浆喷出地表经冷凝形成火山或高原
总结:一、内力作用
三.外力作用
3.主要表现方式:
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固结成岩
2. 能量来源:
主要来自太阳辐射能
1. 概念:
地球表面的风、流水、冰川、生物等引起地表形态的变化,被统称为外力作用。
生 物
冰 川
风
流 水
外力
(1)风化作用
在温度、水、生物等的影响下,岩石发生破碎和分解,形成大小不等的岩屑、沙砾和黏土。
分类:物理风化、化学风化和生物风化。
① 物理风化/机械风化
水:冻融风化/冰劈作用
温度:岩石表层和内部温差大,反复热胀冷缩
思考1:说明以下岩石是如何被风化的?
思考2:物理风化多发生在什么样的气候环境?
流石滩是位于雪线之下、高山草甸之上的过渡地带,是高山地区特有的独特生态系统。
通常指海拔4000米以上的砾石、沙石在平坦地带堆积而成的地貌。
高山流石滩
物理风化(冻融作用)碎屑形成高山流石滩
形成过程:
高寒地段强烈的紫外线和极大的昼夜温差,产生的寒冻劈碎、热胀冷缩的风化作用,导致了大块的岩石不断崩裂,形成了大大小小的石块。
这些岩块与碎石在重力和下部潜流的作用下,沿着山坡缓慢滑动,形成扇形岩屑坡。
由于碎石下面是雪线上溶化流下的暗流,所以称之为“滩”。
简述西南横断山区高山流石滩的形成条件。
①岩性坚而脆,并存有裂隙。
②要有水分存在,并能够渗透进裂隙。
③昼夜温差大,气温在0℃上下持续波动,发生冻融风化作用
④在重力作用下掉落,并在地势平缓地带发生堆积。
分布:
我国高山流石滩主要分布在西藏、云南和四川的西部山地。这里年均温在-4℃以下,最热月均温也在0℃以下,经常出现霜冻、雪雹和强风。
植被:
流石滩上植被稀少,没有茂盛的草甸,更没有葱郁的树木灌丛。
植被的形态特征受地理环境的影响和制约,形成了自身独特的生理特征。流石滩上的植物多具有速生、叶片厚、根系发达等特点,强大的根系是为了适应了强风和松动的碎石环境。
②化学风化
大气成分中有氧,二氧化碳和水,可以跟岩石中的矿物成分发生化学分解作用,这叫化学风化。
岩石中含铁的矿物受到水和化学风化空气作用,氧化成红褐色的氧化铁。
蜂窝岩,美国肯尼迪山脉国家公园,由风化作用形成
水的溶解使岩石破碎分解
③ 生物风化/根劈作用
穴居动物
植物的根部生长在岩石中也会导致岩石破碎
植物根系对岩石产生物理性破坏
思考:说明以下岩石是如何被风化的?
黄山迎客松
③ 生物风化/根劈作用
生命的力量!
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
苔藓 & 地衣
风化壳是指由岩石风化产物在大陆岩石圈表层所构成的、呈不连续分布的疏松表层。物理风化的产物是粗细不等、棱角分明的碎块。
在干旱地区或寒冷地区,物理风化产物常在坡度较平缓的坡麓地带堆积形成倒石堆(岩屑堆)。化学风化的产物一部分溶解于水,随水流失;部分难溶物质,如Al2O3、Fe2O3 等,则多残留在原地。
倒石堆
1. 风化作用与气候有什么关系?哪些地区物理风
化比较强烈,哪些地区化学风化比较强烈?
【探究活动4】
温度越高,湿度越大,风化作用越强。干燥的环境中,主要以物理风化为主;
湿润的环境中,主要以化学风化作用为主,且随着温度的升高化学风化作用逐渐加强。
2. 风化壳的厚度与哪些条件有关?哪些地区的风化壳比较厚?为什么?
活 动
【探究活动4】
气候、生物
热带森林地区。
温度越高,水分越多,生物越丰富,风化作用越强,这些地区风化壳厚度最大。
④.风化作用的影响
产生的松散物质(风化物/壳)堆积在原地,为其他外力作用提供了条件。
物理风化:干旱地区
化学风化:暖湿地区
生物风化:暖湿地区
——弱——风化壳薄
——强——风化壳厚
思考:说出下列景观的地貌类型及侵蚀的作用力。
风力侵蚀形成的
风蚀蘑菇
流水侵蚀形成的河谷
海水侵蚀形成的
海蚀柱海蚀崖
冰川侵蚀形成的角峰
(2)侵蚀作用
指地表岩石和土壤等物质受到自然作用力而发生松散、溶解和破坏,而且从原地搬运到他处的现象。
风力、流水、冰川、海浪
——风力侵蚀、流水侵蚀、冰川侵蚀、海水侵蚀
风蚀蘑菇
(2)侵蚀作用——①风力侵蚀
风蚀柱
风蚀城堡
类型 分布地区 形式 地表形态
风力侵蚀
风力吹蚀、
风沙磨蚀
干旱、
半干旱地区
风蚀柱、风蚀蘑菇、
风蚀城堡、风蚀洼地等
风蚀洼地(敦煌月牙泉)
在极度干旱地区的一些干涸湖泊和河床上,经常形成一些裂隙,风沿着这些裂隙吹蚀,使裂隙变得越来越大,导致地面形成很多不规则的土墩和宽浅沟槽,它们相间排列形成的地貌称为雅丹地貌。
分布地区
案例2:敦煌雅丹国家地质公园
形成原因
规模宏大,具有水平分层特征的
形似“土墩”状的雅丹地貌景观
规模庞大的垄槽相间,形如“船队”的雅丹地貌景观
风蚀城堡
风蚀垄槽
由不规则的沟槽和垄脊相间构成,垄脊高度和长度不一,走向与主风向一致,沟槽内常有沙石堆积。
试着根据沟槽和垄脊判断当地的风向
思考:说出下列景观的地貌类型及其成因?
瀑布—河流侵蚀
峡谷—河流侵蚀
黄土高原沟壑纵横—坡面侵蚀
石林—化学溶蚀
溶洞—化学溶蚀
峰林—化学溶蚀
(2)侵蚀作用——②流水侵蚀
资料
下蚀:加深作用
河流把河床岩石冲走,使河谷加深
侧蚀:加宽作用
河流把河道两岸岩石冲走,使河谷展宽
溯源侵蚀:加长作用
河谷变陡处,河流把河源背后岩石冲走,河谷长度增加
中游以侧蚀为主河道渐开阔,呈“U”型。
上游以溯源侵蚀、下蚀为主,河谷窄,呈“V”型。
下游以侧蚀、堆积为主
河谷更开阔,河曲向下游发展。
河流侵蚀
读图思考:在不同河段,河流侵蚀作用和河谷形态有何不同?
(2)侵蚀——②流水侵蚀
类型 分布地区 形式 地表形态
流水侵蚀
湿润、半湿润地区
黄土高原沟壑纵横
加深、加宽、加长河谷,形成峡谷、瀑布等
溶洞、石林、峰林等喀斯特地貌
机械侵蚀 冲刷、磨蚀 河流侵蚀 溯源侵蚀
下切侵蚀
侧向侵蚀
坡面侵蚀 化学溶蚀 案例3:黄土高原的千沟万壑
黄土塬
黄土梁
黄土峁
判断三种地貌的时间先后顺序,并说明理由。
黄土结构疏松,径流冲刷易形成冲沟;
深切、变宽,顶部面积减小;
沟壑横向切割,逐渐破碎,变为长条形的黄土墚;
根据动画图描述瀑布的形成过程
下部较软的岩层先被侵蚀
崖壁上部岩石破碎重力作用下坍塌,崖壁后退
河床受到冲击被侵蚀
案例4:瀑布的形成
据1842-1927年观测记录,尼亚加拉大瀑布平均每年后退1.02米,落差也在逐渐减小。为了挽救尼亚加拉瀑布,20世纪50年代以来,由于美、加两国政府耗费巨资采取了控制水流、用混凝土加固崖壁等措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使瀑布后退速度控制在每年不到3厘米。
丹霞地貌演化阶段示意图
绘图/谭希光
丹霞地貌的演化可分为幼年期、青年期、壮年期、老年期四个阶段。
喀斯特地貌
古浅海
钙质沉积
地壳上升
流水侵蚀
喀斯特地貌、丹霞地貌、雅丹地貌的形成过程有何异同?
丹霞地貌
古湖盆
泥沙沉积
地壳上升
流水侵蚀
雅丹地貌
古湖盆
泥沙沉积
地壳上升
风力侵蚀
思考总结
冰蚀地貌示意图
U型谷
瀑布
冰斗
悬谷
刃脊
角峰
资料来源:星球研究所
冰川运动时,冻结在冰川或冰层底部的岩石碎片,因受上面冰川的压力,对冰川底床进行削磨和刻蚀
(2)侵蚀作用——③冰川侵蚀
(2)侵蚀作用——③冰川侵蚀
冰川侵蚀形成的冰斗
角峰、刃脊
U型谷
角峰
刃脊
类型 分布地区 形式 地表形态
冰川侵蚀
高山、
高纬地区
拔蚀、磨蚀
冰斗、角峰、刃脊、U型谷,冰蚀湖,峡湾等
冰斗
U型谷
冰川侵蚀形成U形谷、冰斗、角峰、刃脊
挪威
U形谷
冰斗
冰川侵蚀形成U形谷、冰斗、角峰、刃脊
挪威
冰斗
时值冬季冰雪丰盈
原本平缓的山体
或变得尖削如刀刃
这种山体在被冰川侵蚀时,最坚硬的岩体被保留下来
刃 脊
角 峰
角峰
冰川侵蚀形成U形谷、冰斗、角峰、刃脊
刃脊
西藏 巴松错U形谷
冰川形成U型谷的动态示意图
这些U型山谷往往十分宽阔;是人类、动物、河流的重要通道。
U 型 谷
冰 舌
冰 蚀 湖
北美五大湖
千湖之国:芬兰
芬
兰
峡
湾
的
形
成
问题1:观察景观照片,描述挪威峡湾冰川地貌景观特点。
探究活动5:领略挪威峡湾风光
挪威峡湾位置(西侧海岸)示意图
挪威峡湾景观图
峡湾形成过程示意图
冰川
海水
轮廓曲折,岸壁陡峭,中部海水最深,在峡湾的岸壁上有冰川形成的侵蚀痕迹。
问题2:结合峡湾位置示意图和形成过程示意图,分析峡湾的形成过程。
探究活动5:领略挪威峡湾风光
挪威峡湾位置(西侧海岸)示意图
挪威峡湾景观图
峡湾形成过程示意图
冰川
海水
冰川侵蚀形成(U型)谷地后,气候变暖,冰川消退,下端被海水侵入淹没,形成峡湾。
(2)侵蚀——④海水侵蚀
海蚀柱、海蚀崖
海蚀柱
海蚀崖
海蚀平台
类型 分布地区 形式 地表形态
海水侵蚀
滨海地区
海浪及携带碎屑物撞击 冲刷 磨蚀
海蚀柱、海蚀崖、海蚀平台等
蚀穿
海浪侵蚀
海岬两侧
海蚀穴
海蚀拱桥
海蚀柱
顶部
崩塌
试着描述三种地貌的形成顺序及过程。
探究活动6:认识海水侵蚀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澳大利亚墨尔本海岸曾经矗立着12根巨大的海蚀柱(图2.6),这里是澳大利亚著名的旅游景点。这些海蚀柱最高约45米。近些年来,陆续有5根海蚀柱倒塌。
1.这些海蚀柱是如何形成的
差异侵蚀:岩石的软硬程度不同,受海水侵蚀程度也不同,较坚硬的岩石保留下来形成海蚀柱
2.海蚀柱为什么会倒塌
由于底部长期受海水侵蚀,上部坍塌导致海蚀柱倒塌
3.预测未来这一景观的演变趋势。
海蚀柱不断倒塌,最终完全消失。
海浪作用:挥动锤凿的过程
海蚀崖
海蚀拱桥
海蚀穴
海蚀柱
海滩
海浪侵蚀
海浪堆积
海水搬运泥沙
流水搬运
搬 运作 用 风化或侵蚀的产物,在流水、波浪、风、冰川等外力的作用下,被搬运离开原来的位置。搬运作用是一个过程,并不会产生地貌类型
风力搬运
冰川搬运
(3)搬运作用
风力搬运作用示意图
搬运的主要形式:
一种是悬浮形式,以尘粒和粉沙粒为主,
另一种是滚动及跳动形式,以砂砾为主。
分布地区气候:
主要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和海滨地区表现突出,沙尘暴就是一种比较典型的形式。
①风力搬运
风力搬运
特点(流速和流量,与搬运能力的关系):
河水流量越大、流速越快,搬运能力越强,反之则弱;
搬运的主要形式:
一种是悬浮形式; 另一种是跳动、滚动和滑动形式。
分布地区气候:
在湿润、半湿润地区表现突出。
②流水搬运
冰川搬运作用示意图
方式:
比较特殊,有在冰床上被推移的,有夹持在冰川内或叠置冰面上随冰川的运动一起被搬运的。
分布:
在高纬、高海拔地区表现突出。
③冰川搬运
堆积
(沉积)
流水
海浪
流速下降
搬运能力渐弱
风力
风速下降
冰川
温度上升
冰川消融
(4)堆积作用
海浪堆积
风力堆积
流水堆积
冰川堆积
高山和高纬地区,多冰碛地貌
出山口和河流中下游
冲积扇(出山口)、三角洲(河口)、冲积平原(中下游)、沙洲
滨海地带
沙滩等海岸地貌
干旱半干旱地区
沙丘、黄土高原
(4)堆积作用
新月形沙丘
沉积特点:
分选性强,颗粒大、比重大的物质先沉积,
颗粒小、比重小的后沉积。
典型地貌及地区:
干旱、半干旱地区
①风力沉积
据图推测颗粒大小和沉积先后的关系
【思考】 读下图,图中等高线表示一种风力堆积的地表形态。回答下列各题。 图示地区的盛行风向是( )
A.东北 B.西北 C.东南 D.西南
N
W E
S
B
迎风坡缓而呈凸形,
背风坡陡而微凹。
沉积特点:
分选性好:
河流上游颗粒大、中游次之、下游颗粒最小;
磨圆度:
上游磨圆度差,中游次之、下游磨圆度好。
典型地貌:
三角洲、冲积扇、冲积平原。
②流水沉积
地势变缓,
河流流速减慢,
沉积物颗粒逐渐变小
②流水沉积
三角洲
冲积扇
冲积平原
注意:石笋、石柱、石钟乳、石幔也是由流水沉积形成的哦!
石柱
石笋
石幔
石钟乳
【探究活动6】渭河平原形成的原因
①内力作用:
断裂下陷形成地堑
②外力作用:
渭河带来泥沙沉积而成
冰碛物(冰川沉积物)
内涵:当冰川融化后,所携带的物质会堆积下来,叫冰川沉积作用
典型地貌:冰碛丘陵、冰碛湖等
③冰川沉积
冰碛湖
冰碛物特点:
结构疏松,大小混杂,分选性差,无磨圆,较大的砾石有擦痕
堆积
(沉积)
流水
海浪
流速下降
搬运能力渐弱
风力
风速下降
搬运能力渐弱
冰川
温度上升
冰川突然消融
流体:堆积过程具有分选性
④海水沉积
海滩
离岸堤
沙嘴
(5)固结成岩
固结成岩:岩石的风化、侵蚀物质经过搬运、沉积形成松散的沉积物,经过一定的物理的、化学的、生物化学的作用,进而使沉积物固结变硬。
沉积岩
不直接改变地表形态
总结1:外力作用
作用力
表现形式
能量来源
影响
总的趋势是使地表起伏状况趋向于平缓
主要是太阳辐射能
风 | 流水 | 冰川 | 生物
风化 | 侵蚀 | 搬运 | 堆积 | 固结成岩
风力侵蚀 风蚀蘑菇 风 蚀 柱 风蚀城堡 风蚀洼地 雅丹地貌 干旱和半干旱地区
冰川侵蚀 冰斗、角峰、“U”谷、峡湾、冰蚀平原、 冰蚀平原、冰蚀丘陵、冰蚀湖(五大湖) 高纬度地区
高海拔地区
海浪侵蚀 海蚀崖、海蚀柱 沿海地区
流水侵蚀 侵 蚀 “V”型谷、峡谷(三峡)、瀑布、 黄土高原的地表形态:千沟万壑、支离破碎 湿润和半湿润地区
溶 蚀 喀斯特地貌、石芽、石林、 地下漏斗、地下暗河、溶洞 ①:可溶性岩石(石灰岩)广布
②:气候暖湿
例:(云贵高原和桂林山水)
风、流水、冰川、海浪等外力在运动时下可以对地表的岩石及其风化物产生一定的破坏,称为侵蚀作用。
总结2
风力沉积 沙丘 黄土高原的形成 颗粒大﹨比重大的先沉积 颗粒小﹨比重小的后沉积 分选性好 干旱的内陆及临近地区
(例:沙漠中的沙丘和黄土高原)
冰川沉积 冰碛平原 冰碛丘陵 冰碛湖 高纬度地区
高海拔地区
海浪沉积 沙 滩 沿海地区
流水沉积 山麓沉积扇 河口三角洲 中下游冲积平原 河口和河流的中下游
总结3
风化或侵蚀作用的产物,在风、流水、冰川等外力是搬运作用下,可以从一地移到另一个地方叫 搬运作用。
在搬运过程中,如果外力减弱,被搬运的物质堆积下来,形成 堆积地貌或沉积地貌。
搬运
堆积
风化
侵蚀
风化 侵蚀
速度
结果
速度慢且平静
有些肉眼可见,有些较漫长
使岩石变碎、变小,但留在原地
会将侵蚀下的物质带走
物质基础
速度减慢
总结4:外力作用表现形式间的关联
固结成岩
拓展1:
不同河段流水作用的差异
上游:流水侵蚀为主
中游:流水搬运为主
下游:流水堆积为主
水土流失
流水搬运泥沙
泥沙沉积--三角洲
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挥动锤凿的环节
流水侵蚀地貌
流水堆积地貌
搬运作用是一个过程,不能直接塑造地表形态
流水侵蚀
流水搬运
流水堆积
②侵蚀作用:外力对地表进行破坏的过程。
③搬运作用:外力转移风化、侵蚀的产物的过程
④堆积作用:因外界条件的变化,被搬运的物质逐渐沉积下来的过程。
以下各处以哪种外力作用为主?
风力作用
冰川作用
海浪作用
流水作用
拓展2:外力作用的地域差异
1.桂林山水
5.浙江象山
3.塔克拉玛干沙漠
4.西藏南迦巴瓦峰
2.长江三峡
景色之美令人惊叹,为什么各地景观千差万别?
各地塑造地表形态的
主要外力不同
东部季风区(湿润半湿润地区)
主要外力:
东南沿海地区
主要外力:
西北干旱半干旱区
主要外力:
青藏高寒区的高大山脉
主要外力:
流水
海浪
风力
冰川
拓展2:外力作用的地域差异
不同区域外力的表现形式
大尺度区域主导外力作用
①气候因素:
干旱、半干旱地区:
湿润地区:
高海拔高纬度地区:
主要为风化作用和风力侵蚀、搬运、沉积作用。
主要流水的侵蚀、搬运、沉积作用。
冰川侵蚀,搬运和堆积作用
②地质地貌因素:
石灰岩地区:
地势较高的地区:
地势较低的地区:
地势差异较大的地区:
③生物因素:
植被少:
植被多:
流水侵蚀、溶蚀作用。
主要为风化、侵蚀、搬运作用。
主要是沉积和固结成岩作用。
流水的侵蚀作用。
以风化、侵蚀、搬运作用为主;
生物风化作用为主。
四.石圈的物质循环
岩石是构成地貌、形成土壤的物质基础
岩石按照成因可以分为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三大类,它们之间可以相互转换,使得岩石圈的物质处于循环转化中
岩浆岩 | 沉积岩 | 变质岩
(一)、三大类岩石
不同的岩石具有不同的形成过程及特点,从而进一步影响地表形态
地表形态的塑造过程也是岩石圈物质的循环过程
在地球内部巨大压力作用下,岩浆沿着岩石圈的薄弱地带侵入岩石圈上部或喷出地表,随着温度、压力的变化,冷却凝固形成岩浆岩
常见的岩浆岩有花岗岩、玄武岩等
喷出岩
侵入岩
1.岩浆岩
玄武岩(岩浆岩·喷出岩)
岩浆喷出地表,冷却后形成的岩石称为喷出岩,又称火山岩
特点:表面常有许多较大气孔
玄武岩是最常见的火山岩,一般形成高原、台地
花岗岩(岩浆岩·侵入岩)
岩浆侵入岩石圈,冷却变硬形成的岩石称为侵入岩
特点:致密、光下会反光。
花岗岩是岩石圈中最常见的侵入岩;许多山脉的核心部分都是花岗岩
花岗岩--建筑板材
玄武岩--交通建筑用石
岩浆岩的应用
2. 裸露在地表的岩石,经风化、侵蚀作用,逐渐成为砾石、沙子、泥土等碎屑物质
这些碎屑物质被风、流水等搬运后沉积下来,经压实、固结形成沉积岩
沉积岩
沉积岩有何特点?
具有层理结构
含有化石
若地层未倒转,岩层下老上新
砂岩
Sandstone rock
按照沉积物的颗粒大小,沉积岩可分为砾岩、砂岩、页岩等
有些沉积岩是由化学沉淀物或生物遗体堆积而成的,如石灰岩;大陆地表出露的岩石约75%都是沉积岩
沉积岩
砾岩
Conglomerate rock
页岩
Shale rock
以小砾石为主
以砂粒为主
以细小的黏土颗粒为主
石灰岩(沉积岩代表类岩石)
石灰岩主要是在浅海的环境下形成的,由化学沉淀物或生物遗体堆积而成的,常伴有化石。
石灰岩的主要化学成分是CaCO3易溶蚀,故在石灰岩地区多形成石林和溶洞,称为喀斯特地形
沉积岩(物)蕴藏着占世界矿产资源总储量的80% 能源矿产
石灰岩是制备水泥和石灰的主要原料。
沉积岩的应用
4.地壳中已生成的岩石,在地球内部的高温、高压等条件下成分、性质发生改变,形成变质岩。例如,页岩变质成为板岩,石灰岩变质成为大理岩
变质岩
板岩
Slate rock
大理岩Marble rock
地壳中已生成的岩石,在地球内部的高温、高压等条件下成分、性质发生改变,形成变质岩
例如,页岩变质成为板岩,石灰岩变质成为大理岩,花岗岩变质为片麻岩
变质岩
大理岩
板岩
片麻岩
石灰岩
页岩
花岗岩
变质岩的特点
形成于地壳深处,样貌与原来的岩石相似,更为坚固结实。
高档建筑装饰材料
翡翠等玉石形成于低温、高压的变质环境
变质岩的应用
(二)、岩石圈的物质循环
这三类岩石在岩石圈深处或岩石圈以下高温高压的条件下熔化,又成为新的岩浆回到地球内部;岩浆在一定的条件下再次侵入或喷出地表,形成新的岩浆岩,并在此基础上形成其他岩石
岩石圈的物质就这样处于不断的循环转化之中
(二). 岩石圈的物质循环
冷却凝结
风化、侵蚀、搬运、沉积等外力作用
变质作用
变质作用
变质作用
重熔再生
读图,说出图中箭头的含义。
固结成岩
①
②
④
③
④
④
⑤
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
喷出岩
岩浆
侵入岩
变质岩
沉积岩
(二). 岩石圈的物质循环
岩浆岩
岩浆
变质岩
沉积岩
冷却凝固
重熔再生
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固结成岩
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固结成岩
变质作用
变质作用
重熔再生
重熔再生
①
④
②
②
③
③
④
④
(三)岩石圈的物质循环判读技巧
(1)岩浆和三大类岩石的判读
岩浆岩
岩浆
变质岩、沉积岩
三进一出:
一进三出:
二进二出:
(2)地质作用的判读
指向岩浆:
指向岩浆岩:
指向变质岩:
指向沉积岩:
重熔再生
冷却凝结
变质作用
外力作用
探究活动7
快乐的岩浆地表之旅
场景1:晶晶和亮亮是两滴岩浆,他们生活在地球内部的“岩浆之家”。一天,他们得到批准,与其他同伴一起到地球表面旅行。他们飞快地奔向地表,半路上,晶晶觉得累了,于是就和亮亮约好,在地表会合。亮亮没有停步,与其他同伴一起跳出地表,并沿着山坡往低地流动。忽然亮亮发现自己不能动了,不禁问旁边的同伴这是怎么一回事。同伴笑了笑,说:“别担心,只不过你已经不再是一滴岩浆罢了”
问题1:晶晶停下后,会发生什么变化?为什么同伴会说亮亮已经不再是一滴岩浆了?你认为亮亮还可以继续他的地表之旅吗?请说明原因。
岩浆侵入岩石圈或喷出地表后,随温度的降低会冷却凝固形成岩浆岩。
地表旅行还可以继续,因为由于风化侵蚀作用,岩石会破碎,并在风、流水作用下,发生搬运,离开原来的位置。
探究活动7
快乐的岩浆地表之旅
场景2:过了好长的一段时间,亮亮发现自己个头变小了,并随着风和流水往前运动了。亮亮边走边欣赏着地表美丽的风光。忽然亮亮发现一个熟悉的身影,认真一看,原来是晶晶。亮亮惊讶的问:“你是怎样到地表上来的?”
问题2:你认为亮亮个头变小的原因是什么?已经不能动的亮亮为什么又能继续旅行了呢?是谁帮助了他?晶晶是如何到达地表的?
受到风化、侵蚀等作用。岩石破碎后,在流水、风等作用下离开了原地。
岩浆在上升过程中,在地下就冷却凝固形成岩浆岩(侵入岩),随着地壳隆起,上面覆盖的岩石剥蚀而出露于地表。
探究活动7
快乐的岩浆地表之旅
场景3:亮亮和晶晶又一起踏上旅程。不知过了多久,他们觉得累了,便在一处低地停下来休息。不久,他们发现越来越多的伙伴也停了下来,并且开始重重的压在自己的身上,他们商量了一会,决定回家去,但怎样才能回到“岩浆之家”呢?这时身边的一位“长者”笑着说:“要回家,你们还要经历更大的变化,而且还要具备一定条件才可行。”后来过了很久,他们竟然真的又回到了原来的故乡——“岩浆之家”。
问题3:亮亮和晶晶在低地变成了哪类岩石?请你说明他们要经历的重大变化是什么?这些变化怎样才能发生?
沉积岩。他们要回到“岩浆之家”,要经历从碎屑物到沉积岩,(然后随地壳运动在一定的温度压力条件下,发生变质作用,形成变质岩,)最后经历重熔再生,就可以成为岩浆,回到自己的家。
探究活动7
快乐的岩浆地表之旅
场景3:亮亮和晶晶又一起踏上旅程。不知过了多久,他们觉得累了,便在一处低地停下来休息。不久,他们发现越来越多的伙伴也停了下来,并且开始重重的压在自己的身上,他们商量了一会,决定回家去,但怎样才能回到“岩浆之家”呢?这时身边的一位“长者”笑着说:“要回家,你们还要经历更大的变化,而且还要具备一定条件才可行。”后来过了很久,他们竟然真的又回到了原来的故乡——“岩浆之家”。
问题4:请你为他们的旅行过程绘制一幅简单的路线图。
岩浆
岩浆岩
沉积岩
变质岩
①
②
变质作用
③
回顾:新课导入
问题
材料
对庐山的险峻,毛泽东有诗赞道:“一山飞峙大江边,跃上葱茏四百旋。”庐山位于长江南岸、鄱阳湖之滨,山体拔地而起,四周陡立。在海拔1100米左右,却有一片较为平坦的开阔地,并建有一座城镇(牯岭镇)。
是什么力量让庐山“”飞峙于这江环湖绕的平原?
险峻的庐山上为什么会有一片较为平坦的开阔地?
鄱阳湖之滨 · 江西九江庐山
庐山是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内力作用使庐山隆起,飞峙于平原之上;外力作用使庐山顶部趋于平坦,形成了开阔的平地。
课堂总结
巩固练习
读“某地景观演变示意图”,完成1~2题。
1.图示景观演变的外力作用主要是
A.搬运作用 B.侵蚀作用 C.风化作用 D.沉积作用
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