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第一单元专题学习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语文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第一单元专题学习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2.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9-10 11:12:2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选必修中册第一单元专题学习设计
【设计背景】
统编高中语文教材选择性必修中册第一单元前四篇科学论文可视为第一板块,它们分别从唯物史观、辩证唯物主义的学习观和认识论三方面阐释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后三篇则为第二板块,阐述了真诚、怜悯心和坚持正义的问题。第一板块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正确地认识社会及其发展规律,本质上是求“真”;第二板块着重阐述为人要“真”“善”。“真”与“善”是概括前后两个板块的关键概念。
“真与善:人类永恒的精神追求”专题学习设计,以探究“‘真’‘善’‘正义’的时代内涵”、写一篇小论文为核心任务,融入“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任务群,让学生在梳理探究过程中认识理论的价值,学习辩证思维方法,尝试多角度分析现实问题,感受先哲及其文章散发出来的真善之美,激发学生求真行善的人生追求。
【学习目标】
一、语言目
1.运用批注法画出观点句和总结性语句,区分论证层次。
2. 运用抽取关键词、压缩观点句等方法将内容转换成可视化学习成果。
3. 通过撰写读书报告和写小论文,表达对现实问题的辩证思考,提升具体情境中的语言运用能力。
二、思维目标
1. 总结两种论证策略:《改造我们的学习》中以反面立论为主、“层递叠进”的论证策略,《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中以正面立论为主、“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的论证策略。
2. 总结两种辩证思维方法:《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运用的“分析-综合”法,《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运用的“归纳 - 演绎”法。
3. 通过撰写读书报告,训练概括主要观点、关联观点之间联系的能力;通过写小论文,将从课文学到的论证策略和辩证思维方法运用到真实的学习任务中。
三、价值目标
1. 感受先哲及其文章散发出来的真和善的魅力,引导学生树立求真行善的人生追求。
2.面对复杂的社会现象,引导学生冷静观察并发现问题,运用理性思维深入分析问题,去伪存真,保持清醒的头脑和坚定的意志。
第一课段:求真的态度核心任务:撰写第 1~3 课的读书报告。
一、学习任务
梳理写作背景和基本观点;绘制论证思路图;写读后感;完成读书报告的撰写。
二、课时安排
5 课时。
三、学习资源
1. 第 1~3 课的原文、注解、学习提示。
2. 相关写作背景:《教师教学用书(选择性必修中册)》“课文解说”,王帆《〈改造我们的学习〉与延安时期学习运动研究》,张明《毛泽东为什么要写〈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宇文利《邓小平向“两个凡是”宣战》,陶德麟《参加 1978 年真理标准讨论会的前前后后》,胡福明《真理标准大讨论的序曲——谈实践标准一文的写作、修改和发表过程》。
四、完成任务阅读原文及背景材料,用表格或示意图梳理第 1~3 课的写作背景及理论观
表 1 《社会历史的决定性基础》写作背景和理论观点
2. 绘制第 1~3 课论证思路图,初步对比文章之间论证结构、论证方法的异同(可参看图 1)。(1 课时)
3. 求真的态度就是实事求是地反映问题,辩证地分析问题,用实践检验能否解决问题。但是,不少人在判断时常常不是以求真的态度,而是以“自古以来”“著名专家表示”“书上说”“大多数人认为”作为判断标准,这显然违背了实事求是的原则。请围绕这些短语,结合第 1~3 课的内容,写一篇 800字左右的读后感。(1 课时)
4. 完成第 1~3 课的读书报告。(2 课时)
五、学习评价
举办读书报告分享会,就读书报告从内容梳理、论证思路图、读后感三个方面展开交流与讨论,教师进行评价、分析、归纳总结。
第二课段:说理的逻辑
核心任务:修改第一课段读书报告中第 1~3 课的论证思路图。
一、学习任务归纳
两种论证策略、两种辩证思维方法,修改读书报告中第 1~3 课的论证思路图。
二、课时安排
3 课时。
三、学习资源
1. 第一课段第 1~3 课的论证思路图及对应的课文。
2. 郭秀楷、卢瑞宝《犯中见避——〈改造我们的学习〉论证特色举隅》,胡福明《真理标准大讨论的序曲——谈实践标准一文的写作、修改和发表过程》。
3. 教师补充《辩证思维及方法》知识短文。
四、完成任务
阅读教师补充的郭秀楷、卢瑞宝和胡福明的文章,修改《改造我们的学习》《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论证思路图;通过对比,归纳出这两篇课文各自的论证策略;联系写作背景、作者身份等要素,思考这两种策略的论证效果,学习针对不同的实际情况选择不同的论证策略。(可参看表 2)(1 课时)
表 2 《改造我们的学习》“层递叠进”的论证策略
2. 阅读教师补充的知识短文《辩证思维及方法》(梁庆寅《辩证逻辑学》,中山大学出版社 2020 年版),了解“分析 -综合”“归纳 - 演绎”两种辩证思维方法,结合《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学习“分析 - 综合”法,结合《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学习“归纳 - 演绎”法,并将这些方法标注在修改好的论证思路图上。(可参看表 3)(1 课时)
表 3 《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逻辑推理方法梳理
3. 为《社会历史的决定性基础》《改造我们的学习》的论证思路图标注所使用的辩证思维方法,然后组内互评,并提出修改建议。(1 课时) 五、学习评价小组为每一课评选出一幅修改后的内容、形式俱佳的论证思路图,张贴到班级供同学互相学习。
第三课段:“真”“善”“正义”的时代内涵
核心任务:探讨“‘真’‘善’‘正义’的时代内涵”,运用第二课段总结的论证策略和辩证思维方法,写一篇不少于 800字的小论文。
一、学习任务
1. 梳理第 4、5 课三篇文章的核心观点,思考观点之间的联系。
2. 阅读两篇补充资料,了解马克思对“善”与“正义”的理解,了解当今倡导的“共享”理念为何是对“善”与“正义”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3. 结合三个课段的学习成果,运用第二学段总结的论证策略和辩证思维方法,探究“‘真’‘善’‘正义’的时代内涵”,写一篇小论文。
二、课时安排
4 课时。
三、学习资源
1. 第 4、5 课对应的课文。
2. 廖小明《马克思正义思想的理论旨趣与实践指向》,沈建波《“善”与“正义”:“共享”发展理念的双重价值维度》。
四、完成任务
1.阅读第 4、5 课,概括文章主要观点,表达自身认识,比较三篇文章之间的关联。(1 课时)
2. 补充阅读廖小明文章,学习马克思通过唯物史观和科学实践观构建的关于“正义”的内涵;阅读沈建波文章,理解为什么中国倡导“共享”发展理念,该理念是如何继承和发展“善”与“正义”的内涵的。(1 课时)
3.第4、5课既蕴含着理性的探索精神和深刻的人生智慧,又体现出深挚的人文关怀和丰富的理趣。然而,在当代社会,永恒的“真”“善”“正义”真的存在吗?是否存在不同的表现形式?请借鉴第二课段小结的论证策略和辩证思维方法,围绕“‘真’‘善’‘正义’的时代内涵”这个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 字的小论文。动笔前,先梳理自己的思考,再提炼观点,并拟写写作提纲。(2 课时)
五、学习评价
在班级内开展论文写作交流会,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依据设计的小论文评价量规,从内容(论点、论据、论证)和表达两大评价要素出发对小论文进行互评,结合教师评价反馈的意见,再次修改小论文并形成终稿。论文终稿形成后,可以在班级微信公众号发布或进行年级评比、展示。
【专题评价】
一、单元核心问题
第一课段的核心任务是撰写读书报告,落实的是“科学与文化论著研习”任务群“撰写内容提要和读书笔记”,“把握科学与文化论著观点明确、逻辑严密、语言准确精练等特点”的目标。面对这些观点深邃的社会科学论文,学生普遍存在畏难情绪,引导学生“掌握读理论文章的方法、认识理论的价值”是本课段的难点。教师可抓住文章现实针对性强的特点,先补充适当的背景材料,让学生了解当时的现实困境,再梳理文章是如何直指困境开出理论药方的。
第二课段的核心任务是修改论证思路图。修改论证思路图的实质就是打磨思维。论证思路图虽在撰写读书报告时已有雏形,但由于论著观点深邃,思路和论证逻辑都比较复杂,而且纯理论阐释与推理较多,所以仅看一次难以理解透彻,思路图画一次也难以准确呈现。要完成本课段的核心任务,教师就要引导学生继续深入阅读文章,反复比较四篇文章思路展开的差异,在“读 - 思 - 画 / 写”的过程中学习说理的逻辑,学会逻辑地说理,为写小论文做好知识和能力的准备。本课段要达成“科学与文化论著研习”任务群“学习体验概括、归纳、推理、实证等科学思维方法”和“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任务群“理解作者阐述观点的方法和逻辑”的目标。
第三课段的核心任务是探究“真”“善”“正义”的时代内涵,写一篇小论文。完成小论文写作,既要结合补充资料,思考“真”“善”“正义”的时代内涵,又要将前一课段归纳的理论知识、论证策略、辩证思维方法适当运用到小论文写作中。
本课段落实“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任务群“围绕感兴趣的话题开展讨论和辩论,能理性、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观点”以及本单元“深化理性思考”的目标。
二、测试反馈
1. 必做题。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文在特定历史时期对人们的思想起到了正本清源的作用。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文章的观点又不断得到历史的验证。请联系社会发展实际,或结合其他学科所学,自拟标题,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政论文,谈谈你对这篇文章核心观点的认识。
2. 选做题。
(1)崔卫平《通过思考追求道德生活》一文所写的纳粹分子艾克曼是个十恶不赦的恶魔,手上沾满了犹太人的鲜血。
当他签发处死数万犹太人的命令时,他认为自己只是一位兢兢业业、恪尽职守的“劳模”。施京吾在《神圣的救赎——写给一切忠于良知的人》一文中写到,辛德勒在目睹法西斯暴政后良心被唤醒,暗中为犹太人提供庇护。请完整阅读上述两篇文章,对这两人截然不同的行为选择展开思辨分析,自拟标题,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议论文。
(2)随着智能手机使用的普及,不少老年人跨越了数字鸿沟,顺利融入了新媒体时代。但是,他们当中也有一部分老年人面临着不少麻烦,他们无法分辨短视频的内容究竟是真实记录还是人为策划,无法判断在朋友圈转发的养生文章是真是假……他们对手机里的信息深信不疑。他们一方面全盘接受手机对现实的定义,另一方面还养成了长时间使用手机和关灯看手机的坏习惯。请就这一现状进行深入思考和分析,自拟标题,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议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