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1张PPT)
中国历史家认为,自公元220年汉代覆亡至581年隋朝兴起,当中是一段长期混乱和令人失望的时代。中国北部不少地方人口为之减少……既然缺乏有效的中央政府,每遇灾荒,人民呼吁无门,其痛苦的情形不言而喻。
——黄仁宇:《中国大历史》
新课导入
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核心概念:三国、两晋、南北朝、士族与士族专权、江南开发、民族交融
关键问题: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呈现怎样的历史脉络?导致这一时期国家分裂的主要因素有哪些?东晋南朝时期江南为什么能得到初步开发?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民族交融的主要表现有哪些?推动民族交融的主要原因有哪些?有何意义?
纲要上 第二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
一、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权更迭
问题:据下列地图和教材叙述,概述从东汉末年到隋朝时期政权更迭的阶段性特征,导致这一时期国家分裂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东
汉
三国(220-280)
西晋
东晋
(317-420)
十六国
(前秦统一北方)
东魏
西魏
北齐
北周
隋
宋
齐
梁
陈
北朝(439-581)
北魏
隋朝统一
南朝(420-589)
(266-316)
灭
灭
383年淝水之战
1、从军阀割据到三国鼎立
2、从西晋短期统一到东晋十六国对立
3、南北朝对峙到隋的统一
从东汉末年到隋朝时期政权更迭的阶段性特征
①政权更迭频繁,政局动荡不安;②少数民族与汉族政权对峙;③由分裂走向统一。
一、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权更迭
时间背后的信息
空间背后的信息
西晋历时共50年
八王之乱历时16年
故事背后的信息
石崇王恺斗富
何不食肉糜?
统治阶级
放纵腐化
据以下信息和所学知识分析导致这一时期国家分裂的主要因素
一、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权更迭
西晋
少数民族内迁
北方流民南迁
影响分裂因素: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和斗争;少数民族内迁;豪强地主和士族势力的发展。
一、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权更迭
概念:士族与士族专权:
自三国、西晋以来,一些声名显赫的士大夫家族世代把持官位,享受政治、经济等方面特权,形成一个特殊的社会阶层,称为士族。逃到南方的几家北方高门士族先后执掌朝政,成为东晋政权的主要支柱,形成士族专权。
【历史纵横】东晋的士族专权
东晋的士族专权东晋建立之初,高门士族琅邪王氏当权。其代表人物王导在朝中担任宰相,王敦统重兵坐镇长江中游,内外相应。司马睿即位接受百官朝贺时,甚至请王导与他并排上坐,王导坚决推辞,方才作罢,时称“王与马,共天下”。此后,颍川庾氏、谯国桓氏、陈郡谢氏、太原王氏等士族相继掌权。
二、东晋南朝时期的江南开发
材料:至于元嘉(南朝宋第三任皇帝刘义隆的年号)末……兵车勿用,民不外劳,役宽务简,氓庶繁息,至余粮栖亩,户不夜扃(jiōng),盖东西之极盛也……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rěn),则数郡忘饥。会土(会稽郡)带海傍湖,良畴亦数十万顷,膏腴上地,亩直一金,鄠(hù)、杜(鄠县、杜县,在今陕西)之间,不能比也。荆城(荆州)跨南楚之富,扬部(扬州)有全吴之沃,鱼盐杞梓之利,充仞八方,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
——《宋书》(记录南朝刘宋历史的史书)
阅读材料,总结江南经济发展的成就,并思考江南经济得到发展的原因?
基本情况
①物产丰富,粮食产量高;
②土地肥沃,土地得到大量开发;
③商业活跃,手工业发展迅速。
二、东晋南朝时期的江南开发
基本情况
①物产丰富,粮食产量高;
②土地肥沃,土地得到大量开发;
③商业活跃,手工业发展迅速。
开发原因
①北方人口南迁,带去了充足的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
②江南地区雨量充沛,气候温润,土地肥沃,具有发展农业的优越条件;
③江南地区战争相对较少,社会秩序比较安定;
④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
⑤民族交融,共同开发;
对南方认识的变化:
“江南卑湿,丈夫早夭”——《史记 货殖列传》
“率多寿考”——《隋书 地理志》
东晋南朝时期江南为什么能得到初步开发?
二、东晋南朝时期的江南开发
【深化探究】分析东晋南朝时期江南经济得到发展的影响及启示
(1)江南经济发展使南北方的经济差距逐渐缩小,为经济重心的南移奠定基础。
(2)南方经济发展直接影响了古代中国政治中心向东、向南移动。
(3)南方经济发展促进了南方地区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
(4)南方经济发展吸引了北方人口的进一步南迁。
(1)政治稳定是经济发展的前提和基础。
(2)生产力的进步是经济发展的最重要因素。
(3)统治者对经济发展的重视。
(4)自然环境对经济的发展影响巨大。
【影响】
【启示】
三、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交融
1、民族交融及其表现
含义:指不同民族之间不同生产方式、风俗习惯、文化心理特征等方面的相互影响和渗透,是民族之间的自然融合。
民族融合既包括少数民族汉化的过程,又有汉族对少数民族优秀文化的吸收,这是中国历史上的进步现象。
由于中国古代历史上汉族的经济文化水平明显高于其他少数民族,因此历次民族融合均以汉族为核心发生。
魏晋穿汉族服装的少数民族贵族
魏晋汉人胡食画像砖
穿裤褶服的南朝乐队画像砖
三、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交融
1、民族交融及其表现
(1)三国:吴、蜀两国加强了对南方少数民族地区的治理;
(2)西晋:八王之乱、五胡内迁、人口南迁;
(3)东晋:衣冠南渡、人口南迁、南方山区少数民族与汉族交融;
(4)十六国:采用中原模式的国号、年号,学习汉族典章制度;
(5)北朝:北魏孝文帝改革,北方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非我族类,其心必异,戎狄志态,不与华同。
——西晋·江统《徙戎论》
刘聪(匈奴汉赵政权的皇帝)“年十四,究通经史,兼综百家之言…善属文,著《述怀诗》百余篇,赋颂五十余篇。”
(北魏)南迁,革夷从夏。于是中朝江左,南北混淆,华壤边民,虏汉相杂。
——唐代史学家刘知几
民族对立
民族差异缩小
民族交融加强
据教材概述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民族交融的基本史实
北魏孝文帝改革
1、改革内容:
迁都洛阳、穿汉服、说汉话、改汉姓、鼓励通婚
材料:帝曰:今欲断诸北语,一从正音……三十已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加降黜。 ——司马光:《资治通鉴》
材料1:(北魏)南迁,革夷从夏。于是中朝江左,南北混淆,华壤边民,虏汉相杂。 ——唐代史学家刘知几
材料2:自晋宋以来,号洛阳为荒土,此中谓长江以北,尽是夷狄。昨至洛阳,始知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仪富盛,人物殷富。……所谓帝京翼翼,四方之极。 ——(东魏)杨炫之:《洛阳伽蓝记》
材料3:李唐一族之所以崛兴,盖取塞外野蛮精悍之精血,注入中华文化颓废之躯,旧染既除、新机重启,扩大恢张,遂能别创空前之世局。
——陈寅恪:《李唐氏族推测之后记》
2、改革影响:
①顺应了北方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 历史趋势,大大缓解了民族矛盾;
②促进了北魏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繁荣;
③为以后北方统一南方以及隋唐盛世的出现打下了基础。
魏晋墓葬壁画耕牛图
北方少数民族墓室壁画《采桑图》
汉族妇女制作蒸馍与烙饼砖画
由跪坐转变为垂脚落座
汉代跪佣
边境汉人《放牧图》
三、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交融
1、民族交融及其表现
《固原北魏漆棺画》
夹领窄袖
宽袖长袍
孝子距供养老母
鲜卑族墓
汉族传统故事
鲜卑服饰和汉饰并存
民族交融
三、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交融
三、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交融
1、民族交融及其表现
2、民族交融的原因及影响
材料1:从东汉开始,西北边缘地区的少数民族或因被中原王朝所征服,或因自身经济发展的需要,纷纷向中原迁徙。——蒋福亚《魏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
材料2:中华文化对中华民族的形成,对我国多民族国家的建立与发展,起到了重要的凝聚的作用。 ——赵伟《文化认同是民族交融的先决条件》
材料3:战争推动了民族融合,如董卓的部队主要来自羌族,刘备、曹操的部队中有大量幽州乌桓胡骑。 ——金观涛、刘青峰《中国思想史》
材料4:北方游牧人因气候转寒,如洪水一样从高原上横冲直下,同农耕人争夺生存空间。一场长达近四百年的战乱由此展开。
——冯天瑜等《中华文明史》
①社会动荡,长期混战,原有民族布局被打乱,各族之间接触频繁;
②统治者认同华夏文明,推动民族交融;少数民族的内迁。
问题:根据材料概括民族交融的原因。
三、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交融
1、民族交融及其表现
2、民族交融的原因及影响
隋唐帝国的人民是一个新的民族。这个新民族融入了匈奴、羯、氐、羌和鲜卑各部,因此可以叫做新汉族。在下一阶段,他们将是中华文明的主要创造者。三四百年的民族大混血,至此功德圆满。......这个民族共同体构成的隋唐社会,冲破了僵硬的一元化格局,呈现出生动的多元化局面。
——《易中天中华史:南朝北朝》
①推动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②促进各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
③缩小了民族差异,强化了华夏认同,为全国统一准备了条件;
④为中华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为隋唐时期多民族国家的繁荣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问题: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民族交融的影响。
课堂小结
政治:从三国鼎立到西晋短暂统一,从东晋十六国对立到南北朝对峙,政权更迭频繁,尽管有短暂、局部统一,但国家整体处于分裂状态。受九品中正制等的影响,士族门阀政治形成、发展,到东晋时达到顶峰,对政治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经济:北方战乱,南方相对稳定,致使北民南迁,带来先进的生产工具与充足的劳动力,促进江南的开发,经济重心开始南移;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社会经济的恢复发展,为以后北方统一南方以及隋唐盛世的出现打下了基础。
民族关系:北方少数民族大量南迁,入主中原,建立政权,造成了北方的动乱,也促进了民族交融;北魏孝文帝的汉化政策加强了民族交融这一趋势,促进了中华民族的发展。
1、(2022·海南高考·3)西晋初年,中原的很多百姓喜欢用细毛毡子做头巾、系带儿、裤边儿。有人戏说中原必会被西北的少数民族所击败,因为人们头上戴的、腰上系的、身上穿的都是西北产的,“能无败乎”?这一现象反映了( )
A.群言百家影响社会风尚 B.经济往来促进民族交融
C.人口流动利于区域开发 D.地方特产丰富人们生活
2、(2016·海南单科·8)江南农业经济在东晋南朝、唐后期五代及南宋三个时期得到很大发展,其共同的原因是( )
A.推广普及铁制农具提高生产效率 B.官府组织民众屯田扩大耕地面积
C.政府改革税制调动农民的积极性 D.黄河流域人口因动乱大规模南迁
课堂小练
3、(2021·全国乙卷·25)表1 西汉末、东汉中期部分地区民户数量表 单位:户
据表1可知,在此期间( )
A.长江以南经济发展加速 B.豪强大族势力没落
C.南北经济的不平衡加剧 D.个体农耕经济衰退
郡名 西汉末 东汉中期
代郡(今河北、山西间) 56771 20123
太原(今属山西) 169863 30902
南阳(今河南南部及湖北、陕西部分地区) 359316 528551
汝南(今河南东南、安徽西北) 461587 404448
豫章(今属江西) 67462 406496
零陵(今湖南、广西间) 21092 212284
课堂小练
4、(2022年北京高考·2)汉代某地区“地广人稀”,到南北朝时期逐渐发展为“民多田少”。这一地区位于右侧示意图中的( )
A.① B.②
C.③ D.④
课堂小练
【课外探究】
罗马帝国在1—2世纪达到繁荣的顶峰。3世纪之后,官僚体系和职业军队使人民的负担不断加重,边境压力逐渐加大,罗马帝国陷入危机。4世纪末,帝国分裂为东西两部分。5世纪后期,在内外矛盾的夹击下,西罗马帝国灭亡……欧洲大部分地区建立了一系列王国。
——《中外历史纲要下》
思考:为何“罗马之后再无罗马,而秦汉之后却有隋唐”?
提示:局部统一的尝试、江南地区的开发、民族大融合、大一统的思想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