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噪声的危害和控制教案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

文档属性

名称 2.4噪声的危害和控制教案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579.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23-09-10 09:13:5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声现象
第四节 噪声的危害和控制
【教学目标】
了解噪声的来源和危害;
知道防治噪声的途径,增强环境保护的意识。
【教学重点】
教学要从环境保护出发,突出噪声的危害和怎样减弱噪声,联系实际,提高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
【教学难点】
噪声的等级。
【教学过程】
感知导入
在教室内发出一些刺耳的声音(用指甲刮黑板)和一些悦耳的轻音乐,让学生感知噪音令人难受。
噪音的来源
学生阅读课本并思考:什么是噪音。
从物理学的角度看,噪声是指发声体做无规则振动时发出的声音。这个理论可从示波器中波形能得到证实。
甲的波形杂乱无规律,判断甲是噪音。
从环境保护的角度看,凡是妨碍人们正常休息、学习和工作的声音以及对人们要听的声音产生干扰的声音,都属于噪声。
生活中的噪音
交通运输噪声:各种交通工具的喇叭声、汽笛声、刹车声、排气声、机械运转声等。
工业噪声:纺织厂、印刷厂、机械车间的噪声。
施工噪声:筑路、盖楼、打桩等。
社会生活噪声:家庭噪声,娱乐场所、商店、集贸市场里的喧哗声。小结:
噪音的强弱等级和危害
噪音的等级
噪声的等级的划分用分贝(dB)值表示,它实质上是指响度的大小。
(1)为保护听力,声音不能超过90 dB;
(2)为保证学习和工作,声音不能超过70 dB;
(3为保证休息和睡眠,声音不能超过50 dB;
(4)0 dB是人们刚刚能听到的最弱的声音——听觉下限。
2、噪音的危害
(1)心理影响:使人烦躁、精力不集中,妨碍睡眠和休息。
(2)生理影响:使人耳聋、头痛、消化不良、视觉模糊等,严重的神志不清、休克或死亡。
(3)高强度的噪声能够损坏建筑物。如喷气式飞机产生的噪声能够将附近建筑物的窗户玻璃震碎,噪声导致工作设备“疲劳”以至断裂等。
四、控制噪音的方法
1、声音从产生到引起听觉的三个阶段
(1)声源的振动产生声音(声源处)。
(2)空气等介质的传播(传播中)。
(3)鼓膜的振动(人耳处)。
2、控制噪声的三种途径是:
(1)防止噪声产生(在声源处减弱)。
(2)阻断它的传播(在传播过程中减弱)。
(3)防止它进入人耳(在人耳处减弱)。
3、举例
例:给噪声大的机器加隔音罩或加橡皮垫来吸收它的振动,给汽车和摩托车安装消音器,市区内禁止汽车鸣笛。
例:在公路和住宅区内设置屏障墙和种草、植树。
例:在高噪声车间里加装隔音板或让工人配戴消音耳塞。
五、课堂检测
【教材P42“想想议议”】
解:上课听老师讲课时,周围同学的讲话声、隔壁教室同学们上音乐课的歌唱声、学校附近马路上的车辆声等,这些声音都会影响我们学习,都属于噪声。
【教材P44“想想做做”】
解:用报纸、海绵等材料包住闹钟,再放入盒中,发现闹钟响铃声变小.启示:用材料将噪声源包裹起来或者隔离可以减弱噪声。
实例:(1)防止噪声产生:①市区禁止鸣笛;②给噪声大的机器加装消声装置等.
(2)阻断噪声的传播:①在马路与居民楼之间装上隔音板;②让居民区与工业区分离等。
(3)防止噪声进入人耳:给在噪声强度大的环境中工作的人员戴上防噪声耳塞、耳罩等。
【教材P45“动手动脑学物理”】
1.解:这个活动的目的是培养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和参与社会实践的兴趣.当然对于校园或者家周围的噪声,我们应采取控制措施,如:①防止噪声产生;②阻断噪声传播;③防止噪声进入耳朵。
2.解:老师讲话声音大一点,可以使我们在噪声中听到讲课声,故(1)合理;戴上耳罩后虽然能防止噪声进入耳朵,但老师讲课的声音也会听不到,故(2)有效但不合理;倘若在教室周围植树,这样就可以阻断噪声传播,故(3)合理;在教室安装噪声监测装置,只能显示噪声的强度,无法减弱噪声,故(4)无效。
3.解:有变化,在噪声过大的环境里,心跳会加快,脉搏也会跳动得更快、更乱。
4.解:本题目的要求是写科学作文,其更深刻的意义在于对残疾人爱心的培养,建议读一些关于听力障碍人士的作文、报道及纪实,不仅能运用所学的知识写科学作文,更要深入地了解残疾(耳聋)人的生活现状,增加对社会的责任感。
【板书设计】
第4节 噪声的危害和控制
一、噪音的三大等级
(1)为保护听力,声音不能超过90 dB。
(2)为保证学习和工作,声音不能超过70 dB。
(3为保证休息和睡眠,声音不能超过50 dB。
控制噪音的三大方法
(1)防止噪声产生(在声源处减弱)。
(2)阻断它的传播(在传播过程中减弱)。
(3)防止它进入人耳(在人耳处减弱)。
【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物理知识不多,但应用性较强,因此教学时要从环境保护出发,让学生了解噪声的危害和怎样减弱噪声.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联系实际,设计一些新颖的问题情景,让学生充分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