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五四制)语文八年级上册 1 消息二则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五四制)语文八年级上册 1 消息二则教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30.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9-10 09:19:0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1 消息二则
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
【学情分析】
八年级的学生是第一次学习新闻,所以教师要培养学生学习新闻的兴趣;同时八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阅读能力,所以要更进一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教学目标】
1.了解新闻特点,把握记叙的六要素;
2.综合运用默读的方法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3.把握课文中的人物、事件,认识中国革命胜利来之不易,并从中获得有益启示。
【教学重难点】
抓住新闻的文体特点,抓住战争的主题,体会本文准确精练的语言。
【教学方法】
1.圈点勾画法:预习生字词,在文中圈点勾画。
2.查阅资料法:查阅有关解放战争中三大战役的资料,学生每人准备阅读一份当天的报纸。
3.比较阅读法:运用课内外的新闻材料进行比较阅读,更进一步学习新闻的写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读毛主席所作的《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一诗,“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这首诗是为人民解放军解放南京而作,表现了人民解放军的英雄气概。历史告诉我们,中国革命的胜利是经过长期革命战争战胜强大敌人取得的,今天,我们学习的是毛泽东为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亲自撰写的两篇新闻,《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想必你既能学到相关知识,更能真切感受人民解放军的英雄气概。先学习《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这则新闻。
(二)自主学习
1.学习新闻的相关知识
新闻,又称消息,通常分为动态新闻、综合新闻、典型报道和新闻述评四类。其中动态新闻是报纸、广播最常用的一种。
新闻的结构:标题、导语、主体、结语、背景。前三部分是主体部分,后两者是辅助部分。导语,一般指“电头”后的第一句或第一段文字,用来揭示消息的重要事实,使读者一目了然;主体,随导语之后,是消息的主干,是集中叙述事件、阐明问题和表明观点的中心部分,是全篇新闻的关键所在;结语,一般指消息的最后一句或一段话,是消息的结尾,可有可无。
背景,常插在主体部分,也插在“导语”或“结语”中。
新闻的六要素:何时、何地、何人、何事、为何、如何。
新闻的特点:及时性、真实性、传播性。
2.给下列字注音
芜( )溃( )荻( )
3.解释下列词语
经营:
溃退:
摧枯拉朽:
突破:
4.熟读课文
(三)整体感知
1.教师检查预习情况。
2.快速默读课文,用简明的语言说说新闻报道的内容。
这是毛泽东同志1949年4月22日亲自为新华社撰写的一篇消息,是我国新闻报道的经典之作。
它的基本情况,及时地向全世界报道了中国人民解放军挥师南下、势如破竹的事实。消息语言凝练,平实中显示出宏大的气势。消息以叙述展开,其中穿插白描:“长江风平浪静,我军万船齐放”。寥寥十二字,就勾勒出了三十万大军南渡长江的壮阔场面,让人如临其境,如见其形。
3.仔细阅读课文,找出这则消息的“五要素”并分析消息的结构。
五要素
何时:
何地:
何人:
何事:
何故:
教师明确:在这条消息中,何时,是1949年2月20日午夜开始的不到二十四小时之内;何地,在芜湖和安庆之间的长江水面上;何人,人民解放军,三十万之众;何事,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一看标题便知);为何,人民解放军攻破国民党反动派防线,占领长江南岸。(从“人民解放军”和“国民党反动派”的命名中,确定战争的性质。)
本文的重点,在“如何”上:
(1)一方面是解放军不到二十四小时,突破敌阵,摧枯拉朽,渡江后乘胜追击;
(2)另一方面是国民党军,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军无斗志,纷纷溃退。
分析消息的结构
标题:
导语:
主体:
结语:
教师明确:
本文的导语:英勇的人民解放军二十一日已有大约三十万人渡过长江。
这篇消息的导语只有一句话:“英勇的人民解放军二十一日已有大约三十万人渡过长江。”这句话包括四个新闻要素:何日(21日)、何人(解放军)、何事(渡江)、何果(过长江)。接下来,在主体部分交待了地点(芜湖、安庆之间)。至于何因,即为什么要渡江,消息中没有说,也没有必要说,因为人们都知道是为了消灭国民党反动派,解放全中国。所以,有时候一个新闻事实的原因是不必交待的。还有一些新闻事实的原因和结果一时弄不清楚,初次报道时是没有办法交待的,如一场大火,一个盗窃案件。
主体:渡江战斗于二十日午夜开始,地点在芜湖、安庆之间。国民党反动派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遇着人民解放军好似摧枯拉朽,军无斗志,纷纷溃退。长江风平浪静,我军万船齐放,直取对岸,不到二十四小时,三十万人民解放军即已突破敌阵,占领南岸广大地区,现正向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诸城进击中。
结语:人民解放军正以自己的英雄式的战斗,坚决地执行毛主席朱总司令的命令。
(四)问题探究:品味语言。
1.从理论上说,新闻只是向读者提供最新的事实,好像是中立的、纯客观的。但是,完全中立的、客观的、不带主观价值判断的“事实”,是不可能存在的。其中主观的立场和观点是渗透在事实的叙述之中的。同样的事实,如果由失败的一方来发表新闻,则完全可能是另外一个样子。你能找出本文中带有记者主观倾向的词句吗?并加以简要分析。
(此题难度不大,估计学生能找出“摧枯拉朽”“军无斗志”“纷纷溃退”“英雄式的战斗”这些词语,并能分析出其中的骄傲自豪感,教师只需完善与丰富即可;该题也结合了“词句品味”。)
明确:
(1)“国民党反动派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遇着人民解放军好似摧枯拉朽,军无斗志,纷纷溃退。”胜利者的自豪感从“摧枯拉朽,军无斗志,纷纷溃退”中毫不隐讳地流露出来。“经营了三个半月”极言准备的充分,按理长江防线应当是牢不可破的,但是后面紧接着说国民党军溃退之快,两者形成了极大的反差,在对比中愈显出我军势不可当,敌军不堪一击。
(2)“长江风平浪静,我军万船齐放,直取对岸。”这里的“风平浪静”,明显不完全是自然景观的描述,而“万船齐放,直取对岸”,则更是表现了胜利者稳操胜券的心态。这可以说是在新闻消息中难得一见的抒情笔调,渡江战斗如有天助,江景美丽,军威壮观,犹如一幅景物画,令人赏心悦目,透露着乐观轻松的心情。
(3)“不到二十四小时,三十万人民解放军即已突破敌阵,占领南岸广大地区,现正向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诸城进击中。”“不到、即已、正向”,这些表示时间的词语和“突破、占领、进击”这些表示行为的词语的恰当配合,把我军攻势迅猛、锐不可挡的态势,表现得淋漓尽致。
2.比较阅读,品味“简洁”。
将本文与以下这篇消息进行比较,找出异同。(可以将《我军横渡长江情景》文本通过PPT或投影展示,也可以事先印出来发给学生。)
我军横渡长江情景
新华社长江前线1949年4月23日电前线记者阎吾报道人民解放军在安庆、芜湖间某地敌前强波长江时的情景称:21日黄昏,江北某地解放军的阵地上空,突然升起银光四射的发光弹,顷刻,整个北岸阵地发出了震天动地的雷鸣,从解放军的炮兵阵地上,无数道火线飞向南岸,接着整个南岸国民党军的阵地就完全陷于一片火海中。炽烈的炮火映红了江面和天空。接着,从各个港口涌出了无数只大小船只。它们立即散布江面,像箭似的向南飞驶而去。北岸的江边,站满当地的居民、民工和解放军的指战员,大家都屏息凝视着火光掩映的江面,等候着。忽然,在南岸飞起了登陆的信号,枪炮声、喊杀声连续不断。北岸所有的人们立时迸发出一片欢呼:“过去了!”“过去了!的解放军则开始不断发出前进的信号,和响起前后各部队间联络的号音。在宽阔的江面”无数船只继续从各港口涌出来,加速向对岸驶去。对岸上,解放军的指挥灯不断闪耀着。渐渐的枪炮声、喊杀声越来越远了。工兵们紧张地搭起许多码头,无数民工忙着把无数的弹药、器材、粮食、蔬菜送到船上,随着大军运过江去。这时,在大江南岸,布满着无数匆匆登岸的解放军,到处可以听到船工们和解放军战士们兴奋而亲热的告别声:“同志们,再见了!”“老乡们,辛苦了!南京再见!”
(选自《东北日报》,1949年4月25日)
(两者都写同一件事,但《我军横渡长江情景》对进攻过程进行了更为详细的描写,但没有《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的简洁之美。)
比较、明确:
相同之处:两则消息写的都是中国人民解放军21日晚横渡长江,取得全面胜利的事实。
不同之处:《我军横渡长江情景》重在详细地描写了我军渡江的情景,特别加入了语言和场面描写;而《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只用了不到200字简洁、明了、生动地展现了渡江战役的概貌。
《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极为简洁,言简意赅,只有不到200字,但是具备了“五要素”和消息结构的导语、主体、结语三个部分,没有一个多余的字;而且叙述层次清楚,一目了然。导语部分交代了事件总体面貌;主体分成三个层次展开:渡江战斗的时间、地点;国民党长江防线崩溃;我军破敌、进击的态势。同时又不失生动,如用了一系列的四字句:摧枯拉朽,军无斗志,纷纷溃退,风平浪静,万船齐放,直取对岸,突破敌阵,形象地再现了战斗的情景。四字句音节短促,与所表达的解放军攻势的迅猛、凌厉相得益彰。
对于这样一件重大的具有历史性的军事行动,本来可以有更为丰富,甚至有更加复杂的情景描述,但是,文章却戛然而止。一连串文言色彩很浓的词语的运用,不但符合新闻文体的简短明快的规范,而且便于表达作者高瞻雄视、不可一世的气概。
【作业布置】
1.从今天的报纸中挑几则新闻,找出其中的“六要素”。
2.预习《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通读全文,查字典,给生字词注音释义。
3.观看录像片段《百万雄师过大江》。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正确拼读“溃退、督战、要塞、锐不可当”等词语,掌握“塞、当”等多音字。
2.知道新闻的历史背景。
3.把握新闻的内容及结构特点。
(二)过程与方法
1.培养速读课文,迅速筛选主要信息的能力。
2.培养学生阅读新闻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的正义感、自豪感,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和积极向上的内驱力。
【学情分析】
这篇文章讲述的是中国近代历史上的一次重大 ( http: / / www.21cnjy.com )战役,而学生的中国近代历史知识储备有限,对当时的时代背景不是很了解,需要适当的补充背景材料;八年级学生有一定的阅读基础,但对新闻这一题材比较陌生,学生具有好奇心,因势利导,在分析记叙文的基础上导入新闻这一题材,学习新闻结构,很容易完成教学任务。同时,八年级的学生有一定的思维能力,能够自主学习,认知水平有所提升,对知识的把握有一定的深度,对知识的运用也较熟悉。
【教学重难点】
1.理解新闻主要内容及主体部分各层次间的关系。
2.把握新闻的特点,重点把握新闻的结构,了解导语的作用,品析新闻的特点。
3.培养学生快速阅读叙事性作品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导入】情境导入
教师:在“互联网+”的年代,能够及时获取与整理比别人更多的信息,已经成为一个人强能力的标志。那么我们获取信息的主要途径有哪些呢?
学生:网络,app,手机,电视,广播,电台,收音机,报纸……
教师:是的,社会的发展,时代的进步,给了我 ( http: / / www.21cnjy.com )们很多方式,但是,如果将时间向前推移半个多世纪,解放战争时期,人们获取新闻的主要途径是什么呢?报纸。是的!
播放1944年4月各地报纸和毛泽东写的一首诗《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教师:1949年4月,当时很多地方的日报上 ( http: / / www.21cnjy.com )都以大字号刊登了相同的一件事。(点击PPT。)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时候,毛泽东写了一首关于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的诗词,有一句“百万雄师过大江”。这首诗,请一位同学朗诵一下。
这位同学读得非常有气势,仿 ( http: / / www.21cnjy.com )佛看到了毛主席当年的威风与豪气。我想这到底是在怎样的环境下发生的一件事情,受到时代与伟人的如此厚爱呢?我们先看看事件的幕后风雨。
(二)【导入】展示背景资料
请学生齐读背景资料。
教师:下面,我们将跟随毛泽东的文字,走进历史,踏上前线,重温时代的厚重与先辈们的英勇。(出示本课标题)
(三)【讲授】字音拼读,字词积累
请学生正确拼读“芜湖、溃退、督战、要塞、锐不可当”等词语,同时了解多音字“塞、当”的其他读音。
(四)【讲授】解读新闻
1.听读新闻。
首先请学生自由阅读课文,然后请三位同学朗读课文。(运用正确的方式朗读新闻。)
得出新闻客观性特点。
2.找出这则新闻记叙的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结果)。
明确:
时间:1949年4月20日夜起至4月22日22时
地点: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一千余华里长江战线
人物: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
事件发生的原因: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
经过:中路军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三十万人全部渡过,占领长江南岸;
西路军三十五万已渡过三分之二,已占领广大南岸阵地;
东路军三十五万已渡过大部,占领南岸阵地,控制江阴要塞。
结果: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基本渡过长江
3.新闻的五个结构
明确:
标题——迅速了解新闻的主要内容
导语——扼要地揭示新闻的核心内容(通常是新闻开头的第一段或第一句、二句)
主体——细致地了解新闻的内容(用充足的事实表现主题,是对导语内容的进一步扩展)
背景——新闻发生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
结语——新闻结尾(背景和结语常常暗含在主体中)
(五)【活动】探究合作,交流分享
1.大声读出新闻的标题。
2.请找出本文的导语和主体。
3.仔细阅读主体部分,思考问题:
(1)为什么先叙述中路军?
(2)东路军与西路军是同时发起渡江作战的,为什么先说西路军,再说东路军?
(3)新闻的主要表达方式是叙述,而在本文中,不仅有叙述,而且还有另外一种表达方式,它是什么?其内容是否可以删掉,为什么?
明确:
(1)中路军首先发起渡江作战,按时间顺序来说。
(2)西路军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所以合在一起说。
(3)“此种情况……都很泄气”属“背景”部分,分析了敌溃我胜的原因。
4.问题在线
(1)“新华社长江前线二十二日二十二时电”是电头,能否删去?为什么?
(2)“百万”是夸张吗?为什么?
明确:
(1)不能。交代了通讯社的名称、新闻发生的地点和报道的时间,这样写表明材料真实准确,报道及时。
(2)35万+30万+35万=百万
得出新闻真实性,时效性,准确性特点。
总结新闻的特点:时效性、真实性、客观性、准确性。
(六)【练习】能力提升,角色转换
自读课文:
对照课本,复述三路大军的渡江情况。(请学生上台表演。)
(七)【测试】学以致用,实战决胜
1.两人一组,阅读手中的报纸,比一比,哪组在规定的时间里获取的信息更多?
2.两人一组,阅读手中的报纸,找出一则新闻的标题、导语、主体、背景及结语各部分。
(八)结语
中国历史经历几遭兵火战乱,然而先辈们用 ( http: / / www.21cnjy.com )他们的热血和信念,让血染的中华大地上展现战地黄花分外香的魅力。如今在处处都呐喊着振兴中华的中国梦时,我们是否也能发出“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的响声,也能对着时代喊出那句: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