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第11课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共26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第11课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共26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8.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9-10 12:27:4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6张PPT)
第11课
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
课程标准:了解中国古代的民族政策和边疆管理制度,认识中国作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历程,以及中国古代处理对外关系的体制。
秦汉时期的民族关系
秦朝 汉朝
中央管理机构
管理措施 军事措施 北方
南方 ——
行政措施 东北 ——
西北 ——
南方 ——
其他措施
典客、典属国
北逐匈奴
南抚夷越
今两广地区设三郡
筑长城
大鸿胪
汉武帝时,卫青、霍去病北击
匈奴;东汉窦宪北击匈奴
设河西四郡;设西域都护府
乌桓校尉
汉初和亲;向北方移民屯田;
在西域设置田官
中央:设“典客”“典属国”等管理民族事务
北方:北逐匈奴
修筑长城
南方:南抚夷越,设三郡(南海郡、桂林郡、象郡)
典客:为九卿之一,掌管邦交和边陲部族事务。
典属国:掌管与少数民族交往的事务。
意义:维护了北部边疆的稳定;促进了南方地区的开发与发展。
(一)秦朝时期民族关系
(二)汉朝时期民族关系
中央:设大鸿胪管理民族事务
地方:
①汉初对匈奴采取和亲政策;
②汉武帝北击匈奴卫青、霍去病三次出击匈奴,取得大胜;
③东汉初匈奴分为南北两部,南匈奴内迁,逐渐汉化;
④89年,窦宪出击北匈奴,北匈奴西迁,无力再犯中原。
河西四郡
设武威、张掖、酒泉、敦煌四郡,成为中原前往西域的要道
西域都护府
管理西域的军政机构
设护乌桓都尉
(二)汉朝时期民族关系
1.秦汉时期
《汉书·食货志》载:文帝时,匈奴数寇边,晃错上言:“以陛下之时,徙民实边,使远方无屯戍之事;塞下之民,父子相保,无系虏之患。”
边疆屯田
方式:大量移民、设置田官、军民共同屯田。
特点:政府提供生产工具,由官员负责管理;屯田主要分布在北方和西域地区;分民屯和军屯两种。
作用:抵御匈奴的入侵;降低了军费开支,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人民负担;有利于边疆的开发;是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且有效的途径。
(二)汉朝时期民族关系
《资治通鉴》记载,西汉时期,匈奴“往往人盗于汉边,不可胜数;然尚贪乐关市(边关贸易),嗜汉财物;汉亦关市不绝,以中其意”,对以上现象理解不正确的是( )A.战争没有阻断民族间的经济交流
B.匈奴接受了汉朝先进的生产方式C.经济交流符合双方人民的利益
D.匈奴对汉朝的物产有较大的需求
B
隋唐至两宋时期民族关系
隋朝 唐朝 宋朝
中央管理机构
管理措施 军事措施 东北 ——
北方
西北
南方
行政措施 东北 ——
北方
西北
南方
其他措施
礼部、鸿胪寺
韦洸入广州
加强与流求接触
安西、北庭都护府
安北、单于都护府
安东都护府
安南都护府
突厥、土谷浑、党项等归附
与边疆地方政权保持密切联系;与吐蕃和亲、会盟;册封南诏王
与辽、夏、金长期并立
交往交流交融从未中断
推行郡县制,民族豪酋大姓任郡守、县令
谯国夫人
2.隋唐至两宋时期
中央机构
礼部:礼部司负责朝聘及册封各民族首领的礼仪,主客司负责各族朝见事宜。
鸿胪寺:负责宾客接待礼仪。
《礼宾图》(局部)
鸿胪寺官员
东罗马使节
高丽使节
东北少数民族使节
(一)隋朝时期的民族关系
◎冼夫人,一生忠义为国,被尊称“岭南圣母”
1
突厥、吐谷浑、党项等周边民族先后归附
战争
2
加强了对岭南地区各族治理,如册封百越首领冼夫人为谯国夫人
行册封
3
加强与流求的接触,曾三次派人抵达流求
联系
4
边疆主要推行郡县制,但往往以边疆民族豪酋大姓任郡守、县令
设机构
(一)隋朝时期的民族关系
唐人陈陶《陇西行》诗有“自从贵主和亲后,一半胡风似汉家”之语。
1、唐朝政府与边疆各族保持着密切联系
西北:各族称唐太宗为“天可汗”
西南:文成、金城公主入藏,
唐蕃会盟
南方:南诏王经唐朝加封
唐朝前期边疆各族分布形势图
(二)唐朝时期的民族关系
北方
安北、单于都护府
西北
安西、北庭都护府
东北
安东都护府
南方
安南都护府
(二)唐朝时期的民族关系
2、唐朝的边疆管理机构:大都护府、都督府、羁縻州。
加强了中央集权,扩大了统治范围;稳定了边疆;促进了民族融合和经济文化交流。
宋朝先后与契丹族建立的辽、党项族建立的西夏、女真族建立的金长期并立。
少数民族政权吸收中原王朝的政治制度、治理经验和文化,民族间经济文化交流频繁。
北宋、辽、西夏对峙图(1111年)
金、南宋、西夏对峙图(1142年)
各族交往交流交融从未中断
(三)两宋时期的民族关系
中央——礼部、鸿胪寺、提督四夷馆。
(二)明朝的民族关系
修筑明长城防范蒙古,布置军镇。开放马市,与蒙古、女真各族贸易。
设都司、卫、所,管理女真。
设赤斤蒙古、沙洲、哈密等卫。
设土司
敕封西藏僧侣领袖,建立羁縻性质的都司机构。通过贡赐、茶马贸易进行经济交流。
元明清时期的民族关系
西藏
设宣政院,对西藏地方实行有效行政管理
台湾
设澎湖巡检司
云南
东北
设行省
征发赋役
◎忽必烈与八思巴
1247年,吐蕃宗教首领、藏传佛教高僧萨班蒙古皇子阔端在凉州会谈,就吐蕃地区归附蒙古政权达成协议。这是西藏纳入中国版图的开端。
(一)元朝的民族关系
完成统一,行汉法;不同民族,差别对待,实行四等人制。
(二)明朝的民族关系
中央:设立理藩院,管理边疆民族事务。
满蒙联姻,加强对漠南蒙古族的控制。
平定噶尔丹叛乱,土尔扈特部回归
在青海设西宁办事大臣、在西藏设驻藏大臣;册封五世达赖为“达赖喇嘛”;册封五世班禅为“班禅额尔德尼”。
“改土归流”
(2020.7·浙江高考·8)史载,康熙帝北巡,行至华北平原与内蒙古草原接壤地带,发现一片水草丰美、林术(木)葱郁、动物繁多的地方,出于“肄武”与“定边”的考虑,令人“前往相度地势,酌设围场”,划定了14000多平方公里的地方作为围场猎苑。结合史实判断,该“围场”具备了下列项中哪些功能?( )
①避暑 ②练兵 ③围猎 ④处理民族事务
A.①② B.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D
下列各组史实中,能够体现中央政府尊重少数民族文化、“因俗而治”的是( )
①唐朝在东突厥故地设立都督府
②明朝在西南实施“改土归流”
③明朝在西藏建立僧官制度
④清康熙帝平定“三藩之乱”
A.①③ B.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A
5.明清时期
朝代 措施 趋势
秦汉 设置机构官职、战争、修长城、和亲、屯戍等
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不断巩固发展
三国两晋 南北朝 少数民族内迁、通婚杂居等
隋唐至 两宋 设置机构官职、战争、册封、和亲、交流学习等
元明清 时期 设置机构官职、战争、册封、修长城筑九边、开展贸易、联姻、改土归流等
【知识归纳】概括中国古代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方式
在几千年的共同交往中,各民族之间不断的沟通交流和交往,在长期的交流中不断交融,逐渐形成中华民族。
清·万国来朝图轴局部
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






明清
秦汉
陆路:经河西走廊向中亚、西亚延伸;甘英出使大秦。
海路:最远可以航行到印度南部;东汉时,倭国派使臣来朝,光武帝刘秀金印。
陆路:与西域商路畅通;隋朝裴矩驻张掖掌通商事务;唐朝与大食国接触。
海路:隋朝常骏从南海郡出航到达赤土国;日本向唐朝派遣唐使。
陆路:北方陆路交通阻隔
海路:恢复由广州到阿拉伯的旧路。开辟由明州到日本和朝鲜半岛的航路,泉州成为重要的对外贸易港。
概况:元朝通往欧洲的海陆通道都很通畅。
代表:《马可·波罗行纪》
概况:朝贡体制和朝贡贸易体系,民间贸易和走私贸易也屡禁不绝;中俄订立《尼布楚条约》;英国马戛尔尼使团来到中国。
含义:古代中国的“朝贡体系"指古代中国与外国交往时所形成的政治、外交军事、经济、文化交往的制度和秩序。
形式:有“朝贡"与“回赐”。
历程:两汉时基本形成,盛唐时期趋于成熟,明清时期精细化、规范化,鸦片战争后受到冲击,直至甲午战争后体系崩溃。
特点:以中华为中心的区域性国际体系;包含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多重制度性联系;具有等级色彩;崇尚睦邻友好,文武并用,厚往薄来;持续时间长;以儒家思想为外交的基本原则;缺乏正式的外交机构。
朝贡贸易
课 堂 小 结
民族关系
对外交往
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
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开始
隋唐至两宋——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元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
民族格局逐渐稳定
明清时期——维护朝贡体制,开始闭关锁国
秦汉时期——陆路、海上丝绸之路
隋唐时期——国家先进、交通发达,形成中华文明圈
两宋时期——海路发达,对外贸易兴盛
元朝时期——道路通畅;马可·波罗来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