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 18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说课稿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 18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说课稿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20.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9-10 09:14:1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18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一、说教材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是鲁迅的一篇杂文,选自《且介亭杂文》。作于“九一八”事变三周年之际,反驳了当时社会对抗日前途的悲观论调以及指责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的言论,鼓舞了民族自信心。阅读本文,分析这篇杂文所选用的论据和所运用的论证方法、表达方式,掌握鲁迅的驳论方法和讽刺艺术,学习驳论文的写法。培养学生的自信力,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增强民族民主意识。
二、说学情
对于初中的学生来说他们正处于青春的叛逆时期,渴望独立,自我意识增强。该阶段的学生思想开始发展成熟,开始思考自己的人生。这就造成他们在性格上既有活跃的一面,又有内敛的一面。因此,在教学中,我尝试着用一套较宽松的教学方法,努力去激发学生的兴趣,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他们成为课堂的主人,以饱满的热情全面参与到课堂学习中去。
三、说教学目标
我将三维目标进行整合,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
知识与能力:文中选用论证方法的分析和语言训练,认识鲁迅杂文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课文,分析论据和所运用的论证方法,掌握鲁迅的驳论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自信力,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增强民族民主意识。
四、教学重难点
根据学生现有的知识储备和知识点本身的难易程度,学生很难建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这也确定了本节课的重点、难点。
重点:认识鲁迅杂文的特点。
难点:直接反驳和间接反驳相结合的方法;
五、说教法
新课程教学中的指导思想是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基于此,我将引导学生采用以下的教学法:阅读法、谈话法、小组谈论法。
六、教学过程
为了使学生学有所获,我将从五方面展开我的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好的导入未成曲调先有情,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不但使学生了解这节课所要学习的课题和内容,还要形成阅读期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产生探究的欲望。请列举进入当今社会有哪些举世瞩目的成绩 作为中国人应感到幸福、骄傲和自豪;然而,我们的旧中国是怎样的面貌呢 那时的中国人又是怎样的精神状态呢 当时,有一位中国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和教育家,以自己的文笔一次次抨击当时那种旧社会制度。今天,我们来学习鲁迅先生的一篇杂文《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板书课题)。
(二)通读课文,整体感知
对于学生而言,语文教学应培养他们喜欢阅读、敢于阅读、乐于阅读的习惯,整体感知的教学环节可以实现这一目的,所以我先让学生浏览课文,扫除阅读障碍:弄清字词读音、解释下列词语。之后朗读课文,思考问题并在文中画出标识性语句:本文作者批驳的错误论点是什么 作者树立的观点是什么 (明确:“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我们有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
(1)读课文前五段,看看作者是怎样从对方论据不能推出论点来进行批驳的
明确:对方错误论据:“从公开的文字上看起来:两年以前,我们总自夸着“地大物博”,是事实;不久就不再自夸了,只希望着国联,也是事实;现在是既不夸自己,也不信国联,改为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了却也是事实”分析这些事实只能证明中国人失掉了他信力,发展着自欺力并不能证明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作者就是以此为突破口,证明敌方的论据不能证明论点,批驳了敌方的观点。
(2)再读第7、8段,哪些文字证明自己的观点是正确的
明确:作者通过大力歌颂历史和现实中的“脊梁”,“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自信的中国人来证明自已的观点。
(3)文章最后一段起什么作用 “状元宰相”和“地底下”分别指哪些人
明确:前者指统治阶级的御用文人,后者指变革社会的积极力量。
(三)深入研读,重点品味
研读是解决重难点的重要环节,我将以“读”为主线,让学生在读中理解,在读中感悟,以培养学生的自读、自悟能力。在交流评价中变单向为多向,让学生都动起来,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在互补互促中共同提高。
1.大声朗读立论部分,你认为什么人可称为“中国的脊梁” 为什么称为“中国的脊梁”
明确:因为只有称得上“脊梁”的才算得是真正意义的中国人,为人民着想,从最广大人民的利益作为出发点,永远也不会失掉自信力,在当时只有中国共产党和广大的抗日军民才能算是“中国的脊梁”,而不是开头提到的“自夸”“国联”“求神拜佛”的人。一种是不贪图名利,勤学苦练,创造灿烂文化,推动历史进程的人,如毕昇、李时珍等;一种是不怕流血牺牲的民族英雄,如戚继光、郑成功等;一种是不顾个人安危,为百姓办事的人,如范仲淹、海瑞等;一种是舍身求法的人,如法显和尚、谭嗣同等,作者对在历史上起过进步作用的人的高度评价,他们是“中国的脊梁”。
2.我会在这一环节找学生代表朗读,提问:你能通过诵读来表达出作者的感情吗
明确:鲁迅先生对民族败类充满憎恨和嘲讽,对民族的脊梁又充满了崇敬和赞扬因为爱憎分明,鼓舞斗志,充满力量。
3.小组讨论:本文的写作特点 (通过这种讨论的方法,可以集思广益,互相启发,同时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对问题的钻研精神并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在此期间我会进行巡视,个别点拨,最后进行归纳总结。)
明确:通过反驳论证来批驳错误的论点,主要采取反证的论证方法。这篇驳论性杂文,针对当时社会“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的论调,进行强有力的批驳。文章在驳论部分,“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的观点的三个既定事实“自夸”“国联”“求神拜佛”进行批驳,摆事实、讲道理,运用了反证的方法,采取通过反驳论证批驳其论点的方法,先证明对立的另一论点“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的正确,来反证认为“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的错误,虽然文字不多,但句句在理,直击要害,痛快淋漓。本文短小精悍、写法灵活,这也是鲁迅先生杂文风格。
(四)拓展延伸,提升情感
语文是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那么在感知和研读环节了解了文章“写什么”和“怎么写”之后,拓展环节应该让语言与精神同构共生,品出美文的魅力,读罢此文,我们深感到鲁迅先生的爱国热情,“中国的脊梁”终于把中国人的自信从过去带到了现在。当今的中国经济快速增长,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在世界的舞台上有着稳固的国际地位,作为中国人我们感到骄傲和自豪,但与此同时,大家用感受到沉重的历史使命,让我永远铭记历史教训,现在认真学习,以后努力工作,做一个自强自立的中国人,为社会主义建设添砖加瓦。
(五)小结作业
对于本节课知识的归纳,我采用随机提问的方式。每一个提问到的同学总结一条,让每个同学都有总结本节课所学知识的机会。我之所以采用这种方法,是因为这样可以促进每一个同学积极地学习并可以了解同学们的学习情况。语文教学没有明确的终结点,而是引导学生从这个问题走向另一个问题。促使学生将学习延伸到课外,构建起大语文学习观。所以我的小结作业设计成今天读后感,作为当今社会的人要怎么做
七、板书
为体现教材中的知识点,以便于学生能够理解掌握。我的板书比较注重直观、系统的设计,这就是我的板书设计。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一)对方论点: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论据:“地大物博”“国联”“求神拜佛”
(二)直接反驳:“他信力”“自欺力”
(三)间接反驳:论点: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论据:“中国的脊梁 ”
(四)总结:“状元宰相”“地底下”
八、结束语
本节课我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及其认知规律,采用直观教学和活动探究的教学方法,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教师的“导”立足于学生的“学”,以学法为重心,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的学习,主动地参与到知识形成的整个思维过程,力求使学生在积极、愉快的课堂气氛中提高自己的认识水平,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